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甲心 生地炭 遠志肉 鹽水炒牡蠣 朱茯神 辰麥冬 九節菖蒲 砂仁 上濂珠 西血珀(二味研細先服)蔣(右) 左腹向有積聚,每至一陽將復,輒心悸耳鳴,四肢烙熱,一陰來復,諸病漸安。今咳逆雖止,四肢烙熱如昨,食不馨增。肢體困乏。脈象沉澀,右關獨弦。此由肝氣失疏,肝陽逆犯陽氣未能遽斂。擬和中醒胃,兼養肝陰,陰生則陽自長也。
制首烏 黑豆衣 青葙子 川石斛 朱茯神 女貞子 制半夏 白蒺藜 白芍 竹茹(鹽水炒)浮小麥(一兩煎湯代水)左 偏枯三載,飲食如常。五六日前大拇指忽發疔瘡,陽明濕熱之盛,略見一斑。前晚惡熱,欲去衣被,昨晨復食面包,胃氣壅實,甲木之氣,不能下降,遂致肝風挾痰上升,清竅為之蒙閉,神昏不語,喉有痰聲,脘腹飽滿,頭汗溱溱,而汗有穢氣。脈象弦滑,舌紅苔黃,中心霉黑。唇口蠕動。痰火蒙閉于內,濕熱熏蒸于上。恐蒙閉不開,風陽震動,而致厥脫,勉擬清泄痰火,芳開蒙閉。請商。
烏犀角(五分磨沖) 天竺黃(二錢) 白蒺藜(三錢) 粉丹皮(二錢) 膽星(八分) 鉤鉤(三錢)菖蒲根(三錢) 栝蔞皮(三錢) 竹半夏(一錢五分) 至寶丹(一丸菖蒲湯化服)胡(右) 肝木縱橫,腹中脹滿。絡隧氣阻,肩臂作痛。再疏肝之用,養肝之體,而以養血和絡兼之。
川斷肉 金鈴子 柏子仁 桑椹子 白芍 川玉金 木防己 橘皮絡 香櫞皮 砂仁 香附 當歸另常服史國公藥酒右 營陰不足,肝火風上旋。由頭痛而至口眼 斜,舌強言謇。脈細弦數。此風火蒸痰,襲入少陽陽明之絡。擬化痰平肝泄熱。
冬桑葉(一錢) 遠志肉(三分) 白僵蠶(三錢) 池菊花(一錢五分) 粉丹皮(一錢五分) 黑山梔(三錢) 石菖蒲(三分) 煨天麻(一錢五分) 鉤鉤(三錢) 松羅茶(一錢) 青果(三枚)王(左) 向有肝陽,一陽來復之時,加以情懷怫郁,以致甲木不降,乙木勃升,心悸不寐,肉 筋惕,肢震頭搖。脈細而沉取弦搏,苔濁濃膩。此由肝火風震撼,津液凝痰,痰轉化熱,遂與風火彼此相煽,而有莫御之勢矣。擬化痰熄風,參以寧神鎮肝。
膽星(六分) 天麻(一錢五分) 鉤鉤(三錢) 豆衣(四錢) 茯苓神(各二錢) 竺黃(三錢)半夏(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珍珠母(五錢) 大淡菜(二只) 金器(一件懸煎) 童便(半杯每日另服)二診 化痰熄肝,脈證相安。然仍筋惕肉 ,悸眩不寐。脈象弦滑,舌苔膩濁。痰火風鼓旋不熄。再化痰熄肝。
制半夏(二錢) 橘紅(一錢) 茯苓神(各二錢) 膽星(三錢) 磁石(三錢) 龍齒(三錢)牡蠣(五錢) 珍珠母(一兩) 天麻(一錢五分) 塊辰砂(三錢) 大淡菜(二只) 雞子黃(一枚)任(左) 咳嗽大退,火從上沖亦平。足見痰 貫珠,皆少陽膽火挾痰流竄,木叩金鳴也。
粉丹皮(二錢) 羚羊片(一錢先煎) 菟絲子(四錢) 川貝母(一錢) 天花粉(二錢) 黑山梔(三錢)青蛤散(五錢) 杏仁泥(二錢) 郁金(一錢五分) 桑葉(一錢) 枇杷葉(三片去毛)某 向有肝氣,不時脹滿。茲則頭眩旋暈,心悸火升不寐,痰多 雜。脈細而沉取帶滑。此氣弱生痰,膽胃不降,肝木獨升。欲平其肝,當降其膽,欲降其膽,當降其胃,欲降其胃,當化其痰。
制半夏(一錢五分) 天竺黃(二錢) 桑葉(八分) 橘紅(一錢) 珍珠母(三錢) 海蛤粉(三錢包)黑山梔(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膽星(四分) 栝蔞霜(三錢) 制香附(二錢研) 陳關蟄(洗淡一兩)馬(右) 疏肝化痰,脘脅痛脹未止,竟至神識迷亂,兩手引動,頻轉矢氣,大便不行。良由氣滯不宣,濁痰因而彌漫,神機被阻,膽陽上逆,風陽勃動,有昏痙喘厥之虞。疏府滌痰,勢不容緩。脈象弦滑而濡。病實正虛,恐成必敗之局,然人力不能不盡,非敢孟浪,聊竭割股之忱。錄方備商,立候蔭棠先生正是。(首案未錄)制半夏 薄橘紅 茯苓 白蒺藜 陳膽星 石菖蒲 煨天麻 白僵蠶 礞石滾痰丸(二錢開水先服) 濂珠粉(三分另服)三診 投劑之后,嘔出粘痰,繼以暢解,皆屬膠粘稠膩之物,其為痰積下達,確然可征。蒙阻由此得開,神識迷亂大退,脘脅脹痛亦松。但時多倦寐遍身作痛,背 尤甚。脈象弦滑舌苔滿布白膩,渴不欲飲,還是濁痰彌漫之象。年及古稀,正虛病實,雖得轉機,恐不足恃。再擬化痰而宣泄氣火之郁,以防化燥生風。方備商裁,并候蔭棠兄正是。
制半夏(三錢) 陳膽星(一錢五分) 石菖蒲(五分) 枳實(一錢) 生姜汁(一分沖) 栝蔞仁(四錢)玉金(一錢五分) 光杏仁(三錢) 煨天麻(一錢五分) 鮮枇杷葉(去毛四片) 白金丸(一錢吞服) 濂珠粉(三分另服)四診 疏氣之滯,泄火之郁,而開濁痰,神情清爽,迷睡較退,痰吐爽利大便續解,脘脅脹痛全定。右脈稍覺有力,舌苔大化,皆轉機之象。但火時上升,升則兩顴紅赤,遍身作痛,有時惡心。良由痰積雖達,而胃土少降,陽明脈絡失和,膽陽從而上逆。再降膽胃而化痰濁。
陳膽星(八分) 廣皮(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桑葉(一錢) 杏仁(去尖打三錢) 制半夏(三錢)茯苓(四錢) 炒竹茹(二錢) 丹皮(二錢) 炒蔞皮(三錢) 鮮枇杷葉(四片去毛)五診 神情慧爽,火升較平,惡心亦止。然時帶嗆咳,咳則胸膺背肋牽掣作痛,頭旋眩暈,目不能開,胸中似有冷物搏聚。脈象弦滑,舌苔前半已化,根尚濃膩。還是痰邪未清,甲木少降,肝風上旋,絡氣阻痹。
再擬化痰熄肝宣絡。
制半夏(三錢) 旋復花(二錢) 局猩絳(五分) 茯苓(三錢) 橘紅絡(各一錢) 白蒺藜(三錢)煨天麻(一錢五分) 鉤鉤(三錢) 冬瓜子(三錢) 炒竹茹(三錢) 青蔥管(寸許兩莖)六診 遍身掣痛已定,眩暈大減,漸能安谷。惟胸中時仍窒悶,嗆咳痰多。脈象弦滑。膽胃之氣下降,則風陽自平,痰氣之郁漸開,則脈絡自和。然肺胃之間,痰飲不能遽澈,所以咳逆痰多。再和中降氣化痰。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炒蘇子(三錢) 旋復花(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茯苓(三錢) 煨天麻(一錢五分) 白蒺藜(三錢雞子黃拌炒) 砂仁(四分) 生熟谷芽(各一錢) 玫瑰花(二朵)郭(右) 清化痰熱,育陰和陽,神漸守舍,怔悸大減, 雜亦定。虛里仍然動躍。脈弦滑而軟。陽明脈絡空虛,厥陽上擾未熄。前法出入。
炙黃 (三錢) 杏仁泥(三錢) 粉丹皮(一錢五分) 炒蘇子(三錢) 黑山梔(三錢) 法半夏(二錢)枳實(一錢) 茯苓(五錢) 鹽水炒竹茹(一錢五分) 枇杷葉(四片)嚴(右) 腹時 痛,眩暈頭昏,心中跳蕩,帶下舌光,脈象虛弦。此液虛不能涵養,致陽氣升騰不熄。擬平肝而熄風木。
杭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醋炒香附(二錢) 磁石(三錢) 阿膠珠(三錢) 川楝子(一錢五分) 炒川雅連(三分) 石決明(四錢) 朱茯苓(三錢) 潼白蒺藜(鹽水炒各一錢五分)二診 腹痛已止,眩暈亦減。然心中時仍跳蕩蕩,則神覺昏糊。還是肝陽撼擾。再寧神和陽養肝。
阿膠珠(二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 茯神(三錢) 龍骨(三錢) 大生地(四錢) 炒棗仁(二錢研)生牡蠣(五錢) 塊辰砂(三錢) 鉤鉤(后入三錢) 金器(一件懸煎)孫(左) 忿怒抑郁,肝火風內熾。肩臂頭項面頰自覺熱氣注射,甚則舌麻肢厥。宜化痰泄熱。
制半夏(一錢五分) 白蒺藜(三錢) 栝蔞皮(三錢炒) 黑山梔(三錢) 陳膽星(五分) 廣橘紅(一錢)粉丹皮(二錢) 光杏仁(三錢) 淡黃芩(一錢五分酒炒) 白茯苓(三錢)龔(右) 熱氣隨處攻注,經脈跳動,脘脅皮膚板滯。木旺陽升氣滯。再和陰以涵肝木,兼化熱痰。
阿膠珠(三錢) 牡蠣(五錢) 木瓜皮(一錢) 炒棗仁(二錢) 淮小麥(五錢) 大生地(四錢)白芍(二錢酒炒) 炙黑草(三分) 大南棗(三枚) 糯稻根(五錢)陳(幼) 案遺失。
陳膽星 竹瀝半夏 郁金 菖蒲 竹茹 枳實 云茯苓 川石斛 礞石滾痰丸(一錢化服)二診 大便解出粘痰,煩擾頓然寧靜,惡心口渴亦止。乃日晡又復煩渴,吮乳口中雖熱,卻不甚盛,涕淚俱無,頭搖不定,面有青色。舌光無苔,脈象細軟。胸中之結痰稍開,而脾氣胃陰并虛,肝風因而震動。
慢驚情形,仍在險境。姑養肺胃之陰,而培脾土以熄肝木。
西洋參 生于術 云茯苓 土炒白芍 鉤鉤 大麥冬 生甘草 川石斛 生山藥 回春丹三診 舌燥轉潤,熱勢漸退,而四肢搐動,甚則手足拘攣,頭搖反張,便泄腥酸。自夏徂冬,不時身熱。童真不足,陰分未病先虛。茲以風溫外薄,痰氣結聚,散邪達痰,病邪雖退,元氣愈加虧損,以致真水不能涵濡,真氣不能伏制,肝風鴟張,經所謂曲直動搖,風之象也。慢驚重癥,恐難圖治。擬理中地黃湯大意。
臺參須(一錢) 土炒白芍(三錢) 炮姜(五分) 生牡蠣(一兩) 熟地炭(四錢) 炙甘杞(二錢)大麥冬(三錢) 五味子(三分) 懷山藥(三錢) 炙綿 (三錢)四診 補氣養肝,安土熄風,便泄大減,然仍肢搐風動,涕淚俱無肝風鴟張,竅絡閉阻,深入重地。勉擬標本并治法。
臺參須(五分) 生牡蠣(六錢) 炒懷藥(三錢) 煨天麻(一錢五分) 天竺黃(二錢) 金石斛(三錢)土炒白芍(一錢五分) 阿膠珠(三錢) 石菖蒲(五分) 全蝎(去毒炙二分) 牛黃清心丸(一丸分兩次化服)五診 補氣養陰,以涵肝木,驚搐之象漸輕,面青較退,便泄已止。涕淚雖無,而干燥頗漸轉潤。的屬陰虛木旺。從效方再望轉機。
臺參須(五分) 炙生地(三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 炒懷藥(三錢) 大麥冬(二錢) 西洋參(一錢)阿膠珠(二錢) 生牡蠣(五錢) 煨天麻(二錢) 白蒺藜(三錢) 抱龍丸(半丸化服)六診 驚搐已定,面青色續退,然猶涕淚不下。舌上轉潤,而上下唇猶然干燥。脈象細數。其為陰虛氣弱,木旺生風,顯然可見。既略轉機,自宜從效方擴充。
臺參須(五分) 阿膠珠(三錢) 土炒白芍(一錢五分) 生牡蠣(五錢) 煨天麻(一錢) 西洋參(一錢) 金石斛(三錢) 川貝母(一錢五分) 炒懷藥(三錢) 白茯苓(三錢) 鹽水炙橘紅(五分)七診 驚搐之象已定,啼哭漸有涕淚,便泄亦止,惟面色帶浮。還是脾虛木旺之象,所謂面腫曰風也。
再擬培養氣陰。
臺參須(五分) 生于術(一錢) 大麥冬(三錢) 炙草(三分) 生牡蠣(五錢) 鹽水炙黃 (一錢五分)炙生地(四錢) 炙甘杞(二錢) 懷藥(三錢炒) 煨天麻(一錢五分) 酒炒白芍(一錢五分)八診 扶正氣以御肝木,益榮血以涵肝木,風木已平,驚搐自不復發,津液回而涕淚下,面青既退,脈亦柔緩。足見慢驚究屬虛癥,然又有陽衰陰弱之辨耳。
臺參須(五分) 大生地 白茯苓 阿膠珠 生山藥 鹽水炙綿 生于術 杭白芍 大麥冬 生牡蠣 甘杞子淮小麥急驚屬陽,慢驚屬陰,急驚屬實,慢驚屬虛,而屬虛之中,又有陽衰陰弱之辨。此又心思獨到之處也。慢驚諸藥罔效用一分五厘散或有獲效者,方用活蟾蜍一只,將陽春砂仁末由口納入其腹,以腹膨為度,用泥周遭涂滿不使泄氣,礱糠火中煨燒,至泥紅焦烈,則蟾蜍亦必枯矣。去泥研成末,用開水先調服一厘,次服二厘,限一晝夜服五次,每次增一厘,計共一分五厘,故名之曰一分五厘散。是方并治水臌,以蟾蜍有行水之功,砂仁有關氣之能,氣開水行,則臌癥可消矣。(文涵志)
眩暈
右 調氣熄肝,眩暈不定。左脈弦大,尺部空虛。下虛上實。擬介類潛陽,為進一層治。
生龜板(七錢) 磁石(三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阿膠珠(二錢) 生牡蠣(五錢) 朱茯神(三錢)池菊花(一錢五分) 黑豆衣(三錢) 鉤鉤(三錢) 淮小麥(五錢)錢(左) 腎水不足,不能涵養肝木,肝經之氣,橫擾不平,則腹脹胸悶。在下則為氣,上旋則為風,風陽上旋,則為眩暈。今大勢雖定,而根柢不除,牙齦脹痛,亦屬風陽阻于胃絡也。脈象細弦。宜為柔養。
川石斛(四錢) 大麥冬(三錢) 生牡蠣(六錢) 生白芍(二錢) 白蒺藜(三錢) 小黑豆衣(三錢)酒炒女貞子(三錢) 阿膠珠(一錢五分) 干橘葉(一錢)某 頭目旋暈,經久不愈,投滋納減,此痰阻中宮。痰能作眩,古人之言,豈欺我哉。
溫膽湯加蠶砂蒺藜僵蠶天麻蔞仁杏仁。另白金丸五分先服。
李(右) 氣血兩虧,木失涵養,致陽氣不和,頭昏眩暈,皮寒骨蒸,時易汗出。陽氣不能外衛,非偏熱所能常進也。
川桂枝(五分) 地骨皮(二錢桂枝同炒) 杭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白茯苓(三錢) 白歸身(二錢)炙黑草(三分) 橘白(一錢) 淮小麥(五錢) 大南棗(三枚)葉(右) 但寒不熱,漸致腹滿作痛,頭昏目眩,飲食少思。脈弱而弦。氣滯于下,陽升于上。宜調氣熄肝。
醋炒香附(二錢) 當歸(二錢) 金鈴子(一錢五分) 白蒺藜(三錢) 酒炒白芍(一錢五分) 鉤鉤(三錢) 半夏曲(一錢五分) 干橘葉(一錢) 甘菊花(一錢五分) 佛手花(七分) 生熟谷芽(各一錢)二診 眩昏少減,食入仍滿。再和協肝脾。
制香附(二錢) 廣陳皮(二錢) 朱茯神(三錢) 冬白芍(一錢五分) 縮砂仁(五分后入) 炒枳殼(一錢)炒棗仁(三錢研) 香櫞皮(一錢) 金鈴子(一錢五分) 沉香曲(二錢炒) 焦麥芽(二錢)梁(右) 每交陰分,火升眩暈顴紅,陽氣盡從上凌,兩足不溫,頭發脫落。宜導陽氣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