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8章

元劉詵撰。詵字桂翁,廬陵人。生於宋末,猶及見諸遺老,得其緒論。迨延祐復科舉后,益肆力於名物、度數、訓詁、箋注之學。既十年不第,乃刻意於詩古文。江南行御史臺屢以教官、館職、遺逸薦,皆不報。至正十年卒,年八十三。

王榮祿為之請於朝,謚曰文敏。事跡具《元史儒學傳》。此集為其門人羅如篪所編,有虞集、歐陽玄二《序》。本傳稱其文“根柢六經,躪躒諸子百家,融液今古,而不露其踔厲風發之狀”。考集中有《與揭曼碩書》,稱:“文章期於古而不期於襲,期於善而不期於同,期於理之達、神之超、變化起伏之妙,而不盡期於為收斂平緩之勢。若以委怯為和平,迂撓為舂容,如學西施者僅得其顰、學孫叔敖者僅得其衣冠談笑,非善學者也。”蓋其文章宗旨,主於自出機軸,而不以摹擬字句為古。《歐陽玄序》亦稱“其文溫柔敦厚似歐,明辨雄雋似蘇”。至論其妙非相師,非不相師,蓋深得詵之用意。玄又稱其尤長於詩,詩又長於五言古體短篇,所論亦允。顧嗣立《元詩選》則稱其律詩多佳句。案集中近體,格力頗遒,實不僅以佳句見。且嗣立所摘諸聯,如“燕子樓臺人影瘦,海棠池館月痕孤”,乃近小詞;“君如硎刃千牛解,我似車輪四角方”,亦江湖習調,殊不足盡詵所長也。《詵墓志》亦歐陽玄作,稱其有古文若干卷、諸體詩若干卷、駢儷書札若干卷,總題曰《桂隱集》,均不著其卷數。疑作志時僅有稿本,尚未厘定成編。此本為明嘉靖間其族孫志孔所刊,凡文四卷、詩四卷,而不載駢儷書劄,疑重刊時已有所散佚。又詩末有《羅如篪跋》,稱先梓其詩十四卷。而今本實止四卷,殆亦編次者所合并歟。

《水云村稿》十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元劉壎撰。壎有《隱居通議》,已著錄。其文集舊有二本,一曰《水云村泯稿》,乃明洪武間其孫瑛所手抄,篇目無多,而多雜采《隱居通議》中語,綴輯成帙,不為完本;一即此本,乃其裔孫凝收拾遺佚,別加排次,蒐采較為賅備。惟原目二十卷,而所存止十五卷,自十六卷以下有錄無書,當由傳寫者失之。

然此五卷所載,皆青詞、祝文,無關體要之作。其存佚無足為輕重,則雖闕猶不闕矣。塤才力雄放,尤長於四六。集中所載諸啟劄,大抵皆在宋世所作。考《隱居通議》,自述其得意之筆,如《代吳浚謝建閫表》、《吊吳浚文》、《代趙必岊謝廟堂啟》、《通丁應奎啟》,今皆不見於集中。則其散佚者亦自不少。然即所存者觀之,隸事鑄詞,亦復頗見精采。塤嘗自言,趙必岊稱其能以散文為四六,正是片段議論,非若世俗抽黃對白,而血脈不貫者。蓋生平得力,有甘苦自知者矣。其他古文則多入元以后所作。灝瀚流轉,頗為有氣。而時以俳句綺語攙雜其間,頗乖典則。則覃精儷偶,先入者深,有不知其故態之萌者矣。惟其年過七旬,復出食元祿。而《晚春郊行詩》云:“路少過軍仍鼓吹,地多遺老自衣冠。”

《丙子閩山詩》云:“漢祚縱移諸葛在,唐兵雖散子儀侯。”《賈似道詩》云:“漢祖有恩慚馬邑,懷王何罪老咸陽。”皆其未出山時所作,是則可以不存耳。

《巴西文集》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元鄧文原撰。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綿州人,隨其父流寓錢塘。自稱巴西,不忘本也。生於宋理宗寶祐六年。宋末應浙西轉運司試,中魁選。至元間行中書省辟為杭州路儒學正,官至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監祭酒,致仕。致和元年卒於家,謚文肅。事跡見《元史》本傳。文原學有本原,所作皆溫醇典雅。當大德、延祐之世,獨以詞林耆舊主持風氣。袁桷、貢奎左右之,操觚之士響附景從。元之文章,於是時為極盛,文原實有獨導之功。所著有《內制集》、《素履齋稿》,今并未見傳本。此本不知何人所編,僅錄其碑志記序等文七十馀篇。即顧嗣立《元詩選》中所錄諸詩,亦無一首。蓋出后人摘選,非其完帙。然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僅列二集之名,而無其卷數,蓋亦未見。近時藏書家所有,皆與此本相同,則其全集之存否,蓋未可知。或好事者蒐采遺篇,以補亡佚,亦未可知。然吉光片羽,雖少彌珍,固當以幸存寶之,不當以不完廢之矣。

《屏巖小稿》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張觀光撰。觀光字直夫,東陽人。其始末未詳。集中有《和仇山村九日吟》,而《晚春即事詩》中有“杜鵑亡國恨,歸鶴故鄉情”句。蓋宋末元初人。又有《甲子歲旦詩》。考景定五年為甲子,元泰定元年亦為甲子。詩中有“歲換上元新甲子”句,以歷家三元之次推之,上元甲子當屬泰定。觀其《除夕即事詩》中稱明朝年八十,則得壽頗長,其時猶相及也。詩多窮途之感,蓋不遇之士。惟《贈談命姚月壺詩》有“試把五行推測看,廣文官冷幾時春”句,其殆曾為學官歟。全集皆格意清淺,頗窘於邊幅,然吐屬婉秀,無鉤章棘句之態。越中詩社,以枕易為題,李應祈次其甲乙,以觀光為第一。其詩今見集中,并載應祈批,稱其若紛紛盆盎中得古罍洗(案黃庚《月屋漫稿》,亦稱以枕易詩為李侍郎取第一。

一試有兩第一,必有一偽,然無可考證,謹附識於此。)又有《梅魂》七言律詩一首,注曰“武林試中選”。《秋色》五言律詩一首,注曰“山陰詩社中選”。

蓋在當日。亦以吟詠擅名矣。

《玉斗山人集》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舊本題南宋王奕撰。考集中《奠大成至圣文宣王》文,稱“至元二十六年歲在己丑,江南儒生王奕等”。其《玉窗如菴記》則稱“歲癸巳前,奉旨特補玉山教諭”。癸巳為至元三十年。然則奕食元祿久矣。跡其出處。與仇遠、白珽相類。

題南宋者,誤也。奕字敬伯,玉山人,所著有《斗山文集》十二卷、《梅巖雜詠》七卷,今并不傳。惟此集尚存,本名《東行斐稿》。明嘉靖壬寅,其鄉人陳中州為刊版,佚其詩四首,而別附以遺文二篇,始改題今名。其詩稍失之粗,然磊落有氣,勝宋季江湖一派。素與謝枋得相善,枋得北行以后,尚有唱和詩十首。又有《和元好問曲阜紀行》詩十首,《贈倪布山》詩一首,稱為金遺。其《寄周月湖》絕句,亦有“起觀疆宇皆周土,只有西山尚屬商”句,皆尚以宋之遺民自居,則其出為學官,當在己丑之后。然其《祭文宣王》文,稱“天混圖書,氣通南北,九域甫一,可輿可舟”。《祖庭觀丁歌》,稱“幸際天地還清寧”,於新朝無所怨尤。《祭曾子》文,稱“某等律以忠孝,實為罪人。愿保發膚,以遂終慕”,亦未敢高自位置。視首鼠兩端,業已偷生隳節,而猶思倔強自異者,固尚有間矣。

集中詩文雜編,頗乖體例,然無關於宏旨,今亦姑仍原本錄之焉。

《谷響集》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釋善住撰。善住字無住,別號云屋。嘗居吳郡城之報恩寺,往來吳淞江上,與仇遠、白珽、虞集、宋無諸人相酬唱。遠贈詩有云“閶門北去山如畫,有日同師步翠微”。無答其見寄詩,亦有“句妙唐風在”之語。蓋雖入空門,而深與文士同臭味也。集中《癸亥歲寓居錢塘千頃寺述懷詩》,有“高閣工書三十年”句。

從英宗至治三年癸亥,上推三十年為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距宋亡僅十四年。

其《贈隱者詩》,有“對食慚周粟,紉衣尚楚蘭”句,蓋猶及見宋之遺老,故所作頗有矩矱。觀其論詩有云“典雅始成唐句法,粗豪終有宋人風”,命意極為不凡。及核其篇什,則但工近體,大抵以清雋琱琢為事,頗近四靈、江湖之派,終不脫宋人窠臼,所言未免涉於過高。然造語新秀,絕無蔬筍之氣,佳處亦未易及。在元代詩僧中,固宜為屈一指也。

《竹素山房詩集》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吾邱衍撰。衍有《晉史乘》,已著錄。此其所著詩集,而附以遺文二篇。

其詩頗效李賀體,不能盡脫元人窠臼。然胸次既高,神韻自別,往往於町畦之外,逸致橫生,所謂王謝家子弟雖不復端正者,亦奕奕有一種風氣也。考衍於至大三年為人所累,被攝得釋,不勝其恚,自投西湖死。留一詩別其友仇遠云:“劉伶一鍤事徒然,蝴蝶飛來別有天。欲語太玄何處問,西泠西畔斷橋邊。”別見於《釋宗泐集》,而此三卷中無之。意者原稿為衍所自編,故未經載入歟。朱存理《樓居雜著》有《書吾氏類集》一篇,稱“《虞山雜抄》內有《竹房集》三卷,予家有《子招雨師》文等篇遺跡一冊,錄附集后”。其卷帙與此本合。則此猶舊帙云。

《紫山大全集》二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胡祗遹撰。祗遹,磁州武安人。《元史》本傳載其字曰紹開。然今民將在祗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實周書康誥之文。核其名義,疑“紹開”當作“紹聞”,《元史》乃傳刻之訛也。中統初,張文謙宣撫大名,辟祗遹為員外郎,后官至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延祐五年,追贈禮部尚書,謚文靖。是集為其子太常博士持所編。前有其門人翰林學士承旨劉賡《序》,稱原本六十七卷,歲久散佚。今據《永樂大典》所載,裒合成編,厘為賦、詩、詩馀七卷,文十二卷,雜著四卷,語錄三卷。其間雜著一卷,祗遹一生所學具見於斯。然體例最為冗瑣,有似隨筆劄記者,有似短章小品者,有似蒞官條約者,有似公移案牘者,層見錯出,殆不可名以一格。考賈誼《新書》,皆以所作治安策及言事諸疏割裂顛倒,各自為章,別標篇目,說者以為平時紀錄之稿,其后聯綴成篇而上之。祗遹是集,或亦是例歟。史稱其官右司員外郎時,以論事忤奸相阿哈瑪,外遷太原路治中,提舉鐵冶,欲以歲賦不辦責之。及其蒞職,乃以最聞。官荊湖北道宣慰副使時,辨誣告不軌之獄。官濟寧路總管時,擘畫軍政八事,并修《明學校之法》。又稱其所至皆抑豪右,扶寡弱,敦教化,厲士風。蓋以吏治名一時,而無一語及其文章。今觀其集,大抵學問出於宋儒,以篤實為宗,而務求明體達用,不屑為空虛之談。詩文自抒胸臆,無所依仿,亦無所雕飾,惟以理明詞達為主。元代詞人,往往以風華相尚,得茲布帛菽粟之文,亦未始非中流一柱矣。惟編錄之時,意取繁富,遂多收應俗之作,頗為冗雜。甚至如《黃氏詩卷序》、《優伶趙文益詩序》、《贈宋氏序》諸篇,以闡明道學之人,作媟狎倡優之語。其為白璧之瑕,有不止蕭統之譏陶潛者。陶宗儀《輟耕錄》載其鍾愛歌兒珠簾秀,贈以《沉醉東風》小曲,殆非誣詞矣。以原本所有,姑仍其舊錄之,而附糾其繆於此,亦足為操觚之炯戒也。

《松鄉文集》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任士林撰。士林字叔實,號松鄉,奉化人。以郝天挺薦,授安定書院山長。

是集所錄,碑志居多。大抵刻意摹韓愈,而其力不足以及愈,故句格往往拗澀,乃流為劉蛻、孫樵之體。又間雜偶句,為例不純。其《自然道士傳》、《正一先生傳》、《壽光先生傳》諸篇,襲《毛穎傳》而為之,亦頗嫌窠臼。然南宋季年,文章凋敝。道學一派,以冗沓為詳明;江湖一派,以纖佻為雅雋。先民舊法,幾於蕩析無遺。士林承極壞之后,毅然欲追步於唐人,雖明而未融,要亦有振衰起廢之功,所宜過而存之者也。趙孟頫嘗見其《蘭芎山寺碑文》,深相傾挹。后士林卒,孟頫為志其墓。杜本亦稱其《謝翱傳》、《胡烈婦傳》能使秉彝好德之心千載著明,固非曲相假借矣。

《松雪齋集》十卷、《外集》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元趙孟頫撰。孟頫字子昂,宋太祖之后。以秀王伯圭賜第湖州,故為湖州人。

年十四,以父蔭入仕。宋亡家居,會程鉅夫訪遺逸於江南,以孟頫入見。即授兵部郎中,累官翰林學士承旨。卒,追封魏國公,謚文敏。事跡具《元史》本傳。

楊載作孟頫行狀,稱所著有《松雪齋詩集》,不詳卷數。明萬歷間,江元禧所編《松雪齋集》,寥寥數篇,實非足本。惟焦竑《經籍志》載《孟頫集》十卷,與此本目次相合。而史所稱《琴原》、《樂原》,得律呂不傳之妙者,檢勘均在其中。《外集》雜文十九首,亦他本所未載,蓋全帙也。孟頫以宋朝皇族,改節事元,故不諧於物論。觀其《和姚子敬韻詩》,有“同學故人今已稀,重嗟出處寸心違”句,是晚年亦不免於自悔。然論其才藝,則風流文采,冠絕當時。不但翰墨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讓於虞、楊、范、揭之間,不甚出其后也。集前有《戴表元序》,見《剡源集》中,末題大德戊戌歲。蓋孟頫自汾州知州謁告歸里時裒集所作,請表元序之者。表元不妄許與,而此《序》推挹甚至,其有所以取之矣。后人編錄全集,仍錄此《序》以為冠,非無意也。

《吳文正集》一百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团风县| 高台县| 马关县| 施甸县| 台北县| 垦利县| 石棉县| 新和县| 辛集市| 宁德市| 胶州市| 石屏县| 牟定县| 三穗县| 九江县| 鹤峰县| 东宁县| 灵丘县| 工布江达县| 探索| 屏东县| 湟源县| 清新县| 瑞安市| 扶风县| 宁安市| 柞水县| 无锡市| 云龙县| 莱西市| 德安县| 防城港市| 吉林省| 麻江县| 涿州市| 龙岩市| 松溪县| 泰和县| 福建省| 邹城市| 敦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