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州,榆林。下府。開元戶四千九十五。鄉十三。元和戶《禹貢》雍州之域。春秋為戎狄地。戰國時為晉、趙地。《地理志》云中立五原,本戎狄地,趙有之。始皇時分三十六郡,為中郡。漢因之不改。按漢中在今州理東北四十里榆林縣界中故城是也。漢末大亂,匈奴侵邊,其城遂空。晉末屬赫連氏,赫連勃勃稱夏,都於統萬。按統萬城在今州理西南八百里,夏州是也。後魏太武帝平赫連昌之後,訖於周代,往往置鎮,不立郡縣。隋文帝開皇三年於此置榆林關,七年又置榆林縣,屬州。二十年,割州之榆林、富昌、金河三縣置勝州,立嘉名也。煬帝大業五年,以勝州為榆林郡,領榆林、富昌、金河三縣。十五年,郡人郭子和以城入突厥。武德四年,郭子和歸國,其地又陷梁師都。貞觀二年平師都,三年,仍隋舊理置勝州。時柴紹、劉蘭破滅匈奴,奪得河南之地,因置州,以決勝為名。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五十三里。東南至東都一千九百四十里。西南至麟州四百里。西南至夏州九百里。南至銀州七百里。北至豐州七百里。
貢、賦:開元貢:女稽布,麻,粟。賦:麻,布。
管縣二:榆林,河濱。
榆林縣,中下。郭下。本漢沙南縣地,屬中郡。漢末北虜侵擾,歷魏、晉、周,此地皆無縣邑。隋開皇七年置榆林縣,地北近榆林,即漢之榆溪塞,因名,屬州,二十年改屬勝州。皇朝因之。
黃河,西南自夏州朔方界流入。
大葭蘆水,縣西二百二十里。
小葭蘆水,縣西二百四十里。其地甚良沃。
平河水,首受黃河,隋文帝開之以通屯倉。
金河泊,在縣東北二十里。周回十里。
中故城,在縣東北四十里。趙中城,秦中郡也。《史記》曰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所置。秦因之。
隋榆林宮,在州城內,大業二年置,因榆林郡為名。其年,煬帝北巡,陳兵塞表,以威北狄,因幸此宮,突厥啟人可汗獻馬及兵器新帳,因賦詩云云。
榆林關,在縣東三十里。東北臨河,秦匈奴之處,隋開皇三年,於此置榆林關。
河濱縣,中下。本漢沙南縣地,屬中郡。訖於魏、晉,此地不立縣邑。至後魏及周,復為銀城縣也。隋時復為榆林縣地。貞觀三年,於此置河濱縣,東臨河岸,因以為名。改州為威州,立嘉名也。八年,廢威州,以縣屬勝州。
黃河,在縣東一十五步。闊一里,不通船楫,即河濱關,渡河處名君子津。
河濱關,在縣東北,貞觀七年置。
豐州,九原。下府。開元戶一千九百。鄉五。元和戶今置都防御使。
管州一,軍一,城二:豐州,天德軍,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二)縣二。
其都防御使及天德軍使,理在西城,今移理舊天德軍城。
《禹貢》雍州之域。秦上郡之北境,秦末沒胡。漢武帝元朔二年,使衛青逐去匈奴,開置朔方,領縣十,理三封,在今豐州西一百里。後漢因之,靈帝末羌、胡擾亂,城邑皆空。永嘉後,匈奴衛辰父子新居其地,辰子赫連勃勃自稱大單于,統萬城地屬勃勃。後魏太武帝擒滅赫連昌,置統萬鎮,孝文帝改置夏州,其地又為夏州之北境。周武帝於今永豐縣置永豐鎮。隋文帝開皇三年,於鎮置豐州,後廢。貞觀四年,突厥降附,又權於此置豐州都督府,不領縣,唯領蕃戶,以史大奈為都督。十一年,大奈死,復廢府,以地屬靈州。二十二年,又分置豐州。永徽(九)〔元〕年,於州復重置永豐縣。四年,於郭下又置九原縣。麟德元年,又置豐安縣。天寶元年,改為九原郡,乾元元年,復為豐州。
州境:八到:南至上都一千八百里。南至東都一千二百九十里。東至勝州五百三十里。西南至靈州九百里。東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河西城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野馬皮。賦:布,麻。
管縣二:九原,永豐。
九原縣,中下。郭下。本漢之廣牧舊地,(中)〔東〕部都尉所理。其九原縣,永徽四年重置。其城,周、隋俗謂之甘草城。
永豐縣,中下。州西一百十六里。本漢臨戎舊地,後漢末廢。北人又謂之賀葛真城,周武帝保定三年,於此置永豐鎮。隋開皇五年廢鎮,置永豐縣,武德六年省,永徽元年復置。
廢豐安縣,在州東南四十里。隋開皇六年,於縣置豐安鎮,麟德元年改為豐安縣,天寶末廢。
天德軍舊理在西受降城,權置軍馬於永清柵,元和九年詔移理舊城。本安北都護,貞觀二十一年,於今西受降城東北四十里置燕然都護,以瀚海等六都督、皋蘭等七州并隸焉。龍朔三年,移於磧北回紇本部,仍改名瀚海都護。總章二年,又改名安北都護,尋移於甘州東北一千一十八里隋故大同城鎮。垂拱元年置大同城鎮,其都護權移理刪丹縣西南九十九里西安城。景龍二年,又移理西受降城。
開元十年,又移理中受降城。天寶八年,張齊丘又於可敦城置橫塞軍,又自中受降城移理橫塞軍。十二年,安思順奏廢橫塞軍,請於大同川西筑城置軍,玄宗賜名曰大安軍。十四年,筑城功畢,移大安軍理焉。乾元後改為天德軍。緣居人稀少,遂西南移三里,權居永清柵,其理所又移在西受降城。自後頻為河水所侵,至元和八年春,黃河泛濫,城南面毀壞轉多,防御使周懷義上表請修筑,約當錢二十一萬貫。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密陳便宜,以西城費用至廣,又難施功,請修天德舊城以安軍鎮,其大略曰:“伏以西城是開元十年張說所筑,今河水來侵,已毀其半。臣量其事勢,不堪重修,若別筑新城,所費殊廣,計其人功糧食及改屋宇,比及事畢,不下三十萬貫錢,此但計費,猶未知出入之處。城南面即為水所壞,其子城猶堅牢,量留一千人,足得住居。天德軍士,合抽居舊城,豈可更勞版筑,虛棄錢物。若三城是國家盛制,仁愿舊規,亦須得天德添兵,然後有人修筑。按天德舊城,在西城正東微南一百八十里,其處見有兩城。今之永清柵,即隋氏大同舊城理,去本城約三里已下,城甚牢小,今隨事制宜,仍存天德軍額。
北城周回一十二里,高四丈,下闊一丈七尺,天寶十二載安思順所置。其城居大同川中,當北戎大路,南接牟那山鉗耳觜,山中出好材木,若有營建,不日可成。
牟那山南又是麥泊,其地良沃,遠近不殊。天寶中安思順、郭子儀等本筑此城,擬為朔方根本,其意以中城、東城連振武為左翼,又以西城、豐州連定遠為右臂,南制黨項,北制匈奴,左右鉤帶,居中處要,誠長久之規也。尋屬祿山有事,子儀留老弱於此城,身率大眾河北討賊,為賊將宋星星所破,縱火焚燒,遂移天德軍永清柵,別置理所於西城,只緣添兵未得,且因循并在一處,力所不足,實非遠圖。臣久訪略已計料,約修此城,不過二萬貫錢。今若於天德舊城,隨事增飭,因有移換,仍取城隸於天德軍,別置使名,自為雄鎮,以張聲勢,可殊鄰。”
詔從之,於是復移天德軍理所於舊城焉。先是緣邊居人,常苦室韋、黨項之所侵掠,投竄山谷,不知所從。及新城施功之日,遂有三萬馀家移止城內。初,議者又慮城大無人以實,及是遠近奔湊,邊軍益壯,人心遂安。
沃野故城,在軍城北六十里,即是後魏時六鎮從西第一鎮也。
州境:東西南北八到:西取寧遠鎮故落鹽池,經夏州至上都一千八百里。西南渡河至豐州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橫塞軍城二百里。西南至新宥州六百里。西至西受降城一百八十里。東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
東受降城,本漢中郡地,在榆林縣東北八里,今屬振武節度。
八到: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里。東南至東都取單于路一千八百二十里。東北至單于都護府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朔州四百里。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北至磧口八百里。
武川城,今名里城,後魏六鎮從西第三鎮,在軍北三百里。自北出石門障即光祿城,右入匈奴大路。
光祿城東北有懷朔古城,其城即後魏六鎮從西第二鎮,在今中城界向北化柵側近也。
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漢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開元十年於此城置安北大都護府,後又移徙。事具天德軍。
八到:城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里。城東南至東都取單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東至東受降城三百里。西北至天德軍二百里。南至麟州四百里。北至磧口五百里。
敬本故城,在中城北四十里。鄭虔《軍錄》曰:“時人以張仁愿河外筑三城,自古未有。今敬本城周一萬八百七十二步,壕{漸土}深峻,亦古之堅守。”賈耽《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西受降城,舊天德軍理於此城,元和九年移理天德軍城。在豐州西北八十里。
蓋漢朔方郡地,臨河縣故理處。開元初為河水所壞,至開元十年總管張說於故城東別置新城。今城一本云“其後城”。西南隅又為河水所壞。本末具天德軍。
八到:城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八十里。東南至東都取單于路二千二百五十里。
正東微南至天德軍一百八十里。東南渡河至豐州八十里。西南至定遠城七百里。
北至磧口三百里。磧口西至回鶻衙帳一千五百里。
右三受降城,景三年張仁愿所置也。初,突厥入寇,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為賊所敗,詔仁愿代之。先是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堆神祠,突厥將入寇,必先詣祠祭酹求福,因牧馬料兵而後渡河。時突厥默啜盡眾西擊突騎施婆葛,仁愿奏請乘虛奪取漠南之地,於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應,絕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師唐休以為兩漢以來,皆北守黃河,今於寇境筑城,恐勞人費功,終為賊所有。仁愿固請不已,中宗竟從之。仁愿表留年滿鎮兵以助其功,時咸陽兵二百馀人逃歸,仁愿擒獲盡斬之,軍中股忄栗,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祠為中城。與東西兩城相去各四百馀里,遙相應接。北拓三百馀里,於牛頭牟那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復寇掠,減鎮兵數萬人。
初,三城不置壅門及敵戰具,或問曰:“邊城御賊之所,不為守備,何也?”
仁愿曰:“寇若至此,當并力出戰,回顧望城,猶須斬之,何用守備生其退恧之心。”其後常元楷為總管,始筑壅門,議者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