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2章 均賦稅議

曷言乎繪圖以均賦稅也?賦稅不均,由于經界不正,其來久矣。宋熙寧五年,重修定方田法,分五等定稅。[《宋史?食貨志》,又《王洙傳》]明萬歷八年,度民田用開方法,以徑圍乘除截補。[《欽定通鑒綱目》三編]康熙十五年,命御史二員詣河南,山東履畝清丈,山東明藩田以五百四十步為畝,今照民地,概以二百四十步為畝。[《皇朝文獻通考》]乾隆十五年,申弓步盈縮之禁,部議惟直隸,奉天遵部弓尺,并無參差,至山東、河南、[可見康熙十五年之舉仍屬具文]山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北、西安等省,或以三尺二三寸,四尺五寸至七尺五寸為一弓,或以二百六十弓,七百二十弓為一畝。長蘆鹽場三尺八寸為一弓,三百六十弓,六百弓,六百九十弓為一畝。大名府以一千二百步為一畝。若令各省均以部定之弓為畝,倘大于各省舊用之弓,勢必田多缺額,小于舊用之弓,勢必須履畝加征,一時驟難更張,應無庸議。嗣后有新漲,新墾之田,務遵部頒弓尺,不得仍用本處之弓。[《大清會典》]不特朝廷寬大之恩,卓乎不可及,亦見當時部臣深明大體有如此。惟是舊田,新田截然為二,終非同律度量衡之意也,惜當時不將各省田畝一切度以工部尺,而增減其賦以就之,不尤善之善者乎?今吳田一畝,多不敷二百四十步,甚有七折,八折者,林文忠公疏稿[見《興水利議》]所謂南方地畝狹于北方者此也。蓋自宋以來,所謂清丈者,無非具文矣,皆由不知前議羅盤定向,四隅立柱之法為之范圍。有零數無都數,可分不可合,或盈或縮,甚或隱匿,百弊叢生,[注,丈書泥于梯田闊狹折半之法,方田十畝斜剖為二,可成十一畝,余可類推。又遇巉山宜用圓錐求面術,亦丈書所未必知,《蘇州府志》載吳縣辦清丈,久之以山多難丈中寢,可為笑柄。故丈田亦必略知算術,不可專恃丈書]不能若網在網,必至治絲而棼。

誠如前議繪圖之法而用之,然后明定畝數,[北省有六畝為一坰,四十二畝為一繩等名目,亦應刪除]用顧氏炎武所議,以一縣之丈地,敷一縣之糧科。[見《日知錄》]即朱子通縣均紐、百里之內輕重齊同之法,[見《朱子文集》卷十九條奏經界狀]按畝均收。仍遵康熙五十年永不加賦之諭旨,不得藉口田多,絲毫增額。如是則豪強無欺隱,良懦無賠累矣。又舊例各縣稅則至數十等之多,于國無益,于民非徒無益,而于吏胥隱射轉換則大有益。圖成之后,地形高下,水口遠近,犁然在目,應請各州縣就境內用宋法分五等定稅,亦絕弊之善術。又《日知錄》所列州縣有去治三四百里者,有城門外即鄰境者,有縣境隔越如《周禮》所謂華離之地者,按圖稽之,并改甚易。是之謂平天下,是之謂天下國家可均。

稽旱潦議

曷言乎繪圖以稽旱潦也?州縣一遇水旱,吏胥即有注荒費之目,有費即荒,無費即熟,官即臨鄉親勘,四顧茫然,發縱指示一聽諸吏,雖勘如不勘也。前議繪圖之法,所謂石柱,即今水則碑之制。吳江垂虹亭有水則碑二,并不遍布各鄉,又無比較之率,則其用僅與石步等,有此何益?惟行四隅立柱之法,驗石柱,披地圖。今日不雨,則若干圖將旱,明日又不雨,則又若干圖將旱。水加一寸,則若干圖將淹,水又加一寸,則又若干圖將淹。坐廣廈細旃之上,固已了然于胸中,舟輿既出,勘一水而百水可知,勘一鄉而四鄉可知。脫有不合,則必高地隔越,港汊不通,不難隨時修浚,尚何前弊之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桥区| 水富县| 万载县| 阳东县| 时尚| 巴彦淖尔市| 余姚市| 微博| 工布江达县| 博白县| 巴马| 开鲁县| 紫阳县| 尚义县| 云浮市| 江阴市| 长治县| 大埔区| 澜沧| 安康市| 永胜县| 枣庄市| 文成县| 中宁县| 永川市| 东莞市| 庄浪县| 和田县| 新化县| 应用必备| 龙川县| 吉木乃县| 嘉义市| 民乐县| 巩义市| 定边县| 沙坪坝区| 荆州市| 柳林县| 义乌市| 洪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