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張忠烈公年譜」,題全先生祖望輯。其書出自鄭氏,鄭氏言得之姚江黃氏。董君孟如修「鄞志」時,嘗據以校正;之謙乞孟如假寫以歸。今反覆讀之,有大疑焉。全先生所著書,其弟子董秉純稱三十余種;「年譜」有作,則見于張尚書集序。然『鮚埼亭集』與「外編」所存文字,于忠烈畢生志節、行誼,求之惟恐不盡。忠烈之女,為全先生諸母行;先生年十八時,已從之問遺事。補黃、楊二征士「志記」闕失,糾吳星叟「嘯臺集」謬誤,一見之「神道碑銘」、再見之「與萬九沙、趙谷林書」:蓋至審且慎矣。「年譜」晚出,一人之書復相違異若此!或謂昔信以是、今知其非;先生之學擇精而語詳,亦必識所據依、明失得之故矣。有絕異者,忠烈賜謚在乾隆四十一年,距先生之死已二十年(全先生以乾隆二十年七月二日卒);今既特書首簡,猶可曰點竄者過也。「北征錄」、「奇零草」、「冰槎集」,忠烈所自作也;而顛倒其歲月、迻易其事實,何為者也?鄭氏又稱附錄「詩話」,諦審之,不類也。文字孱且拙,不類也抑淺夫。因先生原稿久佚,鈔撮成之托名焉;虞后儒之滋議也,不辨可也,誣之不可也。之謙年十三,聞從祖占旟先生談忠烈懸嶴被執時事,忽改容而前;從祖嘗哂之。越六年,于沈氏書攤得「奇零草」殘寫本七葉,雖斷闕不可讀,繹之略存顛末。辛酉寇難,復失之。自乾隆中東南收繳禁書,遺黎私記,窮里復壁罔敢伏匿。抽毀既定,殘賸百一,今亦半歸滅沒。幸故鄉耆宿猶及此者,每酒酣耳熱,間述舊聞,以息諧謔。三十年前口耳之師,默記四五;雖老而健忘,尚能說約略也。忠烈之自序「奇零草」也,曰:『思借聲詩,以代年譜』;竊仰斯旨,聞疑載疑,愿有述焉。證諸本集,期可征信;旁及異聞,有資考索。仍其是者、去其誣罔,別為「年譜」一通,以竟全先生之志,亦慰忠烈于九京也。
明萬歷四十八年(庚申),一歲(是年九月,光宗改元泰昌)。
公諱煌言,字玄箸,號蒼水;浙江寧波府鄞縣西北廂人(全祖望撰「神道碑銘」)。姓張氏,宋文節公知白之后(全祖望「甬上族望表」)。元時,避兵入高麗(「全譜」:『文節之后,自滄州徙平江,又自平江徙鄞。居鄞九世,避元亂,泛海至高麗』),以家世仕宋。明初,始歸,稱高麗張氏(無名氏撰「傳」);今稱「雍睦堂」張氏(「傳」:『高祖伯祥起家孝廉,為令』。「族望表」:『知靖安縣;伯祥即筑「雍睦堂」以居兄弟者』)。曾祖尹忠,祖應斗,父圭章(黃宗羲「思舊錄」:『圭章字兩如,甲子舉人。嘗教授余家』。「譜」:『圭章官刑部郎』。按公祭四叔父文曰:『叔父雁行有四,吾父居長,止生侄一人;二叔蚤亡,無嗣;三叔以壽終,生從兄弟三人,長嘉言、次昌言,又次德言;叔父無所出,昌言遂為承祧。今叔父既逝,侄與嘉言俱在軍次,德言尚徲弱,恐不任箕裘;則高、曾之不祀忽諸,是侄未能報國、先已亡家矣』。公之家世略具于此。祭文又稱:『吾姊與吾姊丈暨一、二故交亦在不免』;則公尚有姊。公「奇零草」有「顯甥奔至」一詩,系年壬演;詩云:『初聞購孺子,何幸脫蘆中。執手哀吾姊,囊頭并若翁。死生盡一別,忠孝已雙窮;凄絕青山外,鵑啼血倍紅』。是公姊子,惟不知其姓名;公殉節后,購公首者朱相玉,全氏書「公甥」,或為一人。又全氏「張督師畫像記」:『公從弟從軍海上,入山以后,不知所終。聞有冒其名至錢塘者,為諸遺民所詰而去』。據公甲辰「憶從弟嘉言」詩:『秋聲蕭瑟到空山,悵望驚鴻去不還;離別紫荊生死際,平安黃犬有無間』。疑相失,在入山以前。「鄞志」據國史館「吳萬福傳」,以總鎮林國梁謀內附,煌言圍之;國梁炮碎其船,斬煌言弟嘉言。詩意似未審存亡。當時海島隔絕,故不知確耗也,則事在癸卯)。母趙氏;中年艱于子,禱漢壽亭侯祠,以六月初九日生公(「神道碑銘」。「譜」作十九日。又注:『有作四日者,訛』)。父生時夢五色云見;故小字云(「傳」)。
天啟元年(辛酉),二歲。
天啟二年(壬戌),三歲。
天啟三年(癸亥),四歲。
天啟四年(甲子),五歲。
天啟五年(乙丑),六歲。
始就塾(「傳」:『幼善病,輒瀕死。六歲就塾;書上口,即成誦』)。
天啟六年(丙寅),七歲。
天啟七年(丁卯),八歲。
崇禎元年(戊辰),九歲。
能詩(「奇零草自序」:『余自舞象,輒好為詩歌。先大夫慮廢經史,每以為戒,遂輟筆不談。然猶時時竊為之』)。
崇禎二年(己巳),十歲。
崇禎三年(庚午),十一歲。
崇禎四年(辛未),十二歲。
母趙氏卒(「傳」:『十二喪母。父判河東、署解州篆,為壯繆故里。煌言謁祠下,撰文祭告,以忠義自矢』)。
崇禎五年(壬申),十三歲。
崇禎六年(癸酉),十四歲。
崇禎七年(甲戌),十五歲。
崇禎八年(乙亥),十六歲。
補邑弟子員(「傳」)。思陵以天下多故,令諸生于試「經義」后,試射;莫能中,公執弓抽矢三發三中(「神道碑銘」)。
崇禎九年(丙子),十七歲。
崇禎十年(丁丑),十八歲。
崇禎十一年(戊寅),十九歲。
崇禎十二年(己卯),二十歲。
崇禎十三年(庚辰),二十一歲。
喜呼盧,無以償博進,則私斥賣其生產,父怒。全美樟售己田為清其逋,勸以折節讀書(「神道碑銘」。「譜」:『少好黃白之學,絕粒運氣,困殆幾斃。已而游于椎埋、拳勇之徒,扛鼎、擊劍,日夜不息。忽又縱博,無以償所負,則私斥賣其生產』。全祖望「穆翁先生墓志」:『張督師蒼水為諸生,放誕不羈;呼盧狂聚,窮晝極暮。自其父兄以至師友,皆拒之。先生一見曰:「斯異人也」!盡賣負郭田三百金,為償其負;而勸其折節改行』。穆翁諱美樟,字木干;其仲子,公婿也。避地居臺州黃巖縣。按公「述懷」詩「其二」有云:『弱齡尚遐異,辟榖慕青鸞;骨肉相驚涕,時復勸加餐。因緣誤煙火,塵鞅日以攢;上書獻天子,索米走長安』。黃白之學,當指此。又全氏「張督師畫像記」乃述其族母張之言,稱『予年十八,張年八十』。時為康熙六十一年,則公女當生于明崇禎十六年)。
崇禎十四年(辛巳),二十二歲。
崇禎十五年(壬午),二十三歲。
舉于鄉(按是科主司,為翰林院編修吳國華,字蔡庵,南直隸宜興人;吏科給事中范淑泰,字通施,山東滋陽人。房考,知諸暨縣錢世貴,字圣沾,南直隸青浦人;崇禎庚辰進士)。
崇禎十六年(癸未),二十四歲。
國朝順治元年(甲申),二十五歲(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流賊李自成陷京師,懷宗殉社稷。五月一日,南都諸臣史可法等奉福王監國,明年改元弘光)。
大清定鼎京師。
順治二年(乙酉),二十六歲。
王師下江南(李介「天香閣隨筆」:『許定國殺高杰,杰妻邢請于史閣部,必報仇。定國懼,納款請兵,己為鄉道。時攝政王初定北都,得定國,乃決策南下。豫王以輕兵逕行千里,直抵揚州』。許重熙「甲乙匯略」:『五月丙申,開洪武門;大僚統百官獻冊,行四拜禮,請豫王進城。乙巳,劉良佐奉豫王令,追至坂子磯;黃得功中弩,自刎死。良佐入其營,挾福王回南京』),浙西郡縣咸望風下。閏六月十有三日,浙東士民競起;無所期會,城守以外,窮鄉僻澨各自為屯(左尹「魯春秋」)。鄞士董志寧、王家勤、張夢錫、華夏、陸宇囗〈火鼎〉、毛聚奎與刑部郎錢肅樂會鄉老合兵,沈宸荃、馮元飀亦起慈谿。十八日,奉箋迎魯王監國(全祖望撰「錢忠介公神道第二碑銘」)。公先至,肅樂即遣公迎于天臺,監國授公行人。至會稽,賜進士,加翰林院編修,兼官如故;入典制誥,出籌軍旅(「神道碑銘」。「譜」云:『詔以翰林院檢討,掌制誥;兼行人司事』。「傳」云:『授檢討,知制誥』。按「魯春秋」記同時并起者,會稽鄭遵謙、王紹美、王亹、周晉、王襄、鄭之瀚、張玉鉉,余姚熊汝霖、孫嘉績、縣吏王翊,仁和陳萬良、馬云龍、道士范大倫,富陽陸方侯,于潛俞文淵,海寧朱大剛、左尹、周宗彝及弟啟琦、沈陵、俞元良及兄元禮,金華張國維、朱大典,東陽陳倉,嘉興徐石麒、王焜、張翊,嘉善錢栴,海鹽王云衢及弟云龍、韓萬象,平湖屠象美、陸清泉、倪長吁、馬鳴雷、朱大定、湯云章,崇德呂宣忠,長興金鎰,歸安韓茂貽、王光祉,德清蔡孺法、蔡子標,永嘉張實孚,臨海陳函輝、柯夏卿、翁明英;其江南、江西響附者,不勝書。諸人或絕脰捐軀,或遯荒以死;事蹟久湮,今且無能舉姓氏矣)。閩中詔使至,議開讀,不合;公請充報使入閩,從之(「神道碑銘」)。
順治三年(丙戌),二十七歲。
大軍已克浙東,江上師潰。「魯春秋」:『監國奔臺州,宮眷舟出定海,總兵張國柱襲執以降,元妃張氏見害。復傳有妃周氏破瓷盤扼喉死』。楊鳳苞「南疆佚史跋七」據「魯春秋」、「令魯史」、「江東閏位紀」、「舟山紀略」,以瓷盤自剄為張氏事;蓋據戴、周二家,未見左尹書也。公倉卒馳歸,拜父曰:『兒將隨主航海』。竟去(「傳」)。入翁洲,從富平將軍張名振,奉監國入閩。既至,招討使鄭成功不為用;公勸名振還石浦,謀再舉。乃偕還,加右僉都御史(「神道碑銘」)。「譜」云:『張名振守石浦棄之,扈監國至舟山;黃斌卿不納,乃入閩。公留舟山』。「魯春秋」:『是年秋七月,鄭芝龍降;鄭彩入鷺門,成功畫漳、泉為守。八月,鄭彩迎監國保鷺門』。「傳」:『煌言入海,颶風舟覆,登海島,饑困待斃。夢神告曰:「餉君千年鹿,俟十九年還我」。詰朝,果得一鹿,炙食之;嘗一臠,歷旬不饑。遇他舟至,獲免』)。
順治四年(丁亥),二十八歲。
夏四月,蘇松總鎮吳勝兆約張名振為外援(「魯春秋」),故都御史沈廷揚、御史馮京第與公并勸名振應之;公監名振軍以行。至崇明,大風覆舟,廷揚死之;公與名振皆被執。有百夫長導使走,至公壬午房考錢氏;七日,間道(按「北征錄」云:『遭颶風覆舟,陷虜中七日,得間行歸海上』)復歸翁洲(「神道碑銘」。「譜」:『勝兆乞師黃斌卿,欲卻之;沈公廷揚勸名振行,公與馮公京第同往。至崇明,颶風大作,全軍覆焉』。「魯春秋」:『勝兆與舟師期會,夜中殺同知楊之易、推官方重朗,號眾以待。適海師炮震潛蛟舟覆,失約;勝兆為中軍詹世勳所縛,就法』。按沈寓白「華莊稿」「五梅公紀事略」:『廷揚字季明,別號五梅,乳名百五。南都亡后,斂眾舟山。丁亥春,統舟北上。四月十四日,颶風大作,舟膠于福山之徐六涇灘,遂見執;侄元升麾下七百人從焉。同行諸人,皆易服雜亂軍中逸去。巡撫土國寶坑七百人于姑蘇婁門之李王廟,廷揚檻送金陵按察司獄。七月二日,受刑;元升從焉」。全氏撰「崇明沈公神道碑銘」述『廷揚言:「兵至必駐崇明,禁打糧,然后可至崇明」。食盡,名振重違前約,乃趨壽生洲打糧,泊舟鹿苑。五更風作,自自相擊,軍士溺死者過半;大兵逆之岸上,名振與煌言、京第雜降卒中逸去,未嘗覆全軍也』。是年公在翁洲有「九日陪安昌王、黃虎癡、張侯服、張鯢淵、朱聞玄、徐闇公、沈公子昆仲登鎖山和韻」詩。又「留節翁城同諸公行長至禮詩」云:『幾年臥節夢金鑾,綿蕞猶班舊握蘭;葭管初開周甲子,蔥珩重見漢衣冠。嵩呼恍覺鑪香近,海曙還疑扇影寒。惟有臣心冰雪凈,誓將采線續雙丸』)。
順治五年(戊子),二十九歲。
義興余校復起,出沒林麓(「魯春秋」);公集義從于上虞之平岡(「神道碑銘」)。按山寨之起,以錢肅樂在閩連下興化、福清諸城,華夏乞師斌卿,已言師至姚,張都御史當以平岡之師會,可得三百人;則集義從正在是年。及夏六月,肅樂已卒矣。公撰「曹云霖詩序」云:『戊子秋,余入山寨』。此確證也。「譜」以「山師起,公軍平岡」系己丑,大誤。又肅樂之卒,全氏書五月,「魯春秋」書六月。考是年閏四月,時海上未奉正朔,置閏遂異耳)。黃斌卿使弟孝卿隨馮京第再乞師日本,公以詩贈行(按「魯春秋」:『二次乞師日本,時同行者有淩士宏』。公送「黃金吾、馮侍御乞師日本」詩云:『中原何地足依墻,惆悵征師日出方。龍節臥持豸斧客,魚書泣捧豹衣郎。黃河北去浮青雀,滄海東回獻白狼。佇聽無衣萬里外,繡弧應復掛扶桑』!「奇零草」此詩編年戊子,「譜」系丁亥誤)。
順治六年(己丑),三十歲。
公屯山寨(「奇零草」己丑有「屯兵山寨勸農遇雨」詩,又「答上虞偽令」詩。其「端陽喜雨呈張相國鯢淵」詩云:『海國懸符為辟兵,驅來雷檄又縱橫。中天雨露天中節,半夜風云夜半晴。繁露何須災異對,商霖原為相公生。憂民幸慰祈年意,笑把菖蒲泛酒槍』。「魯春秋」:『是年秋七月,張名振議迎監國駐臺州臨亹。八月,監國至舟山,黃斌卿不即納;王朝先殺斌卿,名振遂統其軍。監國諭名振總督諸師,阮進治樓櫓。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張肯堂加太子太保,以吳鐘巒為禮、刑二部尚書兼左都御史,李向中兵部尚書,朱永佑兵部右侍郎』。向中、永佑自鷺門依監國至舟山者)。
順治七年(庚寅),三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