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0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881字
  • 2015-12-26 18:09:16

桔梗(去蘆頭) 半夏(湯洗七遍,焙干) 紫蘇葉(微炒) 石膏 甘草(炙。各半兩) 皂莢(燒炭存性,一分)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時時與服。

《九 衛生》青銅散 療小兒瘕,呷涎、嗽,癇病。

海浮石 甘鍋子(曾銷銀多者。各等分)上同為細末。每服半錢,生粟米泔調下。不拘時候。

《玉訣》貝母丸 治小兒 。

貝母 天南星(姜汁制) 人參 茯苓 甘草(炙) 白附子(各等分) 皂角子(七個,炮)上末之,煉蜜丸。每服五、七丸,薄荷湯吞下。

《玉訣》油滾丸 治小兒 及蟲積。

雷丸 五靈脂(各一分) 巴豆(十五粒,取霜)上末之,滴水丸。每三、五丸麻油滾過,井水吞下。

《惠眼觀證》渾金丹 治大人、小兒 、咳嗽方。

黃丹 信砒(末。各抄二錢) 飛羅面(炒,一錢)上再研極細,滴水為丸如此○大。每服三丸,用糖冷水五更初吞下。如天明不吐,再進一、二丸。小兒一丸。

《惠眼觀證》甘瓜散 治小兒 。

瓜蒂 甘草(炙。各二錢)上為末。每服一大錢,五更初用茶清調下,小兒半字。

《惠眼觀證》治小兒 嗽。犀角散犀角屑 人參 甘草(炙) 杏仁(各一兩) 白術(一分) 肉桂(春夏一分,秋冬半兩)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五分盞,煎兩、三分,通口服,此藥大效。兒小分減服。

《惠眼觀證》內金丸 治小兒 、咳嗽。

雞內金 雌黃(細研,水飛過,去水露,三日方使) 半夏(生) 延胡索上各等分為末,以棗肉為丸如此○大。周歲三丸至四丸,燈心湯下。(與咳嗽門中茅先生雌黃丸同。

為各有牽引,故兼存之)《張氏家傳》治孩子瘕疾。

密陀僧(一分) 靈砂(半分) 輕粉(五錢匕)上件三味細研,綠豆粉煮糊為丸如麻子大。空心,沙糖水研化三丸,兒小化一丸。

《王氏手集》治小兒瘕喘方。

上用精豬肉蘸蛤粉燒吃,不拘時候。日吃三兩,指大一片子,瘕止。

《吉氏家傳》治小兒氣嗽作聲。

麻黃(去根節,秤) 桔梗(苦者) 石膏 紫菀(各半兩) 干姜 半夏(各半錢) 王母杖(一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一分)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蜜為丸如○大。每服七丸,米飲下,兒小減丸。

《吉氏家傳》治小兒 。

雞內金(七個) 黃丹(少許) 砒霜(半錢,生用) 豆蔻(四十九粒,湯浸,焙干為末)上件研為末。豆蔻入三錢匕,滴水丸如○大。每服三丸至五丸,茶清湯下。兒小一丸至二丸。

《吉氏家傳》治小兒呷病。

青礬(二兩) 魚茗子(七粒)上末。每服半錢,茶點下。

《吉氏家傳》又方雄黃 雌黃 硫黃 信砒(各半分)上件為末。每服一字,肉汁調下,空心,量大小服。

《吉氏家傳》治奶 方。

天竺黃 蚌粉(炒)上件等分研勻,蜜調,涂奶頭與吃。

《吉氏家傳》治小兒 。

雌黃(末,二錢) 砒霜(如使砒,須以豆粉拌之) 朱砂(各半錢) 山梔子(末,五錢)上件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三粒,生油冷水下。兒小一粒。

《吉氏家傳》又方砒 白丁香 黃丹(等分)上件末,白飯丸粟米大。湯使如前,量兒大小服。

《吉氏家傳》軟肺丸 治小兒久年 。

衡砒(一錢) 豆豉(半兩,蒸,去皮)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此○大。每服二丸至三丸,嚼魚 吞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呀呷嗽。

砒霜 黃丹(各一錢) 白丁香(二十粒) 白頭面(二兩)上為末,滴水為丸如黃米大。每服一丸、二丸,量孩兒大小加減。如此○大,薄荷湯下。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大人 嗽喘滿,唾涎黃色及小兒奶 。千金散川郁金(十個,生用) 半夏曲 青皮(去白。各一錢半) 巴豆(十粒,去皮、不出油)上件為末。每服一字匕,用豬肉一片摻藥,火上炙黃,任意細嚼,冷齏汁一呷送下。兒小少服。

長沙醫者鄭愈傳治小兒傷風,喘嗽不住,腦子散。兼治瘕呷。

大黃(一分) 郁金(二錢)上件二味,先以豬牙皂角煮一復時,取切片子,焙干為末;次入粉霜、腦子各少許,再同研令勻。每服一字,沙糖水調下。量小兒肥瘦加減用之。

長沙醫者劉之才傳芫花散 治小兒 、喘嗽。

芫花(醋拌勻,炒干,黃色為度) 地龍(去土,微炒。各半兩) 羊消花(一分)上件同為末。半錢,雞子清少許,蒸熟。臨臥匙抄與孩兒服。

咳嗽聲不出第五

《嬰童寶鑒》云∶小兒咳嗽聲不出,為客風傷于肺管、吸門。肺主聲音故也。

《圣惠》治小兒咳嗽聲不出。杏仁煎方杏仁(湯浸,去皮尖,入水一大盞,研濾取汁,二兩) 蜜酥(各一合)上件藥,先以杏仁汁于鐺中,以重湯煮,減去半;入酥、蜜,又重湯煮二十沸;入貝母、紫菀末各一分,甘草末半分,更煎攪如餳,收瓷器中。每服以清粥飲調下半錢,日三服,夜一服,嗽止為度。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又方貝母(半兩,煨微黃) 牛黃(細研,一錢) 甘草(炙微赤,銼,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又方麥門冬(去心,焙)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甘草(炙微赤,銼) 貝母(煨微黃) 款冬花(各一分) 紫菀(半兩。洗去苗土)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乳汁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驚膈嗽第六

(驚瘥而嗽作)茅先生∶小兒有驚膈嗽,因驚風候好,便此嗽,故號驚膈嗽。下金杏丸夾勻氣散與服,安樂。(方并見本門。)小兒月日內有嗽候,不治必死。氣未盛而日月內嗽,所以不治。嗽如調理得變,久嗽不止,心陷胸高,渴水不進食,死候。

茅先生金杏丸杏仁(去皮尖) 甜葶藶 漢防己 馬兜苓(去皮)上等分為用,蜜為丸如○此大。每服十丸,用麥門冬熟水吞下。茅先生亦于前咳嗽門中已有此方。為各有牽引不可除,故兼存之。

茅先生勻氣散桔梗(去蘆頭,洗凈,干秤五兩) 縮砂仁 茴香(洗) 陳橘皮(去瓤。各一兩) 甘草(二兩,炙) 白姜(一分)上為末。每服半錢、一錢,用霜木瓜煎湯調下。如無即用紫蘇、鹽煎湯下。

傷風嗽第七

茅先生∶有一種百日內傷風嗽,是百日內發也。即下奶豆膏(方見咳嗽門中),相夾朱砂膏與服(方見驚積門中)即愈。

張渙菖蒲煎方 治小兒肺中風邪,喘鳴肩息。

石菖蒲(一寸九節者) 款冬花 紫菀(去土洗,焙干) 人參(去蘆頭) 桂心(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同石臼中搗一、二百下,和皂皂大。每服一粒,煎糯米飲化下。

張渙貝母湯方 治肺中風,咳嗽喘滿。

貝母(炒黃色) 半夏(白礬湯洗七遍,焙干。各一兩) 干姜(炮) 麻黃(去根節) 甘草(炙) 款冬花(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三片,杏仁二枚去皮尖,同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惠眼觀證》杏仁散 治小兒咳嗽,凡傷寒、涎壅發嗽。

杏仁 巴豆 半夏 皂莢 銅青上等分,藥入甘鍋子內,以鹽泥固濟火 之,勿令走去藥氣,候冷取出為末。服半錢或一字,生姜、蜜熟水調下。

《惠眼觀證》金粉散 是治傷風咳嗽或回嗽后多吐,宜服。

麻黃(不去節) 貝母 糯米 郁金(皂角水煮) 杏仁(去皮尖,別研) 甘草(炙) 天南星(姜汁浸一宿,作餅子炙) 人參 地膽 知母(以上各等分)上為末,卻入杏仁膏同研勻。每服一錢,水半盞,蜂糖二分盞,薄荷二葉,同煎五、七沸服。

《劉氏家傳》∶小兒肺中風形候,咳嗽氣急,咽喉有涎。

麻黃(去根節,三錢) 訶子(用肉二錢) 甘草(炙,一錢,打碎)上件藥以水三碗,煎至半碗,去滓溫服。一歲小盞內三分,二歲五分,三歲七分,五歲一盞,不拘時候。

《劉氏家傳》∶小兒傷風嗽及一切嗽。

五靈脂(半錢) 半夏(五個,炮裂) 甘草(炙,半兩)上件藥末之。每服半錢,熟調下。

《王氏手集》菖蒲散方 治肺中風嗽。

菖蒲 官桂 甘草(炙。各等分)上為粗本。每服一錢,水六分,煎至三分,溫服。量兒小大增減。

痰嗽第八

張渙論∶五臟之中,肺臟最為嫩弱,若有疾亦難調治。蓋小兒氣血未實,若解脫不畏,風寒傷于皮毛,隨氣入于肺經,則令咳嗽。凡小兒常令背暖,夏月背襠之類,亦須畏慎。蓋肺俞在于背上,若久嗽不止,至傷真氣,亦生驚風。如嬰兒百 內咳嗽,十中一二得瘥,亦非小疾。若膈上痰涎,尤宜隨證療之。

《嬰童寶鑒》∶小兒咳嗽,為客風流入于肺,生其痰嗽也。

《玉訣》咳嗽風疾候歌∶咳嗽因風肺受寒,三焦伏熱轉生涎。胃冷虛痰頻嗽吐,時時發熱喘連連。

小兒痰嗽涎生之者,先與下涎,次和胃氣,后與治嗽疾。

《圣惠》治小兒咳嗽,心胸痰壅,咽喉不利,少欲乳食。貝母散方貝母(煨微黃) 桔梗(去蘆頭) 馬兜苓 百合 款冬花 半夏(湯浸七遍,去滑) 干姜(炮制) 漢防己 麻黃(去根節。各一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銼,研膏,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五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咳嗽痰壅,不欲乳食。蟬殼散方蟬殼(微炒) 桔梗 人參(各去蘆頭) 甘草(炙微赤,銼)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半夏(半分,湯洗七遍,去滑)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用生姜粥飲調下一字,日三、五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博濟方》治小兒奶食沖脾,傷風咳嗽,墜涎。葶藶丸甜葶藶(紙上炒過) 牽牛子 漢防己(各 熟) 大杏仁(去皮尖,炒熟,研。各一兩)上前三味先搗,羅為末,入杏仁同研;用煮棗肉,再杵為丸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姜湯下,一日二服。

太醫局辰砂化痰丸 治風化痰,安神定志,利咽膈,清頭目,止咳嗽,除煩悶。兼治小兒風壅痰嗽。

辰砂(飛研) 白礬(枯過者,別研。各半兩) 天南星(炮,一兩) 半夏(洗七遍,生姜汁同拌和,作曲三兩)上半夏、天南星為末,合和令勻。用生姜汁煮面糊和丸梧桐子大,別用朱砂末為衣。每服十丸,生姜湯下,食后服。亦治小兒風壅痰嗽。一歲兒服一丸,槌碎,用生姜薄荷湯下。

《嬰孺》治少小胸中痰實嗽,并治傷寒逐水。麻黃丸方麻黃 茯苓(各三分) 紫菀(四分) 五味子 杏仁(去皮尖) 細辛 桂心 干姜(各二分)上為末,蜜丸小豆大。三、四歲,二、三丸。不知稍增之。

《嬰孺》治少小咳涎。雞骨散方雞骨(炙) 紫菀(各二分)上為末,先食服二刀圭,不知加之。

《嬰孺》治少小胸中有痰結熏肺,令兒嘔咳。蜜煎方細辛 甘草 桂心 干姜 射干 款冬花 紫菀(各一兩)上以蜜煎之,用蜜三升,微火煎及二升,服一合。

《嬰孺》治少小胸中嗽滿,涎出撩膈。五味湯方五味子(四分) 甘草(炙) 細辛 常山(各一分) 麻黃(去節二分)上件藥,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為三服。服已大驗。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咳嗽有痰,并解諸般藥毒及上焦壅,身上生瘡,消疳氣。三黃丸方雄黃(研細) 郁金(焙。各一錢) 巴豆(三粒,去殼不出油)上為末,杈爛,飯丸如粟米大。每服嬰孩三丸,半歲五丸,一歲七丸,飯飲吞下,薄荷湯亦可。

錢乙銀砂丸 治涎盛、膈熱實,痰嗽,驚風,積,潮熱。

水銀(結砂子三皂子大) 辰砂(研,二錢) 蝎尾(去毒為末) 硼砂 粉霜(各研) 輕粉 郁李仁(去皮,焙,秤為末) 白牽牛(末。各一錢) 鐵粉 好臘茶(各三錢)上同為細末,熬梨汁為膏,丸如綠豆大。龍腦水化下一丸至三丸。亦名梨汁餅子。及治大人風涎,并食后。

張渙蘇香湯方 平小兒心肺,消痰壅、咳嗽。

紫蘇葉 木香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甘草(炙) 五味子 陳橘皮(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入生姜自然汁少許,同荊芥湯調下。

張渙人參半夏丹方 消小兒痰飲,止嗽。

人參(去蘆頭) 半夏(湯浸七遍,焙干) 川面姜 白術 天南星(并微炮。各一兩)上件搗,羅為細末。取生姜汁打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湯下。月內百 嬰兒如針頭大,沾在乳母奶頭上,令兒吮之。

張渙乳香半夏丹方 治小兒壯熱,喘嗽痰實。

乳香(研) 半夏 (白礬水浸一宿,焙干) 木香(各一兩)以上搗,羅為細末。次用∶朱砂(細研,水飛,一兩) 麝香(研,一錢) 金箔(二十片,研)上件都拌勻,用生姜自然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生姜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嬰童寶鑒》治小兒咳嗽、墜痰。紫金丸方上以葉子雌黃,不限多少細研,入鍋子內微火中燒令成汁,候冷研細。飯為丸如蘿卜子大,熟水下二丸。

《保生信效方》利膈丸 治大人、小兒風盛痰實,喘滿咳嗽,風氣上攻。

黑牽牛(四兩,半生半熟) 青橘皮(去白) 槐角子(各半兩) 皂角(不 ,肥者,去皮子,酥涂炙,二兩) 齊州半夏(湯浸洗七次,切、焙,秤一兩)上為細末,生姜自然汁打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要疏風痰,加至三、四十丸。小兒風涎痰熱,可作小丸,量多少與之。

《保生信效方》玉塵散 治大人、小兒痰壅咳嗽,氣促喘滿,咽膈不利及大治勞嗽。

天南星(去皮) 半夏(各用湯浸,洗七遍,切,焙) 桔梗 桑根白皮(自采土下者。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姜如錢六、七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小兒痰盛咳嗽等亦宜與之。政和癸巳歲,官守豫章以此方官舍施人,無不得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顺县| 土默特右旗| 双城市| 太康县| 酒泉市| 金秀| 长阳| 天镇县| 灌南县| 武隆县| 车险| 兴义市| 云南省| 年辖:市辖区| 太湖县| 呼和浩特市| 永州市| 清水河县| 舒兰市| 洪江市| 华容县| 荔波县| 吉安县| 同德县| 介休市| 兰西县| 临江市| 浮山县| 中卫市| 曲靖市| 晴隆县| 通城县| 吉安市| 大宁县| 修文县| 英德市| 胶州市| 遂溪县| 大港区| 东阳市| 仁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