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846字
- 2015-12-26 16:11:54
元吳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錄。是集為其孫當所編。永樂丙戌,其五世孫爟所重刊。后有《爟跋》曰:“《支言集》一百卷、《私錄》二卷,皆大父縣尹公手所編類,刊行於世。不幸刻版俱毀於兵火,舊本散落,雖獲存者間亦殘闕。迨永樂甲申,始克取家藏舊刻本,重壽諸梓。篇類卷次,悉存其舊,不敢更改。惟卷首增入年譜、神道碑、行狀、國史傳以冠之。但舊所闕簡,遍求不得完本,今故止將殘闕篇題列於各卷之末,以俟補續”云云。則此本乃殘闕之馀,非初刻之舊矣。然檢其卷尾闕目,惟十七卷《徐君順詩序》一篇、五十四卷《題趙天放桃源卷后》一篇、五十七卷《題約說后》一篇,又三十七卷《滹南王先生祠堂記》末,注“此下有闕文”而已,所佚尚不多也。初,許衡之卒,詔歐陽玄作神道碑。及澄之卒,又詔揭徯斯撰神道碑。首稱“皇元受命,天降真儒。北有許衡,南有吳澄。所以恢宏至道,潤色鴻業,有以知斯文未喪,景運方興”云云。
當時蓋以二人為南北學者之宗。然衡之學主於篤實以化人,澄之學主於著作以立教。故世傳《魯齋遺書》,僅寥寥數卷;而澄於注解諸經以外,訂正張子、邵子書,旁及《老子》、《莊子》、《太玄》、《樂律》、《八陣圖》、《葬經》之類,皆有撰論,而文集尚裒然盈百卷。衡之文明白質樸,達意而止;澄則詞華典雅,往往斐然可觀。據其文章論之,澄其尤彬彬乎。吳當所編,過於求備,片言只字,無不收拾,有不必存而存者,未免病於稍濫。然此自南宋以來編次遺集之通弊,亦不能獨為當責矣。
《金淵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仇遠撰。遠字仁近,一曰仁父,錢塘人。因居馀杭溪上之仇山,自號曰山村民。世傳高克恭畫《山村圖卷》,即為遠作也。遠在宋咸淳間即以詩名。至元中嘗為溧陽教授,旋罷歸,優游湖山以終。遠初鋟所作一編,方鳳、牟巘、戴表元皆為之序。分教京口時,裒所作曰《金淵集》,吾邱衍為之題詩。所謂仇仁父解秩建康,有新文曰《金淵集》者是也。二集皆已佚。故明嘉靖中顧應祥跋其《贈士瞻上人卷》,已有不見全集之憾。世所傳《興觀集》、《山村遺稿》,皆從手書墨跡蒐聚成編,非其完善。近時歙縣項夢昶始采摭諸書所載,補輯為《山村遺集》一卷,刻之杭州。而所謂《金淵集》者,則不可復睹。今惟《永樂大典》所載,尚數百首。考遠《贈士瞻上人卷》后有洪武二十一年僧道衍《跋》,其推挹甚至,蓋深傾倒於遠者。故其監修是書,載之獨夥。疑其全部收入,所遺無幾也。謹以各體排纂,編為六卷。遠在宋末,與白珽齊名,號曰“仇白”。厥后張翥、張羽以詩鳴於元代者,皆出其門。他所與唱和者,周密、趙孟頫、吾邱衍、鮮于樞、方回、黃溍、馬臻,皆一時名士。故其詩格高雅,往往頡頏古人,無宋末粗獷之習。《方鳳序》述遠之言曰:“近體吾主唐,古體吾主選。”瞿祐又記遠自跋其詩曰:“近世習唐詩者以不用事為第一格。少陵無一字無來處。眾人固不識也。若不用事之說。正以文不讀書之過耳。”其言頗中江湖、四靈二派之病。今觀所作,不愧所言。而此集出自塵埋蠹蝕之馀,皆項夢昶本所不載,若有神物呵護,俾待圣朝而后顯者,為尤可寶貴矣。
《山村遺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仇遠撰。遠所撰《金淵集》,皆官溧陽日所作,故取投金瀨事以為名。所載皆溧陽之詩,而他作不預焉。其他作為方鳳、牟巘、戴表元等所序者,僅散見諸家集中,而詩則久佚。世所傳《興觀集》、《山村遺稿》,皆后人以墨跡裒刻,非其完本。此本為歙縣項夢昶所編。后有《夢昶跋》,稱留意搜訪,從《珊瑚木難》、《清河書畫舫》、《成化杭州府志》、《嘉興志補》、《上天竺寺志》、《絕妙好詞》、《花草粹編》諸書中,復得詩詞題跋如干首,編排成帙。雖其時《永樂大典》猶庋藏清秘,外間不得而窺。《金淵集》所載,夢昶皆不及錄,不足以盡遠之著作。然此集之詩,皆不作於溧陽,不可并入《金淵集》內。故仍存其書,各著於錄,以不沒遠之佚篇焉。
《湛淵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白珽撰。珽有《湛淵靜語》,已著錄。《成化杭州府志》載珽《湛淵集》八卷。《文淵閣書目》尚著錄。今已久佚。此本為近時杭州沈菘町所輯,凡賦二首、詩六十三首、文六首,冠以《戴表元序》,而附以宋濂所作《墓志》。《表元序》稱其詩甚似渡江陳去非。《濂志》載劉辰翁之言,稱其不為雕刻苛碎,有云山韶濩之音。又月泉吟社第十八名唐楚友者,即珽之寓名。謝翱、方鳳等亦評其格調甚高。陶九成撰《輟耕錄》,載其《演雅》十首。蓋珽在宋咸淳中,已與仇遠同以詩名。入元后,二人皆應薦為儒官。坎坷不達,退老湖山,出處亦略相近。其集皆散佚之后,經后人重輯,略存什一。而遠所撰《金淵集》,以《永樂大典》收入,恭逢圣代右文,得邀睿鑒,重壽棗梨。而珽集以《永樂大典》未收,無從裒錄,故所傳只有此本。其中又間雜偽作,如《成化杭州府志》所載《三月八日過西馬塍》一首,中四句全與《月泉吟社詩》同。而第二句以“塍”字與“晴”聲名字同押,是於至正之初已用《洪武正韻》。其為依托淆混,不問可知。
是則與遠所遭有幸有不幸矣。然吉光片羽,終足寶貴,固不妨與遠并傳也。
《牧潛集》七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釋圓至撰。圓至字牧潛,號天隱,高安人。至元以來,遍歷荊、襄、吳、越,禪理外頗能讀書。又刻意為古文,筆力嶄然,多可觀者。前有崇禎己卯僧明河《書姚廣孝序后》一篇,稱初得抄本於武林,前有《方回序》,后有《洪喬祖跋》。又有《姚廣孝序》,序為《逃虛子集》所不載。后又得見刻本,多詩數首,因校付毛晉刻之。此本即毛晉所刻,僅有《喬祖跋》及明河此文,無方、姚二《序》,殆偶失之。明河又稱嘗讀《虎邱舊志》,見圓至《修隆禪師塔記》,嘆其文字之妙。今此《記》不見集中,則不知何以不補入也。自六代以來,僧能詩者多,而能古文者不三五人。圓至獨以文見,亦緇流中之卓然者。都穆《南濠詩話》嘗稱圓至工於古文,詩尤清婉,舉其《寒食》、《西湖》、《送人》、《再往湖南》、《涂居士見訪》五詩。《送人》及《再往湖南詩》,不免凡語,馀三篇誠楚楚有清致,蓋其詩亦有可觀。而所注周弼《三體唐詩》,乃弇陋不可言狀。
知文章之道,與考證之學分路而揚鑣也久矣。
《小亨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楊宏道撰。宏道字叔能,淄川人,生金之季,其事跡不見於史傳。以集中詩文考之,金宣宗興定末始與元好問會於京師。是時金已南遷,至哀宗正大元年,嘗監麟游酒稅。后又仕宋,以理宗端平元年為襄陽府學教諭。其《投趙制置札》,有“歸朝未滿三載”語,則當以紹定末南歸者。而集中又有《贈仲經詩序》,稱“端平二年清明后,出襄陽,攝唐州司戶,十二月上旬北遷,寓家濟源”云云。
則在宋未久,旋入於元。考之《宋史》,是歲七月,元兵至唐州,全子才棄師宵遁,唐州遂為元所取,宏道蓋因此北遷耳。其后遂鮮所表見,當未經復仕。惟集中《門帖子》有“己酉再逢鬢未皤”之句,計入元又十四五年,而宏道年已六十矣。綜其生平,流離南北,竊祿茍全。其出處之際,蓋無足道,然其詩則在當日最為有名。元好問序其集,謂金南渡后學詩者,惟辛敬之、楊叔能以唐人為指歸。
又序楊飛卿《陶然集》,謂貞祐后詩學為盛,洛西辛敬之、淄川楊叔能、太原李長源、龍坊雷伯威、北平王子正,皆號稱專門。又有《贈宏道詩》云“海內楊司戶,聲名三十年”。又云“星斗龍門姓氏新,豈知書劍老風塵”。其傾倒於宏道甚至。劉祁《歸潛志》亦以宏道與好問及李汾、杜仁杰并稱。同時若趙秉文、楊云翼見其詩,并稱嘆不已。秉文至比之金膏水碧,物外難得之寶。今觀所作五言古詩,得比興之體,時時近漢、魏遺音。律詩風格高華,亦頗有唐調。雖不及好問之雄渾蒼堅,然就一時詩家而論,固不可謂非北方之巨擘也。焦竑《經籍志》,載《小亨集》十五卷,世久失傳。今從《永樂大典》中搜輯編綴,厘為詩五卷、文一卷。
《還山遺稿》二卷、《附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楊奐撰。奐字煥然,又名知章,乾州奉天人。生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
凡秋試四中選,而春試輒不第。入元以耶律楚材薦,授河南路徵收課稅所長官,兼廉訪使。越十年致仕歸。事跡具《元史》本傳。考集中《臂僮記》,稱所著有《還山前集》八十一卷、《后集》二十卷、《近鑒》三十卷、《韓子》十卷、《概言》二十五篇、《硯纂》八卷、《北見記》三卷、《正統記》六十卷。《元史》本傳則僅稱有《還山集》六十卷。元好問作《奐神道碑》,則稱《還山集》一百二十卷,卷目均參差不符。然舊本不傳,無由考定。此本乃明嘉靖初南陽宋廷佐所輯,以掇拾殘賸,故名之曰《遺稿》。凡文一卷、詩一卷,冠以《考歲略》。
又附錄傳志、題詠之類為一卷。并各以采自某書,得自某人,及石刻今在某所,注於下。蓋明之中葉,士大夫偶著一書,猶篤實不茍,必求有據如此也。奐詩文皆光明俊偉,有中原文獻之遺,非南宋江湖諸人氣含蔬筍者可及。其《汴故宮記》,述北宋大內遺跡。《與姚公茂書》,論朱子家禮神主之式。舉所見唐杜衍家廟及汴京宋太廟為證。《東游記》,述孔林古跡尤悉。皆可以備文獻之徵也。陶宗儀《輟耕錄》稱,奐嘗讀《通鑒》,至論漢、魏正閏,大不平之。遂修《漢書》,駁正其事。因作詩云:“風煙慘澹控三巴,漢燼將燃蜀婦髽。欲起溫公問書法,武侯入寇寇誰家。”后攻宋軍回,始見《通鑒綱目》,其書乃寢云云。是郝經以外,又有斯人,亦具是卓識矣。
《魯齋遺書》八卷、《附錄》二卷(左都御史張若溎家藏本)
元許衡撰。衡有《讀易私言》,已著錄。初,衡七世孫婿郝亞卿輯其遺文未竟,河內教諭宰廷俊繼成之,何瑭為之序。嘉靖乙酉,山陰蕭鳴鳳校刊於汴,自為之序。序后復有題識云:“鳴鳳方校是書,適應內翰元宗奉使過汴,謂舊本次第似有未當,乃重編如左。續得《內法》及《大學中庸直解》,俱以次增入舊本,名《魯齋全書》。竊謂先生之書,尚多散佚,未敢謂之全也。故更名《遺書》。”
蓋此本為應良所重編,而鳴鳳更名者也。首二卷為語錄。第三卷為《小學大義直說》、《大學要略》、《大學直解》。第四卷分上、下,上為《中庸直解》、下為《讀易私言》、《讀文獻公揲蓍說》及《陰陽消長》一篇。第五卷為奏疏。第六卷亦分上、下,上為雜著,下為書狀。第七、第八卷為詩樂府。《附錄》二卷,則像贊誥敕之類及后人題識之文。其書為后人所裒輯,無所別擇。如《大學中庸直解》皆課蒙之書,詞求通俗,無所發明。其編年歌括,尤不宜列之集內。一概刊行,非衡本意。然衡平生議論宗旨,亦頗賴此編以存。棄其蕪雜,取其精英,在讀者別擇之耳。其文章無意修詞,而自然明白醇正,諸體詩亦具有風格,尤講學家所難得也。
《靜修集》三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元劉因撰。因有《四書集義精要》,已著錄。其早歲詩文,才情馳騁。既乃自訂《丁亥詩集》五卷,盡取他文焚之。卒后門人故友裒其佚稿,得《樵菴詞集》一卷、《遺文》六卷、《拾遺》七卷。最后楊俊民又得《續集》二卷。捃拾殘賸,一字不遺,其中當必有因所自焚者。一例編輯,未必因本意也。后房山賈彝復增入《附錄》二卷,合成三十卷。至正中,官為刊行,即今所傳之本。其文遒健排奡,迥在許衡之上,而醇正乃不減於衡。張綸《林泉隨筆》曰:“劉夢吉之詩,古選不減陶、柳。其歌行律詩,直溯盛唐,無一字作今人語。其為文章,動循法度,舂容有馀味。如《田孝子碑》、《桐川圖記》等作,皆正大光明,較文士之筆氣象不侔。今考其論詩有曰:魏、晉而降,詩學日盛,曹、劉、陶、謝其至者也。隋、唐而降,詩學日變,變而得正,李、杜、韓其至者也。周、宋而降,詩學日弱,弱而復強,歐、蘇、黃其至者也”云云。所見深悉源流。故其詩風格高邁,而比興深微,闖然升作者之堂,講學諸儒未有能及之者。王士禎作《古詩選》,於詩家流別,品錄頗嚴,而七言詩中,獨錄其歌行為一家,可云豪杰之士,非門戶所能限制者矣。
《青崖集》五卷(永樂大典本)
元魏初撰。初字太初,號青崖,宏州順圣人。從祖璠,金末官翰林修撰,以伉直稱。元世祖徵至和林,甚見禮重。璠無子,以初為后。少辟中書省掾吏,告歸。有薦於朝者,帝問知璠子,即授國史院編修。尋拜監察御史,官至南臺御史中丞。事跡具《元史》本傳。焦竑《經籍志》載魏初《青崖集》十卷。《文淵閣書目》亦載魏太初《青崖文集》一部,七冊。是明初原集尚存,其后乃漸就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