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牡蠣(四錢) 炙龜板(三錢先煎) 池菊(一錢五分) 云茯苓(三錢) 石決明(四錢) 白蒺藜(去刺炒三錢) 鉤鉤(三錢) 粉歸身(一錢五分) 滋腎丸(一錢五分鹽湯先服)茅(右) 脈細濡而右關帶滑。疊進育陰潛陽,昏暈依然不定,有時 作酸。良以清津為陽氣所煉,漸欲成痰,致濁阻清位,所以昏暈不能定也。再以退為進。
制半夏 晚蠶砂 云茯苓 杭菊 廣橘紅 煨天麻 白蒺藜 白金丸(三分)二診 陽氣浮越在上,時時昏冒。在上之陽氣日浮,在下之陽氣日乏,所以疊進潛陽,而病不少退。擬金匱附子湯以導陽氣下行。
臺參須(一錢另煎) 野于術(一錢五分) 云茯苓(三錢) 熟附片(四分) 煨牡蠣(四錢) 杭白芍(一錢五分酒炒) 白蒺藜(三錢) 老生姜(二片)金(右) 眩暈嘔吐,舌本牽強,脈滑苔膩,火升右太陽作痛。肝陽挾痰上升。宜化痰熄肝。
桑葉(一錢五分) 山梔(三錢) 僵蠶(二錢) 茯苓(三錢) 制半夏(一錢二分) 丹皮(一錢)蔓荊子(一錢) 橘紅(一錢) 竹茹(一錢) 白金丸(五分分二次先服)楊(左) 白疹已化,熱亦漸輕。而四肢欠溫,痰多頻咳,有時自覺熱沖至巔,則頭昏眩暈。脈象沉弦。良由痰飲內阻,陽氣不克宣通,所謂無痰不作眩也。擬化痰以通陽氣。
制半夏(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炒蘇子(三錢) 白蒺藜(三錢去刺) 僵蠶(二錢) 白茯苓(三錢)制南星(四分) 川桂枝(四分) 煨天麻(一錢五分) 煨姜(二片)二診 頭暈惡寒已退,痰多欲咳。的是痰飲內動,陽氣郁阻。再化痰降氣。
于術(二錢) 川桂枝(三分) 補骨脂(鹽水炒一錢) 干姜(三分) 炙草(二分) 橘紅(一錢)白茯苓(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五加皮(二錢)三診 昨吐痰涎甚多,余邪上泛也。今吐痰尚作惡心,胃氣已經虛餒,況吐出帶黑。擬四逆法。
臺參須(另煎沖八分) 上廣皮(一錢) 生熟薏仁(各二錢) 茯苓(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熟附片(五分) 淡干姜(五分) 竹茹(姜汁炒一錢) 生熟谷芽(各一錢五分)四診 投附子四逆,嘔吐已止,痰亦漸少,咳嗽較定,而咽中覺燥,舌仍淡白。本質陰虧,未便溫燥過節。
擬六君以治脾胃為主。
臺參須(八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炒于術(一錢五分) 上廣皮(一錢) 生熟草(各一分) 竹茹(姜汁炒一錢) 佩蘭葉(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生熟谷芽(各一錢五分)五診 祛痰補氣,咳嗽痰多俱減,咽燥轉潤。的是寒飲內阻,脾胃氣虛。藥向效邊求。
臺參須(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炒陳皮(一錢) 姜汁炒竹茹(一錢) 炒于術(二錢)生熟草(各二分) 云茯苓(三錢) 生熟谷芽(各一錢) 玫瑰花(二朵) 真武丸(三錢先服)六診 痰多咳逆氣喘。脈象沉弦,左部細弱。脾胃腎皆虛,氣不收攝。擬攝納陽氣。
臺參須 補骨脂 濃杜仲 云茯苓 車前子 菟絲子 懷牛膝 濟生腎氣丸七診 溫攝脾腎,氣喘已平,痰亦漸少。可見脾虛不運則生痰,腎虛不納則氣逆。藥既應手,宜再擴充。
臺參須(一錢) 炒于術(一錢五分) 牛膝(鹽水炒三錢) 車前子(三錢) 上廣皮(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沙苑(鹽水炒三錢) 菟絲子(鹽水炒三錢) 茯苓(三錢) 巴戟肉(三錢) 杜仲(三錢)補骨脂(鹽水炒三錢)八診 氣喘已平,每至戌后陰分,痰輒上逆。再以溫藥和之。
臺參須(一錢) 茯苓(三錢) 炒于術(二錢) 桂枝(四分) 炙甘草(二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杜仲(三錢) 巴戟肉(三錢) 橘紅(一錢) 菟絲子(鹽水炒三錢) 濟生腎氣丸(三錢)丸方 脾虛則生濕,氣虛則生痰,痰飲內踞,為喘為咳為眩暈。溫脾所以燥濕化痰,而脾土之陽,化生于命火,歷投溫補脾腎,頗形康勝。此次喘發甚重,守前意進退施治,漸得平定。惟衰年氣血皆虧,陰膩之藥,必助寒飲,惟血肉有情之品,斯溫不涉燥,柔不涉膩。
炙上 (四兩) 煨天麻(一兩) 巴戟肉(三兩) 白茯苓(三兩) 炙甘草(八錢) 奎黨參(六兩)炒山藥(三兩) 廣郁金(三兩) 川桂枝(八錢) 炒于術(三兩) 甘杞子(三兩) 濃杜仲(三兩)炒萸肉(二兩) 制半夏(二兩) 廣橘紅(一兩) 澤瀉(一兩五錢) 肥玉竹(二兩) 補骨脂(鹽水炒二兩) 白蒺藜(去刺炒二兩) 菟絲子(鹽水炒二兩) 蜜炙淡干姜(六錢) 炒霞天曲(一兩) 胡桃肉(十二枚打碎)上藥各炒研為末,用鮮河車一具,漂凈酒煮打爛,搗藥糊丸,每服三錢。
痙厥
林(右) 營血久虧,肝木失養,風陽大動,竄入經絡,遍身酸楚。茲當風木司令,陽氣弛張,疊次痙厥,厥回而神識昏迷。脈細澀如絲。深有陰陽相決之虞,未可視為慣常也。擬護神潛陽法。備請商定。
塊辰砂(絹包三錢) 茯神(三錢) 龍骨(三錢) 龜甲心(五錢刮白先煎) 丹皮(二錢) 秦艽(一錢五分) 女貞子(三錢) 豆衣(四錢) 炒遠志(四分) 濂珠(四分) 川貝(四分) 真金箔(一張三味研末先調服)二診 痙厥已定,神情亦清,然心中悸蕩,音低氣怯。虛損之極,聊為敷治而已。
人參須(另煎沖一錢) 塊辰砂(三錢包) 茯神(三錢) 牡蠣(四錢) 龍骨(三錢) 豆衣(四錢)橘紅(一錢五分) 潼沙苑(鹽水炒三錢) 女貞子(三錢) 金器(一件)三診 痙厥之后,身發白疹,是病久中虛之極也。屢次發熱,脈象虛微,陰不足而陽有余。當氣陰兼顧。
臺參須(一錢沖) 女貞子(三錢炒) 牡蠣(四錢) 小黑豆衣(四錢) 炒棗仁(二錢) 朱茯神(三錢)龍骨(三錢) 龜甲心(炙先煎四錢) 潼沙苑(三錢炒) 炙鱉甲(四錢)徐(左) 內風挾痰,彌漫心竅,神情呆鈍。還恐內閉昏痙。
制半夏 天竺黃 茯苓神 膽星 生熟谷芽 枳殼 郁金 鉤鉤 竹瀝 天麻 菖蒲某 不時痙厥,厥則四肢搐搦,人事不省。此肝風挾痰。宜祛風化痰。
羌防風(各一錢) 煨天麻(一錢五分) 鉤鉤(三錢) 茯苓(三錢) 制南星(四分) 橘紅(一錢)僵蠶(三錢) 川芎(八分) 甘菊花(一錢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蔣(右) 體質素虧,春升之際,風陽大動,以致驟然痙厥。甲木不能下降,膽無決斷之權,驚悸善恐,有形之痰,為之鼓動,所以脈弦而滑,舌紅而苔黃濁也。擬化痰寧神,潛陽熄肝。
丹皮 茯苓神 竺黃 九節石菖蒲 鹽水炒橘紅 遠志 山梔 制半夏 淡芩 上濂珠(三分)金箔(一張) 辰砂(三分三味研末蜜水先調服)二診 漸能安寐,而神情尚覺呆鈍,苔黃膩濁,中心霉黑。還是肝火痰熱未清。再化痰熄肝,寧神定志。
制半夏(二錢) 枳殼(一錢) 白蒺藜(去刺炒三錢) 天竺黃(三錢) 橘紅(一錢) 遠志肉(六分) 郁金(一錢五分) 陳膽星(五分) 滾痰丸(二錢開水送下)某 氣從上沖,則胃脘阻塞,而痰涌發厥。此厥氣挾痰擾胃,不能急切圖功。
制半夏(三錢) 川樸(一錢) 茯苓(三錢) 制香附(二錢) 上沉香(磨沖三分) 蘇梗(五分磨)枳實(一錢五分) 郁金(二錢) 檳榔(三分磨) 竹茹(一錢五分)高(童) 鎮肝潛陽,痙厥未發,飲食如常,并無呆滯情形。守前法以覘動靜。
龜板 白蒺藜 鱉甲 橘紅 茯苓神 丹皮 青葙子 牡蠣 半夏 金器二診 自潛陽鎮肝,痙厥似癇,足見痰藉風升,風因火動,火從木生,木燥水虧,火風時起。藥既應手,宜再擴充。
生鱉甲 炙龜板 白蒺藜 丹皮 生熟甘草 生牡蠣 黑豆衣 青葙子 金器三診 痙厥雖經復發,來勢已減十七。再潛陽熄肝。
炙龜板(先煎五錢) 生牡蠣(一兩) 阿膠珠(一錢五分) 生鱉甲(打先煎四錢) 杭白芍(二錢)磁石(二錢) 白蒺藜(三錢) 茯苓(三錢) 金器(一件懸煎)吳(左) 木郁不條達,肝氣滯而不疏,腹中不舒,臍下氣覺滯墜。膽為肝之外府,主陰陽之開合,肝病則膽經開合之樞紐失靈,所以先厥而后熱也。氣郁則化火,火凌肺金,日前吐血兩口,擬清養之中,參以舒郁。
金石斛(四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延胡索(酒炒一錢五分) 金鈴子(一錢五分) 干橘葉(一錢)女貞子(三錢) 大天冬(二錢) 郁金(一錢五分) 炒枳殼(七分) 逍遙丸(三錢分二次服)唐(右) 每至心悸,輒氣沖至咽喉,嗆咳嘔吐,頓即色奪出汗,有欲厥之狀。發厥之后,耳鳴頭暈,脈尺澀關弦。此厥陽上升太過。擬調氣而潛伏之。
制香附 炒枳殼 磁石 土炒白芍 炒棗仁 朱茯神 左牡蠣 金鈴子 上廣皮 炒竹茹復診 前日又至欲厥,嗆咳氣沖,嘔出涎水方定,其為肝陽逆沖犯胃無疑。風翔則浪涌,此嘔吐所由來也。雖藥進而其厥仍發,然為勢稍輕,未始不為起色。再潛伏其陽,而運化其飲。
制香附 茯苓神 制半夏 上廣皮 砂仁末 磁石 龍骨 炒枳殼 左牡蠣(鹽水炒)某 酒性既升且熱,醉酒太過,復當君火行令之時,心火肝陽,為之鼓動,致火風熱盡內聯閉,神昏口噤不語,甚則搐搦發痙。雖痙定而仍昏閉不省,手足揚擲,目赤顴紅便閉。脈數弦大。火風熱內熾,此厥癥也,急險之至。急應泄熱降火,兼通絡竅。
羚羊片 元參 連翹 川貝 石菖蒲 丹皮 磨犀尖 麥冬 生甘草 金汁 上濂珠(三分) 上西黃(四厘) 西血珀(三分三味研末蜜水調服)二診 痙定而陰必傷。用潛陽法。
龜板 石決明 女貞子 大白芍 粉丹皮 方諸水三診 厥陽已平。宜和中清養,以圖徐復。
北沙參 炒當歸 橘紅 茯苓 左牡蠣(鹽水炒) 白蒺藜金石斛 法半夏 生谷芽四診 昏厥既平以后,陰分無不耗損。再咸以育陰降熱。
黑玄參 丹皮 白蒺藜 龜甲心 左牡蠣(鹽水炒) 茯苓神 橘紅 法半夏 大淡菜潘(左) 睡臥之中,輒發痙厥,腹滿氣撐脘阻。此肝陽挾痰震動。擬熄肝和陽。
陳皮 白芍 石決明 鉤鉤 制半夏 枳實 茯神 白蒺藜 天麻 炒竹茹
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