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王梁渠,在縣西北五十里。隋仁壽中修筑,開元中縣令薛務更加疏導,兩岸通官陂一十六所,利田三千馀頃。

珉玉坑,在古息城東南五步,周回一百八十步,深三尺。其玉顏色潔白,堪為器物,隋朝官采用,貞觀中亦令采取。其後為淮水所沒。開元中,淮水東移,珉坑重出,其玉溫潤倍勝昔時,蔡州至今以為厥貢之首。

賈君祠,在縣北一里。名彪,字偉節,後漢時為新息長,時小民多不養子,彪嚴其制,所活數千,僉曰賈父,後為立祠。

新息故城,在縣西南一十里。

真陽縣,中。北至州一百里。本漢慎陽縣地,屬汝南郡。晉屬汝南國。後魏改為真陽縣,高齊改為保城縣。隋開皇十六年改置真丘縣,大業二年復為真陽縣,因慎水為名也。

淮水,經縣南,去縣八十里。

慎水,出縣西南二十里。

上蔡縣,上。南至州七十里。本漢舊縣也。古蔡國。晉上蔡縣,屬汝南國。

後魏神龜三年,於此置臨蔡縣,高齊廢。隋文帝開皇十二年,移於今理,為上蔡縣。

蔡岡,在縣東一十里。周回五十里。

汝水,西去縣一十五里。

新蔡縣,上。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舊縣,古呂國也。漢屬汝南郡,晉屬汝陰郡,宋屬新蔡郡。東魏孝靜帝於此置蔡州。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舒州,領廣寧縣,仁壽二年改縣為汝北,大業二年改為新蔡縣,屬蔡州。

汝水,經縣南,去縣二里。

褒信縣,中。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漢郾縣之地,後漢分立褒信縣,屬汝南郡。晉屬汝陰郡。宋改為褒信縣,隋大業二年,改褒信縣屬蔡州。

淮水,經縣南,去縣七十五里。

汝水,經縣東北,去縣五十五里。

白亭,在縣東南四十二里。《左傳》楚白公勝所封之地。

郾城縣,緊。東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漢縣。七國時魏之下邑,《史記》“楚昭陽伐魏,取郾。”兩漢以為縣,屬潁川郡。光武謂賈復曰:“郾最大,宛次之。”復曰:“臣請擊郾。”帝執復手曰:“執金吾擊郾,吾復何憂。”謂此城也。宋元嘉二年,將軍劉緬說曰:“郾城有百年之福,若北朝保之,未可敵也。”

遂遣將軍殷祖焚其倉儲。高齊於今縣置臨潁郡,隋開皇三年廢。五年,又於廢郡城中置郾城縣,屬許州。武德四年,於此置道州,貞觀元年廢,以縣屬豫州。

汝水,經縣西北,去縣七十八里。

大氵殷水,上承汝水自襄城至岐額城分流,南為汝水,北為氵殷水。

小氵殷水,縣西北六十里。至縣合為大氵殷水。

邵陵故城,在縣東四十五里。《春秋》齊桓公帥諸侯之師盟于召陵,即此處也。漢置邵陵縣,屬汝南郡,隋廢入郾城。

征羌故城,在縣東南七十五里。本秦安陵縣,建武十二年,來歙征西羌有功,故改名以封之。

申州,中。義陽。本屬淮南道,貞元已後隸蔡州節度使。開元戶二萬一千二十。鄉四十二。元和戶六百一十四。鄉二十一。

《禹貢》荊州之域。又古申國也,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在周為侯伯,後為楚所滅。秦并天下,屬南陽郡。魏文帝分置義陽縣,自後省置不常。宋元嘉末,於此立司州。自後入後魏為郢州,入梁為司州。周武帝平齊,改為申州,隋大業二年改為義州。武德四年復置申州。

州境:東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七十八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一十里。西北至東都九百四十二里。東北至光州二百六十里。南至安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唐州二百六十里。西南至隨州二百三十里。北至蔡州二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葛十匹。賦:布,,綿,絹。

管縣三:義陽,鍾山,羅山。

義陽縣,上。郭下。本漢平氏縣義陽鄉之地也,魏文帝分平氏立義陽縣。江左省義陽縣地入平春縣,晉孝武帝改平春曰平陽。隋開皇三年,改平陽為義陽縣,屬申州,大業二年改屬義州,皇朝復屬申州。

淮水,西自唐州桐柏縣界流入,東北經縣,去縣三十七里。

故曹城,在縣東三十八里。梁將曹景宗將兵侵魏所筑。

故平靖關城,在縣南七十六里。舊有此關,不知何代創立。按義陽有三關之塞,此其一也。武陽、黃峴二關,在安州應山縣界。長老云:“此關因山為障,不營濠隍,故名平靖。”

鍾山縣,上。西至州四十里。本漢黽阝縣也,屬江夏郡,宋永初中屬義陽郡。

高齊於此置齊安郡,後改為萬歲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為齊安縣,仍屬申州。四年,以近鍾山,改齊安為鍾山縣。

淮水,經縣北四十里。

澀水,出縣南霸山,去縣七十五里。山石之,波流塞澀,因以為名。

石城,在縣西南二十一里石城山上,本晉義陽縣所理。

羅山縣,上。西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黽阝縣地,梁武帝置西汝南郡於此。

隋開皇三年,并入鍾山,十六年於鍾山析置羅山縣,屬申州。武德四年置南羅州,領羅山一縣。八年州廢,以縣屬申州。

羅山,在縣西南九里。

淮水,經縣北,去縣二十里。

光州,中。弋陽。本屬淮南道,貞元已後隸蔡州節度使。開元戶二萬九千六百九十五。鄉六十一。元和戶一千九百九十。鄉六十二。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弦國之地,魯僖公五年,楚人滅弦,弦子奔黃。

在秦屬九江郡。在漢為西陽,屬江夏。晉安帝立光城縣,理於此。梁末於縣置光州,隋大業二年,罷州為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總管府,貞觀元年為光州都督府。太極元年,自光山縣移於今理。

州境:東西四百四十三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七百三十里。西北至東都九百二十里。東北至壽州四百三十里。西南至大別山三百里。西南至申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蔡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葛十匹,生石斛六十斤。賦:纟,絹。

管縣五:定城,殷城,固始,光山,仙居。

定城縣,上。郭下。本漢弋陽縣,屬汝南郡。自漢至蕭齊,常為戈陽城。武德三年置弦州,領定城一縣,貞觀元年省,定城屬光州。

淮水,北去縣六十七里。

黃國故城,在縣西十二里。春秋時黃國,後為楚所滅。

殷城縣,中。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期思縣地,屬汝南郡。宋僑立苞信縣於此,梁以苞信縣屬義州。隋開皇四年,改苞信縣為殷城縣,屬弋陽郡。武德三年,重置義州,以縣屬光州。

澮水,在縣西五里。

定城關,在縣南四十里。高齊以南迫陳境,因置此關,隋廢。

溫湯,在縣南山中,其湯綠色。

固始縣,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五里。本漢封蓼侯之地。春秋時蓼國,楚并之,今縣城是也。自東晉已後,蓼縣省。宋明帝失淮北地,乃於此僑立新蔡郡,領固始一縣。隋開皇七年改屬義州。大業三年廢義州,屬弋陽郡。

淮水,經縣北八十里。

茹陂,在縣東南四十八里。建安中,劉馥為揚州刺史,興筑以水溉田。

孫叔敖祠,在縣西北隅七十五里。

光山縣,上。北至州三十里。本漢西陽縣地,屬江夏郡。魏屬弋陽郡。宋孝武帝大明初,於此立光城縣,隋開皇三年廢入樂安縣,十八年又置光山縣。

光山,一名弋山,在縣西北八十里。

淮水,經縣北七十里。

木陵故關,在縣南一百三十二里。齊、陳二境,齊置此關以為禁防。周因不改,隋開皇九年平陳後廢。

仙居縣,中。東至州一百里。本漢大縣,春秋時弦國,楚滅之。漢以為縣,屬江夏郡。至宋分立樂安縣,天寶元年改為仙居縣,縣西有仙居山,因以為名。

谷水,在縣北九里。

大縣故城,在縣北四十里。春秋時弦國之都也。

仙堂六陂,在縣西南十一里。梁武帝大同元年,百姓堰谷水為六陂,以溉稻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错那县| 武汉市| 贵阳市| 怀安县| 格尔木市| 西盟| 门头沟区| 芷江| 彭泽县| 长阳| 罗平县| 建瓯市| 秀山| 娄底市| 稷山县| 夹江县| 霍邱县| 府谷县| 聊城市| 墨玉县| 舒城县| 剑河县| 兰州市| 丹凤县| 辽宁省| 大冶市| 宝坻区| 肇源县| 綦江县| 锦屏县| 山东| 临湘市| 湄潭县| 定结县| 昌平区| 五河县| 秭归县| 延庆县| 长岛县| 三亚市| 盐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