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 胸腹門
  • (清)陳夢雷
  • 4635字
  • 2015-12-26 18:52:54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興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腹中諸病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上庶下蟲)蟲丸主之。

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問曰:病下利后,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師曰:寸口脈遲而濇,遲則為寒,濇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疽,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灑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腹滿舌萎黃,躁不得眠,屬黃家。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腹滿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諸勞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

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少腹諸病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臍悸

發汗后臍下悸者,欲作賁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腸癰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中藏經 【漢 華佗】

滿痛諸證

心病則胸中痛,虛則胸腹及腰背引痛,及心中疼,心脈大,甚則胸中滿而煩。又心病則先心痛而咳,心積則胸滿悸,脈虛則不樂,胸腹中若痛。

脾脈急則膈中不利,滑則蟲毒腸鳴中熱,濇則腸(疒頹)。

脾病腹中鳴痛,脾寒則使人腹中痛。

胃寒則腹中痛,虛則胸中短氣,谷不化。

肺實則胸滿,脈太過則令人氣逆胸滿。

大腸積冷則脾痛不能久立,病已則泄,虛則喜滿。

腎有水則腹大臍腫,小腹結痛,氣上沖心,寒則結在臍下也;有厥氣則臍下重悶,或有痛絕。

下焦病則令人腹脹氣滿,小腹堅,溺而不得便而窘迫也。寒則飲食不消,虛則腸鳴膨脹。

病心腹脹滿,痛不止,脈堅大洪者死。

病腹中痛,其脈浮大而長者死。

病腹痛而喘,其脈滑而利,數而緊者死。

腸鳴

脾脈微滑,則蠱毒,腸鳴,中熱。

胃者腑也,虛則腸鳴脹滿,引出滑泄。

中焦虛,則腸鳴膨脹。

臍突

腎有水則腹大臍腫,腰重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頭汗出,是為逆。

脾脈至大而虛,有積,脾氣絕則十日死,又臍出者亦死。

掌腫無紋,臍腫出,囊莖俱腫者死。

臍下重

腎中寒,結在臍下,腎脈來而細軟,附于骨者是也,實則煩悶臍下重。

膀胱滿脹,則小便不下,臍下重悶,或有痛絕,則三日死。死,雞鳴也。

脈訣 【晉 王叔和】

腸腹諸痛

下指定位圖歌:陽數即吐兼頭痛,陰微即瀉臍中吼。

肺脈歌曰:溢出胸中滿,氣泄大腸鳴。

脾臟歌曰:濕多成五泄,腸走若雷奔。

滑脈歌曰:尺部見滑臍似冰,飲水下焦聲瀝瀝。

濇脈歌曰:尺部如濇逢逆冷,體寒臍下作雷鳴。

緊脈歌曰:隱指寥寥入尺來,激結繞臍常手捧。

微脈歌曰:尺部見之臍下積,身寒飲水即呻吟。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胸腹諸病

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堅滿痞急痛,肌中苦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愊愊然而滿,短氣,咳唾引痛,咽塞不利,習習如癢,喉中干燥,時欲嘔吐,煩悶,自汗出,或徹引背痛,不治之,數日殺人。

寒氣卒客于五臟六腑,則發卒心痛胸痹。感于寒,微者為咳,甚者為痛、為泄。厥心痛,與背相引,善瘛,如物從后觸其心,身傴僂者,腎心痛也;厥心痛,腹脹滿,心痛甚者,胃心痛也;厥心痛,如以針錐刺其心,心痛甚,脾心痛也;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灰狀,終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厥心痛,臥若從心間痛,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者,肺心痛也。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蛔心痛,心腹中痛,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熱,善涎出,是蛔咬也。以手按而堅持之,勿令得移,以大針刺之,復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心下不可刺。中有成聚,不可取于俞。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饑則減,飽則見,(月真)氣與谷爭減,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見于外,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是主肌肉損,色黃也。

脾病為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恒山丸主之。

大腸中風者,臥而腸鳴不止,灸大腸俞百壯,可服續命湯。

試胸內生癰法

胸中痛而短氣者,當令入暗室中,以手指捺左眼,視若見光者,胸中有結癰;若不見光者,是瘭疽內發出也。

腸癰

卒得腸癰而不曉其病候,愚醫治之,錯則殺人。夫腸癰之為病,小腹重而強,抑之則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腹惡寒,其身皮皆甲錯,腹皮急如腫狀。其脈數者,小有膿也;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也。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中出,或大便出膿血。

問曰:官羽林婦病,醫脈之,何以知婦人腸中有膿,為下之即愈?師曰:寸口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濁敗。小腹痞堅,小便或濇,或復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即為瘀血,血下則愈,大黃牡丹湯主之。

仁齋直指方 【宋 楊士瀛】

腹痛

有寒有熱,有死血,有食積,有痰飲,有蟲。

氣血、痰水、食積、風冷諸證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惟蟲痛則乍作乍止,來去無定,又有嘔吐清沫之為可驗。

肚皮痛

肚皮痛者,由腎虛不能行水,加之酒面無度,灑與水交聚于腹中,而面毒復纏滯其氣,是以水滲于肚皮而作痛矣。以錢氏宣風散,用蜜水煎,咽下神保丸,俟其大便流行,后以青木香丸一分,安腎丸倍之,用二陳湯煎水,空心咽下,脾腎氣復,自然向安。

瘡瘍全書 【金 竇漢卿】

井疽發

此證發于胸者名曰井疽,狀如豆大,三四日起。若不早治,必入于腹。入腹不療,十日當死。急服內固清心散可治。若內發傷膜,主死無疑。治法與發胸、發背同。

穿心冷瘺

此毒生于心窩,初起則心頭如火熱,其毒則先內潰心包,方出皮膚,令人心神恍惚,盜汗多出,二目皆紅,舌如雞金,背里外俱熱易治;若毒發于外,冷氣攻心,常嘔吐惡心,口吐冷痰,惡聞食味而氣臭者,死。

蜂窩發胸

此證蜂窠發于胸乳間,乃心火熱盛,須用依前疏導心火之藥稍治之,遲則熱必攻心,必然死矣。內服發胸煎藥,外貼膏藥,后用摻藥,洗用豬蹄湯。

發肚毒

發肚之毒,有發腹肚、或手肚、足肚者,俱為發肚,若不速治,必致喪命。便服鐲毒流氣飲三四服,并服六皮四子湯,內托散加木瓜、檳榔、蒼朮,空心煎服。未潰用金箍散;已潰后外貼金絲膏,內服蠟礬丸。

肚癰

此毒生于脾經,因食煎煿油膩,酒醉太過,及行房事,以致毒不流通,聚成此癰,或生在外,或生在內。若不速治,潰透脾膜即死。先服六君子湯加厚樸、砂仁、青皮、芍藥、木香、枳殼、甜瓜子、黃芪,次服內補十宣散、蠟礬丸。

潰后久不愈,用六合回生丹、豬腰子法治之。未潰爛之前,按內有膿狀,急用腸癰之行藥,追膿大便中出,庶易愈矣。

肋肚癰

此癰受在大小腸二經氣壅而發出在表,乃結癰聚毒也,當用內托流氣飲,外用圍藥。內服腸癰從大便會膿之藥治之,調理禁忌之法相同。

臍癰

此證生于臍內,因食生冷油膩之物,積聚于氣海之間,聚結成癰,若不速治即內潰。臍內出膿,四圍堅硬或出血水者,即難治也,無此則生。

如未潰破,按之有膿,將治腸肚癰行藥,從大便中出,甚妙。痛加乳香。

婦人此癰受在心,流于小腸經,發在臍中,堅硬如石,與男子不同,此是惡毒證也,當用內托流氣飲、定痛三香飲治之。治法須用圍藥,并同男子臍癰之藥,加減治之。

九發

九發者,肺疽、心疽、肝疽、腎疽、脾疽、胃疽、大腸疽、三焦疽、小腸癰,須驗其人所發為依據。此候審定癰疽淺深,其病從何臟腑發,先曾食何乳石,又驗其氣血虛實。穿潰出入者可治。發于內者,則傷膜流膿,大便出者必難治。若以藥令膿大便出者,則藥味入于經絡,引出無害,當參詳而療之。愈后一年之外,不許遠行及行房事。若不知戒,終至于斃。

小腸癰

此證因膀胱有熱,蓄毒不流結成,以致臍中堅硬結核,小便疼痛,日夜下利無度,用敗毒散加豬苓、澤瀉、木通、燈草、甘草梢、瞿麥,又用連根蔥十根搗爛盦臍上,多服金花丸。大要用前腸癰、肚癰之法治之。

盤腸癰

此毒因閃肭而得之,用獨活散,此即治腕疽藥。

胃脘癰

《素問》云:人病胃脘癰,當候胃脈,沉細者氣逆,氣逆者人迎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逆而盛,熱聚胃口不行,故留為癰。其發寒熱如瘧,身皮甲錯,或嗽或嘔,或吐膿血,宜升麻連翹湯。熱聚胃脘,留結為癰,須要知戒。

心肝燥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二官有君臣之分,一身之主宰,其可傷也!此癰受在心,心主行血,氣血熱傷于經絡,此是惡毒之證,不可不審也。當用定痛敗毒散;如不散,用內托流氣飲。

濟生方 【宋 嚴用和】

心痛

夫心痛之病,醫經所載,凡有九種:一曰蟲心痛,二曰疰心痛,三曰風心痛,四曰悸心痛,五曰食心痛,六曰飲心痛,七曰寒心痛,八曰熱心痛,九曰去來心痛。其名雖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六淫,內汨七情,或飲啖生冷果食之類,使邪氣搏于正氣,邪正交擊,氣閉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夫心乃諸臟之主,正經不可傷,傷之則痛。若痛甚手足青過節者,則名曰真心痛。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若乍間乍盛成疹而不死者,名曰厥心痛,不過邪氣乘于心支別絡也。寸口脈緊,心脈甚急,皆主心痛。又有痛甚而心脈沉伏者有之矣。王叔和云:心腹痛脈沉細瘥,浮大弦長命必殂。治法當推其所自而調之,痛無不止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邳州市| 阜宁县| 崇信县| 都匀市| 绵阳市| 汕头市| 新乡县| 兴国县| 集贤县| 修武县| 徐州市| 龙门县| 稻城县| 上栗县| 乐安县| 平陆县| 多伦县| 三穗县| 吉安县| 中江县| 南和县| 武宣县| 新绛县| 濮阳县| 南涧| 开江县| 盐边县| 鞍山市| 蕲春县| 犍为县| 简阳市| 措美县| 西城区| 广平县| 顺昌县| 察隅县| 宜川县| 呼和浩特市| 犍为县| 韶关市| 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