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 元和郡縣圖志
- 李吉甫
- 3885字
- 2015-12-26 19:28:12
◎河南道四鄭滑節度使滑州鄭州陳許節度使許州陳州滑州,靈昌。望。開元戶五萬三千六百二十七。鄉一百五。元和戶八千五十六。今為鄭滑節度使理所。
管州二:滑州,鄭州。縣十四。都管戶二萬二千。
《禹貢》袞州之域。春秋時為衛國,《左傳》曰“狄滅衛,衛立戴公以廬於曹”,今州城東北五里白馬故城,即衛之曹邑也。衛文公自曹邑遷於楚丘,今衛南縣也。衛成公又遷於帝丘。今濮州濮陽縣是也。戰國時,其地屬魏。始皇五年,拔魏二十城,初置東郡。漢因之。後漢末,袁紹以曹公為東郡太守。東晉時,慕容德自鄴南徙滑臺,僭號南燕,都於胙城,至超徙都廣固,為宋所滅。宋武帝既平慕容之後,盡得河南之地,於此置袞州,仍置東郡。宋之北境守在此,其城在古滑臺,甚險固,後屬後魏,宋文帝使王玄謨攻圍,二十日不能取。隋開皇九年,又於今州理置杞州,十六年改杞州為滑州,取滑臺為名。大業三年又改為東郡。
武德元年罷郡置滑州,二年陷寇,四年討平王世充,依舊置滑州。
州境:東西二百三十六里。東北一百四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東北至濮州二百一十五里。南至汴州二百一十里。正西微南至衛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鄭州三百里。北至相州一百三十里。東南至曹州二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方紋綾。賦:綿,絹。元和貢:方紋綾二十匹。
管縣七:白馬,韋城,衛南,胙城,靈昌,酸棗,匡城。
白馬縣望。郭下。本衛之曹邑,漢以為縣,屬東郡,因白馬津為名。隋開皇三年屬汴州,九年屬杞州,十六年改杞州為滑州,縣又屬焉。
白馬山,在縣東北三十四里。《開山圖》曰:“有白馬群行山上,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津與縣,蓋取此山為名。
黃河,去外城二十步。
州城,即古滑臺城,城有三重,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傳云衛靈公所筑小城,昔滑氏為壘,後人增以為城,甚高峻堅險。臨河亦有臺。慕容時,宋公遣征虜將軍任仲德攻破之,即魏武帝破袁紹,斬文丑於此岸者。
鹿鳴故城,在縣北三十里。《宋書》宋將王玄謨據滑臺,宣令走鹿鳴城是也。
黎陽津,一名白馬津,在縣北三十里鹿鳴城之西南隅。酈食其說漢祖曰:“守白馬之津,塞飛狐之口,以示諸侯,則天下知所歸矣。”謂此津也。建安五年,曹公征先主,先主奔袁結。曹公擒關羽,拜為偏將軍。紹遣顏良攻劉延於白馬,曹公使羽擊之,羽刺殺良於萬眾之中,遂解白馬之圍。後慕容德為魏軍所逼,率戶四萬馀徙於鹿鳴,達黎陽津,昏而冰合,是夜濟河訖,旦而魏師至,冰亦尋泮。德悅,以為神助,因改黎陽津為天橋津。
河侯祠,在縣南一里。漢王尊為東郡太守,河水盛,浸瓠子是,尊臨決河不去,後人嘉尊壯節,因為立祠。
韋城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漢白馬縣地,殷伯豕韋之國也。《左傳》“范宣子曰:‘昔我之祖,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杜注“東郡白馬縣東南有韋城”,是也。隋開皇六年,分白馬縣南境置韋城縣,屬汴州,九年屬杞州,十六年屬滑州。
京觀,在縣北二百步。王莽篡漢,東郡太守翟義舉兵,莽遣將王邑等八將敗義於此,乃筑焉,俗號髑骨臺。
衛南縣上。西南至州五十五里。本漢濮陽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楚丘縣,屬滑州,後以曹州有楚丘縣,改今名。
鐵丘,在縣東南一十里。
故Θ城,在縣東一十五里。《左傳》“后羿自Θ遷於窮石”,是也。
胙城縣,上。北至州九十里。本古之胙國,《左傳》“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允也”。又為古之燕國,《左傳》“衛人、燕師伐鄭”,是也。漢為南燕縣。其後慕容德都之,復號東燕縣。隋開皇三年廢東都,以縣屬汴州。十八年,文帝因覽奏狀,見東燕縣名,曰:“今天下一統,何東燕之有?”遂改為胙城,屬滑州。武德二年,於此置胙州,領胙城,又置東燕縣。四年廢州,胙城屬滑州。
石丘,在縣東北三十里。俗傳漢成帝時星隕之石也。
濮水,在縣南二十里,西南自酸棗縣界流入。
靈昌縣,上。東北至州七十里。本漢南燕縣地,自漢至隋不改。開皇十六年,分東燕、酸棗二縣置靈昌縣,取靈昌津為名,屬滑州。
黃河,在縣北一十里。
赤眉故城,在縣東二十四里。漢末赤眉帥樊崇筑。
延津,即靈昌津也,在縣東北二十二里。初,石勒伐劉曜,至河渚,不得渡,時流澌,下流因風結冰,濟訖泮,勒自以為得天助,故號靈昌津。又《左傳》“鄭太叔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又曹公北救劉延,至延津。皆此津也。
酸棗縣,望。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秦舊縣,屬陳留郡,以地多酸棗,其仁入藥用,故名。後魏并入小黃,宣武帝復置,改屬東郡。隋開皇三年屬汴州,九年屬杞州,十六年改屬滑州。
黃河,在縣北二十里。
酸棗故城,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六國時韓王所理處,舊址猶存。
金是,在縣南二十三里。漢文帝時,河決酸棗,東潰金是,即此是也。
匡城縣,上。西北至州一百里。古衛之匡邑,《論語》“子畏於匡”。至漢為長垣縣地,自漢至後魏不改。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匡城縣,屬滑州。
故匡城,在縣西南一十里。
故蒲城,在縣北一十五里。《左傳》“齊侯、衛侯胥命於蒲”,子路為蒲宰,皆此也。
訾婁故城,在縣西北一十六里。
故鶴城,在縣西南一十五,衛懿公養鶴於此。
鄭州,滎陽。雄。開元戶六萬四千六百一十九。鄉一百二十四。元和戶一萬三千九百四十四。鄉一十八。
《禹貢》豫州之域。春秋時為鄭國。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也,周宣王母弟及為周司徒,食采於鄭,是為鄭桓公。後幽王為犬戎所殺,桓公死之,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平定虢、檜之地,故《左傳》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是也。
自武公後二十二君,至六國時鄭為韓哀侯所滅。哀侯二年,韓自平陽徙都鄭。秦并天下,屬三川郡。漢高祖改三川為河南郡,滎陽屬焉。晉武帝分河南置滎陽郡。
東魏孝靜帝分滎陽置成皋郡。高齊文宣帝又改為滎陽郡,周改為滎州。隋開皇三年改滎州為鄭州。十六年,分置管州。大業二年,廢鄭州,改管州為鄭州。隋末陷賊,武德四年五月擒建德、王世充,東都平,其月置鄭州,理武牢。其年又於今鄭州理置管州,貞觀元年廢管州。七年,自武牢移鄭州於今理。
州境:東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二百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一百四十里。西至東都二百八十里。東至汴州一百四十里。南至許州一百八十六里。東北至滑州三百里。北至黃河八十里。
管縣七:管城,滎陽,滎澤,原武,陽武,新鄭,中牟。
管城縣,望。郭下。本周封管叔之國,自漢至隋皆為中牟縣。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管城縣,屬管州。大業二年改管州為鄭州,縣又屬焉。
梅山,縣西南三十里。春秋時楚子馮帥師侵費、滑,右回梅山,即此山也。
圃田澤,縣東三里。
故市城,縣西北三十里。曹操擊袁紹軍於故市,即此城也。
武強城,縣東三十一里。曹參擊項羽,還攻武強,即此城也。
祭城,縣東北一十五里。
必阝城,縣東六里。晉荀林父帥師與楚子戰於必阝,即此城也。
李氏陂,縣東四里。後魏孝文帝以此陂賜仆射李沖,故俗呼為仆射陂。周回十八里。
滎陽縣,緊。東至州六十里。本漢舊縣。晉屬滎陽郡,高齊改郡名成皋,以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鄭州。萬歲通天元年改為武泰縣,仍隸河南府。
神龍初,復為滎陽,屬鄭州。
京水,出縣南平地。
索水,出縣南三十五里小徑山。
古大索城,今縣理是也。楚漢戰於京、索,《漢書》注“京縣有大索亭、小索亭。”晉末滎陽人張卓、董遇,鳩集流散,守固此城,因名大柵塢,今呼為大刺,蓋音之訛耳。
小索城,縣北四里。宋南平王鑠遣王陽兒據小索破魏,即此城也。
京縣故城,縣東南二十里。即鄭京城太叔之邑。
滎澤縣,望。東南至州五十里。本漢滎陽縣地,隋開皇四年分滎陽置廣武縣,取山為名。仁壽元年改為滎澤,屬鄭州。
廣武山,在縣西二十里,一名三皇山。
敖山,縣西十五里。春秋時晉師救鄭在敖、高阝之。敖、高阝二山名。宋武帝《北征記》曰:“敖山,秦時筑倉於山上,漢高祖亦因敖倉,傍山筑甬道,下汴水。”即此山也。
滎澤,縣北四里。《禹貢》濟水溢為滎,今濟水亦不復入也。
黃河,北去縣十五里。
東廣武、西廣武二城,各在一山頭,相去二百馀步,在縣西二十里。漢高祖與項羽俱臨廣武而軍,今東城有高壇,即是項羽坐太公於上,以示漢軍處。
踐土臺,故王宮,縣西北(四)十五里。《左傳》晉文公作王宮於踐土,即此也。
敖倉城,縣西十五里。北臨汴水,南帶三皇山,秦所置。仲丁遷於囂,此也。
《詩》曰“薄狩于敖”,即此地也。
金是,縣西北二十二里。漢文帝時河決酸棗,潰金是,東郡大興卒塞之。
孝武帝時,王尊為東郡太守,又加修筑。至明帝永平十二年,詔樂浪人王景筑是,起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馀里。十里立一水門,更相回注,無復潰漏之患。此是首也。
原武縣,緊。南至州六十里。本漢舊縣,屬河南郡。後魏屬滎陽郡。東魏改置廣武,縣又屬焉。高齊天保七年,郡縣并廢。隋重置原武縣,屬鄭州。武德四年屬管州,貞觀元年復屬鄭州。
黃河,縣北二十里。
古陽池城,《竹書紀年》曰“惠王十五年,遣將龍賈筑陽池以備秦”,即此也。隋開皇六年,於此置縣,今縣理。
陽武縣,緊。西南至州一百里。本漢舊縣,屬河南郡。晉屬滎陽郡。
黃河,縣北三十里。
南棣城、北棣城二故城,在縣北十里。《春秋》楚伐陳,諸侯會於北棣以救之,此也。
汴渠,一名蒗宕渠,今名通濟渠,西南自滎澤、管城二縣界流入。
博浪沙,在縣南五里。張良為韓報仇,擊始皇處。
新鄭縣,緊。東北至州九十里。本有熊氏之墟,又為祝融之墟。於周為鄭武公之國都,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秦并天下,其地為潁川郡。漢以為新鄭縣,屬河南郡,晉省。隋開皇十六年,重置,屬鄭州。
陘山,縣西南三十里。《史記》魏敗楚於陘山。山上有子產墓,墓累石為方墳,墳東有廟,皆東向,即杜元凱終制所言者。
函陵,縣北十三里。《左傳》“晉侯、秦伯圍鄭,晉軍函陵,秦軍南”,此也。
溱州府城,即東魏河南道行臺侯景營軍之壘。
溱水,源出縣西北三十里平地。
曾阝城,縣東北三十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