洧水,縣西北二十里。灌潁渠首受洧水,西魏遣王思政固守長社城,東魏相高澄遣將清河王高岳攻之,筑堰通洧水渠,灌破長社城,即此渠也。
中牟縣,緊。西至州七十里。本漢舊縣,屬河南郡。晉屬滎陽郡。魏太武帝省。東魏孝靜帝分滎陽置廣武郡,隋氏避諱,改為內牟,屬管州,今縣理是也。
開皇十八年,改為圃田縣。大業十三年陷李密。武德三年,李招撫東夏,於此置牟州,復改為中牟。貞觀元年屬汴州,龍朔二年復隸鄭州。縣理即古中牟故城,《論語》“佛以中牟叛”。後漢魯恭為縣宰,有善政,人為立祠。
圃田澤,一名原圃,縣西北七里。其澤東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長城,東極官渡。上承鄭州管城縣界曹家陂,又溢而北流,為二十四陂,小鵠、大鵠、小斬、大斬、小灰、大灰之類是也。
官渡臺,俗號中牟臺,亦名曹公臺,在縣北一十二里。曹操破袁紹於此。
許州,潁川。望。開元戶五萬九千七百十七。鄉一百十七。元和戶五千二百九十一。鄉五十七。今為陳許節度使理所。
管州二:許州,陳州。縣十三。都管戶九千三百二十九。
《禹貢》豫州之域。周又為許國,《春秋》定公六年鄭滅許,七年又封許,自是附庸於鄭。周末為晉地,三卿分晉,其地屬韓。秦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理陽翟。漢高帝五年為韓國,以韓信為王,六年復為潁川郡。後漢獻帝初,遭董卓之亂,遷都長安,卓死東歸於洛,魏太祖迎帝都許。及魏受禪,改許縣為許昌縣。然魏雖都洛,而宮室武庫猶在許昌。又析潁川,增置襄城郡。晉咸和二年,征西庾亮表成帝曰:“潁川、襄城,本是一郡,戶口今少,請還合潁川。”從之。宋受禪後,魏明帝使達奚斤伐宋,長驅至武牢,潁川許并入於後魏,後又陷於東魏。高澄就古潁陰城改置南鄭州,即今州城是也。隋仁壽元年,改南鄭州為許州。隋末陷王世充,武德四年討平世充,復為許州。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一百六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東都三百四十里。北至鄭州一百八十六里。東南至陳州二百六十里。東北至汴州二百三十里。正南微東至蔡州三百里。
貢、賦:開元貢:蔗心席,〔乾柿〕。賦:綿,絹。元和貢:蔗心席六韻,絹二十匹,乾柿。
管縣七:長社,長葛,許昌,鄢陵,臨潁,舞陽,扶溝。
長社縣,望。郭下。本漢舊縣,屬潁川郡。春秋時鄭長葛地,其社中樹暴長,漢更名長社。後漢屬郡不改。隋文帝廢郡,以縣屬汴州。大業三年,改為潁川縣,武德四年復為長社,改屬許州。
潁水,西南自襄城縣界流入。
氵┆水,俗名敕水,經縣西,其源出密縣大鬼山。
長葛縣,緊。南至州六十里。本漢長社縣地,隋分置長葛縣,屬許州,取舊名。
洧水,自北流入,去縣十三里。
長箱城,東魏武定五年,清河王高岳率眾圍西魏將王思政於潁川,因筑此城。
初以車箱為樓,因名長箱城。隋開皇六年,又於此立縣,今縣理是。
長葛故城,縣北十三里。
長社故城,縣西一里。西魏大統十三年,詔遣河南行臺大都督王思政進據潁川,東魏遣將清河王高岳率眾十萬圍潁川,思政不與戰,岳造高堰,引洧水以灌城。十五年,潁川城陷,水自東北入城,思政為岳所執,即此城也。
東偏城,縣東北五里。《左傳》齊人、鄭人伐許,許莊公奔衛,鄭伯使百里奉許叔居許東偏,即此城也。
許昌縣,上。西南至州五十五里。本許國,為楚所滅。至漢為縣,屬潁川郡。
後漢因之。魏太祖迎獻帝都許。文帝受禪,改為許昌。《宋志》無許昌縣,天平元年復置,今縣理是也。高齊文宣帝省鄢陵入許昌。隋文帝又於鄢陵縣置洧州,以縣屬焉。大業二年廢洧州,以縣屬許州。初,魏武帝既破黃巾,經略四方,而苦軍食不足。羽林監潁川棗祗建置屯田,於是以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募人屯田許下,即今許昌縣。得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之,所在倉儲盈積。
洧水,西北自長葛縣流入,去縣三十里。
〔故許昌城,縣南四十里,即許國故城。〕許昌宮,在許昌故城中。楊修作《許昌宮賦》,即此宮也。
魯城,縣南四十里。《左氏》鄭伯請以太山之礻方易許田而祀周公,即此城。
景福殿,基址今在許昌故城內西南隅。
鄢陵縣,上。西南至州七十五里。本漢舊縣,屬潁川郡。《春秋》鄭伯克段於鄢,晉、楚戰於鄢陵,并此地。後魏潁川置許昌郡,仍立鄢陵縣以屬焉。高齊文宣帝廢鄢陵,以其地入許昌縣。隋開皇三年復置,屬許州。十六年,又於縣理置洧州,縣仍屬焉。大業二年廢洧州,以鄢陵屬許州。
洧水,西北流入,經縣西十里。
鄢陵故城,縣西北十五里。
太丘城,縣西南二十里。陳嘗為此縣長。
故陶城,縣南五十里。相傳晉陶侃征杜殳所筑。
臨潁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漢舊縣,屬潁川郡,歷代因之。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許州。大業四年,自故城移於今理。建中二年屬氵殷州,貞元二年州廢,依前屬許州。
臨潁皋,東西長五十里,即龍脾岡也。嵩高山東南三百里有龍脾,其地沃壤可居,即此岡也。今臨潁縣理在岡上。
潁水,西北自長社縣界流入。
繁昌故城,縣西北三十里。魏文帝行至繁陽亭,筑壇受禪,因置繁昌縣,即此城也。
舞陽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舊縣,屬潁川郡。在舞水之陽,因名。漢封樊噲、魏封司馬宣王并為舞陽侯,皆此邑。自漢至晉不改。宋省,開元四年重於故城內置。
扶溝縣,望。西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舊縣,屬淮陽國。後漢屬陳留郡,魏屬許昌郡。高齊文宣帝自今縣北移於今理。武德四年置北陳州,縣隸焉。其年廢州,以縣屬洧州,九年洧州廢,又屬許州。
洧水,縣西二十二里。
陳州,淮陽。上。開元戶五萬二千六百九十二。鄉一百四。元和戶四千三十八。鄉三十七。
禹貢豫州之域。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媯滿於陳,春秋時楚滅之。秦滅楚,屬潁川郡。漢高帝分潁川置淮陽國,後漢章帝改為陳國,獻帝末陳王寵為袁紹所殺,國除,為陳郡。曹魏復為陳國,以東阿王植為陳王。植子志徙封濟北,又為陳郡。晉、宋因之。東魏孝靜帝以淮南內附,置北揚州,理項城,乃於項城僑立北丹陽郡及棱陵縣。高齊文宣帝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改北揚州為信州。周武帝改信州為陳州。隋開皇二年改為沈州,大業二年廢沈州入陳州,三年改為淮陽郡。武德元年,復為陳州。
州境:東西一百六十九里。南北二百八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二十里。北至東都六百六十里。東至亳州二百里。
東南至潁州三百里。北至許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汴州三百一十里。西南至蔡州二百二十里。東北至宋州二百二十五里。
貢、賦;開元貢;綿,絹。賦:粟,麥。元和貢:絹十五匹。
管縣六:宛丘,太康,項城,南頓,氵殷水,西華。
宛丘縣,緊。郭下。本漢陳縣。春秋時,楚滅陳,縣之,秦、漢仍為陳縣。
漢屬淮陽國,後漢屬陳郡,晉屬梁國,宋屬陳郡。高齊文宣帝省陳郡,仍移項縣理於此。隋文帝罷陳郡,改項縣為宛丘縣。
陳州州城枕蔡水,周回三十里。
宛丘,縣南三里。《爾雅》陳有宛丘,又丘上有丘為宛丘。注:“四方高,中央下,曰宛”。
固陵,縣西北四十三里。項羽敗,南走固陵,此也。
洧水,西自許州鄢陵縣界流入。
蔡水,自西北流入,經縣理界東一里。
州理城,楚襄王所筑,即古陳國城也。包羲氏、神農氏并都於此。及楚頃襄王為秦所伐,失鄢郢,徙都於陳,卒為秦所滅。
弩臺,在縣理古陳城南八十步。後漢陳敬王曾孫寵善弩射,十發皆同處,常於此臺教弩。黃巾賊起,寵有強弩千張,故惟陳國保全。開元九年,移孔子廟於臺上。
東門池,在州城東門內道南。《詩陳風》“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即此池也。
八卦臺及壇,縣北一里。古伏羲氏始畫八卦於此。
太康縣,緊。南至州七十里。本漢陽夏縣地,屬淮陽國。後漢屬陳國。後魏孝昌四年置陽夏郡,以縣屬焉。隋文帝改陽夏為大業縣。
蔡水,西北自汴州尉氏界流入。
渦水,首受蔡水,東流,經縣北。
縣理城,即漢陽夏縣城,夏后太康所筑。漢五年,高祖追擊項羽,至陽夏南,羽敗走固陵,是也。
項城縣,上。西北至州一百里。漢項縣,古項子國。《春秋》“齊師滅項”。
至林襄王徙都陳,以項為別都。按此城即楚筑。在漢屬汝南郡,晉屬陳國。隋文帝改項縣加“城”字,屬陳州。東晉孝武帝時,秦將苻融攻陷壽春,苻堅舍大軍於項城,輕騎八千,兼道赴之。時有謠曰:“堅不過項。”堅出令曰:“敢言吾在壽春者,拔其舌!”眾諫不從,堅遂敗。
武丘,縣東南四十里。本名丘頭,魏王凌密謀廢立,司馬宣王將中軍討凌,大軍掩至百尺堰,凌自知勢窮,軍到丘頭,面縛水次,因改丘頭為武丘,以旌其功,即此也。
小汝水,西南流入,去縣五十里。
公路故城,縣東四里。漢末袁術所筑。
故誘城,縣北三十里。魏丘儉作亂,西至項,鄧艾督軍至樂嘉以誘之,後人因謂之誘城。
百尺堰,縣東北三十五里。司馬宣王討王凌,軍至百尺堰,即此地。
南頓縣,上。北至州七十五里。本漢舊縣,屬汝南郡。古頓子國,後逼於陳,南徙,故號南頓。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後漢世祖父欽,嘗為此縣令,故號南頓君。光武生於此縣中。宋為南頓郡。東魏於此置和城縣,北齊廢郡,省縣入和城。隋復為南頓縣,屬陳州,武德六年省入項城。證圣元年,以縣有光武鄉,名符武氏,遂於此置光武縣,中宗復為南頓。
潁水,縣西北三十里。
小汝水,縣西南四十里。
高陽丘,縣南四十里。應,南頓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高陽才子,故號高陽丘。
氵殷水縣,上。北至州八十四里。本漢汝陽縣,屬汝南郡。晉屬汝南國,宋又屬汝陽郡。隋開皇三年屬陳州。十六年,改汝陽為氵殷水縣。建中二年屬氵殷州,興元二年氵殷州廢,改屬陳州。
氵殷水,經縣北,去縣三里。
溉灌城,縣東北二十五里。本魏將鄧艾所筑。艾為典農使,行陳、潁之,東至壽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盡地利,遂開筑陂塘,大興溉灌,軍儲豐足,因名此城。
乾臺,在縣北三里。《左傳》楚靈王有乾之臺,即此也。
西華縣,上。東至州八十里。本漢舊縣,屬汝南郡。後漢因之。晉無西華縣。
宋復置,屬陳郡。高齊省。後魏太和中復置武城縣,神龍元年又為基城,景復為西華。
潁水,縣南二十里。
洧水,縣南二十里。
集糧城,在縣西十里。魏使鄧艾營田,筑之貯量,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