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醫(yī)案(19)
-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 佚名
- 4996字
- 2015-12-26 18:00:23
方解 方中之義,用臺參以回陽,生懷地黃以滋陰,萸肉以斂肝之脫(此證吐瀉之始,肝木助邪侮土、至吐瀉之極,而肝氣轉(zhuǎn)先脫),炙甘草以和中氣之漓。至于生山藥其味甘性溫,可助臺參回陽,其汁漿稠潤又可助地黃滋陰。且此證胃中毫無谷氣,又可惜之以培養(yǎng)脾胃,俾脾胃運化諸藥有力也。
效果 將藥兩次服完,脈出周身亦熱,惟自覺心中余火未清,知其陰分猶虧不能潛陽也。又用玄參、沙參、生山藥各六錢,煎湯服下,病遂全愈。
4.霍亂暴脫證
邑北境劉氏婦,年近四旬,得霍亂暴脫證。
病因 受妊五六個月,時當壬寅秋令,霍亂盛行,因受傳染,吐瀉一晝夜,病似稍愈,而胎忽滑下。自覺精神頓散,心搖搖似不能支持。遂急延為診視。
證候 迨愚至欲為診視,則病勢大革,殮服已備,著于身將舁諸床,病家辭以不必入視。愚曰:此系暴脫之證,一息尚存,即可挽回。遂入視之,氣息若無,大聲呼之亦不知應,脈象模糊如水上浮麻,莫辨至數(shù)。
診斷 此證若系陳病狀況,至此定難挽回,惟因霍亂吐瀉已極,又復流產(chǎn),則氣血暴脫,故仍可用藥挽救。夫暴脫之證,其所脫者元氣也。凡元氣之上脫必由于肝(所以人之將脫者,肝風先動),當用酸斂之品直趨肝臟以收斂之。即所以杜塞元氣上脫之路,再用補助氣分之藥輔之。雖病勢垂危至極點,亦可挽回性命于呼吸之間。
處方 凈杭萸肉(二兩) 野黨參(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共煎湯一大盅,溫服方雖開就而藥局相隔數(shù)里,取藥迫不及待,幸其比鄰劉××是愚表兄,有愚所開藥方,取藥二劑未服,中有萸肉共六錢,遂急取來暴火煎湯灌之。
效果 將藥徐徐灌下,須臾氣息稍大,呼之能應,又急煎渣灌下,較前尤明了。問其心中何如,言甚難受,其音惟在喉間,細聽可辨。須臾藥已取到,急煎湯兩茶杯,此時已自能服藥。俾分三次溫服下,精神頓復,可自動轉(zhuǎn)。繼用生山藥細末八錢許,煮作茶湯,調(diào)以白糖,令其適口當點心服之。
日兩次,如此將養(yǎng)五六日以善其后。
幫助 按人之氣海有二,一為先天之氣海,一為后天之氣海。《內(nèi)經(jīng)》論四海之名,以膻中(即膈上)為氣海,所藏者大氣,即宗氣也,養(yǎng)生家及針灸家皆以臍下為氣海,所藏者元氣,即養(yǎng)生家所謂祖氣也。此氣海之形狀,若倒提雞冠花形,純系脂膜結成而中空(剖解豬腹者,名之為雞冠油),肝臟下垂之脂膜與之相連,是以元氣之上行,原由肝而敷布,而元氣之上脫,亦即由肝而疏泄也(《內(nèi)經(jīng)》謂肝主疏泄)。惟重用萸肉以酸斂防其疏泄,借以杜塞元氣上脫之路,而元氣即可不脫矣。所最足明征者,若初次即服所開之方以治愈此證,鮮不謂人參之功居多,乃因取藥不及,遂單服萸肉,且所服者只六錢即能建此奇功。由此知萸肉救脫之力,實遠勝人參。
蓋人參以救無氣之下脫,猶足恃,而以救元氣之上脫,若單用之轉(zhuǎn)有氣高不返之弊(說見俞氏《寓意草》),以其性溫而兼升也。至萸肉則無論上脫下脫,用之皆效。蓋元氣之上脫由于肝,其下脫亦由于肝,誠以肝能為腎行氣(《內(nèi)經(jīng)》謂肝行腎之氣),即能瀉元氣自下出也。為其下脫亦由于肝,故亦可重用萸肉治之也。
或問 同為元氣之脫何以辨其上脫下脫?答曰:上脫與下脫,其外現(xiàn)之證可據(jù)以辨別者甚多。今但即脈以論,如此證脈若水上浮麻,此上脫之征也。若系下脫其脈即沉細欲無矣。且元氣上脫下脫之外,又有所謂外脫者。周身汗出不止者是也。萸肉最善斂汗,是以萸肉亦能治之。來復湯及山萸肉解后載有治驗之案數(shù)則,可參觀也。
(十八)婦女科
1.懷妊受溫病
何姓婦,年三十二歲,受妊五月,于孟秋感受溫病。
病因 懷妊畏熱,夜眠當窗,未上窗幔,自窗紗透風,感冒成溫。
證候 初病時調(diào)治失宜,溫熱傳里,陽明府實,延醫(yī)數(shù)人皆言病原當用大涼之藥,因懷妊實不敢輕用,繼延愚為診視,見其面紅氣粗,舌苔白濃,中心已黃,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診其脈左右皆洪滑而實,一息五至強。
診斷 據(jù)此證狀脈象觀之,不但陽明胃府之熱甚實,即肝膽之熱亦甚盛。想其未病之前必曾怒動肝火,若不急清其熱,勢將迫血妄行,危險即在目前。治以白虎加人參湯,以白虎湯解其熱,加參以保其胎,遂為疏方俾急服之。
處方 生石膏(三兩搗細) 野黨參(四錢) 生懷地黃(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生杭芍(五錢) 甘草(三錢)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服下。
方解 按此方雖非白虎加人參湯原方,而實以生地黃代知母,以生山藥代粳米,而外加芍藥也。蓋知母、地黃同能滋陰退熱,而知母性滑,地黃則饒有補腎之力,粳米與山藥皆有濃汁能和胃,而粳米汁濃而不粘,山藥之汁濃而且粘,大有固腎之力。如此通變原方,自于胎妊大有益也。外加芍藥者,欲借之以清肝膽之熱也。
復診 將藥分三次服完,翌日午前大便通下一次,熱已退十之七八,脈象已非洪實,仍然有力,心中仍覺發(fā)熱,擬再用涼潤滋陰之品清之。
處方 玄參(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天花粉(五錢) 生杭芍(五錢)鮮茅根(四錢) 甘草(二錢)共煎湯兩盅,分兩次溫服下。
效果 將藥煎服兩劑,病遂霍然全愈。
幫助 凡外感有熱之證,皆右部之脈盛于左部之脈,至陽明府實之證,尤必顯然于右部見之。
因胃府之脈原候于右關也。今此證為陽明府實,其右部之脈洪滑而實宜矣。而左部之脈亦現(xiàn)此象,是以知其未病之先肝中先有郁熱,繼為外感之熱所激,則勃然發(fā)動而亦現(xiàn)洪滑而實之脈象也。
2.受妊嘔吐
天津王氏婦,年二十六歲,受妊后,嘔吐不止。
病因 素有肝氣病,偶有拂意,激動肝氣,恒作嘔吐。至受妊后,則嘔吐連連不止。
證候 受妊至四十日時,每日必吐,然猶可受飲食,后則吐浸加重,迨至兩月以后勺水不存。
及愚診視時,不能食者已數(shù)日矣。困頓已極,不能起床。診其脈雖甚虛弱,仍現(xiàn)滑象,至數(shù)未改,惟左關微浮,稍似有力。
診斷 惡阻嘔吐,原妊婦之常,茲因左關獨浮而有力,知系肝氣膽火上沖,是以嘔吐特甚。有謂惡阻嘔吐雖甚劇無礙者,此未有閱歷之言。愚自行道以來,耳聞目睹,因此證僨事者已有多人,甚勿忽視。此宜急治以鎮(zhèn)肝降胃之品,不可因其受妊而不敢放膽用藥也。
處方 生赭石(兩半軋細) 黨參(三錢) 生懷山藥(一兩) 生懷地黃(八錢)生杭芍(六錢) 大甘枸杞(五錢) 凈萸肉(四錢) 青黛(三錢) 清半夏(六錢)藥共九味,先將半夏用溫水淘三次,將礬味淘凈,用煮菜小鍋煮取清湯一盅,調(diào)以面粉煮作茶湯,和以白糖令其適口,服下其吐可止。再將余藥八味煎湯一大盅,分三次溫服。
復診 將藥連服兩劑,嘔吐即止。精神氣力稍振,可以起坐,其脈左關之浮已去,六部皆近和平。惟仍有惡心之時,懶于飲食,擬再治以開胃、理肝、滋陰、清熱之劑。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生杭芍(五錢) 冬瓜仁(四錢搗碎) 北沙參(四錢)碎竹茹(三錢) 凈青黛(二錢) 甘草(二錢)共煎湯一大盅,分兩次溫服下。
效果 將藥連服三劑,病遂全愈,體漸撤消,能起床矣。
3.懷妊得溫病兼痰喘
天津董姓婦,年三十四歲,懷妊,感受溫病兼有痰作喘。
病因 受妊已逾八月,心中常常發(fā)熱。時當季春,喜在院中乘涼,為風襲遂成此證。
證候 喘息有聲,呼吸迫促異常,晝夜不能少臥,心中煩躁。舌苔白濃欲黃。左右寸脈皆洪實異常,兩尺則按之不實,其數(shù)八至。大便干燥,小便赤澀。
診斷 此證前因醫(yī)者欲治其喘,屢次用麻黃發(fā)之。致其元氣將脫,又兼外感之熱已入陽明。其實熱與外感之氣相并上沖,是以其脈上盛下虛,喘逆若斯迫促,脈七至即為絕脈,今竟八至恐難挽回。欲辭不治而病家再三懇求,遂勉為擬方。以清其熱,止其喘,挽救其氣化之將脫。
處方 凈萸肉(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生龍骨(一兩搗碎) 生牡蠣(一兩搗碎)將四味煎湯,送服生石膏細末三錢,遲五點鐘若熱猶不退。
煎渣再服,仍送服生石膏細末三錢。
復診 服藥頭煎次煎后,喘愈強半,遂能臥眠,迨至黎明胎忽滑下,且系死胎。再診其脈較前更數(shù),一息九至,然不若從前之滑實,而尺脈則按之即無。其喘似又稍劇,其心中煩躁依舊,且覺怔忡,不能支持。此乃肝腎陰分大虧,不能維系陽分而氣化欲渙散也。當峻補肝腎之陰兼清外感未盡之余熱。
處方 生懷山藥(六兩) 玄參(兩半) 熟雞子黃(六個捻碎) 真西洋參(二錢搗為粗末)先將山藥煎十余沸,再入玄參、雞子黃煎湯一大碗,分多次徐徐溫飲下。每飲一次,送服洋參末少許,飲完再煎渣取湯接續(xù)飲之,洋參末亦分多次送服,勿令余剩。
三診 翌日又為診視,其脈已減去三至為六至,尺脈按之有根,知其病已回生。問其心中已不怔忡,惟其心中猶覺發(fā)熱,此非外感之熱,乃真陰未復之熱也。當純用大滋真陰之品以復其陰。
處方 玄參(三兩) 生懷山藥(兩半) 當歸(四錢) 真西洋參(二錢搗為粗末)將前三味共煎湯一大碗,分多次溫飲下。每飲一次送服洋參末少許。
四診 前方服一劑,心中已不覺熱,惟腹中作疼,問其惡露所下甚少,當系瘀血作疼。治以化瘀血之品,其疼當自愈。
處方 生懷山藥(一兩) 當歸(五錢) 懷牛膝(五錢) 生雞內(nèi)金(二錢黃色的搗)桃仁(二錢) 紅花(錢半) 真西洋參(二錢搗為粗末)將前六味共煎湯一大盅,送服洋參末一半,至煎渣服時再送服余一半。
效果 前方日服一劑,服兩日病遂全愈。
或問 他方用石膏皆與諸藥同煎,此證何以獨將石膏為末送服?答曰:石膏原為石質(zhì)重墜之品,此證之喘息迫促,呼吸惟在喉間,分毫不能下達,幾有將脫之勢。石膏為末服之,欲借其重墜之力以引氣下達也。且石膏末服,其退熱之力一錢可抵半兩,此乃屢經(jīng)自服以試驗之。而確能知其如斯,此證一日服石膏末至六錢,大熱始退。若用生石膏三兩,同諸藥煎湯,病家將不敢服,此為救人計,不得不委曲以行其術也。
或問 產(chǎn)后忌用寒涼,第三方用于流產(chǎn)之后,方中玄參重用三兩,獨不慮其過于苦寒乎?答曰:玄參細嚼之其味甘而微苦,原甘涼滋陰之品,實非苦寒之藥。是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其微寒,善治產(chǎn)乳余疾,故產(chǎn)后忌用涼藥而玄參則毫無所忌也。且后世本草謂大便滑瀉者忌之,因誤認其為苦寒也。而此證服過三兩玄參之后,大便仍然干燥,則玄參之性可知矣。
或問 此證之胎已逾八月,即系流產(chǎn),其胎應活,何以產(chǎn)下竟為死胎?答曰:胎在腹中,原有臍呼吸,實借母之呼吸以為呼吸,是以凡受妊者其吸入之氣,可由任脈以達于胎兒臍中。此證因吸入之氣分毫不能下達,則胎失所蔭,所以不能資生也。為其不能資生,所以下降,此非因服藥而下降也。
4.懷妊受溫病兼下痢
天津張氏婦,年近三旬,懷妊,受溫病兼下痢。
病因 受妊已六個月,心中恒覺發(fā)熱,繼因其夫驟爾賦閑,遂致激動肝火,其熱益甚,又薄為外感所束,遂致溫而兼痢。
證候 表里俱壯熱無汗,心中熱極,思飲冰水,其家人不敢予。舌苔干而黃,頻飲水不濡潤,腹中常覺疼墜,下痢赤多白少,間雜以鮮血,一晝夜十余次。其脈左部弦長,右部洪滑,皆重診有力,一息五至。
診斷 其脈左部弦長有力者,肝膽之火熾盛也。惟其肝膽之火熾盛下迫,是以不但下痢赤白,且又兼下鮮血,腹疼下墜。為其右部洪滑有力,知溫熱已入陽明之府,是以舌苔干黃,心為熱迫,思飲冰水。所猶喜者脈象雖熱,不至甚數(shù),且又流利無滯,胎氣可保無恙也。宜治以白虎加人參湯以解溫病之熱,而更重用芍藥以代方中知母,則肝熱能清而痢亦可愈矣。
處方 生石膏(三兩搗細) 大潞參(五錢) 生杭芍(一兩) 粳米(五錢) 甘草(三錢)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
復診 將藥分三次服完,表里之熱已退強半,痢愈十之七八,腹中疼墜亦大輕減,舌苔由黃變白,已有津液,脈象仍然有力而較前則和緩矣。遂即原方為之加減俾再服之。
處方 生石膏(二兩搗細) 大潞參(三錢) 生懷山藥(八錢) 生杭芍(六錢)白頭翁(四錢) 秦皮(三錢) 甘草(二錢)共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
方解 按此方即白虎加人參湯與白頭翁湯相并為一方也。為方中有芍藥、山藥,是以白虎加人參湯中可省去知母、粳米;為白虎加人參湯中之石膏,可抵黃連、黃柏,是以白頭翁湯中止用白頭翁、秦皮,合用之則一半治溫,一半治痢,安排周匝,步伍整齊,當可奏效。
效果 將藥如法服兩劑,病遂全愈。
或問 《傷寒論》用白虎湯之方定例,汗吐下后加人參,渴者加人參。此案之證非當汗吐下后,亦未言渴,何以案中兩次用白虎皆加人參乎?答曰:此案證兼下痢,下痢亦下之類也。
其舌苔干黃毫無津液,舌干無液亦渴之類也。且其溫病之熱,不但入胃,更隨下痢陷至下焦永無出路。惟人參與石膏并用,實能升舉其下陷之溫熱而清解消散之,不至久留下焦以耗真陰。況此證溫病與下痢相助為虐,實有累于胎氣,幾至于莫能支,加人參于白虎湯中,亦所以保其胎氣使無意外之虞也。
5.產(chǎn)后下血
天津李氏婦,年近四旬,得產(chǎn)后下血證。
病因 身形素弱,臨盆時又勞碌過甚,遂得斯證。
證候 產(chǎn)后未見惡露,純下鮮血。屢次延醫(yī)服藥血終不止。及愚診視,已二十八日矣。其精神衰憊,身體羸弱,周身時或發(fā)灼,自覺心中怔忡莫支。其下血劇時腰際疼甚,呼吸常覺短氣,其脈左部弦細,右部沉虛,一分鐘八十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