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河南道三汴宋節度使汴州宋州亳州潁州汴州,陳留。雄。開元戶八萬二千一百九十。鄉一百六十一。元和戶八千二百一十八。鄉五十三。今為汴宋節度使理所。

管州四:汴州,宋州,亳州,潁州。縣二十八。都管戶三萬一千四百四十四。

《禹貢》豫州之域。春秋鄭地。戰國魏都,《史記》魏惠王自安邑徙理大梁,即今浚儀縣也。酈生說漢高曰:“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漢文帝以皇子武為梁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濕,東徙睢陽,今宋州是也。漢陳留郡即今陳留縣,東魏孝靜帝於此置梁州,周宣帝改為汴州。以城臨汴水故也。隋大業二年州廢,以開封、浚儀屬鄭州。隋亂陷賊,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復置汴州。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二百八十里。西至東都四百二十里。南至宋州三百里。

此至滑州二百一十里。東北至曹州二百四十五里。東南至陳州三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絹二十匹。賦:綿,絹。元和同。

管縣六:開封,浚儀,陳留,雍丘,封丘,尉氏。

開封縣,望。郭下。理東界。本漢舊縣,屬河南郡。魏為秦所敗,走保開封,即此城也。晉屬滎陽郡。後魏天平元年,於此置開封郡,高齊天保七年廢。隋開皇六年,復置開封縣,屬汴州。大業二年廢汴州,以縣屬鄭州。武德四年,重置汴州,開封又屬焉。貞觀元年廢。延和元年,於城內別置開封縣,管東界。

逢澤,在縣東北十四里。今號蓬池,左氏所謂逢澤也。

長垣故城,一名倉垣城,在縣北二十里。漢陳留太守所理。

梁王吹臺,在縣東南六里,俗號繁臺。

沙海,在縣北二里。《戰國策齊》欲發卒取周九鼎,顏率說曰:“大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於沙海之上,為日久矣。”即謂此也。隋文疏鑿舊跡,引汴水注之,以舟師,以伐陳。陳平之後,立碑其側,以紀功焉。今無水。

蓼是,在縣東北六里。高六尺,廣四丈。梁孝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濕,東徙睢陽,乃筑此是,至宋州凡三百里。

浚儀縣,望。郭下。理西界。本漢舊縣,屬陳留郡。故大梁也,魏惠王自安邑徙此,因浚水為名。後魏於此置梁州,周宣帝改為汴州,縣屬之。隋大業二年廢汴州,改屬鄭州。武德四年於此重置汴州,以縣屬焉。

夷門,《史記》大梁城有十二門,東門隱士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夷門監者,魏公子無忌厚遺之,不肯受。

枯遮梁溝,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賁引水灌大梁城於此溝。

琵琶溝水,西自中牟縣界流入通濟渠。隋煬帝欲幸江都,自大梁城西南鑿渠,引汴水,即蒗宕渠也。

陳留縣,望。西至州五十里。本漢陳留郡陳留縣地,武帝置陳留郡,屬袞州。

按:留本鄭邑,後為陳所并,故曰陳留。又按:彭城亦有留,此留屬陳,故稱陳留。晉為陳留國。隋開皇三年,分浚儀縣置陳留縣,屬汴州。武德四年屬杞州,今汴州雍丘縣是也。貞觀元年廢杞州,屬汴州。

故莘城,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古莘國地也,《國語》湯伐桀,桀與韋、顧之君拒湯於莘之墟,遂戰於鳴條之野。

東昏故城,本漢縣,縣東北九十里。即陽武之戶牖鄉,陳平之故里也。

雍丘縣,望。西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舊縣,亦古之雍國及杞國。周開王克殷,封禹後東樓公於杞。後魏孝昌四年,分東郡、陳留置陽夏郡,理雍丘城。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汴州。武德四年,於此置杞州,貞觀元年廢,以縣屬汴州。

雍丘故城,今縣城是也。春秋時杞國城也,杞為宋滅。城北臨汴河。晉永嘉末,鎮西將軍祖逖為豫州刺史,理於此。逖累破石勒軍,由是黃河已南皆為晉土,人皆感悅,逖卒,百姓立祠。

高陽故城,在縣西南二十九里。顓頊高陽氏,佐少昊有功,受封此邑。高祖攻昌邑,西過高陽。又酈食其墓在此。

外黃故城,縣東六十里。黃本屬宋,後屬陳留郡,以魏郡有內黃,故此為外黃。

封丘縣,緊。南至州五十里。古之封國,《左傳》“魯封父之繁弱”,是也。

後屬衛,亦屬魏。漢高祖與項羽戰,敗於延鄉,有翟母者免其難,故以延鄉為封丘縣,以封翟母,屬陳留郡。後魏并入酸棗。宣武帝又置封丘縣,屬陳留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注州。

黃池,在縣南七里。魯哀公十三年,晉侯與吳子爭盟於此。

尉氏縣,望。北至州一百里。本漢舊縣,春秋時鄭大夫尉氏之邑,自漢歷後魏屬陳留郡不改。高齊省,以地入開封。隋開皇六年,復置尉氏縣,屬汴州。武德四年,於此置洧州,貞觀元年廢,以縣屬汴州。

三亭岡,在縣西三十七里。秦使謁者王稽使魏,夜與范睢言曰:“待我於三亭之南。”即此岡之南也。

故鍾城,在縣西三十五里。魏太傅鍾繇故里。

宋州,睢陽。望。開元戶十萬三千。鄉一百九十三。元和戶五千二百。鄉八十三。

《禹貢》豫州之域。即高辛氏之子閼伯所居商丘,今州理是也。周為青州之域。武王封微子於宋,自微子至君偃三十三世,為齊、楚、魏所滅,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陳留,齊得濟陰、東平,楚得沛。按:梁,即今州地。秦并天下,改為碭郡。後改為梁國,漢文帝封其子武為梁王,自漢至晉為梁國,屬豫州。宋改為梁郡。隋於睢陽置宋州,大業三年又改為梁郡。隋亂陷賊,武德四年討平王世充,又為宋州。天寶末,祿山亂兩河郡縣,多所陷沒,唯張巡、許遠、姚り三人堅守睢陽,賊將尹子奇并力攻圍,逾年不克,城中孤危,糧竭,人相食殆盡。時賀蘭進明、許叔冀屯軍臨淮,爭權不協,不發援師,城竟為賊所陷。巡、遠等抗詞不屈,遂俱被害。然使賊鋒挫衄,不至江、淮,巡、遠之力也。

州境:東西三百五十九里。南北二百一十八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八十里。西至東都九百二十里。東南至泗州七百五十里。東北至徐州三百五十里。東南至亳州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曹州一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絹二十匹。賦:綿,絹。

管縣十:宋城,碭山,虞城,楚丘,柘城,熟,下邑,單父,襄邑,寧陵。

宋城縣,望。郭下。漢睢陽縣,屬宋國,後屬梁國。後魏屬梁郡。隋開皇三年罷梁郡,以縣屬亳州。十六年,於此置宋州,睢陽屬焉。十八年改為宋城。

睢水,西南自寧陵縣界流入。

渙水,西南自寧陵縣界流入。

隕石水,源出縣北四十里。春秋時隕石于宋,其處為潭。

小蒙故城,縣北二十二里。即莊周之故里。

州城,古閼伯之墟,契孫相土亦都於此。春秋為宋國都。漢梁孝王廣睢陽城七十里,開汴河,後汴水經州城南。

兔園,縣江南十里。漢梁孝王園。

清泠池,在縣東二里。

碭山縣,上。西至州一百五十里。漢碭縣,屬梁國,後漢不改。晉以其地并入下邑。宋復置碭縣,屬梁郡。後魏置安陽,屬碭郡。高齊文宣帝并廢,以安陽縣屬彭城郡。隋開皇十八年,改安陽縣為碭山縣,大業二年改屬宋州。碭,文石也,以其山出文石,故以名縣。

虞城縣,上。西南至州七十里。本虞國,舜後所封之邑,後漢及晉屬梁國。

後魏延昌中於此置蕭縣,理虞城,屬沛郡。高齊省。隋開皇十六年,分下邑置虞城縣,屬宋州。

孟諸澤,在縣西北十里。周回五十里,俗號盟諸澤。

故綸城,縣東南三十五里。《左傳》“少康逃奔有虞,虞妻以二姚而邑諸綸。”

平臺,縣西四十里。《左傳》宋皇國父為宋平公所筑。漢梁孝王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於平臺,三十馀里,與鄒、枚、相如之徒,并游其上,即此也。

楚丘縣,緊。南至州七十里。古戎州己氏之地,至漢為己氏縣,屬梁國,後漢屬濟陰郡,北齊廢。隋開皇五年又置,屬曹州,六年改為楚丘縣。武德五年屬戴州,今宋州單父縣是也。貞觀十七年廢戴州,隸宋州。

楚丘故城,在縣北三十里。

柘城縣,上。東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陳之株邑,《詩陳風株林》,刺靈公是也。至秦為柘城縣,《續漢志》屬陳郡,至晉太康中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

貞觀初廢入熟、寧陵二縣,後縣人徭賦路遠,陳訴積年,至高宗朝復置,屬宋州,其羅城即古株邑故城是也。

渙水,在縣北二十九里。

熟縣,上。西北至州五十五里。本漢薄縣地,置於古城,春秋時為丘,亦殷之所都,謂之南亳,漢於此置薄縣,屬山陽郡。薄與亳義同字異。後漢改置熟縣,屬梁國。隋開皇十六年屬宋州。隋末喪亂,縣人劉繼叔戳力固守,免陷於賊。武德二年置南州,以繼叔為刺史。四年罷,以縣屬宋州。

渙水,在縣南二十八里。

高辛故城,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帝嚳初封於此。

下邑縣,上。西至州一百一十里。漢舊縣。按魯為楚所滅,頃公遷於下邑。

漢高祖攻下邑,拔之。在漢屬梁國。後漢無下邑縣,魏復立焉。晉宋屬梁郡,隋開皇三年改屬亳州,十六年改屬宋州。

故譙城,縣北三十一里。祖逖屯淮陰,進據太丘城,遂克譙城而居之,謂此也。

單父縣,緊。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九里。古魯邑也,漢以為縣,屬山陽郡。後漢以為侯國,屬濟陰郡。後魏置北濟陰郡,理單父城。隋開皇三年廢郡,又置單父縣屬濟陰郡。十六年,於縣置戴州,單父屬焉。大業二年廢戴州,以縣屬曹州。

武德五年重置戴州,縣又屬焉。貞觀十七年廢戴州,縣隸宋州。漢高祖后呂氏,即單父人。宓子賤、巫馬期皆宰單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尔勒市| 舒城县| 东兰县| 宜川县| 龙江县| 梁平县| 株洲市| 栖霞市| 眉山市| 渝中区| 富宁县| 景宁| 广德县| 句容市| 巴东县| 商丘市| 建湖县| 杭锦后旗| 珲春市| 饶河县| 云阳县| 苏尼特右旗| 汝阳县| 闸北区| 盐山县| 五河县| 郁南县| 嫩江县| 隆安县| 广宗县| 济阳县| 泰兴市| 澄江县| 辽阳县| 安宁市| 香格里拉县| 合山市| 吕梁市| 四平市| 南召县| 周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