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澤上有地、岸臨于水、相臨最切。又有進而侵凌之義。二陽侵其長以逼于陰。故曰臨也。臨卦次蠱。按、序卦、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可大之業、由事而生。二陽方長、陰小陽大、陽氣將盛。是謂可大。臨所以次蠱也、全彖以陽長為亨、而以陰生為戒、亦扶陽抑陰之意。六爻以二陽偏臨四陰。二當任而初不當任、故以二為臨之主。上四陰皆受陽之臨者。三不中正、迫陽而應非正之上、故無利。

四五皆應陽、上附五而厚于二、故皆吉也。而三曰甘臨、四至臨、五知臨、上敦臨、又有上臨下、柔凌剛之義。雜卦云、臨觀之義、或與或求、言彼此相與為臨也。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兇。

臨、本義謂進而凌逼于物。言凡逼近者為臨、不專居上臨下之意也。

二陽侵長以逼于陰、故為臨。而卦中上下彼此又互有相臨之象。于一歲中為十二月之卦也。下說上順、九二剛中、上應六五、故占者大亨而利于正也。又按、元亨利貞者、乾道之變化。陽長之卦、獨臨與乾同者。易道貴中。二陽方主于中、乾之體用全備于此。故四德咸歸之也。八月有兇、戒辭。何氏以建子至建未為八月。褚氏以建寅至建酉為八月。孔氏據王注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以建申為八月。按、大全不言建申。隆山李氏主建酉為觀卦。謂當自臨數、不當自復數也。本義主建未為遯卦。謂文王作卦時、只就周正紀之也。今按、文王作卦在紂之時、未用周正、正朔之說可不必拘。以陰陽消長之數論之、當自復數至遯為是。蓋否卦陰陽各半、觀卦四陰勝陽、其兇不待言矣。今曰有兇者、亦將盛之辭也。于二陽方盛之時、即為二陰方盛之慮、圣人防微杜漸之意也。不然則凡陽盛之卦、八月皆有陰盛之時、何獨于臨言有兇哉。又按、復言亨而此言元亨、復不言利貞而此言利貞。蓋復初陽未盛、至臨則大矣。復陽之萌、無有不善。臨則陽盛、易于肆矣。此圣人所以于臨獨有戒辭也。

彖曰。臨、剛浸而長。

此以卦體釋卦名也。爻辭上下皆有相臨之意、此獨取以陽臨陰。浸長內兼二意、有漸長不驟之意、又有方來未艾之意。

說而順、剛中而應。

內卦說、則陽之進也不逼內、不激于意氣矣。外卦順、則陰之從也不逆外、皆中于機宜矣。此以卦德言卦之善也。九二剛中、在我有強毅之才。

應五柔中、在上有知人之主。此以卦體言卦之善也。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剛長而說順、大亨也。剛中應柔中、以正也。剛長之時其善如此。以之臨人臨事臨天下、莫不大亨。而必以正者、天道宜然也。天道扶陽而抑陰、黜邪而崇正者也。

至于八月有兇、消不久也。

言二陽方盛之時、然至八月為遯、則陽之消亦不久矣。此雖天運之自然、而君子所當戒也。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不曰地下有澤、而曰澤上有地、主澤之二陽而言也。地臨于澤、上臨下也。二者皆臨下之事。教思無窮、澤潤地之象也。容保民無疆、地容澤之象也。不徒曰教、而曰教思、其意念如澤之深。不徒曰保、而曰容保、其度量如地之廣。

初九。咸臨。貞吉。

按、王注及程傳皆以咸作感之義。本義以咸臨作徧臨、謂以二陽徧臨四陰也。從王注程傳為順、而徧臨意可兼。蓋咸者無心之感。二陽在上、無為而天下化、所以為觀。二陽在下、無心而天下應、所以為咸。初以正、二以中、我中正而天下自應、故皆曰咸。初二兩爻與四五正應、皆有咸臨之象。初以剛居初得正、有貞吉之象。四、大臣之位。無所感而臨、則不獲乎上。然自處不正、所應非正、亦枉道狥人者矣。唯剛而得正、所應又正、故曰咸臨貞吉也。

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自處以正、所應又正、則得以行其正道矣。時解以此爻作君子臨小人以正。陰雖小人、然爻中未有此象。

九二。咸臨。吉無不利。

二應于五、上有中正之君。既見信任、得行其志、故有吉無不利之象。

此爻為臨之主。蓋陽在初猶微、至此乃盛。初之咸臨、謂與二協力以為臨也。二之咸臨、謂率初同往以為臨也。

象曰。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九二以剛居柔、非茍且以取悅于上者、有未順命之象。五順體而二說之、疑以茍從取悅矣。然剛而得中、以此為五所信任、非茍將順君命以取容者也。本義于此爻傳云未詳。今從此解、得圣人教人以道事君之意、然爻中亦實有此象也。

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

卦以陰陽相臨為臨。三陰柔說體、逼近二陽、而與上非正應。坤土味甘、變兌為口舌、無實心相接、但以甘說臨人之象。不中不正、下乘二陽、上無正應、有無攸利之象。二陽上逼、互卦得震、有憂懼之象。一變為乾、為泰、有無咎之象。蓋在上以甘說臨人、固無所利、然知憂懼自改、則咎可無。若小人在上、知君子非可以甘言要結、能改過以合乎剛正、則咎自可無矣。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位不當、不中正也。始雖有咎而后可無、其咎不長也。

六四。至臨無咎。

以陰居陰、處得其位、與三之不當者異。下應初九、應得其正、與三之乘陽者異。又坤兌之交、地澤相比、相臨之切至者也。至、非至極之謂、言誠意以相與也。故無咎。

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

言位之當、而正應之意在其中矣。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五變坎為通、知之象。以柔居中、下應九二、不自用而用人、知之事也。自用其知者其知小、不自用而用人者其知大。以此臨下、乃大君之所宜、吉之道也。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中者、天理之當然、非出于矯飾也。

上六。敦臨。吉無咎。

上六居地之上畫、爻本坤土、又變艮土、有積累至于極厚之象。舊說以上最遠于陽、不敢以柔臨剛、厚之至也。以厚接物、未有不安者。故厚敦[文瀾本“厚敦”作“敦厚”]于臨、乃吉而無咎之道也。然按、象傳、志在內、則非不敢臨之意。按、蘇傳、六五既已應九二矣、上六又從而附益之、謂之敦臨。復之六四已應初九矣、六五又從而附益之、謂之敦復。

此說解敦字為切。言附五以加厚于二也。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上六與九二非正應、而志在于九二之陽。附五以相臨、厚之至也。上以志在陽為吉、三以志在上而無利可知矣。卦義以陽臨陰、而六爻自三以上陰亦臨陽。陽氣方升、陽臨陰、在所宜、故皆吉。陰上陽下、雖有以上臨下之勢、而嫌其逼于陽、故獨于三爻無利。上以遠于陽而志在陽、反得吉。至四之無咎、五之吉、則又皆應于陽者。陽氣方盛、勢正上進、吉多兇少、圣人言外扶陽抑陰之意又可見矣。

觀觀卦、下坤上巽。風行地上、徧觸乎物、有自上觀下之義、則為去聲之觀。二陽在上、四陰所仰、有自下觀上之義、則為平聲之觀。全彖取以上示下之義、故卦名取去聲之觀也。觀卦次臨。按、序卦、物大然后可觀、故受之以觀。觀所以次臨也。彖取上觀下之義。在上者致其潔清、不輕自用、民自信而仰之。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以四陰自下仰觀二陽。然上不得位、故以五為觀之主。而下四陰則近者吉而遠者兇。四觀光而三進退、二利女而初則吝矣。蓋臨卦二陽在下、進而凌陰、故陰欲遠陽。觀卦二陽在上、陰自下仰、故陰欲近陽。此又扶陽抑陰之微意也。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觀者、以中正示人、為人所仰也。盥者、將祭而潔手。薦奉酒食以祭也。顒若、尊敬之貌。盥者無不薦。盥時誠意精專、薦亦未至于懈。今云盥而不薦者、風行地上、萬物肅清、然無形可見、有盥而不薦之象。然氣之所至、自然鼓動萬物、有孚而顒若之象。圣人潔清自治、恭己無為。不待政教號令之行、而羣下信而仰之、莫不整肅。猶祭者方盥手於洗、誠意精專。不待牲牢酒食之陳、而精誠使人皆肅然生敬也。又按、大壯則取四陽之盛、觀則不言四陰之盛、反取二陽在上為四陰所仰、則又圣人扶陽抑陰之意也。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陽為大、故曰大觀。在上以位言。順巽中正以德言。中正指九五也。

有位無德、有德無位、皆不足以觀天下。順則心于理無所乖、巽則事于理無所拂。具順巽之德[文瀾本“順巽之德”作“巽順之美德”]、以我之中正、觀天下之不中正者。此節以卦體卦德釋名義也。

觀、盥而不薦、有孚颙若、下觀而化也。

非有意于感人、而觀者自化也。此釋卦辭也。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神者、無形與聲、而妙不可測。天運自然、四時不忒。天之所以為觀、神道也。圣人亦不俟號令政教之煩、使天下自服。圣人之所以為觀、以天之神道設教也。不薦之孚、圣人之神道也。猶中庸之篤恭而天下平、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也。此因卦辭而極言之。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風行地上、徧觸萬物、有周觀之象。先王體之、省方以觀民風而設教。

如國奢示儉、國儉示禮之類是也。坤為土、有土有民。省方觀民坤之象。

巽以申命。設教巽之象。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卦以觀示為義、據九五為主也。爻以觀瞻為義、皆觀乎九五也。初六陽位而陰爻、陽則男而陰則稚、又居卦之下。如未有知識之童子、不能遠見、有童觀之象。小人無咎而君子則吝者。蓋下民日用而不知、乃其常也。

君子不著不察、則可羞矣。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小人之常也。

六二。闚觀。利女貞。

六二質柔位陰、女子之象、自內窺外。雖與五為應、而為三四所隔。

三四五互為艮、有自門內闚視、所見者小、不見其全之象。此女子之正道也。

象曰。闚觀女貞、亦可丑也。

在丈夫則可丑矣。

六三。觀我生。進退。

諸爻皆觀乎五、故三上不取相應之義。我生、我之所行也。六三隔四、不能觀國。居下之上、可進可退。故不觀九五、而觀己之所行、可否何如、以為進退、量己而后入官者也。他卦居中多吉、三不中多兇。此獨以觀之遠近取義、故四最善而三次之。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進退合宜、未失其常道也。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六四下互坤土、有國象。互五為艮、近陽爻、有光明象。五為君王象。

四承五最近、而柔順得正、賓于王之象。其占利于朝覲仕進也。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士不茍進、君以賓禮待臣、有非常之遇矣、故其志尚樂于進用也。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下四陰仰而觀之、君子之道也。然必返而自觀我之所行、果合于君子、乃得無咎。蓋觀本四陰侵陽之卦、故有危詞。

茍我之所行不足以觀示四方、反有咎矣。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人君有臨民之責。而曰觀我生、非置民而不問也。王者通天下為一身。

觀我所行之善否、即可以知民之善否矣。觀我、正所以觀民也。本義又當觀民德之善否。似作言外補意、稍緩。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上九以陽剛居尊位之上、亦為下所觀瞻、若賓師之位也。故亦當反觀己之所行、求免于咎也。曰其生者、上無位、不當事任。避九五、不得稱我也。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自省其身、未得自安、故曰未平、不敢以不居其位而晏然不自省也。

觀為陰盛之卦。而九五陽剛得位、故有可以觀示下民之象。然高位為眾所仰、非可易居、而陰盛亦多戒懼、故五僅無咎而上志未平也。四陰觀在上之陽。位高則所觀者大、卑下則所觀者狹。此四觀光、三進退、而初二則羞吝也。

噬嗑噬嗑、下震上離。噬、齧也。嗑、合也。口中有物間之、必齧而后合。

卦上下兩陽而中虛、頤口之象。九四一陽間于其中、必齧之而后合、故為噬嗑。噬嗑次觀。按、序卦、可觀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既有可觀、然后有來合者、噬嗑所以次觀也。口有物間之、必噬而后合。天下有強梗讒邪間之、亦必治之以法而后治成。又火為明、雷為震、皆有當于治獄之道、故全卦皆以治獄之事言之。六爻則初上無位、為受刑之人。中四爻為用刑之官。大抵以爻位之剛柔論噬之難易、要歸于能謹。

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噬嗑。亨。利用獄。

上下兩陽而中虛、口之象。天下之物、中有所間則不通。齧之而合則通矣、故有亨象。此概論天下之事、用獄則噬嗑中之一事也。天地生物、有為造物之梗者、必用雷電擊搏之。圣人治天下、有為民之梗者、必用刑獄懲治之。上離電之明、所以察獄也。下震雷之威、所以決獄也。六五以柔居中、有威與明而得中者也、故有利用獄之象。又相噬以求合、教化之衰也、故但利用獄。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

上下兩陽頤象、中一陽有物象。此以卦體釋卦名義、所謂近取諸身者也。

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回。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噬之而嗑、乃得亨通。以治道論、寇盜作梗。以倫紀論、讒邪作梗。

治而去之則合矣。彖傳增而字、所謂以卦名釋卦辭也。三陰三陽、剛柔均分、此以卦體釋卦辭也。下動而上明、言夫嗑以前、以噬而致亨。雷震電耀相須並見、曰合而回。言既噬之后、以嗑而致亨。所謂以卦德二象釋卦辭也。此以上皆釋噬嗑之亨也。柔得中句。本義謂爻變自益卦六四上行于五而得其中。然與得中上行不合。今依卦綜、賁之離二本得中、今上行于五、為是以柔居五、為不當位。然剛柔相濟、治獄所宜、此以卦綜釋卦辭也。此二語釋利用獄也。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勅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和县| 上蔡县| 徐汇区| 江川县| 旬阳县| 晋中市| 稻城县| 保山市| 永定县| 涡阳县| 鸡东县| 长宁县| 嘉义县| 宜都市| 黄平县| 文山县| 大同市| 杭州市| 无锡市| 邹城市| 宜宾市| 榆林市| 石林| 安吉县| 万年县| 浙江省| 鞍山市| 阿鲁科尔沁旗| 盈江县| 民权县| 家居| 白河县| 封丘县| 唐河县| 木里| 崇州市| 阜宁县| 博乐市| 上犹县| 且末县|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