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2章

《玉井樵唱》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尹廷高撰。廷高字仲明,別號六峰,遂昌人。是集首有廷高《自記》,載其父竹坡詩一聯。蓋即戴復古《石屏集》以其父遺詩冠首之意。竹坡名棟,宋寶祐間嘗為紹興府幕官,見《此君亭詩話》。而廷高行履不概見。惟《遂昌志》稱其大德間任處州路儒學教授。顧嗣立《元詩選小傳》,又謂其嘗掌教永嘉,秩滿至京,謝病歸,與《志》不同。永嘉志乘亦不載其名。今案《集》中有《永嘉書所見》一首云:“此邦幸小稔,竊祿似有緣。”又有《永嘉任滿代者未至詩》,又有《告病致仕謝掌尚書詩》,則廷高仕甌及謝病實非無據,疑《遂昌志》失考也。其詩氣格不高,而神思清雋,尚能不染俗氛。《集》中有《題虞集》、《邵陶二菴詩》,則集亦重其筆墨矣。

《清容居士集》五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袁桷撰。桷有《延祐四明志》,已著錄。其《集》據蘇天爵《行狀》及《元史》本傳,俱稱五十卷。此本卷數相符,蓋猶舊本也。桷少從戴表元、王應麟、舒岳祥諸遺老游,學問源淵,具有所自。其在朝踐歷清華,再入集賢,入登翰苑,凡朝廷制冊、勛臣碑版多出其手。故其文章博碩偉麗,有盛世之音。尤練習掌故,長於考據。《集》中如《南郊十議》、《明堂郊天異制議》、《祭天無間歲議》、《郊不當立從祀議》、《郊非辛日議》諸篇,皆成宗初所上。其援引經訓,元元本本,非空談聚訟者所能。當時以其精博,并采用之。其詩格俊邁高華,造語亦多工煉,卓然能自成一家。蓋桷本舊家文獻之遺,又當大德、延祐間為元治極盛之際。故其著作宏富,氣象光昌,蔚為承平雅頌之聲。文采風流,遂為虞、楊、范、揭等先路之導。其承前啟后,稱一代文章之鉅公,良無愧矣。

《此山集》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周權撰。權字衡之,號此山,處州人。嘗游京師,以詩贄翰林學士袁桷。

桷深重之,薦為館職,竟報罷。然詩名日起,唱和日多。《集》中有《贈趙孟頫詩》云:“瓣香未展師道敬,攜琴暫出松蘿中。”《贈虞集詩》云:“遠游非涉聲利途,愿謁國丈開榛蕪。”《贈揭徯斯詩》云:“嗟予觀光老賓客,瓣香仰止懷生平。”《贈陳旅詩》云:“下榻清風延孺子,高樓豪氣臥元龍。”《贈歐陽玄詩》云:“床頭萍綠多矜色,長價還從薛卞門。”《贈馬祖常詩》云:“絕憐白發南州士,山斗彌高獨仰韓。”而趙孟頫《贈權詩》亦有“青青云外山,炯炯松下石。顧此山中人,風神照松色”之句,且親寫“此山”二字為額以贈。是時文章耆宿,不過此數人,而數人無不酬答,似權亦聲氣干謁之流。然孟頫等并以儒雅風流照映一世,其宏獎后進,迥異於南宋末葉分朋標榜之私。故終元之世,士大夫無鉤黨之禍。權與諸人款契,蓋文字之相知,固未可以依門傍戶論也。是集為陳旅所選定,旅及袁桷、歐陽玄等各為之序,揭徯斯又為之跋。旅本作者,故別擇特精。《旅序》稱其簡淡和平,無郁憤放傲之色。《桷序》稱其法蘇、黃之準繩,達《騷》、《選》之旨趣。《玄序》稱其無險勁之詞,而有深長之味;無輕靡之習,而有舂容之風。今觀其詩,玄所稱尤為知言矣。

《申齋集》十五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劉岳申撰。岳申字高仲,吉水人。以吳澄薦,召為遼陽儒學副提舉,不就。

后授泰和州判,致仕。是集乃其門人蕭洵所編,李祁為之序。元季嘗付剞劂,久經兵毀。顧嗣立《元詩選》蒐羅至備,獨不及此編。《江西通志》亦謂“岳申文集今已不傳”。今此鈔帙僅存,亦可云希覯之本矣。岳申文宗法韓、蘇,故其氣骨遒上,無南宋卑冗之習。《豫章人物志》稱所作簡約峻潔,殆非虛語。至集中碑志之作居什之四五,尤可據以考證史事。如《文天祥傳》,比《宋史》所載為詳。《夏貴墓志》,稱其出奇計,立戰功甚悉,而貴之失節偷生,絕不為諱,且深致婉惜之詞,亦非曲筆諛墓者可比。觀其不妄許與,其文品之矜貴可知也。

《霞外詩集》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馬臻撰。臻字志道,號虛中,錢塘道士。仇遠序是集,稱其隱約西湖之濱,士大夫慕與之交,不過習清虛,談淡泊,無一言及勢力聲利。《龔開序》則稱大德辛丑,嗣天師張真人如燕,主行內醮,玄教名流,并翼然景從,王子繇、馬志道在焉。其人蓋在通介之間者也。集中鋪張富貴者數篇,如《嗣師吳真人詩》之類,頗乖山林之格。然所作皆神骨秀騫,風力遒上,瑯瑯有金石之音。雖不能具金鳷擘海,香象渡河之力,而亦不類酸寒細碎,蟲吟草間。觀其《述懷》一詩,殆宋末遺老寄托黃冠,而其豪逸俊邁之氣,無所不可,政不以枯寂恬淡為高耳。

此本為毛晉所刻。末有《晉跋》,稱伯雨之后復有虛中。今考諸家之《序》,皆作於仁宗大德初年,則臻尚在張雨前,晉偶失檢也。

《西巖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元張之翰撰。之翰字周卿,邯鄲人。《元史》無傳。惟《松江府志》載之翰至元末自翰林侍講學士知松江府事,有古循吏風。時民苦荒,租額以十萬計,之翰力除其弊,得以蠲除。至今猶祠於名宦祠。生平著述甚富。晚號西巖老人,故以“西巖”名集。其詩清新宕逸,有蘇軾、黃庭堅之遺;文亦頗具唐、宋舊格。

其集據《松江府志》所載,本三十卷。今於《永樂大典》中蒐采綴輯,分體編次,釐為二十卷。雖當時舊本篇頁多寡不可知,而約略大數,計已得什之六七矣。

《永樂大典》所載,有標題《張西巖集》,而核其詩文實為張起巖作。起巖字夢臣,濟南人,有《華峰漫稿》、《類稿》、《金陵集》尚行於世,與之翰截然兩人。殆當世繕錄之人,以《張西巖集》與《張起巖集》聲音略近,故隨讀而訛,致相淆亂。今并釐正,各存其真焉。

《蒲室集》十五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元釋大撰。大字笑隱,南昌陳氏子。居杭之鳳山,遷中天竺。又主建康集慶寺。是集詩六卷,文九卷。前有《虞集序》,謂其如洞庭之野,眾樂并作,鏗宏軒昂,蛟龍起躍,物怪屏走,沉冥發興。至於名教節義,則感厲奮激,老於文學者不能過。雖稱之少溢其量,然其五言古詩,實足揖讓於士大夫間,馀體亦不含蔬筍之氣,在僧詩中猶屬雅音。又文宗入繼大統,改建康潛邸為集慶寺,特起大居之,授大中大夫。故雖隸緇流,頗諳朝廷掌故。若所著《王可毅尚書歷任記》,證以《元史文宗本紀》,皆相符合。惟《本紀》謂至治元年五月中政使耀珠告托歡徹爾等交通親王,於是出文宗居海南。而是《記》則謂至治二年讒慝構禍,文宗遷海南,與《本紀》相差一年。或傳寫誤“元”為“二”,故與《史》異耶。集中多與趙孟頫、柯九思、薩都剌、高彥敬、虞集、馬臻、張翥、李孝光往來之作。而第九卷中《杭州路金剛顯教院記》、第十二卷《金陵天禧講寺佛光大師德公塔銘》,并注曰“代趙魏公作”,則孟頫亦嘗假手於大,知非俗僧矣。

《弁山小隱吟錄》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黃玠撰。玠姓名不見於史傳。惟《弘治湖州府志》載玠字伯成,慈谿人,宋黃震之曾孫。清苦力學,無所不通。周游西湖,樂吳興山水,因卜居弁山,與趙文敏游,文敏稱許之。有《卞山集》、《知非稿》、《唐詩選纂》、《韻錄》等書,獨不載此集之目。或后人以《卞山集》、《知非稿》并為一編,改題此名歟?其詩不為近體,視宋末江湖諸人惟從事五七言律者,志趣殊高。中多勸戒之詞,其上者有元結遺意,次者亦近乎白居易。雖宏闊深厚不能及二人,要於俗音嘈囋之中讀之如聽古鐘磬矣。前有《自序》,稱蔑有令德,不敢謂隱。獨以所得於天者薄,故將退藏以終其身。又引文中子之說,稱愿上之人正身修德,使時和歲豐,已受其賜。尤粹然有德之言,勝矯語高蹈者萬萬也。

《續軒渠集》十卷、《附錄》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元洪希文撰。《附錄》一卷,則其父巖虎詩也。巖虎字德章,號吾圃,莆田人,宋末嘗為教諭。希文字汝質,號去華,嘗官訓導。巖虎詩名《軒渠集》,故希文集以續名。然《軒渠集》斷爛不存,故摭其遺詩附於卷末。舊有希文《自序》,又有至治辛酉、至正壬辰、癸巳林以順、林以抃、卓器之、南譽等《題詞》。皆在未刻之前,不言原編卷數。嘉靖癸巳,其七世族孫紹興知府珠請山陰蔡宗兗刊定。《宗兗序》稱刪去一百三十五首,存四百三十五首,編為十卷,附刻一卷。

則原集五百七十首也。《王鳳靈序》則稱詩二卷,為七律一百九十二首、古詩九十七首、絕句一百首,為數不同。又皆不及其詞與雜文。此本凡詩三百六十九首、詞三十三首、雜文十八首,與兩《序》所言皆不符,疑傳寫者又有所刊削也。

《宗兗序》謂其以山澤之臞,出山澤之語。譬諸夏鼎、商鬲,華采雖若不足,而渾厚樸素之質,使望之者知為古器。《鳳靈序》稱其能以質勝,不蔽其情。今觀其詩,純沿宋格,於元末年華縟之風,明中葉堂皇之體,迥焉不同。故二人之論云爾。實則清遒激壯,亦足落落獨行也。惟其以巖虎之詩附希文詩末,用《山谷集》后附《伐檀集》之例,以子先父,究於義未安。而篇頁無多,又不能如《伐檀集》之自為卷帙,可以孤行。今特升冠此卷,置希文集之前,如《石屏集》、《玉井樵唱》之例焉。

《定宇集》十六卷、《別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陳櫟撰。櫟有《書傳纂疏》,已著錄。是集為其族孫嘉基所刊。凡文十五卷,詩及詩馀一卷。《別集》一卷,則附錄序記志狀之類。櫟生朱子之鄉,故力崇朱子之學。集中如《澄潭贊》曰:“惟千載心,秋月寒水,儒釋同處,我聞朱子。”附會《齋居感興詩》句,以強合於禪,未免自生疵累,異乎朱子之所傳。

然集中諸文,大抵皆醇正質實,不涉詭誕。如《深衣考》之類,雖未必盡合古制,而援據考證,究與空談說經者有間。惟詩作擊壤集派,多不入格。顧嗣立《元詩選》中所稱“笑渠拄笏看山色,容我扶筇聽水聲。柳枝水灑一溪月,豆子雨開千嶂煙”諸句,皆沙中金屑,不能數數遇之也。

《艮齋詩集》十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侯克中撰。克中字正卿,真定人。幼喪明,聆群兒誦書,不終日,能悉記其所授。稍長習詞章,自謂不學可造詣。既而悔之,以為刊華食實,莫首於理。

原《易》以求,乃為得之。於是精意讀《易》,著書名《大易通義》。年至九十馀而卒。今《通義》已不傳,而袁桷所作《序》尚見《清容居士集》中,可略見克中本末。此乃所作詩集,猶元時舊刻。卷首有毛晉私印,蓋汲古閣所藏。中間律體最多,而七言律為尤夥。卷一、卷二皆詠經史之作。卷八為諧音格,乃每首全以音通字異者相葉。如一東葉同、峒、桐、銅、童,二冬葉鏞、庸、容、墉、蓉之類。凡七言三十一首,五言二十一首。亦克中自創之格,為古所未有。其詩頗近擊壤一派,多涉理路。而抒情賦景之作,亦時有足資諷詠者。昔唐汝詢幼而失明,長而能詩,《姑蔑》一集,明人詫為古所未有,而不知克中已在前,是亦足為是集希傳之證。又汝詢能注唐詩解,而克中乃至能詁經,是所學又在汝詢上矣。

《知非堂稿》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元何中撰。中有《通鑒綱目測海》,已著錄。據中《自序》,所著尚有《易類象》三卷、《書傳補遺》十卷、《吳才老葉韻補遺》一卷、《六書綱領》一卷、《補六書故》三十二卷、《通書問》一卷、《蘇邱述游錄》一卷、《搘頤錄》十卷。今自《通鑒測海》以外,惟《通書問》及此集僅存。然《自序》稱有《知非堂稿》十七卷、《外稿》十六卷。顧嗣立《元詩選》載《知非堂稿》十七卷,與《自序》合。王士禎《居易錄》作十六卷,亦與《自序》、《外稿》合。此集止六卷,似非完書。然嗣立之所錄與士禎之所稱者,已均在此六卷之中,又似無所亡佚者。豈后人傳寫,或合并其卷數;抑或重為選錄,汰其繁冗,故篇帙雖減,而名章雋句一一具存歟?詩集之富,唐無若白居易,宋無若陸游、楊萬里。而珠礫并存,往往使后人以多為憾。是編佳制具存,而蕪詞較少,可謂刊糟粕而存菁華。即非足本,亦不必以不完為歉矣。

《云林集》六卷、《附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貢奎撰。奎字仲章,宣城人,官集賢直學士,追封廣陵郡侯,謚文靖。李黼為之狀,馬祖常奉敕撰碑,皆天下重望也。所著有《云林小稿》、《聽雪齋記》、《青山漫吟》、《倦游集》、《豫章稿》、《上元新錄》、《南州紀行》凡百二十卷。明永樂間徵入秘府,家無副本,遂絕不傳。惟《云林小稿》宋濂所序者,尚存其曾孫蘭家。洪熙中福州陳嵦復序而傳之。宏治間其裔孫元禮復采諸書所載奎詩及遺文二篇,附益成編,是為今本。奎詩格在虞、楊、范、揭之間,為元人巨擘。王士禎《居易錄》論其境地未能深造,殆專以神韻求之歟。吳澄跋其文稿,稱其溫然粹然,得典雅之體,視求工好奇,而卒不工不奇者,相去萬萬。惜今不可得見矣。卷末增載《見婦人》、《偶興》二首,鄙俚穢褻,必委巷附會之說。元禮不知而誤收之,其為謬陋,不止《謝康樂集》載東陽《溪中贈答》也。

《梅花字字香前集》一卷、《后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曲麻莱县| 长乐市| 侯马市| 临武县| 饶阳县| 项城市| 布拖县| 且末县| 高尔夫| 石楼县| 黑山县| 明溪县| 胶南市| 阳东县| 嘉黎县| 文化| 定襄县| 屯留县| 霍邱县| 新巴尔虎右旗| 托克逊县| 拉萨市| 平乡县| 光山县| 隆尧县| 旬邑县| 万宁市| 文成县| 廊坊市| 阜康市| 神农架林区| 抚州市| 大同县| 江安县| 奎屯市| 临汾市| 商丘市| 乐昌市| 江口县|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