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俱舍論記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分別界品第一之一
將釋論文。三門分別。一明論緣起。二釋論題目三隨文別解 蓋俱舍論者。筏蘇槃豆之所作也(筏蘇名世。槃豆名親。印度有天俗號世親。世人親近供養。故以名焉。菩薩父母 從所乞處為名也。舊譯為天。此翻謬矣。若言天。應號提婆也) 菩薩。學通內外。博達古今。名振五天。聲流四主。故能潛名數載討廣說之教源。制論一時播芳名于萬古。密申傳說有部懷疑。請釋頌本文方袪宿滯 斯論。乃文同鉤鎖結引萬端。義等連環始終無絕。采六足之綱要備盡無遺。顯八蘊之妙門如觀掌內 雖述一切有義。時以經部正之。論師據理為宗。非存朋執 遂使九十六道。同玩斯文。十八異部。俱欣秘典。自解開異見部制群分。各謂連城。齊稱照乘 唯此一論。卓乎迥秀。猶妙高之據宏海。等赫日之瞙眾星 故印度學徒。號為聰明論也 往有三藏真諦法師。已于嶺表譯茲論訖。但為方言未融。時有舛錯。至如現法非得先哲同疑。常非果因前賢莫辨。如斯等類難可備詳。略舉二.三以彰今譯 和上三藏法師。志存弘傳誓游西域。搜揭奧典盡鷲嶺之遺言。斫檄法門窮上賢之余說。既而遍觀其圣跡。問道復周。旋軔上京奉詔翻譯
此論。以永徽年中于大慈恩寺譯。文義周備。妙理無虧。傳彼梵言務存其本。庶使懷疑之侶渙若冰消。佇決之徒實忘餐寢。此即第一明論緣起
言釋題目者阿毗達磨。形二藏以立名。俱舍。標一部之別稱 阿毗。言對。能所對故 達磨。名法。持生解故 俱舍。名藏。攝依彼故 論。謂言論。教誡學徒 此卷在初故稱第一
分別界品第一者。此下第三隨文別解。就中有三。一明依經造論。二別釋品名。三依文正解 一明依經造論者。西方造論皆釋佛經。經教雖多。略有三種。謂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此印諸法故名法印。若順此印即是佛經。若違此印即非佛說。故后作論者皆釋法印 于中意樂廣略不同。或有偏釋一法印。或有舉一以明三。如五蘊論等唯解諸行無常。如涅槃論等唯釋涅槃寂靜。此即偏釋一法印。如俱舍論等解諸法無我。此即是舉一以明三 所以就此釋者。諸行無常唯明有為。涅槃寂靜唯明無為。諸法無我通明有為無為。欲彰此論無事不攝故。就廣以明 二別釋品名者。就中有二。一正釋品名。二明品之前后 言正釋品名者。族義。持義。性義。名界 品謂品類。即界名品。故名界品。此品廣明故名分別 此論始終總有九品。此品居初故言第一。或言。第一帶數釋也 問此品之中亦明蘊.處。何故以界標名。解云。界者性也。性之言體。此品明諸法體。以界標名。蘊.處非體故不別說 又解。蘊.處.界三中。界名義廣。故偏說之。處雖義廣。名狹不說。蘊名與義俱狹不說 又解。有情根性有上.中.下。上根樂略說蘊便解。中根稍遲辨處方了。下根好廣談界乃悟。上能兼下界益三根。下不及上。處二。蘊一。益廣為勝故以界標名 又解。此品廣以諸門分別十八界義。故以界標名。蘊.處不爾 二明品之前后者。此論一部總有九品。釋佛經中諸法無我。前八品明諸法事。雖亦明理從多分說。或非正明 后一品釋無我理雖亦明事從多分說。或非正明 事粗先說。理細后明 又解。事是所依所以先說。理是能依所以后說 就前八品中。初二品總明有漏.無漏。后六品別明有漏.無漏。總是其本所以先明。依總釋別所以后說。即如諸論先舉總章后方別釋 就總明中。界品明諸法體。雖亦明用。從多分說。或非正明。根品明諸法用。雖亦明體。從多分說。或非正明 體是其本故先明界。依體起用故次明根 就別明六品中。前三品明有漏法。于中雖亦明無漏法。從多分說。或非正明 后三品明無漏法。于中雖亦明有漏法。從多分說。或非正明 有漏法粗。所以先說。無漏法細。所以后明。如四諦中先明苦集后明滅.道 又解。有漏可厭。所以先明。厭已令欣。所以無漏后說 又解。有漏無始來起。是故先明。無漏新生。是故后說 就別明有漏中有其三品。謂世.業.隨眠。約果.因.緣三以明前后。世品明有漏果。相粗易厭。所以先明。于中雖亦明因及緣。從多分說。或非正明 業品明感果之因。果必由因而起。必其力勝。所以次說。于中雖亦明果及緣。從多分說。或非正明 隨眠品明業之緣。業自不能感果。必藉其緣。隨眠生果稍劣。所以后辨。于中雖亦明果及因。從多分說。或非正明 就別明無漏法中。有其三品。謂賢圣.智.定。亦約果.因.緣三以辨前后。賢圣品明無漏果。相顯易欣故。所以先說。于中雖亦明因及緣。從多分說。或非正明 智品明證果因。果必藉因。又證果強。所以次說。于中雖亦明果及緣。從多分說。成非正明 定品明智之緣。智獨不能證果。必依定緣。定望彼果其力稍劣。所以后說。于中雖亦明果及因。從多分說。或非正明
諸一切種至我當說者。此下第三依文正解。此論一部大文有三。一序分。二正宗。三流通。圣人造論。必有由致故初明序分。序分既彰。必有所說故次明正宗。正宗既終。勸學流通故后明流通 釋斯三分三解不同。第一解日。初三行頌名序分。何法名為已下。至破我品。名正宗。破我品末已善說此已下。名流通分。此論一部。總釋經中諸法無我。故破我品亦正宗攝。雖定品末。傷嘆勸學。為在正宗前故亦名正宗。第二解云。序分同前。何法名為已下。至定品名正宗。從定品末。前來分別以下。總名流通。所以破我品亦名流通者以乘流通分起問。剩明破我品為在流通后故。亦名流通 第三解曰。此論釋經諸法無我。前八品明諸法有體。除損減執。即有三分。序分.正宗同第二師。從前未分別已下。至定品末名流通分 后一品明無我除增益執。亦有三分。初兩句。越此依余豈無解說。名序分。理定無有已下名正宗已善說此已下名流通。以釋經中二義。所以各別有三分不同 隨明諸論正宗定有。序分.流通有無不定 或有序分而無流通。如毗婆沙論。或有流通而無序分。如二十唯識。或二分俱有。如此論說 或二分俱無。如發智論 隨作論者意各異故 就序分中。一正明序分。二隨難別解。此初一頌正明序分。就中。前三句明歸敬序。第四句明發起序 歸敬謂歸敬世尊。發起謂發起正宗。故先歸敬。后明發起 問何故。論初贊德歸敬。解云。恐有魔事造論不終。贊德歸敬請加備故。故顯宗云。以贊禮言滅諸惡障。標嘉瑞故 又解。為知世尊有勝功德。于佛說法生信尊重 又解。猶如孝子。凡有所作皆啟父母。論主亦爾。今欲造論先啟世尊 泛明諸論。歸敬.發起有無不定。或有歸敬而無發起。如阿毗曇心論 或有發起而無歸敬。如雜心論。或二序俱有。如俱舍論 或二序俱無。如發智論 亦隨作論者意各異故 就歸敬序中。初兩句明佛三德。第三句指德歸敬。就前兩句中。初之諸字。明德所成人。一切已下。明人所成德。依人辨德。故人先。德后。初說諸言顯無朋黨。以德召人。諸有三德我即歸敬。以諸外道各謂自師是一切智。若偏歸敬釋迦牟尼。恐彼生謗。故置諸言息其異論 或恐佛化根淺有情。權作彼師引人正法。故置諸言。此之諸字。起自西方母兒論師。凡欲歸敬皆置諸言。論主。將為當理。故亦言諸 就人所成德中。上句六字明自利德。下一句明利他德。所以先明自利后明利他者。若不自利何能利他。經言菩薩為利他者。據意樂說 一切種諸冥滅者。此明自利德。冥有二種。一染污無知。二不染無知。滅亦有二。一者擇滅。二非擇滅 一切種冥滅斷不染無知。得非擇滅。此顯智德 諸冥滅斷染污無知。得擇滅。此顯斷德 冥滅二字通于兩處 不染無知。種類眾多故言一切。染污無知。種類非多故但言諸 或一切與諸眼目異名。或一切與諸雖眼目異名。此中且以一切為寬。諸言是狹 所以染污不言種者。種謂種類。不染無知種類無邊。是故言種 染污無知種類非多。故不言種 或應言種。略而不論 或可影顯 或此種言通于兩處 自利德中。所以先明智德后明斷德者。智德唯佛是故先說。斷德亦通二乘是故后明 又解。智德有為是故先說。斷德無為是故后明 又解。智因先說斷果后明 拔眾生出生死泥者。此明利他德。謂拔眾生出生死泥。此顯恩德 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是故不言眾死 或舉初顯后。設有余文言眾死者。舉后顯初 生死無邊深廣難出故以喻泥 敬禮如是如理師者 指德歸敬。如是之言指上三德 問何故。長行云。如理師言顯利他德。解云但說利他即顯自利。夫利他者必自利故 又解。敬禮如是三德。敬禮如理師。如是。總指三德。如理師言。別顯利他德 問何故。此論但敬三德不言三寶。解曰。三德.三寶其義不同。隨造論者意樂說故 泛明諸論。三德.三寶。有無不定。或說三德不言三寶。如此論說 或說三寶不言三德。如阿毗曇心論 或二種俱說。亦應有文。然未撿得 或二俱不說。如發智論 又解。此論亦敬佛寶。于智德中兼顯佛故 又解。此論亦敬法寶。涅槃果法。即斷德故 不言僧者。略而不論 或四向.四果說之為僧。世親菩薩。一阿僧祇耶向滿。智慧勝彼。故不歸敬
問何故。論主造攝論中亦敬僧耶。解曰。僧者謂眾。大乘菩薩容有眾多。同時入圣。名僧歸敬。此宗菩薩。唯一。得入三十四心。不名為僧。故不歸敬 又解。此論亦敬僧寶。于恩德中兼顯僧故。故下論云正法教手拔濟令出。泥拔眾生令出三界。即顯僧寶。真諦三藏亦作此解對法藏論我當說者。此明發起序。對法藏論。下文自釋 我當說者。五蘊假者目之為我。當說之言。簡已.正說。歸世尊既終。許發論端言我當說。次欲造論故先發起
論曰至方申敬禮者。就長行中。一總標頌意。二別釋頌文。此即總標 論主。今欲造俱舍論。雖復以德召人.本意為顯釋迦自師。德體尊高。超諸二乘.菩薩圣眾。故先贊德方申敬禮 或圣眾者。諸外道等自謂圣眾 諸言所表謂佛世尊者。此下別釋。以德召人余人無德。諸言雖總還表世尊
此能破闇故稱冥滅者。此通伏難。伏難意云。諸言是總。如何表佛。故今通言。此佛世尊智慧能破二種闇冥。故稱世尊。二冥俱滅。由佛世尊二冥滅故。諸言雖總還表世尊 又解。此文別顯能破闇人。此佛力能永破諸闇故稱世尊冥滅
言一切種至一切品冥者。謂滅諸境冥。斷染污無知。諸境即是四諦.修道。迷此境故說之為冥。此釋諸冥滅。故正理云。諸境界冥亦永滅故。斷德圓滿。謂滅一切品冥斷不染無知。一切品即一切法品類。迷此品故說之為冥。此釋一切種冥滅。故正理云。一切種冥皆永滅故。智德圓滿 問何故頌文先說一切。長行后明。解云。頌本義次。長行言便 或阿毗達磨。性相以求。言便即說。前后何定 問智德.斷德以何為體。解云。智德以佛身中智慧為體。若并隨行五蘊為體 斷德以擇滅為體
問若言斷德擇滅為體。何故俱舍二十七云。斷圓德有四種。一一切煩惱斷。二一切定障斷。三畢竟斷。四并習斷。準彼論文。若一切煩惱障斷得擇滅。若不染無知定障斷得非擇滅。即前二障斷已不退名畢竟斷。通得擇滅及非擇滅。此簡異鈍根。如來不但斷彼煩惱。并彼煩惱習氣亦斷得非擇滅。生簡利根二乘 又解。并習斷者。不但斷煩惱障.定障。并二障習氣亦斷。準彼斷德通非擇滅。何故唯說擇滅為體。解云。斷德從強擇滅為體。若據其兼通非擇滅。故不相違 又解。斷德唯以擇滅為體。然有定障等擇滅不顯。定障等若無擇滅即顯。能顯斷故名斷圓德 又解。彼文四斷皆是擇滅。若煩惱斷是自性斷。緣縛斷。若定障斷.并習斷是緣縛斷。若畢竟斷通自性斷.緣縛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