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生石膏(三兩軋細) 生懷地黃(一兩五錢) 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一兩)知母(三錢) 甘草(三錢) 烏犀角(一錢五分) 廣三七(二錢軋細)藥共八味,將前六味煎湯三盅,犀角另煎湯半盅和勻,分三次溫服下。每服藥一次,即送服三七末三分之一。
效果 將藥三次服完,血止熱退,脈亦平和,大便猶未通下,俾煎渣再服,犀角亦煎渣取湯,和于湯藥中服之,大便通下全愈。
幫助 愚平素用白虎湯,凡年過六旬者必加人參,此證年過七旬而不加人參者,以其證兼吐血也。為不用人參,所以重用生山藥一兩,取其既能代粳米和胃,又可代人參稍補益其正氣也。
37.溫病兼沖氣上沖
奉天鄭××,年五十二歲,于季春得溫病,兼沖氣自下上沖。
病因 其人素有痰飲,偶有拂意之事,肝火內動,其沖氣即挾痰飲上涌,連連嘔吐痰水。季春之時,因受感冒成溫病。溫熱內傳,觸動沖氣又復上沖。
證候 表里俱壯熱,嗜飲涼水,痰涎上泛,屢屢咳吐,呃逆噦氣,連連不除,兩脅作脹。舌苔白濃,而中心微黃。大便三日未行。其脈左部弦硬而長,右部洪滑而長,皆重按有力。
此溫病之熱,已入陽明之府,又兼肝火挾沖氣上沖也。是以其左脈弦硬為肝火熾盛,其弦硬而長即為沖脈上沖之現象也;其右脈洪滑,為溫熱已入陽明胃腑,其洪滑而長,亦沖氣上沖之現象也。因沖脈雖居于上,而與陽明厥陰皆有連帶之關系也。欲治此證,當重用白虎湯以清陽明之熱,而以瀉肝降沖理痰之品輔之。
處方 生石膏(三兩搗細) 生赭石(一兩軋細) 生龍骨(八錢搗碎) 生牡蠣(八錢搗碎)白知母(八錢) 生杭芍(六錢) 清半夏(三錢) 濃樸(錢半)甘草(二錢) 粳米(四錢)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
效果 將藥分三次服完,熱退氣平,痰涎亦減十之七八,脈象亦近平和。其大便猶未通下,遂即原方將石膏、龍骨、牡蠣各減半,再煎服一劑,大便通下,病全愈。
幫助 方書用石膏未有與赭石并用者,即愚生平用石膏亦未嘗與赭石并用,恐其寒涼之性與赭石之重墜者并用,而直趨下焦也。然遇有當用之病則病當之,非人當之。有如此證,不重用石膏則陽明之大熱不除,不重用赭石則上逆之沖氣莫制,此所以并用之而無妨礙也。設若此證,但陽明熱實而無沖氣上逆,服此藥后其大盒飯即通下,或更至于滑瀉。而陽明胃腑之熱轉難盡消,為其兼有沖氣上逆,故必俟服之第二劑大便始能通下,此正所謂病當之,非人當之之明征也。龍骨、牡蠣之性,皆善鎮肝斂沖,以之治痰原非所長,而陳修園謂龍骨、牡蠣同用,能引逆上之火泛濫之水下歸其宅,為治痰之神品。其所謂痰,皆逆上之火泛濫之水所成,即此證之沖氣上沖痰飲上泛者是也。是以方中龍骨、牡蠣各重用八錢,輔翼赭石以成降逆消痰之功,而非可泛以之治痰也。至于二藥必生用者,非但取其生則性涼能清熱也,《傷寒論》太陽篇用龍骨、牡蠣者三方,皆表證未罷,后世解者謂,龍骨、牡蠣,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是以仲師于表證未罷者亦用之。然三方中之龍骨、牡蠣下皆未注有 字,其生用可知,雖其性斂正氣不斂邪氣,若 之則其性過澀,亦必于外感有礙也。且 之則其氣輕浮不能沉重下達以鎮肝斂沖,更可知矣。
(十六)瘧疾門
1.瘧疾兼陰虛
天津吳××,年三十二歲,于仲秋病瘧久不愈。
病因 廠中作工,歇人不歇機器,輪流恒有夜勤。暑熱之時,徹夜不眠,辛苦有火,多食涼物,入秋遂發瘧疾。
證候 其瘧初發時,寒熱皆劇,服西藥金雞納霜治愈。旬日瘧復發如前,又服金雞納霜治愈。
七八日瘧又發,寒輕熱重,服金雞納霜不愈,服中藥治瘧湯劑亦不愈,遷延旬余,始求為延醫。自言瘧作時發熱固重,即不發瘧之日身亦覺熱,其脈左右皆弦而無力,數逾五至,知其陰分陽分俱虛,而陰分之虛尤甚也。此當培養其氣血而以治瘧之藥輔之。
處方 玄參(一兩) 知母(六錢) 天冬(六錢) 潞參(三錢)何首烏(三錢) 炙鱉甲(三錢) 常山(錢半酒炒) 柴胡(錢半) 茵陳(錢半) 生姜(三錢) 大棗(三個掰開)此方于發瘧之前一夕煎服,翌晨煎渣再服,又于發瘧之前四點鐘,送服西藥鹽酸規尼涅(即金雞納霜,以鹽酸制者)半瓦。
效果 將藥如法服之,一劑瘧即不發。而有時身猶覺熱,脈象猶數,知其陰分猶虛也。俾用玄參、生懷山藥各一兩,生姜三片,大棗三枚,同煎服,以服至身不發熱時停服。
2.瘧疾兼脾脹
天津張××,年十九歲,學生,于孟秋病瘧,愈而屢次反復。
病因 其人性篤于學,當溽暑放假之時,仍自補習功課,勞心過度,又復受熱過度,兼又多食瓜果以解其熱,入秋遂發瘧疾。
證候 自孟秋中旬病瘧,服西藥金雞納霜治愈,后旬日反復,又服金雞納霜治愈,后又反復,服金雞納霜無效。以中藥治愈,隔旬余病又反復。服中西藥皆無效,因來社求治于愚。
其脈洪滑而實,右部尤甚,自覺心中杜塞滿悶,常覺有熱上攻,其病瘧時則寒熱平均,皆不甚劇,其大便四日未行。
診斷 此胃間積有熱痰,又兼脾作脹也。方書謂久瘧在肋下結有硬塊名瘧母,其塊不消瘧即不愈。而西人實驗所結之塊確系脾臟脹大,此證之自覺滿悶,即脾臟脹大也。又方書謂無痰不作瘧,是以治瘧之方多用半夏、常山以理其痰,此證之自覺滿悶且杜塞,又時有熱上攻,實為熱痰充塞于胃脘也。治之者宜消其脾之脹大,清其胃之熱痰,兼以治瘧之品輔之。
且更可因其大便不通,驅逐脾之病下行自大便瀉出,其病瘧之根柢可除矣。
處方 川大黃(四錢) 生雞內金(三錢黃色的搗) 清半夏(三錢) 常山(錢半酒炒)柴胡(錢半) 茵陳(錢半) 甘草(錢半) 凈芒硝(錢半)藥共八味,將前七味煎湯一盅,沖芒硝服之。
其瘧每日一發,在下午七點鐘。宜于午前早將藥服下,至午后兩三點鐘時,再服金雞納霜半瓦。
效果 前午十點鐘將藥服下,至午后一點時下大便兩次,其心中已不覺悶熱杜塞,遲至兩點將西藥服下,其日瘧遂不發,俾再用生懷山藥一兩,熟萊菔子二錢,生雞內金錢半煎湯,日服一劑,連服數日以善其后。
3.瘧疾兼暑熱
天津徐姓媼,年近五旬,于季夏得瘧疾。
病因 勤儉持家,中饋事多躬操,且宅旁設有面粉莊,其飯亦由家出,勞而兼暑,遂至病瘧。
證候 其病間日一發,先冷后熱,其冷甚輕,其熱甚劇。惡心懶食,心中時常發熱,思食涼物。其脈左部弦硬,右部洪實。大便干燥,小便赤澀,屢次服藥無效。
診斷 此乃肝膽伏有瘧邪,胃腑郁有暑熱,暑熱瘧邪相并而為寒熱往來,然寒少熱多,此方書所謂陽明熱瘧也。宜祛其肝膽之邪,兼清其胃腑之熱。
處方 生石膏(一兩研細)均分作三包,其未發瘧之日,頭午用柴胡二錢煎湯送服一包,隔半日許再用開水送服一包,至次日前發瘧五小時,再用生姜三錢煎湯送服一包。
效果 將藥按期服完后,瘧疾即愈,心中發熱、懶食亦愈。蓋石膏善清胃熱,兼能清肝膽之熱,初次用柴胡煎湯送服者,所以和解少陽之邪也。至三次用生姜煎湯送服者,是防其瘧疾將發與太陽相并而生寒也。
4.瘧痢兼證
天津劉××,年三十二歲,于季秋患瘧又兼下痢。
病因 因需車孔亟,機輪壞處,須得急速收拾,忙時恒徹夜不眠,勞苦過甚,遂至下痢,繼又病瘧。
證候 其痢赤白參半,一晝夜十余次,下墜腹疼,其瘧間日一發,寒輕熱重,其脈左右皆有弦象,而左關獨弦而有力。
診斷 此證之脈,左右皆弦者,病瘧之脈,大抵如此。其左關獨弦而有力者,其病根在肝膽也。
為肝膽有外受之邪是以脈現弦象,而病瘧為其所受之邪為外感之熱邪,是以左關脈象弦而有力,其熱下迫腸中而下痢。擬清肝膽之熱,散其外感之邪,則瘧痢庶可同愈。
處方 生杭芍(一兩) 山楂片(三錢) 茵陳(二錢) 生麥芽(二錢)柴胡(錢半) 常山(錢半酒炒) 草果(錢半搗碎) 黃芩(錢半) 甘草(二錢) 生姜(三片)煎湯一大盅,于不發瘧之日晚間服之,翌晨煎渣再服一次。
效果 將藥如法服后,瘧痢皆愈。又為開生懷山藥一兩,生杭芍三錢,黃色生雞內金一錢,俾日煎服一劑,以滋陰、培氣、化瘀,連服數日以善其后。
(十七)霍亂門
1.霍亂兼轉筋
天津王××,年三十八歲,于季冬得霍亂證。
病因 廠中臘底事務煩雜,勞心過度,暗生內熱,又兼因怒激動肝火,怒猶未歇,遽就寢睡,至一點鐘時,覺心中擾亂,腹中作疼,移時則吐瀉交作,遂成霍亂。
證候 心中發熱而渴,惡心怔忡,飲水須臾即吐,腹中時疼時止,疼劇時則下瀉,瀉時異常覺熱,偶有小便,熱亦如斯,有時兩腿筋轉,然不甚劇,其脈象無力,卻無閉塞之象。
診斷 霍亂之證,恒有脈象無火而其實際轉大熱者,即或脈閉身冷顯露寒涼之象,亦不可遽以涼斷。此證脈象不見有熱,而心中熱而且渴,二便尤甚覺熱,其為內蘊實熱無疑。至其脈不見有熱象者,以心臟因受毒麻痹,而機關之啟閉無力也。擬用大劑寒涼清其內熱,而輔以解毒消菌之品。
處方 生石膏(三兩搗細) 生杭芍(八錢) 清半夏(五錢溫水淘三次) 生懷山藥(五錢)嫩竹茹(三錢碎的) 甘松(二錢) 甘草(三錢)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服下。每次送服衛生防疫寶丹五十粒。
方載后方中。甘松亦名甘松香,即西藥中之纈草也。《本草綱目》謂馬氏《開寶本草》,載其主惡氣,卒心腹痛滿。西人謂其善治轉筋,是以為治霍亂要藥。且其性善熏勞瘵,誠有解毒除菌之力也。
復診 將藥分兩次服完,吐瀉、腹疼、轉筋諸證皆愈。惟心中猶覺熱作渴,二便仍覺發熱。診其脈較前有力,顯呈有火之象。蓋其心臟至此已不麻痹,啟閉之機關靈活,是以脈象更改也。其猶覺熱與渴者,因系余火未清,而吐瀉之甚者最足傷陰,陰分傷損,最易生熱,且善作渴,此不可但治以瀉火之涼藥也,擬兼投以大滋真陰之品。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大甘枸杞(一兩) 北沙參(一兩) 離中丹(五錢)藥共四味,將前三味煎湯一大盅,送服離中丹一半,遲四點鐘再將藥渣煎湯一大盅,送服其余一半。
效果 將藥分三次服完,熱退渴止,病遂全愈。
幫助 霍亂之證,原陰陽俱有。然愚五十年經驗以來,知此證屬陽,而宜治以涼藥者十居其八;此證屬陰,而宜治以熱藥者十居其一;此證屬半陰半陽,當涼熱之藥并用,以調劑其陰陽者,又十居其一。而后世論者,恒以《傷寒論》所載之霍亂為真霍亂,至于以涼藥治愈之霍亂,皆系假霍亂,不知《傷寒論》對于霍亂之治法亦非專用熱藥也。有如其篇第七節云,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夫既明言熱多寒多,是顯有寒熱可分也。
雖所用之五苓散中亦有桂枝而分量獨輕,至澤瀉、茯苓、豬苓其性皆微涼,其方原不可以熱論也。且用顯微鏡審察此病之菌,系彎曲桿形,是以此證無論涼熱,惟審察其傳染之毒菌,現彎曲桿形即為霍亂無疑也。至欲細審此病之涼熱百不失一,當參觀霍亂方,及論霍亂治法篇,自能臨證無誤。
2.霍亂吐瀉
天津李姓媼,年過六旬,于仲夏得霍亂證。
病因 天氣炎熱,有事出門,道途受暑,歸家又復自炊,多受炭氣,遂病霍亂。
證候 惡心嘔吐,腹疼泄瀉,得病不過十小時,吐瀉已十余次矣。其手足皆涼,手涼至肘,足涼至膝,心中則覺發熱,其脈沉細欲無,不足四至。
診斷 此霍亂之毒菌隨溽暑之熱傳入臟腑也。其心臟受毒菌之麻痹,跳動之機關將停,是以脈沉細且遲;其血脈之流通無力,不能達于四肢,是以手足皆涼;其毒菌侵入腸胃,俾腸胃之氣化失和,兼以臟腑之正氣與侵入之邪氣,互相格拒,是以惡心腹疼,吐瀉交作;其心中發熱者固系夾雜暑氣,而霍亂之屬陽者,即不夾雜暑氣,亦恒令人心中發熱也。此宜治以解毒清熱之劑。
處方 衛生防疫寶丹(百六十粒) 離中丹(四錢) 益元散(四錢)先將衛生防疫寶丹分三次用開水送服,約半點多鐘服一次,服完三次,其惡心腹疼當愈,嘔吐泄瀉亦當隨愈。愈后若仍覺心中熱者,再將后二味藥和勻,亦分三次用開水送服。每一點鐘服一次,熱退者不必盡服。
效果 將衛生防疫寶丹分三次服完,果惡心、嘔吐、腹疼、泄瀉皆愈。而心中之熱,未見輕減,繼將離中丹、益元散和勻,分三次服完,其熱遂消,病全愈。
3.霍亂脫證
遼寧寇姓媼,年過六旬,得霍亂脫證。
病因 孟秋下旬染霍亂,經醫數人調治兩日,病勢垂危。
證候 其證從前吐瀉交作,至此吐瀉全無。奄奄一息,昏昏似睡,肢體甚涼,六脈全無。詢之猶略能言語,惟覺心中發熱難受。
診斷 此證雖身涼脈閉,而心中自覺發熱,仍當以熱論。其所以身涼脈閉者,因霍亂之毒菌竄入心臟,致心臟行血之機關將停,血脈不達于周身,所以內雖蘊熱而仍身涼脈閉也。此當用藥消其毒菌,清其內熱,并以助心房之跳動,雖危險仍可挽回。
處方 鏡面朱砂(錢半) 粉甘草(一錢細面) 冰片(三分) 薄荷冰(二分)共研細末,分作三次服,病急者四十分鐘服一次,病緩者一點鐘服一次,開水送下。
復診 將藥末分三次服完,心熱與難受皆愈強半。而脈猶不出,身仍發涼,知其年過花甲,吐瀉兩日,未進飲食,其血衰憊已極,所以不能鼓脈外出以溫暖于周身。
處方 野臺參(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凈萸肉(八錢) 甘草(三錢蜜炙)煎湯兩大盅,分兩次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