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8章

  • 醫學正傳
  • 虞傳
  • 4742字
  • 2015-12-26 17:56:09

柴胡(三分) 生甘草 蔓荊子 連翹 生地黃 當歸身 紅葵花 人參(各四分五厘) 黃 酒黃芩 防風 羌活(各七分半) 升麻(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后服。

救苦湯(東垣) 治眼暴發赤腫,瞼高苦疼不可忍者。

桔梗 連翹 紅花 細辛(各二分) 當歸身(夏月減半) 甘草(炙,各一錢) 蒼術 草龍膽(各一錢四分半)羌活(太陽) 升麻(陽明) 柴胡(少陽) 防風 本 黃連(各二錢) 生地黃 黃柏 黃芩 知母(各三分) 川芎(六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后服。若苦疼,則多用苦寒藥,兼治本經之藥,再行加減。如睛昏,加知母、黃柏。

益陰腎氣丸(東垣)此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澤瀉 茯神(各二錢五分) 生地黃(酒洗) 牧丹皮 山茱萸 當歸梢(酒洗) 五味子 干山藥 柴胡(各五錢) 熟地黃(二兩)上為細末,勿犯鐵器蒸搗,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當歸龍膽湯(東垣) 治眼中白翳。

防風 石膏(各二分) 柴胡 羌活 五味子 升麻(各三分) 甘草 酒黃連 黃 (各四分半) 黃芩(酒炒)黃柏(酒炒) 當歸身(酒洗) 草龍膽(酒洗) 芍藥(各七分五厘)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入酒少許,熱服。

瀉陰火丸(一名連柏益陰丸,東垣)石決明(三錢) 羌活 獨活 當歸梢 甘草 五味子 防風(各五錢) 草決明 條黃芩 黃連(酒炒) 黃柏(鹽酒炒) 知母(各二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茶清下。

療本滋腎丸(東垣)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等分,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至一百五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加味滋腎丸(東垣)肉桂(三分) 黃連(一錢) 姜黃(一錢) 苦參(三錢) 苦葶藶(酒洗炒) 石膏(覺肚冷勿用) 黃柏(酒炒) 知母(去毛,酒炒,各五錢)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以食壓之。

退翳膏(東垣) 治黑白翳。

蕤仁 升麻(各三分) 連翹 防風 青皮(各四分) 甘草 柴胡(各五分) 當歸身(六分) 荊芥穗(水半盞浸) 生地黃(各一錢五分) 黃連(三錢)上細末,水一碗,煎至半碗,去渣更上火煎半盞,入荊芥水二匙,入蜜少許,再上火熬勻,瓷器盛貯,頻點之。

龍膽飲子(東垣) 治疳眼,流膿,生疳翳,濕熱為病。

谷精草 川郁金 蛇蛻 炙甘草(各五分) 麻黃(一錢五分) 升麻(二錢) 青蛤粉 草龍膽 黃芩(炒) 羌活(各三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茶清調下。

還睛紫金丹 治目眶歲久赤爛,俗呼為赤瞎是也,當以三棱針刺目眶外以瀉濕熱。如眼生倒睫拳毛,兩目緊,蓋內伏火熱而攻陰氣,法當去其熱內火邪,眼皮緩則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內瞼向外,以針刺之出血。

白砂蜜(二十兩) 爐甘石(二十兩,火 七次,淬水內,連水浸半日。)黃丹(六兩,水飛) 烏賊骨(二錢) 麝香硼砂(各一錢,入盞內,放于瓶口上熏干) 白丁香(直者,五分) 輕粉(一字)上將白砂蜜于砂石器內慢火熬,掠去沫,下甘石,次下丹,以柳枝攪,次下余藥,以不粘手為度,作丸如雞頭實大,每用一丸,溫水化開洗之。

重明散(河間) 治一切風熱內外障膜眼疾。

川獨活 川羌活 川芎 吳射干 仙靈脾 防風 甘草 井泉石 蒼術(各五錢) 丹參 白術 石決明 草決明(各三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日三服。

石膏羌活散(河間) 治久患雙目不明,遠年近日內外翳障,風熱昏暗,倒睫拳毛,一切眼疾頭風,并皆治之。

羌活(治腦熱頭風) 密蒙花(治羞明怕日) 木賊(退翳障) 白芷(清利頭目) 細辛 干菜子(二味起倒睫)麻子(起拳毛) 川芎(治頭風) 蒼術(明目暖水臟) 黃芩(洗心退熱) 甘菊花 荊芥穗(治目生瘡) 石膏(治頭痛退熱) 本(治偏頭風,一方治頂痛) 甘草(解藥毒)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二錢,食后臨臥用蜜水調下,茶清亦可,日進三服,服至十日漸明,二十日平安。

黃連膏(河間) 治一切眼目疼痛,瘀肉扳睛,風癢淚落不已。

黃連(半斤) 樸硝(一斗,以水淘凈,陰干用) 白丁香(五升,以水一斗淘凈,去土,研細用)上量水入硝、香釜內,熬至七分淘出,令經宿,水面浮芽者取出挖干,以紙袋子盛,風中懸至風化,將黃連細末熬清汁灑干,入風硝,更加豬、羊膽,和蜜令勻,點眼極妙。

滌昏膏(河間) 治一切風壅眼目,疼痛不可忍者。

白砂蜜(一斤) 黃連(一兩) 沒藥(五錢) 黃丹(一兩,炒紫色)上以蜜同黃丹熬黑,以水二大盞,煎黃連成稠汁,去渣入前丹、蜜內,煎熬稠,更入沒藥末,同煎數沸,濾去渣,洗眼甚妙。

金絲膏(河間) 治一切目疾昏暗,視物如絲羅所遮,或癢或痛。

宣黃連(半兩,細切,水一盞浸一宿取汁,再添水浸渣,經半日許取汁,并放用) 山梔子(二錢,捶碎,入前黃連汁內,加水同煎六、七十沸) 白砂蜜(一兩) 白礬(一兩) 井鹽(一分,如無,以青鹽代之)上用銀瓷器煎藥十余沸,用上細片絹加紙數重再濾過,銀罐子盛貯,時常點眼。

地芝丸(東垣) 治不能遠視而能近視,以此除風熱。

生地黃 天門冬(各四兩) 枳殼(炒) 甘菊花(各二兩)上為末,煉蜜丸,茶、酒任下。

眼睫方(東垣,即倒睫拳毛也)木鱉子(一個)去殼為末,綿裹塞鼻中,左目塞右,右目塞左,一、二夜其睫自正。

點眼光明丹 治一切風熱上壅,兩目赤腫澀痛,風弦爛眼,及內外翳障等證。

白爐甘石(一兩,以黃連五錢煎濃汁,濾去渣,用炭火 爐甘石通紅,淬黃連汁內,如此者七次,研) 辰砂(一錢) 硼砂(二錢) 輕粉(五分) 片腦(三分,多至五分) 麝香(一分)如赤眼腫痛,加乳香、沒藥各五分。內外翳障,加珍珠五分,鴨嘴膽礬二分,熊膽二分。爛弦風眼,加銅青五分,飛丹五分?;蛞灾T藥總合為一,治諸般眼疾。

上各研為極細末,一處和勻,再研一、二日無聲,銀瓶盛貯,密封口不可令泄氣,點眼極妙。

(丹溪活套)云:東垣謂目能遠視而不能近視,火盛而水虧也,法當補腎,六味地黃丸主之。目能近視而不能遠視,有水而無火也,法當補心,定志丸加茯苓主之。又曰:不能近視,晨服地黃丸,不能遠視,臥服定志丸,是皆通手足少陰經也。是以知不能近視者,腎水虧欠也,不能遠視者,心血不足也。凡目暴發赤腫,宜用羌活、防風、柴胡、白芷、升麻、酒制芩、連、甘草、生地黃、當歸身。白睛紅,少加白豆蔻。又曰:凡眼暴發赤腫,須以防風、黃芩為君,當歸、生地黃、黃連和血瀉火藥為臣使。凡目久痛或內障昏暗,須以熟地黃、當歸根為君,以羌活、防風、菊花、荊芥穗、生甘草之類為佐使也。

(祖傳方)固本還睛丸 治遠年一切目疾,內外翳膜遮睛,風弦爛眼,及老弱人目眵多糊,迎風冷淚,視物昏花等證,悉皆治之。

天門冬(去皮心,酒浸一宿,另杵如泥) 麥門冬(去心焙干) 生地黃(酒浸焙,勿犯鐵) 熟地黃(酒洗凈,再用瓷蒸,勿犯鐵,以上各三兩) 人參(一兩五錢) 白茯苓 干山藥 枸杞子(各一兩五錢) 川牛膝(一兩酒洗)石斛(一兩,去蘆酒洗) 草決明(微炒) 杏仁(去尖皮,另研) 甘菊花(用小金錢) 菟絲子(酒浸三宿,另研,焙干) 枳殼(麩炒黃色) 羚羊角(以上各一兩,細銼取凈末八錢) 烏犀角(八錢,銼細生用) 五味子(七錢,焙干) 甘草(七錢,炙) 防風(八錢,去蘆) 白蒺藜(七錢,杵去刺) 黃連(七錢,去毛) 川芎(七錢) 青葙子(八錢,微炒)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鹽湯下。

復明膏 去翳膜立效。

人參 川歸 硼砂(生研,各一錢五分) 青鹽 乳香(另研) 沒藥(另研) 蘆薈(各一錢) 珍珠(五分) 麝香(五分,后加) 黃丹(一兩,水飛,炒) 海螵蛸(五錢,炒) 黃連(四錢,炒) 黃柏(六錢) 赤爐甘石(淬數次) 白沙蜜(半斤) 蕤仁(五錢,去殼) 白蘞(一錢五分)上各研為極細末,先將白蜜煎沸,掠去沫再熬,滴水中沉碗底不散可用,然后入前藥末,略沸攪勻,瓷罐收貯,日三、五次點之效。

口病

論《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或見酸苦甘辛鹽味,原其所因,未有不由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致也。經曰陰之五宮,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熱也。外有謀慮不決,肝移熱于膽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虬螂滓茻嵊谛∧c,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則傷寒狐惑之證,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生瘡,蟲食其肛。其為口之為病,種種不同,醫者各類推而治之,無有不安者也。

脈法《脈經》曰:左寸洪數,心熱口苦。右寸浮數,肺熱口辛。左關弦數而虛,膽虛口苦。甚洪而實,肝熱口酸。右關沉實,脾胃有實熱口甘。兼洪數者,口瘡,或為重舌木舌。

脈虛者,中氣不足,口瘡,若服涼藥不愈,宜理中湯。

方法丹溪曰:脾熱口甘,三黃丸主之。

三黃丸 兼治五癆七傷,消渴不生肌肉。

黃芩(春四、夏秋六、冬三兩) 黃連(春四、夏五、秋三、冬二兩) 大黃(春三、夏五、秋二、冬一兩)上三味,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未愈加至七丸,日三服,一月病愈,久服行及奔馬。愚按:此方惟實熱者可用,虛者勿用。

膽熱口苦,謀慮不決所致,小柴胡湯加麥門冬、酸棗仁、地骨皮、遠志,煎服。

益膽湯 治謀慮不決,肝膽虛氣上溢則口苦證。

黃芩(去朽) 甘草(炙) 人參(各一錢) 官桂(五分) 苦參 茯神(各三分) 遠志(取肉去骨,七分)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柴胡地骨皮湯 治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心胃壅熱,水谷不化等證。

柴胡(去蘆) 地骨皮(各等分)上細切,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食后溫服。如病患大便實者,加大黃、樸硝以利之。

治口瘡,用西瓜漿水徐徐飲之。無瓜時,以瓜皮燒灰敷之。

又方 細辛、黃柏(炒)各等分為末,摻舌上,吐涎乃愈。

又方 用焰硝、硼砂含口勿開,外以南星為末,醋調貼足心涌泉穴上,神效。

又方 用好酒煮黃連成汁,呷下即愈。

又方 用五倍子一兩,黃柏蜜炙、滑石各五錢,銅綠五錢,麝香一字,為末摻之,極效。

凡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反治之而愈。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噙之亦妙。

又方 治赤口瘡。

白礬(枯) 沒藥(另研) 乳香(另研,各一錢) 銅綠(另研,少許)上為細末摻之。

又方 治白口瘡。

雄黃 沒藥 乳香(各一錢) 輕粉(五分) 巴豆霜(少許)上為細末摻之。

治實熱口中生瘡,用涼膈散、甘桔湯皆效。

一小兒口瘡不下食,眾以狐惑治之,必死,后以礬湯于腳上浸半日頓寬,更以黃柏(蜜炙)、僵蠶(炒)為末敷之而愈。

又方 治唇緊燥裂生瘡。用青皮燒灰敷之立愈。

又方 治唇緊。以皮紙然于刀上,熏取瀝敷,立效。

又方 治口糜。用野薔薇花根,煎湯漱之。(一云白薔薇根,杵汁敷之。)又方 治口內生瘡用。

明礬(枯) 黃丹(炒) 鹽白梅(燒存性,各一錢) 人中白(半錢) 麝香(另研,少許)上為細末,干摻口內。甚者加硼砂五分,片腦一分。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八條)硼砂散 治口舌生瘡,及咽喉腫病,皆效。

硼砂 馬牙硝 滑石 寒水石 枯白礬(各二錢) 片腦(二分)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許,食后新汲水調下。

碧雪 治口瘡,及咽喉腫痛,神效。

蒲黃 青黛 硼砂 焰硝 生甘草上各等分,為細末敷之,咽喉腫痛,鵝管吹入。

(祖傳方)治舌腫大塞口,不能飲食者。

真蒲黃一味,頻刷舌上,自退。若能咽藥,即以黃連一味煎濃汁,細細呷之,以瀉心經之火,則愈。

(丹溪活套)云:肝膽有實熱,令人口酸而苦,小柴胡湯加甘草、龍膽、青皮之類。甚者,當歸龍薈丸。若謀慮不決、肝膽虛而苦者,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君,柴胡、草龍膽為佐使。甚者,錢氏地黃丸,虛者補其母也。心熱而口苦,或口舌生瘡,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之類。脾熱而口甘者,三黃丸、平胃散之類。肺熱而口辛者,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之類。腎熱而口咸者,滋腎丸、大補陰丸、滋陰大補丸之類。

喉病

論《內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王注謂一陰即厥陰,肝與胞絡是也。一陽即少陽,膽與三焦是也。

四經皆有相火存焉。子和曰:膽與三焦尋火,治肝和胞絡都無異。東垣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蓋元氣一虛,則相火隨起,而喉痹等暴病作矣。夫喉之為會厭者,經謂之吸門是也。以其司呼吸,主升降,為人身緊關之 門戶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磐石市| 东乌珠穆沁旗| 清水河县| 瓮安县| 西城区| 合川市| 罗田县| 巴彦县| 庄河市| 台安县| 闽清县| 昌黎县| 宁城县| 贵南县| 白朗县| 滨海县| 南川市| 镇巴县| 阿城市| 绥滨县| 通江县| 瑞安市| 灵宝市| 大港区| 长丰县| 嘉义县| 屯门区| 水富县| 张掖市| 桦甸市| 建宁县| 广宗县| 陇西县| 崇左市| 吴堡县| 南雄市| 巢湖市| 西畴县| 凤山市| 济阳县| 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