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 萬病回春
- 龔廷賢
- 4987字
- 2015-12-26 18:21:51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心中飽悶加桔梗、枳殼;心中痞滿加黃連、枳實;渴加知母、石膏;內熱甚,錯語心煩不得眠,合解毒湯之類。上治肝膽經風熱,或寒熱往來,或晡熱潮熱,或怒火口苦、耳聾、咳嗽,瀉痢腹作痛諸癥。
傷寒腹滿而痛、咽干而渴、手足溫暖,太陽癥也。
桂枝大黃湯 治足太陰脾經受癥,腹滿而痛、咽干而渴、手足溫、脈來沉而有力,皆因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也。
桂枝 芍藥 大黃 柴胡 枳實 甘草上銼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臨服時入檳榔磨水三匙,同熱服。
傷寒身不惡寒反惡熱者,表未除里又急也。
大柴胡湯 治傷寒內實大便難,不惡寒反惡熱。
柴胡(四錢) 黃芩 芍藥(各二錢半) 半夏(一錢) 大黃(二錢) 枳殼(一錢半)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
傷寒潮熱、發狂言而燥渴者,大便實,熱傳里也。
六一順氣湯 治傷寒傳里,大便結實、口燥咽干、怕熱揭衣、譫語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膈滿硬、繞臍疼痛等癥。
柴胡 黃芩 芍藥 枳實 濃樸 大黃 芒硝 甘草上銼劑,先將水二鐘煎滾三沸后入藥,煎至一碗,臨服入鐵銹水三匙同調服。
蜜煎導法 治自汗大便閉結不通甚。便于老人,并日久不能服藥者,又恐服硝黃變為別癥,又有糞入直腸者,以此最便益也。
煉蜜如飴,乘熱捻如指大,長三寸,兩頭如銳,納入谷道中,良久,下結糞加皂角末少許尤妙。如無蜜,以香油灌入谷道中亦妙。
豬膽汁導法 治陽明自汗、小便利、大便結硬不可攻者。
豬膽一枚,和醋少許,以竹管套入谷道中一時許即通。蓋酸苦益陰以潤燥也。
傷寒陽毒斑黃者,狂叫欲走也。其癥表里俱實、內外皆熱、脈數有力而無汗,三黃石膏湯通解表里也。
三黃石膏湯 治陽毒發斑黃,身如涂朱、眼赤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大、燥熱欲死。鼻干面赤、過經不解、已成壞癥;表里皆熱,欲發其汗,熱病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不利;亦有錯治瘟癥而成此癥者,又有汗后三焦生熱,脈洪,譫語不休,晝夜喘急,鼻加時衄,狂叫欲走。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麻黃 石膏 豆豉上銼劑,生姜三片、細茶一撮,水煎溫服。
傷寒血熱發黃者,里實表虛也。
消斑青黛飲 治熱傳里,里實表虛,血熱不散,熱氣乘虛出于皮膚而為斑也。輕如疹子,重則如錦紋,重甚則斑爛皮膚。或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或汗未解,皆能致此。不可發汗,重令開泄,更加斑爛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郁短氣,燥糞不通,黑斑主不治。汗下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逆,便是斑疹之候也。
柴胡 玄參 黃連 知母 石膏 青黛 生地黃 山梔 犀角 人參 甘草上銼劑,生姜一片,棗一枚,水煎。臨服入醋一匙同服。
傷寒汗吐下后,煩躁口渴,陽厥極深者,表里大熱也。
黃連解毒湯 治傷寒大熱不止、煩躁干嘔、口渴喘滿、陽厥極深、蓄熱內甚及汗吐下后,寒涼不能退其熱者。
黃芩 黃連 黃柏 梔子(各二錢) 柴胡 連翹(各二錢)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涼膈散 治傷寒三四日以里,用發表之藥,無汗者或已汗而不解者,根據本方加石膏、知母,以解表里之藥最為穩當。(方見火門。)傷寒小便利,大便黑,漱水不咽,口燥者,下焦瘀血也。
桃仁承氣湯 治熱邪傳里,熱蓄膀胱,其人如狂,小便自利、大便黑、小腹滿痛、身面目黃、譫語燥渴,為蓄血癥。脈沉有力,宜此下盡黑物則愈。未服前血自下者,不必服,為欲愈。
桃仁(十個,去皮尖,研) 桂枝(一錢) 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 甘草(一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去滓,入芒硝再煎一沸溫服。血盡為度,如血未盡再服。
傷寒結胸者,熱痰結也。
清火化痰湯 治熱痰在胸膈間不化,咯吐不出、寒熱氣急、滿悶作痛者,名結痰。
黃連 黃芩 梔子 栝萎仁 貝母 桔梗 桑白皮 甘草 木香(另研) 杏仁上銼生姜三片,水煎,入竹瀝、姜汁少許,磨木香同服。
解熱化痰湯 治傷寒結胸,有痰、有熱、有氣滯,并咳嗽失聲。
蘇子 白芥子 枳實 黃連 桔梗 黃芩 栝萎仁 石膏 杏仁 烏梅 黃柏上銼劑,生姜一片,水煎溫服。
姜熨法 治傷寒胸膈不寬,一切寒結、熱結、水結、食結、痞結、痰結、大小便結、胸痞氣結者俱治。
生姜搗爛如泥,去汁取渣,炒熱絹包,漸漸揉熨心胸脅下,其滿痛豁然自愈。若姜渣冷,再入姜再炒再熨。
結熱不用炒。
傷寒發黃者,濕熱盛也。
退黃散 治傷寒發黃,身目俱黃如金色,小便如濃黃柏汁,諸藥不效。
柴胡 升麻 茵陳 龍膽草 黃連 黃芩 桅子 黃柏 木通 滑石 甘草上銼劑,燈草一團,水煎服。大便實加大黃;目睛黃倍龍膽草,虛弱加人參。外用生姜搗爛,時時于黃處擦之,其黃自退。
傷寒汗下煩熱者,表里俱虛也。
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已經汗下,表里俱虛,津液枯竭,心煩發熱,氣逆欲吐,及諸煩熱并宜服之。
石膏(二錢) 半夏(二錢) 麥門冬(去心) 人參 甘草(各一錢)上銼劑,用青竹葉、生姜各五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溫服。極熱發狂倍知母、石膏;熱嘔加姜汁。
傷寒病后不眠者,心膽虛怯也。
濕膽湯 治病后虛煩不得臥及心膽虛怯,觸事易驚,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并治。
陳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枳實(麩炒,各二錢半) 竹茹(一錢) 酸棗仁(炒一錢) 甘草(五分)上銼劑,生姜三片,水煎溫服。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加麥門冬、人參、柴胡、桔梗。
竹茹溫膽湯 治傷寒日數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悸恍惚、煩躁多痰不眠者。
柴胡(二錢) 竹茹 桔梗 枳實(麩炒。各二錢) 黃連(五分) 人參(五錢) 陳皮 半夏 茯苓香附(八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傷寒懊 者,悶郁不舒也。其癥因表癥誤下,正氣內虛,陽邪內陷,結于其間,重則結胸也。邪在胸中宜吐,熱結在胃腑宜下。凡傷寒汗吐下后,虛煩不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 宜此。
梔豉湯 治汗吐下后,心胸滿悶或痛,或頭微汗,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 ,乃燥熱怫郁于內而氣不宣通也。
紅梔子 淡豆豉上水煎溫服。煩躁者,懊 不得眠也;懊 者,郁悶不舒之貌。煩者,氣也,火入于肺也;躁者,血也,火入于腎也。故用桅子以治肺煩,豆豉以治腎躁。少氣虛滿加甘草;嘔噦加生姜、橘紅;有宿食而煩躁者加大黃;下后脹滿而煩加枳實、濃樸,下后身熱而煩加甘草、干姜;瘥后勞復加枳實。
傷寒百合者,百沒是處也。其病又非寒又非熱,欲食不食,欲行不行,欲坐不坐,服藥即吐,小便赤。如見此,謂之百合病。
加味柴胡湯 治百合病。
人參 半夏 柴胡 黃芩 百合 知母 甘草上銼劑,青竹茹一團、粳米炒食鹽一撮,入姜汁少許,水煎服。
傷寒痰氣緊滿者,宜上吐也。
瓜蒂散 治傷寒四五日,病在胸膈,痰氣緊滿于上不得息者,以此吐之。
甜瓜蒂(炒) 赤小豆(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豆豉煎湯調服,以吐為度。
傷寒神昏不語者,越經癥也。
瀉心導赤飲 治傷寒心下不痛、腹中不滿、大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三旬,目赤神焦,將水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醫者不識,便呼為死癥。若以針火灸誤人者多矣,殊不知熱邪傳入少陰心經也。
因火上而逼肺,所以神昏,故名越經癥。
梔子 黃芩 麥門冬 滑石 人參 犀角 知母 茯苓 黃連(姜汁炒) 甘草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棗二枚、燈芯二十根,水煎。臨服入新生地黃汁二匙同服。
傷寒陽癥似陰者,是火極似水也。自熱以至溫,由溫乃至厥,是傳經之邪。輕則宜四逆散合小柴胡湯,如渴,用白虎湯合解毒湯;重則宜六一順氣湯。
四逆散 柴胡 芍藥 枳實 甘草上銼劑,生姜一片,水煎服。
傷寒陰癥似陽者,水極似火也。自得病手足便逆冷而不溫者。
四逆湯(方見中寒。)根據本方加參、附。
傷寒狐惑者,唇口生瘡聲啞也。其癥四肢沉重,惡聞食氣,默默欲臥,目閉舌白,面目間黑色變異無常。
蝕下部為狐,而唇下有瘡,其咽干;蟲蝕其臟為惑,上唇有瘡聲啞。治慝二者并用。
黃連犀角湯:黃連 犀角 烏梅 木香 桃仁上銼,水煎服。
傷寒吐蛔者,手足冷,胃空虛也。宜安蛔湯。
安蛔湯人參(七分) 白術 茯苓(各一錢) 干姜(炒黑,五分) 烏梅(二個) 花椒(去目,三分)上銼劑,水煎服。治蛔不可用甘草甜物,蓋蛔得甘則動于上,得酸則靜,見若則安,得辛辣則頭伏于下。
如合丸,用烏梅浸爛蒸熟搗如泥,入前藥再搗如泥,每服十丸,米湯吞下。傷寒吐蛔,雖有大熱,忌用涼藥,犯之必死,先當用溫劑以定蛔,后用涼劑以退熱,小柴胡湯之類。
傷寒汗下后,昏悶不省人事者,元氣大虛也。
奪命獨參湯 治傷寒汗后,終日昏悶不省人事、發熱發躁似有狂言,一切危急之癥宜此。服后,額上鼻尖有微汗,是其應也。
楝參(去蘆,一兩)上銼作一劑,水煎,不拘時服。渣再煎服。
病后勞復者,宜養血氣也。
益氣養神湯 治傷寒新瘥,方起勞動應事,或多言勞神而微復動熱者日勞復,宜服此。
人參 當歸 白芍(酒炒) 麥門冬(去心) 知母(去毛) 桅子(炒。各一錢) 白茯神(去皮)前胡(各七分) 陳皮(五分) 升麻 生甘草(各三分)上銼劑,棗一枚,水煎,食遠溫服。
傷寒瘥后,交接復發欲死,眼不開,不能言語及熱病新瘥早起及多食復發。
山梔(三十枚) 銼碎,水煎服。
勞力感寒者,內傷外感也。其癥頭疼身熱、惡寒微渴、 然汗出、身痛、腰腿酸痛、沉困無力、脈空浮無力,名曰勞力感寒,不可誤作正傷寒,大發其汗。故經云:勞者溫之,溫能除大熱,正此之謂也。宜加味益氣湯;若有下癥者,大柴胡湯下之。
加味益氣湯 治體怯弱兼之勞,而染感冒傷寒,頭痛發熱者。
黃 人參(各一錢) 白術 陳皮 當歸(各七分) 柴胡(一錢) 升麻(三分) 黃柏(酒炒,七分)羌活(一錢半) 防風 甘草(五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熱服。冬月加細辛三分,如熱甚,脈滯有力加黃芩酒炒三分。
傷寒產后禁忌歌:新瘥須當自保持,勿將酒肉口中肥;清宵靜睡無思想,用意煩勞最忌之;節食寡言須晏起,寒暄冬暖減添衣;勿忌房室陰陽易,悔誤難追已噬臍。
補遺秘方。
神仙救苦丸 專治四時傷寒,不論日期遠近、陰陽表里、內外虛實、半表半里、男女老幼并皆治之。
麻黃(去節,研細,熱水浸取汁) 甘草(炙,去皮,溫水浸,取汁。以上各四兩) 赤芍(洗去土,溫水浸,取汁,四兩) 朱砂(一兩五錢,紅大顆者研細,水飛過) 雄黃(去夾石,紅朗大顆者研細,水飛過,一兩五錢) 升麻(微炒,研細,溫水浸取汁) 人參(去蘆研碎,溫水浸取汁) 當歸(用身,研細,水浸取汁) 柴胡(研碎,溫水浸取汁。以上各一兩。) 春夏用石膏(研細,水淘凈) 枳實(研細,溫水浸取汁,此二味另放一處,臨合時入眾藥內。各五錢) 秋冬用桂枝(研細,溫水浸取汁) 細辛(研細,溫水浸取汁,此二藥另收一處,臨合入眾藥。各五錢)上為細末,根據前法修制,各陰干擇庚申日共成一處,用溫水攪勻,以細絹濾過三遍,將汁盛于瓷罐內,上以綿紙固之,置之不近濕、不通風處,仍陰干取下細末,擇甲子停分兩處,一半入春夏藥,一半入秋冬藥,醋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好鮮明雄黃五分于碗內研細,入井花涼水研同藥送下。水洗雄黃,務要吃盡,焚香三寸,自然汗出立愈。如傷寒汗后變為雜癥者,應服二丸;內外兼表,仍出汗自愈;若干霍亂等疾,即當內解,有起死回生之功不能盡述。
陰陽散 治傷寒三五日,或近期、或初覺無汗,服此。
麻黃(一兩六錢) 綠豆粉(二錢) 川芎 白芷 石膏 甘草 蘇葉(各一錢)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涼水調服。吃水二三次,待汗出來方止水。蓋被出汗足,以身涼為度。二三日勿出門見風,食淡飯。
傷寒昏迷不省人事,皂角末捻紙燒煙入鼻,有嚏可治,無則不治,肺氣上絕也??芍握?,隨用皂角、半夏、生白礬共一錢五分為末,入姜汁調服。探吐,痰去蘇醒,效。
一人傷寒頭疼,發熱憎寒、身痛發渴、譫語、日久不出汗。余以大梨一個、生姜一塊,同搗取汁,入童便一碗,重湯煮熱服之,汗出如水即愈。
太守云亭劉公患傷寒,發熱面紅唇赤、面壁蜷身而臥,諸醫以小柴胡湯、解毒湯之類,數劑弗效。余診六脈浮大無力,此命門無火也。以人參、附子、沉香,一服立愈,三服全安。
一老嫗,年七旬,患傷寒初起頭疼身痛,發熱憎寒,諸醫以藥發散,數劑弗效。淹延旬日,慚而飲食不下,昏沉不省,口不能言,眼不能開,咽喉有微氣,似欲絕之意,諸醫潛退。一家彷徨,召余察之,元氣耗絕,即以人參五錢煎湯,徐徐灌之。須臾稍省,欲飲水,又煎渣服之,頓愈。又逾十年而卒。夫人參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果有起死回生之效,信哉不誣。
中寒
脈:中寒緊澀,陰陽俱盛,法當無汗,有汗傷命。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陰經也。(此傷寒尤甚,若不急治,死在旦夕。)回陽救急湯 治傷寒初起,無頭痛、無身熱,便就怕寒,四肢厥冷,或過于肘膝,或腹痛吐瀉,或口吐白沫,或流冷涎,或戰栗、面如刀刮、引衣蜷臥、不渴,脈來沉遲無力,即是寒中陰經真寒癥。不從陽經傳來。
人參(去蘆) 白術(去蘆) 茯苓(去皮) 陳皮 半夏(姜汁制) 干姜 肉桂 大附子(煨去皮臍)五味子 甘草(炙) 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茱萸,無脈加豬膽汁一匙,泄瀉不止加黃 、升麻;嘔吐不止加生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