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又於弘農縣置弘農郡,義寧元年改為鳳林郡。其年,於盧氏縣置虢郡,武德元年改為虢州。其年,改鳳林郡為鼎州,因鼎湖以為名。貞觀八年廢,遂移虢州於今理所。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西北至上都四百三十里。東至東都四百五十三里。東至陜州一百三里。
西南至商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潼關一百三十里。自關至華州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河中府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天門冬,地骨白皮,麝香。賦:絹,纟,綿。
管縣六:弘農,盧氏,閿鄉,玉城,朱陽,湖城。
弘農縣,望。郭下。本漢舊縣,隋大業二年省,三年復於今湖城縣西南一里置,尋移就郡理。其年,移郡於鴻臚川,縣亦隨徒,即今縣是也。義寧元年屬鳳林郡,武德元年屬鼎州,貞觀八年屬虢州。
方伯堆,在縣東南五里。宋奮武將軍魯方平所筑。
鴻臚水,過縣北十五里入靈寶界,溉田四百馀頃。
盧氏縣,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六里。本漢舊縣,春秋時西虢之邑。地有盧氏山,或言盧敖得道於此。山宜五,可以避水災。隋開皇三年改為虢州,大業三年廢,以盧氏屬河南郡。武德元年,又置虢州,縣依舊。
熊耳山,在縣南五十里。《禹貢》導洛於此。
閿鄉縣,望。東南至州一百里。本漢湖縣地,屬京兆尹,自漢至宋不改。周明帝二年,置閿鄉郡。按:閿鄉,本湖縣鄉名。閿,古文“聞”字也,《說文》“從門,{日攴}聲”。隋開皇三年,廢閿鄉群,十六年移湖城縣於今所,改名閿鄉縣,屬陜州。貞觀八年,改屬虢州。
秦山,一名秦嶺,在縣南五十里。南入商州,西南入華州。山高二千丈,周回三百馀里。
黃巷坂,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即潼關路也。《水經注》曰:“河水自潼關東北流,側有長坂,謂之黃巷坂。歷北出東崤,通謂之函谷關,岸高道狹,車不得方軌。”魏武征韓遂、馬超,連兵此地。又潘岳《西征賦》曰“溯黃巷以濟潼”,亦謂此也。
桃源,在縣東北十里。古之桃林,周武王放牛之地也。
黃河,在縣北三里。
全鳩水,一名全節水,漢戾太子亡匿之處。
思子宮故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漢武帝為戾太子所筑也。
曹公故壘,在縣西二十五里。魏武征韓遂、馬超,此地置壘。又宋武之入長安,檀道濟、王鎮惡濱河帶險,大小七營,皆此處。
赫連氏京觀,俗號平吳臺,在縣西二十二里。赫連勃勃使太原公昌攻劉裕將朱齡石於潼關,克之,筑臺以表武功。
玉城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漢盧氏縣地,屬弘農郡。後魏正始二年,分立石城縣,廢帝改為玉城縣。周武帝天和元年廢。隋義寧元年重置,貞觀八年移於今理。
朱陽縣,上。東北至州七十里。本漢盧氏縣,屬弘農郡。後魏太和十四年,蠻人樊磨背梁歸魏,立朱陽郡并朱陽縣,令樊磨為太守。大統三年,分為朱陽郡,屬東義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又省郡。宣帝大象元年,割盧氏西界以益朱陽縣。
隋開皇四年北屬陜州,大業三年改屬虢州。
湖城縣,望。東南至州五十二里。本漢湖縣,屬京兆尹。即黃帝鑄鼎之處。
後漢改屬弘農郡,至宋加“城”字為湖城縣。
荊山,在縣南。即黃帝鑄鼎之處。
夸父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湖縣故城,在縣西南二里。
汝州,臨汝。望。開元戶二萬六千五十二。鄉六十。元和戶一萬三千七十九。
鄉三十七。
《禹貢》豫州之域。春秋時周王畿及鄭、楚之地,後屬於晉。六國時,復為韓、魏之地。秦屬三川郡,在漢為河南郡之梁縣地也。隋開皇四年,自陸渾縣界移伊州理於此,大業二年改為汝州,三年改為襄城郡。隋亂陷賊,武德四年討平王世充,復為伊州,貞觀八年改為汝州。
州境:東西二百三里。南北二百五十二里。
八到:西至上都九百八十里。西北至東都一百七十里。南至蔡州四百五十里。
西南至鄭州四百七十五里。東至許州二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細纟。賦:纟,綿。
管縣七:梁,臨汝,魯山,葉,襄城,郟城,龍興。
梁縣,望,郭下。漢舊縣,古蠻子邑。戰國時謂之南梁,以別大梁、少梁,即《左傳》云“楚為一昔之期,而襲梁及霍”也。隋煬帝改梁縣為承休縣,屬汝州,貞觀元年又改為梁縣。
蠻中聚,即戎蠻子國也,在今郡西南,俗謂之麻城。又有陽人聚故城,在今縣西。秦滅東周,徙其君於陽人聚,即此城也。漢末孫堅大破董卓軍於此。高齊於此置汝北郡,以備周寇,故城在今縣南,亦名王塢城。
汝水,經縣南三里。
廣成澤,在縣西四十里。後漢安帝永初元年,以廣成游獵地假與貧人。元初二年,鄧太后臨朝,鄧騭兄弟輔政,以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請寢狩之禮。
於時馬融以文武之道并用,作《廣成贊》以諷。案此澤周回一百里,隋煬帝大業元年置馬牧於此。
周承休城,在縣東北二十六里。漢封周後於此。
黃坡,在縣東二十五里。南北七里,東西十里。隋朝修筑,有溉灌之利,隋末廢壞。乾封初,有詔增修,百姓賴其利焉。
臨汝縣,上。東南至州六十里。本漢梁縣地,先天二年置。貞元七年,刺史陸長源奏請割梁縣西界二鄉以益之,乃自下縣為上縣。
魯山縣,上。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魯陽縣,古魯縣也,屬南陽郡。魯陽公與韓戰酣,揮戈,日為退三舍,謂此地也。後魏太和十一年,孝文帝南巡,置魯陽鎮,十八年改鎮為荊州,二十二年罷荊州罷魯陽郡,改魯陽縣為北山縣。周改為魯山縣。武德四年又於縣置魯州,貞觀元年州廢,以魯山屬伊州。八年,改伊州為汝州,縣仍屬焉。
魯山,在縣東北十里。
魯齒山,在縣東六十里。《春秋》“楚師伐鄭,涉於魚齒之下。”山有氵蚩水,故言涉也。
汝水,出縣西一百五十里。
天息山,一名伏牛山。
氵蚩水,出縣西大陌山。後漢世祖破王尋於昆陽,士卒赴水死者甚眾,氵蚩水為之不流,即此水也。
溫湯水,在縣西四十里。狀如沸湯,可以熟米。側有石銘曰:“皇女湯,可已萬病。”
魯陽關水,俗謂之三鴉水,經縣西七里。其關三鴉鎮,在縣西南十九里,後周置以御高齊,亦名平高城。
魯城,在縣東北十七里。高齊置以御周。
葉縣,緊。西北至州二百一十里。本楚之葉縣,春秋楚人遷許於此。其後楚使沈諸梁尹之,僭號稱公,謂之葉公。秦置郡縣,隸於南陽。《後漢書》謂之小長安,言地沃人豐也。開元三年,於縣置仙州,以漢時王喬於此得仙也。二十六年廢仙州,屬許州。其年,又割屬汝州。
方城山,在縣西南十八里。楚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是也。
黃城山,一名苦菜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即長沮、桀溺耦耕處。
汝水,西北流入,去縣二十五里。
昆陽故城,在縣北二十五里。後漢世祖破王邑、王尋之處。
燒車水,在縣南二十四里。世祖破王尋,燒其輜重於此水濱,因以為名。
襄城縣,望。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秦舊縣,漢因之,屬潁川郡。春秋襄王避叔帶之難,出居鄭地汜,在今縣南一里古汜城是,蓋以周襄王嘗出居此,故名襄城。晉及後魏屬襄城郡,隋開皇三年改郡為汝州,以縣屬焉。大業三年廢汝州,以縣屬許州。開元四年置仙州,割襄城縣屬焉。二十六年廢仙州,復隸許州,天寶七年又屬汝州。
汝水,經縣南,去縣一里。縣理廢汝州城,即古襄城,楚靈所筑。後漢馮異據之,降世祖。《莊子》曰:“黃帝游於襄城之野,七圣皆迷,遇牧馬童子而問道焉。”亦此地也。
郟城縣,緊。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春秋時鄭地,後屬楚,又入於晉。七國時,又屬韓。至漢以為縣,屬潁川郡。晉屬襄城郡。後魏屬南陽郡。高齊省。隋煬帝大業二年,移輔城縣,於今縣西北五里,屬汝州,四年改輔城縣為郟城縣。
汝水西去縣七里。
扈氵水,出縣北三十里。
(城)父〔城〕故城,在縣東南四十里。故殷時應國也,《左傳》“楚大城城父,使太子建居之。”
龍興縣,上。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漢郟縣地,後魏太和十八年置汝南縣,高齊天保七年廢。隋開皇十八年復置汝南,隋末廢。則天證圣元年置武興縣,神龍元年改為龍興縣。縣城本通鴉城,即後漢賈復城也,復南擊郾所筑。後魏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親征馬圈,行至此城,昏霧,得三鴉引路,遂過南山,故號通鴉城。
大龍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劉累學擾龍遷於魯縣,因以名山。
汝水,在縣北四十五里,西南從梁縣界流入。
湛水,在縣東三十里。《春秋》襄公十六年“楚公子格帥師戰於湛坂”,是也。
氵蚩陽城,一名應城,在縣南二十五里。後魏置氵蚩陽縣,隋開皇十年改為湛水,武德四年又置氵蚩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