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邑縣,緊。東至州一百十四里。本漢舊縣,即春秋時宋襄牛地也。秦始皇徙承匡縣,於襄陵,改為襄邑縣。漢以縣屬梁,後又屬陳留。高齊文宣帝省入雍丘。隋開皇十六年,復置襄邑縣,屬杞州,大業三年割屬梁郡。武德二年,復置杞州,以縣屬焉。貞觀元年州廢,縣隸宋州。
睢水,西自雍丘縣界流入。
承匡故城,在縣西三十里。
宋襄公墓,在縣城中東隅,故號襄陵。
寧陵縣,緊。東至州五十九里。本漢舊縣。“寧”亦作“甯”。七國時屬魏,魏安王以弟無忌為信陵君,邑於此。漢初以魏咎為甯陵君,亦在此。《漢志》寧陵屬陳留郡,後漢屬梁國,晉屬宋郡,改屬譙郡,高齊省。隋開皇六年復置,屬亳州,十六年割屬宋州。
睢水,西北自襄邑縣界流入。
渙水,西自襄邑界流入。
故葛城,在縣北十五里。古葛伯國,以不祀,為湯所滅。
大棘故城,在縣西南七十里。《左傳》宋畢元、鄭公子歸生戰於大棘。又七國反,先擊梁棘壁,即此城也。
氵勺陵,在縣南二十五里。《左傳》鄭子罕伐宋,宋將Θ樂懼,敗諸氵勺陵。
故柘城,在縣南七十里。陳之株邑。
故鄢城,在縣南五十三里。漢之鄢縣。鄭伯克段於此。
已吾故城,在縣西南四十里。後漢已吾縣城,曹公初起兵於此。
始基故城,在縣南九十里。晉豫州刺史祖逖督護衛策所筑。初,乞活魁遣陳川據陳留浚儀,遣將魏碩於水南營。逖遣策等追戰,大破之,因即立戍留守。
策曰:“從祖公北伐數年,功始基於此。”因以為名。
仇留故城,在縣南六十五里。初,陳川自始基敗後,遣將仇留伐鄢,以逼豫州。祖逖遣衛策進戍谷北高丘,以御仇留,故呼為仇留城。
亳州,護郡。望。開元戶七萬七百三十二。鄉一百三十八。元和戶六千五百二。鄉六十一。
《禹貢》豫州之域,至周不改。春秋時為陳國之焦邑,六國時屬楚,在秦為碭郡地。漢為譙縣,屬沛郡。初,後漢熹平五年,黃龍見譙,太史令軍以為其國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亦當復見。後如其言,魏文帝即位。黃初元年,以先人舊郡,又立為譙國,與長安、許昌、鄴、洛陽,號為“五都”。後魏復置南袞州,周武帝改為亳州。隋亂陷賊,武德四年討平王世充,復為亳州。
州境:東西三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七百二十里。東至東都八百六十里。正南微東至潁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宋州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徐州三百九十里。西至陳州二百里。
貢、賦:開元貢:絹二十匹。賦:綿,絹,黍稷,麻,麥。元和貢〔同〕。
管縣八:譙,臨渙,ガ,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
譙縣,緊。郭下。漢舊縣,屬沛郡,晉屬譙郡。後魏無譙縣,有小黃縣。隋開皇三年,以小黃縣屬亳州,大業二年改小黃縣為譙縣。三年,以亳州為譙郡,縣仍屬焉。
渦水,在縣西四十八里。魏黃初六年,文帝以舟師自譙循渦入淮。
魏文帝祠,在縣東五里。初,魏太祖以議郎告疾歸鄉里,筑室於此,春夏讀書,秋冬弋獵,以自娛。文帝以漢中平四年生於此宅。
故梅城,在縣南四十里。古梅伯國。
臨渙縣,緊。西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钅至縣,屬沛郡,後漢屬沛國,魏屬譙郡。梁武帝普通中克钅至城,置臨渙郡,以臨渙水為名。後魏改為渙北縣。高齊省臨渙郡,改渙北縣為臨渙縣,屬譙郡。隋開皇三年,廢郡留縣,改置譙州,神堯嘗為譙州刺史。大業二年改屬亳州,武德四年屬譙州,貞觀十七年廢譙州,縣隸亳州。
嵇山,在縣西三十里。晉嵇康家於钅至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
ガ縣,上。西南至州七十里。秦、漢舊縣,屬碭郡,漢屬沛郡。蕭何封ガ侯,即此邑也。魏ガ縣屬譙郡。後魏省。隋開皇十六年,復置ガ縣,屬沛郡,武德四年改屬亳州。
城父縣,上。西北至州七十九里。春秋時陳國之夷邑,亦名城父。漢為城父縣,屬沛郡,後漢屬汝南郡。晉屬譙郡。《宋志闕》,而有浚儀縣。隋開縣十八年,以重名,復改為城父,屬亳州。
渦水,西北自譙縣界流入。
淝水,東南至下蔡入淮。
扶陽故城,在縣東北三十六里。漢韋賢封邑。
章華臺,縣南九里。
高陂,縣南五十六里。周回四十三里,多魚蚌菱芡之利。
鹿邑縣,上。東至州一百一十七里。本漢(蘄)〔鄲〕縣地,春秋時鳴鹿邑,屬陳國,《左傳》“晉智武子以諸侯之師侵陳,至于鳴鹿”,是也。晉屬陳郡,後魏屬陳留郡。隋開皇三年改屬亳州為鹿邑縣。
渦水,西北自陳州太康縣界流入。
鹿邑故城,縣西十三里。俗名牙鄉城,春秋時鳴鹿邑也。
武平故城,縣東北十八里。建安元年,漢獻帝以曹公為大將軍,封武平侯,以此城為封邑。
蒙城縣,上。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本漢山桑縣,屬沛郡,後漢改屬汝南郡。
魏屬譙郡。後魏孝文帝於此置渦州,理山桑城。其地後入於梁,梁於此置西徐州。
後復入魏,改為譙州,改譙縣為渦陽縣。隋改渦陽為淝水縣。武德四年,重立山桑縣,屬譙州。貞觀十七年廢譙州,割屬亳州。天寶二年,改為蒙城縣。
縣城北臨渦水,後魏渦州城也。東魏武定六年,侯景叛,行臺慕容紹宗破景於此。
檀公城,本漢山桑縣城,宋將檀道濟為征北將軍居此,因名之。
永城縣,上。西南至州一百四十里。因隋舊縣。本秦芒縣地,漢不改。後漢臨睢縣之境,晉蘄縣地。隋大業六年,於馬甫城東北三里,割彭城、睢陽置縣,遂名永城,屬譙郡。武德五年,移於馬甫城,屬譙州,即今理是也。貞觀十七年罷譙州,以縣屬亳州。
碭山,縣南五十里。漢高祖隱芒、碭山澤,應劭注“芒,今在臨睢”,即永城縣是也。碭屬梁國,今碭山縣是。二縣之界,有山澤之固,可以隱也。
故費城,縣南二十里。
真源縣,望。東至州五十九里。本楚之苦縣,春秋時屬陳,後為楚所并。漢屬淮陽國。後漢苦縣屬陳國,晉屬梁郡,成帝更名谷陽。高齊省入武平縣。隋開皇六年,復置谷陽縣,理苦城。乾封元年,高宗幸瀨鄉,以玄元皇帝生於此縣,遂改為真源縣。
寧平故城,在縣西南五十五里。漢縣地。晉永嘉五年,東海王越自陽城率甲士四萬死於項,秘不發喪,石勒兵追之,及寧平城,焚越尸於此,數萬眾斂手受害,尸積如山,王夷甫亦遇害。
玄元皇帝祠,縣東十四里。祠院中有九井,隋季井皆竭,自武德已來,清泉沁涌。或云:汲一井而八井水皆動。
李母祠,在縣東十四里。乾封元年,冊號先天太后。今謂之洞霄宮。
潁州,汝陰。上。開元戶二萬八千一百七十九。鄉五十六。元和戶一萬一千五百二十九。鄉六十。
《禹貢》豫州之域。春秋胡子國,楚滅之。秦并天下,為潁川郡地。在漢則汝南郡之汝陰縣也,魏、晉於此置汝陰郡,司馬宣王使鄧艾於此置屯田。後魏孝昌四年,改置潁州。高齊罷州置郡。隋末陷賊,武德四年討平王世充,於汝陰縣西北十里置信州,六年改為潁州,移於今理。
州境:東西三百五十七里。南北一百九十六里。
八到:西取陳州路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至東都九百六十里。西北至汴州七百里。南至蔡州三百六十里。南至淮約一百里。南北至亳州二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纟二十匹,綿二十七斤。
管縣四:汝陰,沈丘,潁上,下蔡。
汝陰縣,上郭下。本漢舊縣,屬汝南郡。魏文帝黃初三年屬汝陰郡。後魏孝昌三年,於此置潁州,北齊廢,以縣屬汝陰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潁州。
武德初置信州,六年復為潁州,縣皆屬焉。
淮水,西南流入,經縣南,去縣百里。
潁水,西北自陳州項城縣界流入,伏於城下。
汝水,西南自蔡州新蔡縣界流入,又東南入淮。
寢丘故城,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楚相孫叔敖將死,戒其子請寢丘之地,即此。
古任城,在縣北一里。陳將任蠻奴伐齊,於潁水北岸筑城。以圍汝陰。
百尺堰,在縣西北一百里。司馬宣王討王凌,至百尺堰,即此。
沈丘縣,中。東南至州一百二十六里。本漢寢丘,孫叔敖子之封,一名沈丘。
漢為寢縣,屬汝南郡。後漢加〔丘〕字。東魏於此置才州,高齊文宣帝廢州,改置褒信縣。隋不置縣邑,至神龍二年,十道使唐儉奏請分汝陰置沈丘縣。
小汝水,在縣北。
潁上縣,中。西南至州一百一十七里。本漢慎縣地,屬汝南郡,自漢迄宋不改。隋大業二年置潁上縣,屬潁州。三年,以潁州為汝陰郡,縣仍屬焉。武德四年,移於今理。
淮水,西南自汝陰縣界流入,去縣七十里,又東北入下蔡縣界。
潁水,西自汝陰縣界流入,又東流入淮。
下蔡縣,上。西至州二百二十里。本漢舊縣,古蔡國,又吳州來之邑也。按:蔡國本都上蔡,又徙新蔡,後又遷此,故謂之下蔡。漢以為縣,屬沛郡,後漢屬汝南郡。隋大業二年屬潁州,十二年移於今理。武德四年,於此置渦州,下蔡屬焉。八年州廢,縣屬潁州。
硤石山,在縣西南六十里。淮水經硤石中,對岸山上筑二城,以防津要。今按:淮水以中流分界,在西岸者屬下蔡,在東岸者屬壽陽。
淮水,西南自潁上縣界流入。
淝水,經縣理南,去縣一里入淮。
硤石城,魏諸葛誕反,王昶據硤石以逼誕,即此城。又晉孝武帝太元八年,聞苻堅入寇,乃遣龍驤將軍胡彬,將水軍五千援壽春,既陷,退保硤石,亦此城也。今之縣城,在舊城東北十馀里。
鄧艾廟,在縣西一百二十步。艾為魏將,作陂營屯田,後人賴其利,因為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