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治少小卒肩息,上氣不得安,此惡風入肺。麻黃湯方麻黃(去根節,四兩) 甘草(炙,一兩) 桂心(五寸)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 生姜(各二兩)上六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百日兒服一合,大小節度,服之便愈。
《外臺》∶劉氏療小兒上氣急滿,坐臥不得方。
鱉甲(一兩,炙令極熱,搗為末) 燈心(一握)上二味以水二升,煎取八合。以意量之與服。
《外臺》∶《肘后》療大人、小兒奔走喘乏,便飲冷水、冷凍飲料,因得上氣發熱方。
葶藶子(一兩,熬,搗) 干棗(四十顆,劈)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棗取一升,內葶藶子煎取五合。大人分一、二服,小兒分三、四服。
《經驗后方》∶大人、小兒定喘化涎。
上以豬蹄甲四十九個,凈洗控干,每個指甲內半夏、白礬各一字,入罐子內封閉,勿令煙出;火 通赤,去火細研,入麝香一錢。人有上喘咳嗽,用糯米飲下,小兒半錢。至妙。
《圣惠》治小兒咳嗽喘促,胸背滿悶,坐臥不安。葶藶散方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 麻黃(去根節) 貝母(煨微黃) 甘草(炙微赤,銼)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溫,日四五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咳嗽、心煩、喘粗。杏仁煎方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天門冬(去心) 寒食餳(各一兩) 蜜 酥(各一合) 生地黃汁(一大盞) 貝母(半兩,煨黃)上件藥先搗,研杏仁如膏;次用地黃汁煎貝母及天門冬至五分;便研絞取汁,入杏仁膏等同熬如稀餳。每服用溫水調下半錢已來。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咳嗽,喘粗不得睡臥。甜葶藶散方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 貝母(煨微黃。各一分) 桂心(半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清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杏仁(十枚,湯浸,去皮尖)上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取出麩炒微黃,入煎水半小盞,爛研去滓。三、二歲以下分為三服。
《圣惠》治小兒咳嗽不瘥,喉鳴喘急。款冬花丸方款冬花 甘草(炙微赤,銼) 紫菀(洗去苗土。以上各一分) 麻黃(去根節) 貝母(煨微黃) 麥門冬(去心,焙) 赤茯苓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細研。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入杏仁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清粥飲研化五丸服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未滿百日,咳嗽上氣。甘草丸方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 桂心(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散。杏仁研令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乳汁研化三丸服之,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咳嗽,心胸壅悶、喘粗,不欲乳食。人參散方人參(三分,去蘆頭) 桔梗 前胡(去蘆頭) 赤茯苓 麥門冬(去心,焙) 子芩 款冬花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溫服。
《譚氏殊圣》治小兒因下痢,臟腑怯弱,乘虛作喘脹滿悶;及肺氣宿寒嗽促,坐臥不得。定喘散黑牽牛(炒,半兩,令香熟,搗取末,一分) 木香 馬兜苓 元殼(各一分)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五、六分,熱呷之。連進二服,大小便通快是效。實喘可服。
茅先生小兒諸喘氣急方。
海螵蛸 黑牽牛(末) 牡蠣( ) 馬兜苓(去皮)上各秤二錢為末,拌勻。每服抄一錢,用鯽魚淡煮湯調下。
茅先生小兒又喘氣急方。
海螵蛸 牡蠣(火 )上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用淡姜湯調下。
《嬰孺》治小兒未及百日,嗽喘上氣。甘草丸方甘草(炙) 桂心 杏仁(去皮尖。各二分)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乳下一丸,大人三十丸。一方入紫菀二分,更佳。(與《圣惠方》不同。)《嬰孺》治小兒嗽上氣。五味子湯方五味子(三合) 細辛(二分) 桂心 甘草(炙) 麻黃(去節) 紫菀(各四分) 干姜(五分)上件藥,以水五升,煮麻黃五沸,去沫,內藥煮取一升半。為三服,日三。
《嬰孺》治少小上氣,喉仲介介作聲,甚者啼,喘逆不得息。五味細辛湯方細辛 紫菀(各二分) 豆豉(二分) 白牡馬屎(男七個,女二七個) 飴糖(八兩)上以酒五升,煮三沸,去滓。下飴,溫服一合。六劑已瘥。神驗。
錢乙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瀉白散方。又名瀉肺散,證在前。
桑白皮(細銼,炒黃) 地骨皮(洗去土,焙。各一兩) 甘草(炒,半兩)上件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水一中盞,入粳米百粒,同煎至六分,食后溫服。
錢乙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阿膠散方。又名補肺散,證在前。
阿膠(麩炒,一兩半) 黍粘子(炒香) 甘草(炙。各一分) 馬兜苓(焙,半兩) 杏仁(七個,去皮尖) 糯米(一兩)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后溫服。
張渙蟬殼湯方 治小兒肺氣不利病。
蟬殼(炒) 五味子(湯洗七遍,焙干)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 甘草(炙。
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煎生姜湯調下。
張渙白術五味子湯方 治小兒咳嗽,氣逆上喘。
白術(炮) 五味子 丁香 人參(去蘆頭) 款冬花(各半兩) 細辛(去土,一分)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三片,煎至四分,去滓。放溫,令時時呷之。
《聚寶方》平氣散 治小兒氣不和。定喘和氣,補虛思食方。
人參 白茯苓 百合 甘草(炙) 白術 桔梗上六味,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生姜少許,同煎至五分,溫服。
《惠眼觀證》海螵蛸散 小兒定喘。
海螵蛸(乃浮石也) 牡蠣( 過) 馬兜苓 木香(各二錢) 牽牛子(一錢半,生熟各半)上為末。每服半錢,用生姜煎湯調下,不得近鹽、醋。
《張氏家傳》大人小兒肺喘急方。
天南星 半夏(各湯洗七次) 人參 桑白皮(銼,炒) 陳皮(洗,去瓤,焙)上等分,為銼散。每服一錢,水六分,生姜二片,煎三分,溫溫服。
《張氏家傳》治大人、小兒肺喘急,嗽連聲不止方。
麻黃(去節) 杏仁(不去皮尖) 元參 官桂(各一分)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阿膠(炒,半兩)上件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糯米三十粒,同煎七分,去滓,溫溫服。
《吉氏家傳》治大人、小兒遠年、日近肺氣喘息,咳嗽。清肺散。并治勞。
半夏(姜汁浸一宿) 麻黃(各半兩) 馬兜苓 貝母 川升麻 杏仁(去皮尖) 地骨皮 青皮 細辛 麥門冬(去心) 桑白皮(各一分) 百合 款冬花 柴胡(去蘆頭) 桔梗 茯苓(各三分)上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烏梅一個,煎七分,溫溫服。
《吉氏家傳》治小兒咳嗽悶喘。貝母散方貝母(去心,麩炒,半兩) 甘草(炙,一分)上件為散子。每服一錢,水七分,煎至五分,去滓,食后溫服。
《吉氏家傳》治小兒喘急。
桔梗 馬兜苓 人參 半夏(各等分)上末,煉蜜丸粟米大。一服五粒,薄荷茶湯下。
《吉氏家傳》小兒調氣定喘勻氣散丁香(四十九粒) 白術(一分) 豆蔻(一個,面裹,炮) 青皮(半兩) 甘草上末。每服一字加減,陳米飲下。
《吉氏家傳》治小兒傷冷,氣喘涎多方。
栝蔞(一個,大者開一蓋子) 阿膠(一分) 沙糖(半兩)上件,將二味投入栝蔞內,以蓋子依舊封著,白紙都糊,入飯甑蒸兩遍傾出。隨兒大小約多少,冷服。
《朱氏家傳》真珠散 治小兒氣喘多涎。
真珠(末) 生犀(各半錢) 香附子(四錢) 龍腦(少許)上為末。每服半銅錢,煎桃仁湯調下。嬰兒一字,一歲以下者半錢。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痰涎不利,上喘咳嗽。生白丸白附子(新羅者) 天南星(各半兩) 半夏(一兩)上為末,取生姜汁打面糊為丸。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姜湯下。量大小加減。
咳嗽作呀呷聲第四
( 附)《圣惠》∶夫小兒嗽而呀呷作聲者,由胸膈痰多,嗽動于痰上搏于咽喉之間,痰與氣相擊,隨嗽動息,呀呷有聲。其咳嗽大體雖同,至于治療,則加消痰破飲之藥,以此為異耳。
茅先生∶小兒生下有中 嗽,周歲以上有此。因多吃鹽、醋,熱奔上胃致此。即下渾金丹(方見本門中)與吐下涎;然后下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及雌黃丸(方見咳嗽門中)與服,即愈。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咳嗽氣粗者為何?答曰∶小兒臟腑虛細,因食肥膩熱食及諸生冷,致冷熱相增,遂積痰涎結聚,冷熱攻脾,壅閉不通,宿痰粘涎,肺經虛熱生于膈上,喉中如鋸,氣喘悶絕,嘔吐不快,面色青黃。大約此疾,難逢妙藥,積久不除,變成風病。
《玉訣》小兒咳嗽 候歌∶咳嗽因風肺受寒,氣傷咯血喘生涎。 腑熱因風盛,嗽喘無時臥不安。
此候先治肺,后利膈下涎,如此治者,即無誤也。
《玉訣》小兒咳嗽 候云∶因肺感寒,宜貝母丸、油袞丸。(方并見后)《惠濟》小兒 候歌∶推來肺熱風,一回發作氣相沖。得名奶 為初候,龜背龜胸恐起峰。口閉不言涎作響,一沖雙目柘黃同。此根終久成殘患,少有名方得斷蹤。
《圣惠》治小兒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聲。射干散方射干 麻黃(去根節) 紫菀(洗去苗土) 桂心(以上各半兩) 半夏(半分,湯洗七遍,去滑) 甘草(炙微赤,銼,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入蜜半茶匙,攪令勻。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咳嗽,咽中作呀呷聲。陳橘皮散方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桑根白皮(銼)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黃) 甘草(炙微赤,銼)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以上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咳嗽喘急,作呀呷聲。蘿卜子散方蘿卜子(微炒) 麻黃(去根節。各一分) 燈心(一大束) 皂莢子(十枚,煨,去皮) 甘草(炙微赤,銼,半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咳嗽,喘急煩熱,喉中作呀呷聲。牛黃散方牛黃(細研) 柴胡(去心) 栝蔞子(各一分) 蟬殼(微炒,半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蜜水調下一字,日三服。二歲以上加之半錢。
《圣惠》治小兒心胸痰壅,咳嗽,咽喉不利,常作呀呷聲。蟬殼散方蟬殼(微炒) 半夏(湯浸七次,去滑) 甘草(炙微赤,銼) 漢防己(各一分) 桔梗(去蘆頭)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生姜粥飲調下一字。三歲以上加之半錢。
《圣惠》又方(太醫局方以此治痰嗽名辰砂半夏丸)半夏(湯浸七遍,去滑)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各一分) 朱砂(細研,水飛,半兩) 五靈脂(半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煎麻黃湯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甜葶藶(一分,隔紙炒令紫色) 麻黃(去根節)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量兒大小分減頓服。
《圣惠》治小兒肺藏熱多,咳嗽喘急,喉中作呀呷聲,宜服郁李仁丸方。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研如膏,三分) 川大黃(銼,微炒)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各一分)上以大黃一味搗,細羅為散。同研令勻,入蜜少許,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研破三丸服之,日三服。
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多咳嗽,咽中如呀呷聲。桃仁丸方桃仁(四十九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琥珀(末) 甜葶藶(隔紙炒令紫色。各秤一分)上件藥,先搗葶藶、桃仁如泥,次下琥珀末,更搗令勻,丸如綠豆大。每服煎桑根白皮湯化破五丸服,日三服。三歲以上,加丸數服之。
《圣惠》又方上用大栝蔞一枚,白面搜瓤作餅子燒熟,卻杵為末。每服以清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咳嗽,咽喉不利,狀如呀者。貝母散方貝母(焙微黃) 紫菀(洗去苗土) 麻黃(去根節。各一分) 麥門冬(去心,焙) 甘草(炙微赤,銼)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博濟方》治小兒瘕呷,咳嗽不止。肉湯丸銅青 大黃 豬牙皂角(炒,并為末。各一分)上件三味,同研令至細。用油餅面和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煎豬肉湯下,忌醋、咸。
茅先生治小兒 嗽渾金丹巴豆(粉,不出油) 砒霜(末) 白丁香(末。各等分)上為末。用皂角揉水濃煎膏,相合為丸如此○大。看兒大小,每服三丸、五丸,用鯽魚淡煎湯吞下。掠出延 小涎來,亦用勻氣散補。(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嬰孺》治少小咳嗽肺脹,咽中水聲。九味湯方細辛 桂心 阿膠(炙) 甘草(炙) 紫菀 款冬花(各二兩) 半夏(四兩) 生姜(三兩) 蜜(二合)上水一斗,先煮半夏及六升,去滓,下諸藥蜜煮及升半。五歲盡服;六歲六合,酌之。《千金》亦以此治咳逆喘息如水雞聲。
張渙桔梗湯方 治小兒咳嗽呀呷,咽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