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 醫學正傳
- 虞傳
- 4775字
- 2015-12-26 17:56:09
若夫卒然腫痛,水漿不入,言語不通,死在須臾,誠可驚駭。其會厭之兩傍腫者,俗謂之雙乳蛾,易治;會厭之一邊腫者,俗謂之單乳蛾,難治。古方通謂之喉痹,皆相火之所沖逆耳。經曰:一水不能勝二火。又曰:一水不能勝五火。甚言其真水之易虧,而相火之易動也。如大怒則火起于肝,房勞則火起于腎,飲食失節則火起于脾胃之類。是故知火者痰之本,痰者火之標,火性急速,故病發則暴悍。治之之法,必先大涌其痰,或以鈹針刺其腫處,此急則治標之法也。用藥者,必須以內經從治之法,而以桔梗、甘草、玄參、升麻、防風、羌活、荊芥、人參、白術、茯苓之類,少加干姜、附子等藥為向導,徐徐頻與,不可頓服,此為治之大法也。切不可驟服寒涼之藥,非徒無益,而且促其死耳。俗人未諳此理,而峻用芩、連、梔、柏之類而正治之,又甚者雜進以大寒草藥,頻與頓服,但覺腫勢稍退,語言略通,而醫者病者皆謂獲效而喜。殊不知上熱未除,中寒復生,其毒瓦斯乘虛而入腹,漸而至于發喘不休,不可治矣,良可嘆哉!外有天行一種,名曰大頭病,俗呼捏頸瘟,其證甚為兇惡,染此者十死八、九,宜推運氣治之,治法亦不甚相遠也,東垣普濟消毒飲子甚妙,實為百發百中之劑,學人再宜詳究而擴充之,務活人于斯世也,幸甚。
脈法兩寸脈浮洪而溢者,喉痹也。脈微而伏者死。
方法丹溪曰:喉痹多屬痰,重者宜用吐法,或只以桐油燈油腳,用鵝翎探吐之。病輕者,新取園中李實根噙之,更研水于項上敷之。
盧氏曰:按本草:蠡實根即馬藺草根也,能治喉痹,北方多有之。此又曰園中李實根,未知孰是。
纏喉風,屬痰熱,亦宜吐之。
又方 用遠志去心為末,水調敷項上。
又方 用燈心草燒灰,吹入喉中。
一方 治咽喉腫痛。
荊芥穗 當歸身 桔梗 甘草(各等分)上細切,水煎放溫,嗽而服之。有熱加黃芩、枳殼。宜刺少商出血,立愈。
又方 治喉干燥痛,用四物湯加桔梗、荊芥、黃柏、知母,立已。
又方 治喉瘡并痛者,多屬虛火游行無制,用人參、黃柏(蜜炙)、荊芥。虛火,用人參、竹瀝。血虛,用四物湯加竹瀝。
又方 用黃撩郎根(俗名倒摘刺),入好酒少許研汁,滴入喉中愈。
又方 以燈籠草炒焦為末,酒調敷喉中。
瀉實熱火,用黃連、荊芥、薄荷、硝石為末,姜汁蜜調噙化。
喉舌之疾,皆屬火熱,雖有數種之名,輕重之異,乃火之微甚故也。微而輕者,可以緩治;甚而急者,惟用砭針刺血,最為上策。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一條)通關飲(東垣) 治喉痹腫痛不能語言者,但可進藥,無不愈者,此從治之法也。一方,有鼠粘子,無白術、茯苓、干姜、附子,名利膈湯,治一切咽喉生瘡腫痛。
人參 白術 茯苓(各一錢) 炙甘草(一錢五分) 桔梗(去蘆,二錢) 防風(去蘆,七分) 荊芥(五分) 薄荷(五分) 干姜(炮,五分) 或加附子(炮,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七分,徐徐與之。
又方(東垣) 治喉痹。
用鴨嘴膽礬三分或五分,吹入喉中,吐痰愈。
普濟消毒飲子(東垣) 治天行喉痛等證。(方見瘟疫門。)桔梗湯(東垣) 治咽喉微覺腫痛,聲破難語。
當歸身 馬勃(各一錢) 白僵蠶(炒) 黃芩(各三分) 麻黃(去節,五分) 桔梗(去蘆) 甘草(炙,各一錢) 桂枝(少許)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又治喉痹方 新取青艾葉杵汁,灌入喉中即愈。
又方 用蛇床子于有嘴瓶中燒,令病者以瓶嘴含口中,吸煙入喉內,立愈。
吹喉散 治咽喉一切腫痛。
膽礬(五錢,別用青魚膽一個,以礬研細入膽內,陰干) 巴豆(七粒,去殼) 樸硝(二錢五分,另研) 銅青(一錢) 輕粉(五分) 青黛(些少,另研)上將膽礬同巴豆肉于銅銚內飛過,去巴豆,合樸硝以下四味,再加麝香少許研勻,每用一字,吹入喉中,吐出痰血,立愈。
圣煙筒 治喉痹。
蓖麻子取肉捶碎,紙卷作筒,燒煙吸之。
(祖傳方)治喉痹神效。
馬蘭菊 五爪龍草 車前草(各一握,俗名蝦蟆衣)上以三物杵汁,徐徐飲之。
又方 治喉痹及喉中熱痛等證。
用上好消梨杵汁,頻頻飲之。如患者能自嚼咽下,亦可。多食為良,大解熱毒。惟金瘡產婦及諸脫血證不可食,以其破血故也。其余一應癰疽發背等證,多食極妙。
齒病
論《內經》曰: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標者。夫齒者,腎之標,骨之余也。足陽明胃之脈貫絡于齒上齦,手陽明大腸之脈貫絡于齒下齦,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飲,足陽明惡熱飲而喜寒飲,故其為痛有惡寒惡熱之不同也。有開口呷風則痛甚者,腸胃中有風邪也。有開口則穢臭不可近者,腸胃中有積熱也。或謂痛而齒動搖,或謂痛而蟲侵蝕,又有齒縫疏豁飲食不便者,比比是也。大抵齒齦宣露而動搖者,腎元虛也,治宜滋陰補腎為要。憎寒惡熱而口臭穢者,胃氣熱也,治宜安胃瀉火為良。其所謂風邪蟲蝕之證,蓋因熱生風而風生蟲也。腸胃之火既平,更加以擦牙誅蟲之藥以治其標,無有不安之理也,學人詳之。
脈法右寸關脈洪數,或弦而洪,腸胃中有風熱,齒痛。
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主齒動搖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方法丹溪曰:牙痛或出血,屬熱,胃中有熱,有風寒,有蟲,有濕熱。實熱腫痛,調胃承氣加黃連,又用升麻、白芷、防風、荊芥、薄荷、甘草、桔梗之類,外用胡桐淚、麝香擦之。
灸法:上片痛,灸足三里二穴(在足陽明經,膝下三寸,骨外,大筋內陷中,灸七壯);下片痛,灸手三間二穴(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后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經,灸七壯)。
治蟲牙痛,用韭菜子,以黃蠟包之,外以瓦片燒紅,將韭子蠟丸置于其上,又別糊一紙袋如巨螺樣,上以小竹管為袋嘴,將袋復于蠟丸上,以竹管拄于齒竅中,接煙熏之,其蟲即死而愈。
治走馬牙疳方,其效如神。
干姜 南棗(各燒存性) 枯白礬上各等分為末,敷之即愈。
小兒走馬牙疳,牙床一齊腐爛即死,此方神效。
婦人尿桶中白垢,火 一錢,入銅綠三分,麝香一分半,敷之立愈。
(以上丹溪方法凡五條)麝香散(東垣) 治熱多寒少,牙齦露,肉脫血出,齒動欲落,疼痛妨食,惡寒少,惡熱多。
熟地黃(二分) 益智仁(二分半) 當歸身 生地黃 麻黃根 酒漢防己 人參(各五分) 升麻(一錢) 草豆蔻 黃連(各一錢五分) 羊脛骨灰(二錢) 麝香(少許)上為末,先用溫水漱口凈,擦之。
草豆蔻散(東垣) 治寒多熱少,牙齒疼痛。
細辛葉 防風(各二分) 羊脛骨灰 熟地黃(各五分) 當歸(六分) 草豆蔻 黃連(各一錢三分) 升麻(二錢五分)上為細末,如前法擦之。
羌活散 治客寒犯腦,及風寒湊襲,腦痛項筋急,牙齒痛動搖,肉齦袒脫疼痛。
本 香白芷 桂枝(各三分) 蒼術 升麻(各五分) 當歸身(六分) 草豆蔻(一錢) 羌活(一錢五分) 羊脛骨灰(二錢) 麻黃(去根節) 防風(去蘆,各三錢) 柴胡(五錢) 細辛(少許)上為細末,如前法擦之,立愈。
白牙散(東垣)白芷(七分) 升麻(一錢) 石膏(一錢五分) 羊脛骨灰(二錢) 麝香(少許)上為細末,如前法擦之,立效。
獨圣散(東垣) 治一切牙痛風疳等證。
北地蒺藜(不拘多少,陰干)上為細末,每用刷牙,以熱漿水漱牙,外用粗末熬漿水刷牙,大有神效。
立效散(東垣) 治牙齒痛不可忍,微惡寒飲,大惡熱飲,其脈上中下三部陰勝陽虛,是五臟內盛,六腑陽道脈微小,小便滑數。
細辛(三分) 炙甘草(五分) 升麻(七分) 防風(一錢) 草龍膽(灑洗,三錢)上為細末,作一服,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以匙抄在口中,漱痛處,待少時則止。如多惡熱飲,更加草龍膽一錢。此法不定,隨寒熱多少,臨時加減。若更惡風作痛,加豆蔻、黃連各五分,勿加草龍膽。
牢牙散(東垣) 治牙齦肉綻有根,牙疳腫痛,牙齒動搖欲落,牙齒不長,牙黃口臭。
羌活(一兩) 草龍膽(酒洗,一兩五錢) 羊脛骨灰(二兩) 升麻(四兩)上為細末,臨臥時貼牙齦上。
清胃散(東垣) 治因服熱藥,或食辛熱之物,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大痛,足陽明之別絡入腦,喜寒惡熱,乃是手陽明經中熱盛而作也,其齒喜冷惡熱。
當歸身 黃連(夏月倍用) 生地黃(酒制,各三分) 牡丹皮(五分) 升麻(一錢)上為細末,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濾去渣,帶涼服。
神功丸(東垣) 治多食肉人,口臭不可近,牙齒疳蝕,牙齦肉將脫,牙齒落,血不止。
蘭香葉(如無藿香代之) 當歸身 藿香葉 木香(各一錢) 升麻(一錢) 生地黃(酒洗) 甘草(生,各三錢) 黃連(酒洗) 縮砂仁(各五錢)上共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或加至二百丸止,白湯下,食遠服。此藥兼治血痢,及血崩,及血下不止,血下褐色,或紫色,或黑色,及腸 下血,空心服,米湯下,其脈洪大而緩者,及治麻木,血氣上沖,逆氣上行,妄聞妄見者,皆效。
(祖傳方)治胃有實熱齒痛,或上 痛尤甚者。
用涼膈散,以大黃酒蒸為君,加知母、石膏、升麻為佐,頻頻含咽即愈。
又方 治胃熱齒痛,口臭穢不可近者。
用大黃牡荊一、二十斤,于火上烹瀝,入姜汁六分之一,時時含咽,甚效。
又擦牙止痛方用黃蠆蜂窠一個,以川椒填滿其竅,更以白鹽一錢封口,燒存性,入香白芷、羊脛骨灰各一錢,同研為細末,先以清茶漱口凈,然后以此藥擦之,及敷痛處。如有蟲蛀孔作痛,以少許塞于孔中立愈。
又灸法亦妙:列缺二穴,在手太陰肺經與陽明經相連,叉手取穴中指盡處、又看其浮脈丫叉之間,灸七壯,其痛立止,永不再發。
鼻病
論《內經》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又曰:鼻者肺之外侯。丹溪曰:肺之為臟,其位高,其體脆,性惡寒,又惡熱。是故好飲熱酒者,始則傷于肺臟,郁熱久則見于外而為鼻 淮赤之候,得熱愈紅,得寒則黑,此謂熱極似水之象,亢則害承乃制也。其或觸冒風寒,始則傷于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為濁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曰鼻淵,此為外寒束內熱之證也,《原病式》曰肺熱則出涕是也。又有膽移熱于腦,則為辛額鼻淵,鼻中濁涕如涌泉下滲而下,久而不已,則為鼻蔑、衄血、 肉、鼻癰等證,醫者宜各以類推而治之,無忽也。
脈法右寸脈浮洪而數,為鼻衄鼻 。左寸脈浮緩,為傷風鼻塞,鼻流清涕。
方法丹溪曰:鼻為肺之竅,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有寒有熱。寒邪傷于皮毛,氣不利而壅塞;熱壅清道,氣不宣通。寒則表之,麻黃、桂枝之類;熱則清之,芩、連、梔子之類。
面鼻紫黑,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之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皆為至清至精之血。多酒之人,酒氣熏蒸,面鼻得酒,血為極熱,熱血得寒,污濁凝結而不行,故色紫黑。治宜化滯血,生新血,四物加片芩(酒炒)、紅花(酒浸)、茯苓、陳皮、甘草、生姜煎,調五靈脂末服。氣弱者,加黃 (酒浸)。
酒 鼻乃熱血入肺(治用前方),用梧桐子桐油,入黃連,以天吊藤燒油,熱敷之。
又方 用山硫黃(入蘿卜內煨)、乳香、輕粉、烏頭尖,酥調敷。或用膽礬敷之。
又方 用山梔為末,蜜蠟丸如彈子大,空心嚼一丸,白湯下。
鼻 肉乃肺氣盛,用枯礬研為末面,脂調綿裹塞鼻中,數日自消。
又方 木通、附子炮、細辛,蜜和綿裹塞鼻中。又用防風通圣散加京三棱、山茱萸肉、海藻,并用酒浸,炒為末,每服一錢五分,酒調服之。
鼻淵,膽移熱于腦則辛 鼻淵,防風通圣散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錢五分,水煎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條)防風湯(宣明) 治鼻淵腦熱,滲下濁涕不止,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疾。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川芎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防風(去蘆,一兩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服,食后服,日三服。
麗澤通氣湯(東垣) 治鼻不聞香臭。
黃 (八分) 蒼術 羌活 獨活 防風 升麻 葛根(各六分) 炙甘草(四分) 麻黃(不去節,冬月加) 川椒白芷(各二分)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棗二枚,蔥白三寸,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食遠。忌一切冷物,及風寒涼處坐臥。
溫肺湯(東垣) 治鼻不聞香臭,多眵淚。
丁香(二分) 防風 炙甘草 葛根 羌活(各五分) 升麻 黃 (各七分半) 麻黃(不去節,一錢五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蔥白三根,煎至一盞,食后溫服。
御寒湯 治寒氣風邪傷于皮毛,令鼻壅塞,咳嗽上喘。
黃連 黃柏 羌活(各二分) 炙甘草 佛耳草 款冬花 白芷 防風(各三分) 升麻 人參 陳皮(各五分) 蒼術(七分) 黃 (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后服。
(祖傳方)治鼻中時時流臭黃水,甚者腦亦時痛,俗名控腦砂,有蟲食腦中。
用絲瓜藤近根三、五寸許,燒存性,為細末,酒調服之即愈。
又治方 用白牛毛棖葉(如白楊木葉,香辣者是)焙干為末,吹入鼻中,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