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道一河南府,洛州,東都。開元戶一十二萬七千四百四十。鄉(xiāng)二百。元和戶一萬八千七百九十九。鄉(xiāng)八十。
《禹貢》豫州之域,在天地之中,故三代皆為都邑。陽翟,夏城,禹都也。
偃師,西亳,湯都也。周成王定鼎於郟辱阝,使召公先相宅,乃卜澗水東,水西,是為東都,今苑內(nèi)故王城是也。又卜水東,召公往營之,是為成周,今河南府東故洛城是也。至赧王獻地於秦昭襄,昭襄王立為三川郡。三川,伊、洛、河也。漢改為河南郡,後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入洛陽,遂定都焉。及董卓逼遷獻帝西都長安,盡燒洛陽宮廟,後又都焉。魏文帝受禪,亦都洛陽,陳留王以司隸校尉所掌,置司州,領(lǐng)河南、河?xùn)|、河內(nèi)、弘農(nóng)、平陽五郡。晉武帝受禪,司州不改。永嘉初,劉曜叛亂,司州沒胡,後又沒於石勒。東晉穆帝永和五年,桓溫入洛陽,置河南郡。宋武帝北平關(guān)、洛,復(fù)置司州。後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六宮文武盡遷洛陽,改為河南尹。至周宣帝移相州六府於洛州,以為東京。隋文帝改六府為六尚書省,又置河南道行臺省。仁壽四年,煬帝詔楊素營東京,大業(yè)二年,新都成,遂徙居,今洛陽宮是也。其宮北據(jù)邙山,南直伊闕之口,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東去故城一十八里。初,煬帝嘗登邙山,觀伊闕,顧曰:“此非龍門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仆射蘇威對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悅,遂議都焉。其宮室臺殿,皆宇文愷所創(chuàng)也。愷巧思絕倫,因此制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又改洛州為豫州,置牧。三年,罷州為河南郡,置尹。四年,改東京為東都。十四年,復(fù)置洛州。隋亂,王世充僭號稱鄭,改為司州。武德四年討平充,復(fù)為洛州,仍置總管府。其冬罷府,置陜東道大行臺,太宗為大行臺尚書令。九年罷臺,置洛州都督府,貞觀十八年廢府。顯慶二年,置東都,則天改為神都,神龍元年復(fù)為東都。開元元年改洛州為河南府。天寶元年,改東都為東京,至德元年復(fù)為東都。
府境:東西六百二十一里。南北八到:西至上都八百五十里。東至鄭州二百八十里。東北至懷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陜州三百五十里。東南至汝州一百七十里。東南取嶺路,至陽翟縣二百四十里,從縣至許州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自瓷器,綾。賦:絹,綿。
管縣二十六:洛陽,河南,偃師,緱氏,鞏,伊闕,密,王屋,長水,伊陽,河陰,陽翟,潁陽,告成,登封,福昌,壽安,澠池,永寧,新安,陸渾,河陽,溫,濟源,河清,汜水。河陽等五縣,今權(quán)隸河陽三城節(jié)度。
洛陽縣,赤。郭下。本秦舊縣,歷代相因。貞觀六年,自金墉城移入郭內(nèi)毓德功,今理是也。神龍初改為永昌,尋復(fù)舊號。
故洛陽城,在縣東二十里。按華延亻雋《洛陽記》云:“洛陽城東西七里,南北九里。洛陽城內(nèi)宮殿、臺觀、府藏、寺舍,凡有一萬一千二百一十九(門)
〔間〕。自劉曜入洛,元帝渡江,官署里閭,鞠為茂草。後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幸洛陽,巡故宮,遂詠《黍離》之詩,為之流涕。觀《石經(jīng)》。仍定遷都,而經(jīng)始洛京。十九年九月,新都始立,於是六呂文武,盡遷洛陽?!?
洛水,在縣西南三里。西自苑內(nèi)上陽之南イ漫東流,宇文愷筑斜是束令東北流。當(dāng)水沖,捺堰九折,形如偃月,謂之月陂,今雖漸壞,尚有存者。
河南縣,赤。郭下。本漢舊縣,後魏靜帝改為宜遷縣,周宣帝復(fù)為河。隋仁壽四年,遷都,移縣於東都城內(nèi)寬政坊,即今縣是也。永昌元年,以明堂初成,改合宮縣,神龍初復(fù)舊。二年復(fù)為合宮,景初復(fù)舊。
洛水,在縣北四里。
伊水,在縣東南十八里。
水,在縣西北六十里。《禹貢》曰:“伊、洛、、澗,既入于河??装矅⒃唬骸俺龊幽媳鄙?。”《水經(jīng)》云:“源出河南城縣北?!苯耱炈鲝男掳部h東入縣界。
天津橋,在縣北四里。隋煬帝大業(yè)元年初造此橋,以架洛水,田入纜維舟,皆以鐵鎖鉤連之。南北夾路,對起四樓,其樓為日月表勝之象。然洛水溢,浮橋壞,貞觀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為腳?!稜栄拧贰盎⒍分褳樘鞚h之津”,故取名焉。
中橋,咸亨三年造,累石為腳,如天津橋之制。
通津渠,在縣南三里。隋大業(yè)元年,分洛水西北,名千步磧渠,又東北流入洛水,謂之洛口。
偃師縣,畿。西南至府七十里。本漢舊縣,帝嚳及湯盤庚并都之。商有三,成湯居西亳,即此是也。至盤庚又自河北徙理於亳,商家從此而改號曰殷。武王伐紂,於筑城,息偃戎師,因以名焉。天寶七年四月,河南尹韋濟奏,於偃師縣東山下開驛路通義橋,廢北坡義堂路焉。
北邙山,在縣北二里,西自洛陽縣界東入鞏縣界。舊說云北邙山是隴山之囗,乃眾山總名,連嶺互四百馀里。
首陽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盟津,在縣西北三十一里。
緱氏縣,次赤。西北至府六十三里。本〔漢舊縣〕,古滑國也,《左傳》曰“秦師滅滑”。其後屬晉。至秦、漢為縣,因山為名。隋大業(yè)十年移據(jù)公路澗西,憑岸為城,即今縣是也。
緱氏山,在縣東南二十九里。王子晉得仙處。
に轅山,在縣東南四十六里?!蹲髠鳌贰皺栌^周,王使候出諸に轅”。注曰:“緱氏縣東南有に轅關(guān),道路險隘,凡十二曲,將去復(fù)還,故曰に轅?!贬釢h河南尹何進所置八關(guān),此其一也。
鄂嶺坂,在縣東南三十七里?!稌x八王故事》曰:“范陽王保於鄂坂。”後於其上置關(guān)。
洛水,西自洛陽縣界流入。
曹城,在縣東一里。曹操與袁術(shù)相拒,筑城於此。
袁術(shù)固,一名袁公塢,在縣西南十五里。宋武《北征記》曰:“少室山西有袁術(shù)固,可容十萬眾。一夫守隘,萬夫莫當(dāng)?!?
公路壘,在縣南三里。袁術(shù)與曹公相拒處。
鉤钅巢故壘,在縣東北七里?!端螘贰八抉R休之從宋公西征,營於柏谷塢西”,即此壘。相連如鎖,因以為名也。
鞏縣,畿。西至府一百四十里。古鞏伯之國也,《春秋》“晉師克鞏”。戰(zhàn)國時,韓獻於秦。至漢以為縣,屬河南郡。隋大業(yè)十三年,李密自潁川率群盜十馀萬襲破洛口倉,因據(jù)鞏縣,仍筑城,斷洛川,包南北山,周回三十馀里,屯營其中。後為王世充所破??h本與成皋中分洛水,西則鞏,東則成皋,後魏并焉。
按《爾雅》“鞏,固也”。四面有山河之固,因以為名。
天陵山,在縣東南六十里。
黃河,西自偃師縣界流入。河於此有五社渡,為五社津,後漢朱鮪遣賈強從五社津渡是也。
洛水,東經(jīng)洛內(nèi),北對瑯邪渚入河,謂之洛口。亦名什谷,張儀說秦王“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即此也。
伊闕縣,畿。北至府七十里。古戎蠻子國。漢為新成縣,屬河南郡。周武帝時屬伊川郡。
伊闕山,在縣北四十五里。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流其,故名。
陸渾山,俗名方山,在縣西五十五里。
伊水,西自陸渾縣界流入?!蹲髠鳌贰扒亍x遷陸渾之戎於伊川”,是也。
伊闕故關(guān),在縣北四十五里。何進八關(guān)之一。
密縣,畿。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本漢舊縣,古密國也,《春秋》“諸侯伐鄭,圍新密”。漢屬河南郡。隋大業(yè)二年廢,十二年又置。武德三年,於此置密州,四年廢州,以縣屬鄭州,龍朔二年割屬河南府?!稜栄拧吩弧吧饺缣谜咴幻堋?,因以為名。
大鬼山,在縣東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黃帝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故亦謂之大鬼山,氵翼水源出於此。
馬嶺山,在縣南十五里,洧水所出。
王屋縣,畿。東南至府一百里。本周時召康公之采邑,漢為垣縣地,後魏獻文帝分垣縣置長平縣,周明帝改為王屋縣,因山為名,仍於縣置王屋郡。天和元年,又為西懷州。隋開皇三年,改為邵州。大業(yè)三年,廢邵州,以縣屬懷州。顯慶二年,割屬河南府。
齊子嶺,在縣東十二里,即宇文周與高齊分據(jù)境之處也。
黃河,在縣南五十里。
王屋山,在縣北十五里。周回一百三十里,高三十里。《禹貢》“底柱、析城,至于王屋”,是也。
析城山,在縣西北六十里。峰四面其形如城,有南門焉,故曰析城。
長水縣,畿。東至府二百三十里。本漢盧氏縣地,後漢、晉、宋不改。後魏宣武帝分盧氏東境置南陜縣,屬弘農(nóng)郡,西魏廢帝改為長淵。隋義寧元年,以犯高祖廟諱,改為長水。貞觀八年,自虢州割屬州,顯慶二年屬河南府。州,今新安縣所理是也。
伊陽縣,畿。北至府二百六十里。本陸渾縣南界之地,先天元年割置伊陽縣。
伊水路,在縣西南。出鸞掌山,東流?!端?jīng)》云:“出南陽魯陽縣蔓渠山,東北過陸渾縣南,又東北過伊闕中,又東北入於洛。”多雨暴漲,諸峽束水之處其高或七八丈,故伊闕石壁有《石銘》云:“黃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水出,高四丈五尺?!?
銀钅窟,在縣南五里。今每歲稅銀一千兩。
河陰縣,畿。西南至府二百三十里。本漢滎陽縣地,開元二十二年以地當(dāng)汴河口,分汜水、滎澤、武陟三縣地於輸場東置,以便運漕,即侍中裴耀卿所立。
初,耀卿為宣州刺史,開元十八年,因朝集上便宜曰:“竊見江、淮諸州所送租庸等,本州正月、二月上道,至揚州入斗門,即逢水淺,停留一月已上,四月已後始渡淮入汴,多屬乾淺,又般運停留,至六月、七月方至河口。即遇黃河漲溢,不得入河,又須停一兩月,待河水較小,始得上河入洛。即又漕洛乾淺,船艘不通。計從江南至東都,停滯日多,得行日少,艱辛欠折,因此而生。伏見國家舊法,河口元置武牢倉,江南船不入黃河,即於倉內(nèi)便貯也。鞏縣置洛口倉,從黃河不入漕洛,即於倉內(nèi)安置。爰及河陽倉、柏崖倉、太原倉、永豐倉、渭南倉,節(jié)級取便,例皆如此。水通利則隨近運轉(zhuǎn),不通利則且納在倉,不滯遠船,不生隱盜,每年剩得一二百萬石,即數(shù)年之外,倉廩轉(zhuǎn)加?!敝炼辏砸錇橄?,兼轉(zhuǎn)運都使,於是遂分置河陰縣及河陰倉,又河清縣置柏崖倉,三門東置集津倉,三門西置鹽倉。三門北鑿山十八里,陸行以避湍險,自江、淮來者悉納河陰倉,自河陰候水調(diào)浮漕送含嘉倉,又取曉河水者遞送太原倉,所謂北運也自太原倉浮渭以實關(guān)中。凡三年,運七百萬石,省腳三十萬貫。及耀卿罷相後,緣北路險澀,頗為隱欺,議者言其不便,事又停。
汴渠,在縣南二百五十步,亦名蒗蕩渠。禹塞滎陽,開渠以通淮、泗。後漢初,汴河決壞,明帝永平中命王景渠筑堤,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注,洄無復(fù)潰漏之患。自宋武北征之後,復(fù)皆堙塞。隋煬帝大業(yè)元年更令開導(dǎo),名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從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於泗,達於淮,自江都宮入於海。亦謂之御河,河畔筑御道,樹之以柳,煬帝巡幸,乘龍舟而往江都。自揚、益、湘南至交、廣、閩中等州,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後代實受其利焉。
汴口堰,在縣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隋文帝開皇七年,使梁睿增筑漢古堰,遏河入汴也。
三皇山,亦曰{山敖}高山,上有三城,即劉、項相持處?!洞呵铩?、《左氏傳》曰:“晉師在敖、高阝之”,亦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