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688字
- 2015-12-26 16:11:54
元郭豫亨撰。豫亨自號梅巖野人。里籍未詳。據(jù)其《自序》,則至大辛亥作,其書名蓋取宋晏殊詞“唱得紅梅字字香”句也。《離騷》遍擷香草,獨不及梅。
六代及唐,漸有賦詠,而偶然寄意,視之亦與諸花等。自北宋林逋諸人遞相矜重“暗香疏影,半樹橫枝”之句,作者始別立品題。南宋以來,遂以詠梅為詩家一大公案。江湖詩人,無論愛梅與否,無不借梅以自重。凡別號及齋館之名,多帶“梅”字,以求附於雅人。黃大輿至輯詩馀為《梅苑》十卷。方回作《瀛奎律髓》,凡詠物俱入《著題類》,而《梅花》則自立一類。此倡彼和,沓雜不休。名則耐冷之交,實類附炎之局矣。豫亨在至大中距南宋之末未遠(yuǎn),故亦染山人之積習(xí)。
前后二集《詠梅》七律至二百首,與張洽之?dāng)?shù)相等。然洽詩層見疊出,總不出“幽香高格,耽寂避喧”之意,描摹窠臼,未免厭觀。豫亨則集句為之,又辟新境。且屬對頗能工巧,亦勝李龏《翦綃集》之多集絕句。一花一石,時逢佳勝。存?zhèn)湓娂抑∑罚桃酂o不可矣。
《中菴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元劉敏中撰。敏中有《平宋錄》,已著錄。《元史》載敏中《中菴集》二十五卷。《文淵閣書目》作五冊,不著卷數(shù)。梁維樞《內(nèi)閣書目》不載其名,則是時官書已佚。明藏書之家惟葉盛《菉竹堂書目》僅著於錄,亦無卷數(shù)。黃虞稷《千頃堂書目》雖有其名,而獨作三十五卷,與史不符。蓋虞稷所列諸書乃遍徵各家書目為之,多未親見其本,故卷數(shù)多訛,存佚不確,未可盡援為據(jù)也。蘇天爵《元文類》中僅載其《賀正旦表》、《忠獻王廟碑》二首,其他作則不概見。
今從《永樂大典》所載蒐羅裒輯,以類編次,尚可得二十卷,則所佚者不過十之二三矣。其詩文率平正通達(dá),無鉤章棘句之習(xí)。在元人中亦元明善、馬祖常之亞。
本傳稱其文理明辭備。《韓性原序》亦謂其不藻繢而華,不琢鏤而工,戶樞門鍵,庭旅陛列,進乎古人之作。固不誣也。史稱敏中為御史時,劾權(quán)臣僧格。為集賢學(xué)士時,上書陳十事。其文今皆不見集中,殆已散佚。集中有《星變奏議》、《皇慶改元奏議》,則為本傳所未及,蓋史佚之。其金石之文,如巴延廟碑、哈剌哈孫、純直海、大達(dá)立、咬住、不阿里、李唐諸神道碑記,《大智全寺裨》、《罔極寺碑》,皆承詔撰述之作。今考《元史哈剌哈孫傳》,即用敏中所撰墓碑。然不載其在宗正時,從世皇北巡,猝遇亂,突出破敵事。又不載其在中書省時,“每退食,延見四方賓使,訪以物情得失,吏治否臧,人材顯晦,年穀豐歉,采可行行之”數(shù)語。又“度地置兩倉”句“兩”字訛為“內(nèi)”字。《純直海傳》亦用敏中碑,而其子當(dāng)達(dá)里諭降襄陽,取漢口,破婺賊,功不在沙札該下。而《沙札該傳》末乃僅附其子昂阿喇名無一語及當(dāng)達(dá)里事,尤為舛漏。蓋《元史》倉猝成書,疏脫實多。不但重復(fù)割裂,如顧炎武所譏。則是集之存,并可訂史傳之訛異,不徒貴其文章矣。
《王文忠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王結(jié)撰。結(jié)字儀伯,定興人。仁宗在潛邸時,以薦充宿衛(wèi)。及即位,遷集賢直學(xué)士。元統(tǒng)中,官至中書左丞。文忠其謚也。事跡具《元史》本傳。史稱結(jié)有集十五卷。王圻《續(xù)文獻通考》所載亦同。今久散佚。惟散見《永樂大典》者,采掇排比,尚得詩一百三十四首、詩馀十三首,編為三卷。又雜文九首為一卷。
《問答》五首為一卷。《善俗要義》三十三條為一卷。共成六卷。結(jié)為元代名臣,張珪稱其非圣賢之書不讀,非仁義之言不談。今觀是集,殆非虛語。詩多古體,大抵舂容和平,無鉤棘之態(tài)。文亦明白暢達(dá),不涉雕華。其中《上宰相論八事書》,乃結(jié)年二十馀游京師時所作。平生識力,已具見於是。《問答》五條,皆與吳澄往復(fù)之語,或闡儒理,或明經(jīng)義,可略見其學(xué)問之根柢。《善俗要義》乃結(jié)為順德路總管時所作,以化導(dǎo)閭里。凡教養(yǎng)之法,纖悉必備。雖瑣事常談,而委曲剴切。謀畫周密,如慈父兄之訓(xùn)子弟。循吏仁愛之意,藹然具見於言表,尤足以見其政事之大凡。統(tǒng)觀所作,所謂詞必軌於正理,學(xué)必切於實用者也,固不與文章之士爭詞采之工拙矣。
《靜春堂集》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袁易撰。易字通甫,長洲人。不求仕進。部使者擬薦於朝,謝不應(yīng)。行中書省署徽州路石洞書院山長,旋亦罷歸。居吳淞、具區(qū)之間,筑堂曰靜春。聚書萬卷,手自校定。或棹舟載筆床、茶灶、古器,游於江湖。趙孟頫嘗為畫《臥雪圖》,稱易與龔璛、郭麟孫為“吳中三君子”。是集乃易歿之后,其子泰所編。
延祐四年龔璛為之序,推之甚至。然以王安石擬之,殊不相類。卷末有《厲鶚跋》,擬以黃、陳,亦未盡然。易詩吐言天拔,於陳與義為近,與黃庭堅之镕鑄劖削、陳師道之深刻瘦硬,其門徑實各別也。有元作者,綺縟居多。易詩雖所傳無幾,而風(fēng)骨遒上,固足以高步一時。龔璛等所作集序墨跡,至明正統(tǒng)中尚存。吳訥題其卷末,深致向往。蓋其人品、詩品,均有動人遐想者矣。
《惟實集》四卷、《外集》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元劉鶚撰。鶚字楚奇,永豐人。皇慶間以薦授揚州學(xué)錄。累官江州總管、江西行省參政。守韶州,以贛寇圍城,力御不支,被執(zhí)抗節(jié)死。其事甚烈。明初修《元史》,失於采錄,不為立傳,并佚其名。近邵遠(yuǎn)平作《元史類編》,始為補入《忠義傳》。然亦僅及其死節(jié)一事。其生平行履則已不可考矣。集為其子遂、述所編,初名《鷲溪文獻》。其稱《惟實集》者,蓋本其祖訓(xùn)以詩道貴實之語也。
鶚嘗官翰林修撰,與虞集、歐陽玄、揭徯斯等游。所居浮云書院,諸人皆有題詠。
玄為序其文集,稱其詩六體皆善。《徯斯序》亦謂其高處在陶、阮之間。雖友朋推挹之詞,例必稍過其量。然今觀其集,大都落落不群,無米鹽齷齪之氣,可以想見其生平。二人所許,亦不盡出標(biāo)榜也。且鶚身捍封疆,慷慨殉國,千秋萬世,精貫三光。即其文稍不入格,亦當(dāng)以其人重之。況體裁高秀,風(fēng)骨清遒,實有卓然可傳者乎。《外集》二卷,皆前人序記、輓詩,乃其裔孫于廷等所重輯。今仍附之集末,以補史傳之闕漏焉。
《勤齋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元蕭撰。字維斗,奉元人,歷官集賢學(xué)士、國子祭酒,謚貞敏,事跡具《元史儒學(xué)傳》。卒於仁宗延祐五年,詩文多散佚。順帝至正四年,蘇天爵官西臺,始裒輯其遺稿,得文八十篇、詩二百六十首、樂府二十八篇。分為十五卷,官為刊版於淮東。蓋距之歿,幾三十年矣。自明以來,刊版久佚。惟《永樂大典》所載,尚存崖略。謹(jǐn)依類編輯,得文四十二首、詩二百六十一首、詞四首,釐為八卷。按焦竑《國史經(jīng)籍志》稱蕭《勤齋貞敏集》,而《永樂大典》但題作《勤齋集》,頗不相合。然姚廣孝等修輯《永樂大典》,距至正刊版時未遠(yuǎn),其所據(jù)本,當(dāng)即天爵所編,不容有誤。殆焦竑誤增其文也。又按天爵《滋溪集》,載《墓志銘》一首,稱於六經(jīng)百氏無不通,尤精《三禮》及《易》,且邃於六書。初鑿?fù)潦医K南山下,以經(jīng)傳列左右。思索其義,至於忘寐者三十年。
乃表里洞徹。關(guān)輔自許衡倡明理學(xué)之后,實繼之,為文悉本諸經(jīng)。《元史》亦稱制行甚高,真履實踐。其教人必自小學(xué)始。為文辭立意精深,言近指遠(yuǎn)。一以洙泗為本,濂、洛、考亭為據(jù),為一代醇儒。今考其文,氣格雖不甚高,而質(zhì)實簡潔,往往有關(guān)名教。其《辭儒學(xué)提舉書》及《辭免祭酒司業(yè)》等狀,尤可見其出處進退之大節(jié)。詩非所長,而陶冶性靈,絕去纖秾流派,亦足覘其志趣之高焉。
《石田集》十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馬祖常撰。祖常字伯庸,世為雍古部人。居靖州之天山。高祖錫里濟蘇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子孫用以官為氏之例,遂稱馬氏。曾祖雅哈從元世祖南征,因家於汴,后徙光州。延祐中初復(fù)科舉,祖常鄉(xiāng)貢會試皆第一,廷試第二,授應(yīng)奉翰林文字,擢監(jiān)察御史,劾罷丞相特們德爾,既而特們德爾復(fù)相,修怨黜為開平縣尹,因避禍退居。特們德爾死,乃除翰林待制,累遷禮部尚書。尋參議中書省事。元統(tǒng)初拜御史中丞,轉(zhuǎn)樞密副使,乞歸。至正四年卒。謚文貞。事跡具《元史》本傳。是集凡詩賦五卷、文十卷。名石田者,以所居有石田山房也。其文精贍鴻麗,一洗柔曼卑冗之習(xí)。其詩才力富健,如《都門壯游》諸作,長篇巨制,回薄奔騰,具有不受羈靮之氣。至元間蘇天爵撰《文類》,錄其詩二十首、文二十首,視他家所收為夥。又請於朝,刊行其集,而自為之序。稱其接武隋、唐,上追漢、魏,后生爭效慕之,文章為之一變。與會稽袁桷、蜀郡虞集、東平王構(gòu)更迭倡和,如金石相宣,而文益奇。蓋大德、延祐以后,為元文之極盛,而主持風(fēng)氣,則祖常等數(shù)人為之巨擘云。
《榘庵集》十五卷(永樂大典本)
元同恕撰。恕字寬甫,其先太原人,徒於奉元。恕年十三,以書經(jīng)魁鄉(xiāng)校。
至元間授國子司業(yè),辭不拜。陜西行臺侍御史趙世延請置魯齋書院,以恕領(lǐng)教事。
延祐六年立皇太子,召恕為奉議大夫、左贊善。明年英宗繼統(tǒng),以疾歸。致和元年拜集賢侍讀學(xué)士,復(fù)辭不赴。卒贈翰林直學(xué)士,封京兆郡侯,謚文貞。事跡具《元史儒學(xué)傳》。所著《榘菴集》,本三十卷。至正初,陜西行臺御史觀音保、潘惟梓等始刊布於江淮,趙郡蘇天爵為之序。《文淵閣書目》亦載有《榘菴文集》一部、八冊。焦竑《經(jīng)籍志》乃作二十卷,疑傳寫誤也。自明以來,久佚不傳。
故葉氏《菉竹堂書目》、晁氏《寶文堂書目》并不載其名。惟《永樂大典》中頗散見其詩文,謹(jǐn)抄撮編集,分類排比,釐為文十卷、詩五卷,視原本尚得半焉。
其平生著作,不事粉飾,而於淳厚敦樸之中,時露峻潔峭厲之氣。賈仁《行狀》稱其於詩喜陸放翁,於文慕周益公。富珠哩翀《神道碑》又稱至元三十一年《國史》修《世祖帝紀(jì)》,采事四方,陜西行省平章政事咸寧王辟為掾,典司編錄。
故於元初典故,最為詳贍。集中志狀諸作,多有可與金、元正史相參訂者。惟《祈禳青詞》,本非文章正體,恕素以明道興教自任,更不宜稍涉異端。乃率爾操觚,殊為失檢。今以其原集所有,姑附錄之,而并糾其失於此焉。
《道園學(xué)古錄》五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虞集撰。集有《平猺記》,已著錄。此集凡分四編,曰《在朝稿》,曰《應(yīng)制稿》,曰《歸田稿》,曰《方外稿》。其中詩稿又別名《芝亭永言》。據(jù)金華黃溍《序》,以是集為集手自編定。然其《天藻詩序》云:“友人臨川李本伯宗輯舊詩,謂之《芝亭永言》。”又《賦謝李伯宗題》云:“至元庚辰冬,臨川李伯宗、黃仲律來訪山中,拾殘稿二百馀篇錄之。”而《李序》又云:“至正元年十有一月,閩憲韓公徵先生文稿本,與先生幼子翁歸及同門之友編輯之,得《在朝稿》二十卷、《應(yīng)制稿》六卷、《歸田稿》一十八卷、《方外稿》六卷。”
所言與今本正相合。又考《道園遺稿》前有至正己亥眉山楊椿《序》,以為集季子翁歸及其門人所編,與《李本序》合。蓋集母楊氏為衡陽守楊文中之女,楊椿即其外家后人,其言自當(dāng)無誤,亦可證黃溍所云之不足據(jù),是編為李所定無疑也。自元暨明,屢經(jīng)刊雕。然皆從建本翻刻,亦間有參錯不合。蓋多出后人竄改,要當(dāng)以元本為正矣。文章至南宋之末,道學(xué)一派,侈談心性;江湖一派,矯語山林,庸沓猥瑣,古法蕩然。理極數(shù)窮,無往不復(fù)。有元一代,作者云興。大德、延祐以還,尤為極盛。而詞壇宿老,要必以集為大宗。此錄所收,雖不足盡集之著作,然菁華薈稡,已見大凡。跡其陶鑄群材,不減廬陵之在北宋。明人夸誕,動云元無文者,其殆未之詳檢乎。
《道園遺稿》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元虞集撰。其從孫堪編。蓋以補《道園學(xué)古錄》之遺也。凡古律詩七百四十一首,附以樂府,刻於至正十四年。考裒錄集之遺文者,別有《道園類稿》。以校此編,《類稿》所已載者僅百馀篇,《類稿》所未載者尚五百馀篇。集著作雖富,而散佚亦多。當(dāng)李本編《學(xué)古錄》時,已有泰山一豪芒之嘆,則云煙變滅者不知凡幾。堪續(xù)加蒐訪,輯綴成編,縱未能片楮不遺,要其名篇雋制,掛漏者亦已少矣。集中《題花鳥圖》一首,《元詩體要》作揭徯斯詩。今觀其格意,於揭為近。或堪一時誤收,亦未可知。然《元音》及《乾坤清氣集》均載是詩,又題集作。此當(dāng)從互見之例,疑以傳疑,不足以為是書病也。
《楊仲弘集》八卷(內(nèi)府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