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萬病回春
  • 龔廷賢
  • 4983字
  • 2015-12-26 18:21:51

上銼劑,生姜煎服。倉卒無藥不便,可用蔥熨法,或艾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使熱氣通其內,逼邪出于外,以復陽氣。稍待蘇醒,灌入姜汁,煎服回陽湯。

寒中太陰者,則中脘疼痛也。

理中湯 治即病太陰,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下利、鴨溏,蛔厥,霍亂等癥。

人參 白術 干姜 甘草(各二錢半)上銼一劑,水二鐘煎至八分,去渣溫服。如腎氣動急,去白術加肉桂二錢,如吐多者,去白術加生姜三錢;如下多倍白術、人參,添水煎,寒多者加干姜一錢半,腹痛滿、下利、脈沉遲而微者加炮附子二錢;如傷冷中寒,脈弱氣虛變為陰疸,本方中加茵陳蒿二錢,如霍亂轉筋加石膏五錢火 ,如痞滿而胃寒,或霍亂吐瀉不渴,胸滿未成結胸者,或厥陰饑不能食、食吐蛔者,用理中丸。以本方藥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白湯半盞化下。

寒中少陰者,則臍腹疼痛也。

五積散 治中寒及感冒寒邪,頭疼身痛、腰背拘急、惡寒、嘔吐、腹痛,不問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寒濕客于經絡,腰背酸疼及婦人經脈不通并治。

白芷 當歸 川芎 陳皮 濃樸(姜汁炒) 蒼術(米泔浸) 白芍(炒) 枳殼(麩炒) 桔梗(去蘆)半夏(姜制。各一錢) 干姜 官桂(各五分) 麻黃(八分) 甘草(三分)上銼劑,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寒中厥陰者,則小腹疼痛也。

四逆湯 治即病太陰,自利不渴及三陰癥脈微欲絕、手足厥冷。四逆名者,即四肢厥冷也。大附子(一個,去皮臍,破入片,生用) 甘草(炙,六錢) 干姜(五錢)上銼三劑,水煎溫服,取少汗乃愈。

灸陰癥法 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臍下二寸,關元在臍下三寸,用艾火灸二七壯,但手足溫暖、脈至知人事,無汗要有汗,汗出即生。不暖不省者死。

蒸臍法 用麝香、半夏、皂莢各一字為末填臍中,用生姜切薄片貼臍上,放大艾火灸姜片上蒸,灸二七壯,灸關元、氣海二七壯。熱氣通于內,寒氣逼于外,陰自退而陽自復矣。

熨臍法 用蔥頭縛一把,切去葉留白根,切餅二寸許,連縛四五餅,先將麝香、硫黃二字填于臍中,放蔥餅于臍上,以熨斗盛火于蔥餅上熨之。如餅爛,再換餅再熨,熱氣入腹。以通陽氣,如大小便不通,以利即止。

揉臍法 用吳茱萸二三合、麩皮一升、食鹽一合,拌勻熱炒,以絹包之,于腹上下熱揉熨之,自然有效也。

瘟疫

脈:瘟脈無名,隨見諸經,未汗宜強,虛緩傷生。眾人病一般者,乃天行時疫也。

辟邪丹 虎頭骨(二兩) 朱砂 雄黃 雌黃 鬼臼 蕪荑 鬼箭 藜蘆(各一兩)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囊盛一丸,男左女右,系于背上。或常病者,戶內燒之,一切邪鬼不敢進。

兼治婦人與鬼魅交通。

五瘟丹 治四時瘟疫流行、傷寒發熱并諸瘧熱病。

黃連(屬火,戊癸之年為君) 黃柏(屬水,丙辛之年為君) 黃芩(屬金,乙庚之年為君) 甘草(屬土,甲己之年為君) 紫蘇,香附(以上各一兩,以直年藥為君者倍一兩)上七味皆生用,于冬至日制為末,用錦紋大黃三兩濃煎湯,去滓熬成膏,和前藥為丸,如彈子大,朱砂、雄黃末為衣,再貼金箔。每服一丸,冷水磨服,神效。

普濟消毒散 治大頭瘟病。

黃連(二兩) 黃芩(酒炒,二兩) 陳皮 玄參 生甘草 川芎 鼠粘子 白僵蠶 升麻 柴胡 葛根薄荷 當歸 大黃 人參(三錢) 連翹(各五錢) 大蘭根(如無加靛花亦可)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二錢,每服一丸,細嚼,白熟水送下,發汗。如不及丸,用末藥一錢二分,照前服。如未愈,再進一服,以汗為度,不可透風。若透風復腫,再服藥,只是去皮一層方愈。忌酸冷羊雞魚之物并房事。

冬應寒而反暖者,春發瘟疫也,人參敗毒散主之。

二圣救苦丸 治傷寒瘟疫,不論傳經過經可服。

錦紋大黃(四兩,酒拌,蒸,曬干) 牙皂(二兩,如豬牙者)上二味俱為末,水打稀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冷綠豆湯送下,以汗為度。

人參敗毒散 治四時瘟疫通用。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殼(去穣) 桔梗(去蘆) 茯苓 人參(各等分) 甘草(減半)上銼劑,每服一兩,生姜三片、水盞半煎八分溫服。或為末,沸湯點服亦可。此藥治傷寒瘟疫、風溫風眩、四肢疼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不問老人小兒,皆可服。

或嶺南煙瘴之地,或瘟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之地、香港腳痿弱,此藥不可缺也。連進三五服,以止為度。一方加薄荷少許。

春應溫而反清涼者,夏發燥郁也,大柴胡湯。(方見傷寒。)夏應熱而反寒者,秋發寒郁也,五積散主之。(方見中寒。)秋應涼而反淫雨者,冬發濕郁也,五苓散主之。(方見中暑。)大頭病者,濕熱在高巔之上也。

牛蒡芩連湯 治積熱在上,頭頂腫起,或面腫,或從耳根上起,俗曰大頭瘟,并治煙瘴。

黃芩(酒炒,二錢半) 黃連(酒炒,一錢半) 桔梗(一錢半) 連翹 牛蒡子(另研) 玄參(各一錢)大黃 荊芥 防風 羌活(各三分) 石膏(一錢半) 甘草(一錢)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水煎,食后細細呷溫服。每一盞做二十次服,常令藥在上,勿令飲食在后也。

內府仙方 治腫項大頭病、蝦蟆瘟病。

僵蠶(二兩) 姜黃(二錢半) 蟬蛻(二錢半) 大黃(四兩)上共為細末,姜汁打糊為丸,重一錢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兒半丸,蜜水調服,立愈。

又方 治大頭瘟病,腫臉頸項者。

用福建靛花三錢、燒酒一鐘、雞子清一個,入內打勻吃。不時而愈,腫即消,神方也。

蝦蟆瘟者,屬風熱也,防風通圣散。(方見中風。)凡入病家,須避其邪氣,不受染著,亦醫者之惠不可不知。以雄黃末涂鼻孔中,或香油涂鼻孔亦妙,然后入病家行動從容。在位而入,男子病穢氣出于口,女子穢氣出于陰戶,其相對坐立之間,必須識其向背,既出自以紙條探鼻深入,噴嚏為佳。

太倉公辟瘟丹 凡宮舍久無人到,積濕容易侵人,預制此燒之,可遠此害。極宜于暑月燒之,以卻瘟疫,并散邪氣。

茅術(一斤) 臺烏 黃連 白術(各半斤) 羌活(半斤) 川芎 草烏 細辛 紫草 防風 獨活本 白芷 香附 當歸 荊芥 天麻 官桂 甘松 三柰 干姜 麻黃 牙皂 芍藥 甘草(各四兩) 麝香(三分)上為末,棗肉為丸,如彈子大,每丸燒之。

萬歷丙戌春,余寓大梁屬瘟疫大作,士民多斃其癥,閭巷相染,甚至滅門。其癥頭疼身痛、憎寒壯熱、頭面頸項赤腫、咽喉腫痛、昏憒等癥,此乃冬應寒而反熱,人受不正之氣,至春發為瘟疫,至夏發為熱病,名曰大頭瘟,大熱之癥也。余發一秘方,名二圣救苦丸,用牙皂以開關竅而發其表,大黃以瀉諸火而通其里。一服即汗,一汗即愈,真仙方也。日夜塞戶填門,應酬不暇,全活者不能勝數矣。但人稟之稍壯者,百發百中;其虛弱者,余先以人參敗毒散,輕者即愈,如未愈,用牛蒡芩連湯可收全效。

補遺方清涼救苦散 治頭面耳目鼻腫痛。

芙蓉葉 桑葉 白芨 白蘞 車前 大黃 黃連 黃柏 白芷 雄黃 赤小豆 芒硝上各等分,為細末,用蜜水調敷于腫痛處,頻頻掃之。

中暑

脈:暑傷于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余。夏月有四證,傷寒傷風,脈證互見,中暑熱病,疑似難明。

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傷暑。

中暑中陽,皆熱癥也,動而得之謂中熱,靜而得之謂中暑,乃夏火之氣也。吐瀉或嘔噦躁悶,重則熱極而昏不省人事,俱用香薷散加減;元氣虛脫者,用生脈散加減。

香薷飲 治伏暑引飲、口燥咽干,或吐或瀉并治。若卒中昏冒倒仆、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搐溺,此為暑風,不可作風治之,當以本方加羌活治之。

香薷 濃樸(姜汁炒) 白扁豆(炒) 加黃連(姜汁炒尤妙)上銼劑,水煎熟以涼水沉冷服。如有搐搦加羌活;瀉利加白術、茯苓;脈虛弱加人參、五味子、麥門冬;虛汗不止加黃 、白術;心煩加梔子、黃連、姜汁炒,調辰砂末服,胸脹加枳殼、桔梗;夾痰加南星、半夏;虛加人參、黃 ;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滑石;嘔吐加藿香、陳皮、姜汁少許;渴加葛根、天花粉。

十味香薷飲 治伏暑身倦體困,神昏頭重,吐利。

黃 (蜜水炒) 人參(去蘆) 白術(去蘆) 茯苓(去皮) 陳皮 木瓜(各五分) 香薷(一錢)濃樸(姜汁炒) 扁豆(炒。各五分) 甘草(炙,五分)上銼劑,水煎服。暑風,減黃 ,加羌活一錢五分。

生脈散 滋生精氣,培養真元,清心潤肺。

人參(去蘆,三分) 麥門冬(去心,三錢) 五味子(十五粒) 加白術(去蘆,二錢)上銼劑,水煎,不拘時服,渣再煎,則可充百茶湯。

中暑者,熱傷膀胱經也。其癥身熱頭痛、灑然毛聳、微寒口開、前板齒燥、舌燥生苔、大煩渴者,用人參白虎湯加香薷、扁豆。有身重疼痛者,用人參敗毒散加香薷、黃連主之。

人參白虎湯 治夏月中 、即中熱,舌燥生苔刺。

人參(五分) 石膏 知母(各一錢半) 甘草(三分) 麥門冬(去心) 白術(各七分) 梔子 茯苓芍藥(各一錢) 陳皮(七分) 香薷(一錢) 扁豆(八個)上銼劑,蓮肉十個、烏梅一個,水煎服。熱極小便遺尿不止加黃柏炒;煩躁加辰砂末、酸棗仁;若腹痛嘔噦、吐瀉飽悶,切不可用石膏。

中暑身熱而煩、四肢沉困者,此熱傷元氣也。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利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 (蜜炒) 蒼術(米泔制) 升麻(各一錢) 人參 白術(去蘆) 陳皮 神曲(炒) 澤瀉 黃柏(酒炒) 當歸 青皮(去穣) 麥門冬(去心)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甘草(三分)上銼劑,水煎溫服。

中暑熱渴、小便赤澀者,宜清利三焦也。

益元散 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又淡能滲濕,故利小便散濕熱也。

白滑石(六錢) 甘草(微炒,一錢)上為末,每服二三錢。加蜜少許,煎湯,冷水任下。如欲發汗,用蔥白、豆豉湯調下。

中暑熱渴、大便泄瀉者,宜分利陰陽也。

五苓散 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痛、霍亂泄瀉、小便赤少、心神恍惚。

豬苓 澤瀉(各一錢) 白術(去蘆) 茯苓(去皮,各錢五分) 肉桂(五分)上銼一劑,水煎服。若本方去桂,名四苓散。

夏月感寒者,乃取涼之過也。因暑熱之時,或納涼于深堂大廈涼亭冷館、大扇風車,風寒以傷其外,或飲食生冷瓜果冰水,寒冷復傷其內。其痛或頭疼身痛,發熱惡寒,或惡心嘔吐、泄瀉腹痛,此內傷生冷、外感風寒所致也,宜藿香正氣散治之。此非治暑也,因暑而致之病也。藿香正氣散。(方見霍亂。)根據本方,外感重加蒼術、羌活,去白術;內傷重加砂仁、神曲。

注夏者,屬陰血虛、元氣不足也。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弱者是。其癥頭眩眼花、腿酸腳軟、五心煩熱、口苦舌干、精神困倦、無力好睡、飲食減少、胸膈不利、形如虛怯、脈數無力,是名注夏,宜參歸益元湯多服,兼服補陰丸調理。

參歸益元湯 治注夏病。

人參(去蘆,五分) 當歸 白芍 熟地黃 白茯苓(去皮) 麥門冬(去心。各一錢) 五味子(十粒)陳皮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七分) 甘草(一分)上銼一劑,棗一枚、烏梅一個、炒米一撮,水煎服。飽悶加砂仁、白豆蔻;惡心加烏梅、蓮肉、炒米;噦加竹茹;煩躁加辰砂、酸棗仁、竹茹;瀉加炒白術、山藥、砂仁、烏梅,去熟地、知母、黃柏;小水短赤加木通、山梔,胃脘不開、不思飲食加濃樸、白豆蔻、益智、砂仁、蓮肉,去熟地、黃柏、知母;腰痛加杜仲、故紙、茴香,腿酸無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頭目眩暈加川芎;虛汗加黃 、白術、酸棗仁;夢遺加牡蠣、辰砂、山藥、椿根皮;虛驚煩熱加辰砂、酸棗仁、竹茹;口苦舌干加山梔、烏梅、干葛。

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澀、灑然毛聳、手足厥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里中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扁豆,有熱加黃芩。

一婦人,因暑月廚房熱極,遂出當風處脫衣乘涼,被風吹即頭痛發熱、惡寒身痛。草醫不識,誤認為寒,用附子理中湯,一服下咽,立時不語,口中無氣,唇口青紫,心口微溫,舉家哭泣求救于予。診六脈洪大而數,此熱癥而誤用熱藥。以燒酒噴胸前,將鏡撲之,更將新汲水入蜜,將雞翎沃入其口數次。少頃,患人即伸舌探水,以益元湯灌下即活。

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瀉,兩手捫之則熱,按之則冷,其脈輕診則浮大,重診則微細。余曰:此陰寒之癥也。急服附子理中湯,不應,仍服至四劑而愈。

中濕

脈:濕則濡緩,或兼澀小。入里緩沉,浮緩在表。若緩而弦,風濕相攪。濕癥者,有內中濕、有外中濕。

人之體虛,茍有不謹,自然而中也。外中濕者,或感山嵐瘴氣,或被雨濕蒸氣,或遠行涉水,或久臥濕地,或汗衣濕鞋,則濕從外而中矣。其癥頭重目眩、身體骨節疼痛、手足酸軟、四肢倦怠麻木、腿膝腫痛、體重跗腫、筋脈拘攣、小腸疝氣、偏墜浮腫吊痛、目黃、小便赤黃等癥,皆外中濕也。內中濕者,皆因生冷水食,或濃味醇酒過多停滯,脾虛不能運化,停于三焦,注于肌肉,滲于皮膚,則濕從內而中矣。濕傷脾者,腫脹泄瀉、身黃脈澀也,濕傷肺者,咳嗽喘急、身熱惡寒也;濕傷腎者,腰腳重、骨節酸疼也;濕傷肝者,大筋軟短、目昏脅痛也。濕入腑者,則麻木不仁也;濕入臟者,則屈伸不能也。

中濕腹脹滿者,邪在里也。(宜后方。)滲濕湯 治一切濕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坪县| 阿巴嘎旗| 历史| 拜城县| 阿荣旗| 枣阳市| 固始县| 抚松县| 衡阳市| 崇明县| 黄陵县| 贵溪市| 中宁县| 巴中市| 台南县| 泰来县| 吉林市| 天长市| 宁国市| 商河县| 黑河市| 山东| 垫江县| 平南县| 凤城市| 定日县| 绥江县| 武安市| 云龙县| 长乐市| 盐边县| 和田县| 叶城县| 额济纳旗| 天长市| 龙泉市| 太和县| 诸城市| 上思县| 乌鲁木齐县| 同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