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寨在縣西二里土坊。宋設巡簡土軍守戍。今廢。
中定寨在柳楊團。宋設官兵巡戍。今廢。
平安寨在縣后山。元末,陳有定立柵屯戍。今基存。
萬安砦在縣西四十里。宋柳楊曾氏婦立五砦以御賊。賊平,賜名萬安。址存。
黃梅寨在縣東八十里巖前。宋設巡簡土軍屯戌。今廢。
南平寨在潭飛磜。
北安寨在招賢里。二寨俱宋設,官兵守戍。今廢。
夏陽隘沙溪隘淳化隘鐵嶺四隘俱撫院金澤設。
五通隘在縣西二十五里。
嶺后隘在縣南九十里。
半隔隘在縣北五十里。
常平隘在縣北四十里。
紫云隘在縣東北八十里。
下坊隘在縣西北一百里。
水口隘在縣西南八十里。
連城
北團寨元在縣二十五里,兵毀、后移駐縣側。
冠豸寨舊名蓮峰寨。
旗石寨在縣南。
西寶寨在縣西。
馬鞍寨在縣東石門巖。
石城寨在揭坊。
山谷寨在溪源。俱東北安里。
石嵩寨在縣北北安里。
涼傘寨在縣南八十里。
張源寨在縣南河源里。
團兵寨在湖里岡。
旗山寨在蓆湖營東。
石榴寨在溪源隔口。
金山寨在朗村官莊。
秋家嵐隘在姑田里東,通永安。
廖天山隘在姑田里南,通龍巖。弘治間,縣丞萬貫蓋樓房防御。
烏石隘石固城隘橫山隘新御隘豐頭隘朗村隘白嶺隘以上九隘,崇禎間知縣陶文彥詳復、委調教師、鄉兵屯戍守御。
上杭
梅溪寨在縣東二十五里梅溪口,宋設官兵戍守于此。今廢。
雷公寨在縣西北。
石壁寨在掛袍山上。
武婆寨在安鄉石山。
王家寨在乾田。
丁光圍寨在勝運里南湖。五寨元時鄉民避寇居此。
新城長嶺寨
寒陂隔隘路通程鄉。
逕磯石隘路通饒平。俱在溪南里。
狗悶嶺隘在勝運里,通龍巖。
桃牌嶺隘在古田里,通連城。
洋頭嶺隘邑志作羊蹄嶺。在白砂里,路通長汀。六隘弘治九年撫院金澤設。
水歸隘斧岡隘俱在勝運里。
板寮隘吊鐘巖隘俱在白沙里。
彩眉隘在古田里。
銀子隘鮮水隘小溪隘俱在溪南里。
檀嶺隘驢子嶺隘俱在平安里。
牛皮隘在太平里。
九十九塅隘佛祖高隘白鷴隘雙髻嶺隘郭公隘俱在來蘇里。
盧豐隘通橋隘賴溪隘湖蜞隘俱在城里。
武平
三折溪寨當汀、贛、潮界首。宋設巡簡土軍戍守。今廢。
象洞寨在縣南百里,今仍置巡檢司。
永平寨在縣北四十五里帽磜,今移巡檢司在背寨。
布心寨在黎畬鄉。
南安寨在巖前里。
水口山下隘金雞嶺隘俱通上杭。
章金地隘
缽盂嶺隘在巖前。
簇坑隘俱通程鄉。
水東隘
懸繩隘通平遠。
牛牯隘通江西。
麻姑隘在武平所。
悅洋隘通長汀。
龍溪隘黃田隘俱通安遠、會昌羊角水路。
背寨隘崆頭隘湖界隘俱通會昌。
蟠龍崗隘通程鄉。
鄭家坪隘通安遠、程鄉。
檀嶺隘通藍屋驛。
處明隘
大嶺隘通長汀。
禾坪隘通平遠。
永定
興化寨在縣南溪南里,先在勝運里,今移峰頭。
太平寨在太平里。
三層嶺寨在金豐里。
折灘隘錦豐窯隘楊梅隘緣嶺隘蔡坑隘以上舊隘。
水槽隘大富隘金雞嶺隘河頭隘箭竹凹隘武溪隘六隘撫院金澤添設。
〔國朝〕塘汛
長汀
走馬灘大息嶺隘瓦子塅七良峽俱東陸路。
黃館鋪小潭浪望洲長橋逕俱南陸路。
牛嶺林和地竹子逕隘嶺隘俱西陸路,與瑞金接界。
蘿葩坪皇祝嶺俱北陸路,與石城接界。
羅坑口宋坊橋虎忙嶺隘俱東陸路,與連城接界。
游繩渡策田蔡坊堡河田鐵山寨石壁員珰小藍河口牛牯石俱南水路。
百步在縣東十里。
南田
新橋去縣三十里,設公館。
鴛鴦
大息嶺上為隘。
胡坑
歸仁去縣七十里即館前,設公館。
七良與寧化接界。
畫眉在縣南十里。
黃館在縣二十里。
南塅去縣三十里。
河田去縣五十里。
大潭去縣六十里。
三洲去縣七十里,有公館。
車田去縣八十里。
水口去縣九十里。
大田去縣一百里。
靖遠去縣一百一十里。
長橋去縣一百二十里。
畬心去縣一百三十里,有公館。
張屋去縣一百四十里,與上杭迴龍接界。
牛嶺在縣西十五里。
白云青山
隘嶺去縣六十里,與瑞金接界。
觀音鋪去縣四十里。
寧化
禾口古背水茜烏村石牛羅溪黃柏嶺楊梅逕
望高嶺中沙沙坪伍家坊安遠司泉上里
清流
楊梅嶺在縣東二十里。
高風嶺在縣東五里。
清風峽在縣東十五里。
長空嶺在縣東坊郭里。
分水嶺在縣東二十五里,陳有定屯兵處。
百步嶺在縣南十五里。
玉華嶺浮竹嶺高地嶺俱在縣北永得里。
高陽嶺在縣北倉盈里。
歸化
西路青竹,在城十五里。
五通在城二十里。
東路茅,在城十里。
黃坭在城二十里。
花園在城二十五里。
連城
東路金雞嶺、打鼓嶺。
南路塞竹隔、王城、太平、崩坑、新泉、桃排、赤腳嶺、余畬。
西路水西嶺、長坑。
上杭
迴龍日忌灘三潭頭鯉子湖雞籠山石下連城河口俱上水路。
半店黃泥垅大沽灘信豐灘南蛇渡峰市俱下水路。
水埔響石前大灣鋪俱上陸路。
鵝公嶺安人凹水草逕俱下陸路。
觀音井通武平。
石灰嶺
將軍橋通龍巖。
武平
三角鋪在縣南十里。
中田鋪去縣南二十里。
賴屋鋪在縣南三十里。
金雞鋪在縣南四十里。
石逕嶺在縣西二十里。
硿頭在縣西北四十里。
遙岃在縣西北六十里。
張坑在縣西北五十里。
羅溪坑在縣東七十里。
河口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
盤龍岡在縣南三十里。
永定
東陸路上佛子凹、下佛子凹、草子湖、高頭、暗坑畬、戊子橋、三層嶺。
民壯(附)
長汀縣額設三十名。寧化縣額設二十名。泉上縣丞額設四名。清流縣額設二十名。歸化縣額設二十名。連城縣額設二十名。上杭縣額設二十名。峰市縣丞額設四名。武平縣額設二十名。永定縣額設二十名。
按,明洪武初,立民兵萬戶府,簡民間武勇編成隊伍,以時操練,有事用以征戰,事平放還為民。正統十四年,令本地官司率領操練。天順元年,命鞍馬器械悉從官給。弘治二年,令取民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精壯者充之州縣。七八百里者,里二名;五百里者,里三名;三百里者,里四名;一百里者,里五名。春、夏、秋,月操二次,至冬操三歇五。正德間,法廢,乃雇值應役工食,歲以丁糧對編,每名派銀一十四兩四錢。內以一半團練,每名給工食銀十兩八錢;以一半防守,每名給工食銀七兩二錢。合二項剩銀俱扣解充餉。嘉靖三十八年,改編丁四糧六,工食照舊派征,每名僅給銀七兩二錢,以一半充餉。四十三年,又以丁米對編,每名派工食十兩八錢,內給與對領銀各七兩二錢,尚余每名銀三兩六錢解餉。萬歷五年,巡撫龐尚鵬以工食繁費,裁革名數,每縣定以三百名有奇。寧化縣額編三百五十一名,清流縣額編三百八名,上杭額編三百名。長汀、連城、武平、歸化、永定額數雖無可考,然可例推。
本朝定鼎之后,罷民兵、設防兵。各縣額設民壯五十名,每名歲給工食銀六兩,即于條鞭額內支給,不復加派于民。康熙十七年奉裁。二十二年復奉留給。雍正六年奉文增設民壯,以為各官護衛。知府額設四十名,同知二十五名,經歷八名;各縣各五十名,縣丞四名,典史六名,驛丞四名。雍正十三年,奉文裁汰府廳佐雜民壯,其各縣民壯,酌量地方情形以定存留。長汀縣裁二十名,清流、歸化、連城、武平、永定各裁三十名,寧化、上杭二縣各裁二十六名,留縣二十名,各以四名撥給移駐泉上、峰市二縣丞。今各民壯只供役于縣,以時訓練,不復為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