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 醫學正傳
- 虞傳
- 4974字
- 2015-12-26 17:56:09
痔漏
論經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痔。又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若夫飽食太過,則脾氣倦甚,不能運化精微,朝傷暮損,清濁混淆,故食積下流于大腸之間而為病也。蓋脾胃一虛,肺氣亦乏,而大腸之氣亦從而虛,其肝木得以乘虛下流而為腸風病,則是皆金失所養、木寡于畏之所為耳。其為變見名狀種種不同,曰牛奶,曰鼠奶,曰雞心,曰雞冠,曰蓮花,曰翻花,曰蜂窠,曰穿腸,曰外痔,雖曰為狀不一,而其因則同焉。治法以苦寒瀉火,芩、連、梔子、槐花之類。以辛溫和血,川歸、川芎、桃仁之類。風邪在下,以秦艽、防風、升麻之類提之。燥熱怫郁,以大黃、枳殼、麻仁之類潤之。遘此疾者,自宜慎口節欲,根據法調治,無有不安者也。
脈法脈沉小實者,易治;浮洪而軟弱者,難愈。
方法丹溪曰:痔病,因風熱燥歸于大腸也,治血為主,大法用條芩涼大腸,人參、黃連、生地黃、槐角涼血生血,當歸和血,川芎、升麻、枳殼寬腸。
漏瘡,先須用補藥以補氣血,參、 、歸、術為主,大劑服之。外以附子為末,津和作餅子如錢濃,以艾多灸之,漏大者艾炷亦大,漏小者艾炷亦小,灸令微熱,不可令痛,餅干即易之,再和再灸。又以補氣血藥,作膏藥貼之。
一方 治痔瘡腫痛,用蝸牛(一名蜒蝣)陰干為末,敷之即愈。或用香油浸蝸牛月余,而以其油沫敷,亦效。
洗藥,用五倍子、樸硝、桑寄生、蓮房煎湯,先熏后洗。
又方 治痔瘡風腫疼痛,用胡麻子煎湯洗之,其腫即消。
又方 用木鱉子、五倍子共為細末,調敷。
塞藥,用爐甘石 ,以童子尿淬之,牡蠣 ,共為末敷之。
又方 用馬蘭草根研細敷上,片時看肉平去藥,稍遲恐肉反出。
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用黃芩、秦艽、槐角、青黛、升麻。
一方 用:大黃(煨) 桃仁(去尖,各三錢) 皮(炙) 黃連 秦艽 槐角子(各一兩) 當歸 檳榔 皂角仁 黃柏(炒) 荊芥 枳殼(各五錢)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如下鮮血者,加棕櫚灰、蓮房灰。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條)秦艽羌活湯(東垣) 治痔漏,成塊下垂,不任其癢。
羌活(一錢二分) 秦艽 黃 (各一錢) 防風(去蘆,七分) 升麻 炙甘草 麻黃 柴胡(各五分) 本(三分) 細辛 紅花(各少許)上細切,作一服,水煎服。忌寒風處大小便。
秦艽蒼術湯(東垣) 治痔核已破,謂之痔漏,大便秘澀,必作大痛,此濕、熱、風、燥四氣合而為病。故大腸頭成塊者,濕也。作大痛者,風也。大便燥結者,兼受火邪也。其西方肺金主氣,其體收下,亦助病為邪,須當用破氣藥兼之,其效如神。
秦艽(去蘆) 桃仁(去皮尖,另研) 皂角仁(燒存性,各一錢) 蒼術(米泔浸) 防風(各七分) 黃柏(酒洗,五分) 當歸梢(酒洗) 澤瀉(各三分) 檳榔(二分另研) 大黃(少許,雖大便過澀,亦不可多用也)上件除檳榔、桃仁、皂角仁三味另研外,余藥細切,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二分,去渣,入檳榔等三味末子,再上火煎至一盞,空心熱服,待少時以美膳壓之,不犯胃氣也。服藥日,忌生冷硬物及酒、濕面、大料、椒、姜等物,若犯之其藥無效。如有白膿,加白葵花頭五朵,去萼心,青皮五分,入正藥中同煎,木香三分為細末,同檳榔等三味根據前煎服餌。古人治此疾,多以歲月待除之,惟此藥一服即愈。
秦艽當歸湯(東垣) 治痔漏,大便燥結疼痛。
大黃(煨,四錢) 秦艽(去蘆) 枳實(各一錢) 澤瀉 當歸梢 皂角仁 白術(各五分) 紅花(少許) 桃仁(二十個,去尖,研細)上細切,作一服,水三盞,煎主一盞,食前服,忌如前。
秦艽防風湯(東垣) 治痔漏,每日大便時發疼痛(如無疼痛者,非痔漏也)此藥主之。
秦艽 防風 當歸身 白術(各一錢五分) 炙甘草 澤瀉(各六分) 黃柏(酒洗,五分) 大黃(煨) 陳皮(各三分) 柴胡 升麻(各二分) 桃仁(三十個,去尖,另研) 紅花(少許)上細切,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空心服之。避風寒,忌房事、酒、濕面、大辛熱之物。
當歸郁李仁湯(東垣) 治痔漏,大便硬,努出大腸頭,下血苦痛。
郁李仁 皂角仁(各二錢,另研) 枳實(七分) 秦艽(去蘆) 麻仁 當歸梢 生地黃 蒼術(各五分) 大黃(煨) 澤瀉(各三分)上細切,作一服,除皂角仁為末用外,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入皂角仁末和勻,空心服,忌如前。
紅花桃仁湯(東垣) 治痔漏經年,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痔。治法,當補北方,瀉中央。
黃柏(一錢五分) 生地黃(一錢) 澤瀉(八分) 蒼術(六分) 當歸梢 漢防己 防風梢 豬苓(各五分) 麻仁(二分) 紅花(少許) 桃仁(十個)上細切,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忌如前。
七圣丸(東垣) 治大腸疼痛不可忍。《脈訣》云:積氣生于脾臟傍,大腸疼痛陣難當,但令稍瀉三焦火,草漫多方立紀綱。
羌活(一兩)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另研,一兩五錢) 大黃(八錢,煨) 檳榔 桂心 木香 川芎(各五錢)上除郁李仁另研施入外,其余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食前服,取微利,一般而愈。切禁不得多利大便,其痛滋甚。
秦艽白術丸(東垣) 治痔疾并漏,有膿血,大便燥硬,疼痛不可忍。
秦艽(去蘆) 桃仁(去皮尖,研) 皂角仁(燒存性,各一兩) 當歸梢(酒浸) 澤瀉 枳實(麩炒黃色) 白術(各五錢) 地榆(三錢)上為細末,和桃仁泥再研勻,面糊為丸,如雞頭實大,令藥光滑,焙干,每服五、七十丸,白湯空心下,待少時,以美膳壓之。忌生冷、硬物、冷水、冷菜之類,并酒、濕面及辛辣、大料、熱物,犯之則藥無驗也。
痔漏
脫證
( 音工,下部病也。俗作肛,非。)屬氣血虛與熱,氣虛參、 、升麻、川芎,血虛四物湯,熱加黃柏。外以五倍子為末,托而上之,一次未收,至五次、七次必收。
又方 以陳壁土泡湯,先熏后洗。
又方 以鱉頭燒存性為末,真麻油調敷即收。龜頭亦可。
(祖傳方)七花丸 治腸風下血、久痔皆效。
山茶花 芙蓉花 石榴花 檢漆花 白茅花(銼,各一兩,俱燒存性) 松花(一兩,燒存性) 槐花(二兩,炒焦黑) 枳殼(一兩,麩炒黃色) 甘草(炙,五錢) 地榆(一錢) 檳榔(二錢五分)上為細末,醋調面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煎烏梅湯下。
又方 治腸風下血等證。
干柿餅(燒存性,秤灰二兩) 烏梅(燒存性,二兩) 酒瓶箬(已酒過一年者,或二、三年者,尤良。燒存性,二兩) 槐花(五錢,炒焦黑) 百藥煎(一兩,如無以五倍子炙焦黃代之) 枳殼(五錢,麩炒黃色)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醋湯下。或加檳榔五錢。
汗證
論《內經》曰:心之液為汗。《原病式》曰:心熱則出汗。東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夫人之汗,猶天地之雨,陰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據內經獨主于心,而東垣又指脾胃而言,何也?蓋心為君火主熱,脾胃屬土主濕,濕熱相搏為汗明矣。亦如地之濕氣,為云霧而上升,其天氣若不下降,則不能成霖雨也。又如甑中燒酒,若非湯火蒸淘,則不能成汁液也。夫各臟皆能令人出汗,獨心與脾胃主濕熱,乃總司耳。故內經又曰: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若夫自汗與盜汗者,病似而實不同也。
其自汗者,無時而 然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胃氣之所司也。盜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營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盜汗宜補陰降火。大法:心虛冷汗自出者,理宜補肝,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陰虛火炎者,法當補骨,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醫者宜詳辨之,毋錯。
脈法脈大而虛、浮而濡者汗。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
傷寒,脈陰陽俱緊,當無汗。若自汗者曰亡陽,不治。
方法丹溪曰:自汗,屬氣虛,屬濕與熱。盜汗,屬血與陰虛。
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涼膈散主之。
治自汗,用人參、黃 ,少佐以桂枝。陽虛者,附子亦可用。
痰病亦有汗者。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條)麥煎湯(東垣) 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虧欠,體常自汗,夜臥則甚,久而不止,體瘦,心忪驚惕,短氣疲倦。
牡蠣 黃 麻黃根(各一錢)上細切,作一服,入小麥百余粒,水煎服。
調衛湯(東垣) 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風寒證。
黃 麻黃根(各一錢) 羌活(二分) 生甘草 當歸梢(各五分) 生地黃 麥門冬(各三分) 生黃芩 半夏(各五分) 豬苓(二分) 蘇木 紅花(各一分) 五味子(七粒)愚恐自汗陽虛之證不應下羌活、半夏、生姜三味辛散發表之劑,恐傳寫之誤,姑存之。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當歸六黃湯(河間)盜汗之至藥也。
當歸(一錢) 生地黃 熟地黃 黃柏(各七分) 黃 (一錢) 黃連(七分) 黃芩(七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溫服,小兒減半。又曰,小兒不須治。(小兒雖能自愈,然不治,病恐日甚,治之尤妙。)黃 建中湯(活人) 治自汗及盜汗皆效(方見傷寒門桂枝湯。或加浮小麥一撮,尤妙。)四制白術散 治盜汗。
白術(四兩,內一兩以黃 同炒,一兩以石斛同炒,一兩以特蠣同炒,一兩以麩皮同炒,凡同炒者皆去之)上取白術一味為末,每服三錢,粟米湯調下。
正氣湯(東垣) 治盜汗。
黃柏 知母(各一錢五分) 甘草(炙,五分)上細切,水煎服之。
白術散(東垣) 治飲酒中風多汗,食即汗出如油漏,久不治必成消渴。
牡蠣(三錢炒) 白術(一兩二錢五分) 防風(二兩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溫水調下,不計時候。如惡風,倍防風、白術。如多汗面腫,倍牡蠣。
(丹溪活套)云:仲景桂枝湯,治外感風邪自汗之圣藥也。黃 建中湯,治外感挾氣虛自汗之劑也。東垣補中益氣湯,治傷寒氣虛自汗之妙劑也。甚者六脈浮軟而虛,本方加附子以治陽虛,其效如 應桴。如左寸脈浮洪而自汗者,心火炎也,本方倍參、 ,加麥門冬、五味子、黃連各五分。如左關脈浮弦而自汗者,挾風邪也,本方加桂枝、芍藥各五分。若不陰虛,只有桂枝湯可用也。右關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只宜本方倍參、 而自愈。右尺脈洪數無力而自汗或盜汗者,相火挾君火之勢而克伐肺金也,本方加黃連、黃芩、黃柏各五分,只用當歸六黃湯。左尺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水虧火盛也,本方加知母、黃柏各五分,熟地黃一錢,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凡內傷及一切虛損之證自汗不休者,總用補中益氣湯,少加附子、麻黃根、浮小麥,其效捷如影響。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制炒,以殺其升發勇悍之性,又欲其引參、 等藥至肌表,故不可缺也,凡上所云,皆指內傷虛損自汗之證,故皆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治之藥也。
(醫案)上湖呂俊文,得內傷虛證,發熱自汗,如雨不止,服補中益氣湯十數帖不效。予以前方加減,每帖用蜜制黃 一錢,人參一錢,白術、甘草、陳皮各七分,當歸、白芍藥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一分,加桂枝三分,麻黃根七分,浮小麥一撮,炮附子三分,三帖而汗止,熱亦退而安。
病
論《內經》曰:諸痙(滑氏曰痙當作 )項強,皆屬于濕(王注云:太陽傷濕也)。又曰:諸暴強直,皆屬于風(王注云:陽內郁而陰行于外也)。《原病式》曰: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夫肝木屬風而主筋,經曰諸暴強直屬風,理宜然也。
其所謂諸 項強而屬于濕者何歟?蓋太陽經濕甚則兼風化,亢則害承乃制也。是故知 之為病,濕為本,風為標耳。故仲景有剛柔二 之分,不可不辨,蓋剛為陽 而柔為陰 也。若夫太陽發熱,無汗惡寒,脈弦長勁急,胸滿口噤,手足攣急,切牙眼開,甚則搐搦,角弓反張,此為剛 。太陽微熱,多汗不惡寒,脈遲澀弦細,四體不收,時時搐搦,閉目合口,此為柔 。大抵因風濕二氣,襲于太陽之經,亦有輕重之分。其風氣勝者為剛 ,風性剛急故也。濕氣勝者為柔,濕性柔和故也。外有諸虛之候,表虛不任風寒,亦能成 ,是以或產后,或金瘡,或跌仆撲傷,癰疽潰膿之后,一切去血過多之證,皆能成此疾也,是乃虛為本而風為標耳。亦有絕無風邪,而亦能使人筋脈攣急,而為角弓反張之候者,血脫無以養筋故也。丹溪甚言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恐反燥其陰血而致不救也,可不慎歟!脈法《脈經》曰:太陽病發熱,其脈沉而細者,為 。
脈來,按之筑筑然而弦,直上下行。
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病,發其汗已,其脈潑潑然如蛇,暴腹脹大,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必 (此 字恐當作死字)。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 然,脈沉遲,此為 ,栝蔞桂枝湯主之。
方法丹溪曰:大率與癇相似,比癇為虛,切不可作風治而純用風藥。多屬氣血虛,有火有痰,宜補兼降痰火,參、 、芎、歸、竹瀝之類。
一方 治少年痘瘡靨后成 ,口噤不開,四肢強直,時或繞臍腹痛一陣,則冷汗如雨,痛定汗止,脈極強緊如真弦。先因勞倦傷血,瘡后血愈虛而又感風寒,當用溫藥養血,辛涼散風,芍藥、當歸為君,川芎、青皮、釣鉤藤為臣,白術、甘草為佐,桂枝、木香、黃連為使,更加紅花少許,水煎服愈。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栝蔞桂枝湯(活人) 治太陽傷寒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