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3636字
- 2015-12-26 16:11:54
今從《永樂大典》所載詩文,搜輯裒綴,厘為五卷,猶可見其崖略。史稱初好讀書,尤長於《春秋》,為文簡而有法。而集中所記,自稱與姜彧同辱遺山先生教誨。又稱先生入燕,初朝夕奉杖履。是其學本出元好問,具有淵源。故所作皆格律堅蒼,不失先民軌范。又其在世祖時,始以經史進讀,旋歷諫職,遇事敢言,於開國規模,多所裨益。集中《奏議》一門,皆詳識歲月,分條臚列。中如《請定法令》、《請肅朝儀》、《請免括大興民兵》、《請令御史按察司官歲舉一人自代》諸議,《元史》皆采入本傳中。其他若《請緩椿配鹽貨》、《請禁刁蹬客來》、《請優護儒戶》、《請旌鄭江死節》、《請修孟子廟》、《請和雇工匠》、《請罷河南簽軍》諸議,《史》所未載者,類皆當時要務,切中事情。今幸遺集僅存,猶足以補史闕,固不徒以文章貴矣。
《養吾齋集》三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元劉將孫撰。將孫字尚友,廬陵人,辰翁之子。嘗為延平教官、臨汀書院山長。辰翁以文名於宋末,當文體冗濫之馀,欲矯以清新幽雋。故所評諸書,多標舉纖巧,而所作亦多以詰屈為奇。然蹊逕獨開,亦遂別自成家,不可磨滅。將孫濡染家學,頗習父風,故當日有“小須”之目。吳澄為作《集序》,謂其浩瀚演迤,自成為尚友之文,如蘇洵之有蘇軾。《曾以立序》則謂淵源所自,淹貫古今。
觀其感遇諸作,皆效陳子昂、張九齡,雖音節不同,而寄托深遠,時有名理。近體亦多佳句。序記、碑志諸文,雖傷於繁富,字句亦間涉鉤棘,然敘事婉曲,善言情款,具有其父之所短,亦未嘗不具有其父之所長。又宋、元之際故老遺民,如胡求魚、聶濟之問學,趙文、劉岳申之文章,郭汝介、涂世俊之孝行,多不見於他書,獨是集能具其顛末,亦頗賴以傳。至所云歐、蘇起而常變極於化,伊、洛興而講貫達於粹,然尚文者不能暢於理,尚理者不能推之文。其言深中宋人之弊。又云:“時文之精即古文之理。韓、柳、歐、蘇皆以時文擅名,其后為古文,如取之固有。皇甫湜、樊紹述、尹洙、穆修諸家,寧無奇字妙句,幽情苦思,所謂不得與韓、歐并,時文有不及焉故也。”其言尤足以砭高語奇古,而不能文從字順之病。雖所作不盡踐其言,要不能不謂之通論也。據《曾以立序》,原集本四十卷。而自明以來,罕見藏弆。惟周南瑞《天下同文集》首有《將孫序》一篇,中錄其文一篇。顧嗣立《元詩選》僅載其詩一首。蓋亡佚久矣。今據《永樂大典》所載,輯為三十二卷,以備文章之一格,亦歐陽修偶思螺蛤之意爾。
《存悔齋稿》一卷、《補遺》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龔璛撰。璛字子敬,自高郵遷居平江。父潗,宋末官司農卿。國亡,不食卒。璛少為憲使徐琬辟置幕下,后充和靖、學道兩書院山長。調寧國路儒學教授,遷上饒主簿,改宜春丞。以江浙儒學副提舉致仕。所著有《存悔齋詩稿》一卷。明朱存理復輯其佚篇為《補遺》一卷。其《詩稿》之末,至正九年開封俞禎《跋》所稱永嘉朱先生,乃別是一人而佚其名,非即存理也。盛儀《嘉靖維揚志》,稱璛善屬文,刻意學書,有晉人風度,蓋亦一時知名士。乃篇什所存,寥寥無幾。當已不免散佚。然其詩格伉爽,頗能自出清新。在元人諸集中猶為獨開生面,正不必以少為嫌矣。
《雙溪醉隱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元耶律鑄撰。鑄字成仲,遼東丹王九世孫,中書令楚材之子也。累官中書左丞相。卒,追贈懿寧王,謚文忠。事跡具《元史》本傳。楚材佐元太祖、太宗平定天下,立綱陳紀,皆出其所規畫。鑄少而聰敏,尤工騎射。從憲宗征蜀,屢建功績。后三入中書,定法令,制雅樂,多所裨贊。經濟不愧其父,而文章亦具有父風,故元好問、李冶諸人皆與款契。然楚材《湛然居士集》尚有抄本,而鑄集久佚不傳,藏書家至不能舉其名氏。惟明錢溥《內閣書目》有《耶律丞相雙溪集》十九冊,亦不詳其卷目。檢勘《永樂大典》所收鑄《雙溪醉隱集》,篇什較夥,有《前集》、《新集》、《續集》、《別集》、《外集》諸名。又別載趙著、麻革、王萬慶諸序跋,乃為鑄年少之詩,名《雙溪小稿》者而作。是所作諸集,本各為卷帙,頗有瑣碎之嫌。謹裒集編次,都為一集,而仍以《雙溪小稿》原序、原跋分系首末,用存其概。鑄早從征伐,足跡涉歷,多西北極遠之區,故所述塞外地理典故,往往詳核。如據《和林城唐明皇御書闕特勤碑》證《新舊唐書》作“特勒”之誤。處月、丁零二注,辨論頗詳。此類皆有裨於考證。又其家在金、元之間,累世貴顯,諳習朝廷舊聞。集中如《瓊林園》、《龍和宮》諸賦,敘述海陵、章宗軼事及宮室制度,多《金史》所未及。其他題詠,亦多關系燕都故實,而《帝京景物略》諸書均未紀錄,亦足以資博識也。至於《金史耶律履傳》、《元史耶律楚材傳》均不著其里貫,於史例頗為不合。今考鑄《寓歷亭詩注》云:“予家遼上,后家醫無閭。”又《五湖別業詩注》云:“余先居和林,從寓隗臺,今卜筑縉云五湖別業。”敘其遷徙之跡頗詳,是尤足以補史之闕矣。
《東菴集》四卷(永樂大典本)
元滕安上撰。安上字仲禮,定州人。以薦除中山府教授。歷禹城主簿,徵為國子博士,轉太常丞,拜監察御史。以地震上疏不得達,遂引疾去。尋起為國子司業,卒於官。《元史》不為立傳。其事實具見於姚燧所作《墓碣銘》,且稱其“敏修篤行,學積其躬,道行其家,化及其鄉”。而吳澄《文正集》亦謂安上為人,乃有學有行而有文者。蓋亦束修自好之士也。燧又稱所著有《東菴類稿》十五卷,江西廉訪使趙秉政版之行世。又有《易解》、《洗心管見》藏於家。而焦竑《國史經籍志》乃稱安上《東菴稿》十六卷,與燧所紀卷數不合,當由未見原集而誤。近時顧嗣立作《元詩選》,搜采至數百家,而安上之集闕焉,則其佚久矣。今從《永樂大典》中裒集編次,得詩二百馀篇,分為四卷。其詩格以樸勁為主,不免稍失之粗獷,而筆力健舉。七言古詩尤有開闔排宕之致,視元末秾艷纖媚之格全類詩馀者。又不以彼易此矣。考蘇天爵《文類》,載有安上《祭硯司業先生文》一篇。而姚燧亦謂其文一本理義,辭旨暢達,不為險譎,非有裨世教者不言。是原集當兼載詩文,惜《永樂大典》僅存其詩,其文已無可考也。
《白云集》四卷(編修朱筠家藏本)
元許謙撰。謙有《讀書叢說》,已著錄。謙初從金履祥游,講明朱子之學,不甚留意於詞藻,然其詩理趣之中頗含興象。五言古體,尤諧雅音,非《擊壤集》一派惟涉理路者比。文亦醇古,無宋人語錄之氣,猶講學家之兼擅文章者也。惟其《與王申伯》一詩,宗旨入於莊、老,非儒者所宜言。《求補儒吏》一書,代人干乞,亦可不必編置集中,為有道之累。至於《南城晚望詩》,乃五言長律八韻,而誤分為二首。《放棹行》乃七言古詩,而誤以為律體。故《朝散大夫婺州路總管治中致仕朱公壙志》,末稱“孤子某等泣血謹識”,全篇皆子為父作之詞,乃他人之文,誤為收入。《題趙昌甫詩卷》實七言絕句一首,題下昌甫以辛丑歲云云,即詩之序,乃誤入雜著中。《學箴》一篇既據謙手跡收入集中,即當題曰《補遺》,乃別共明人題跋題曰《附錄》。考卷末《舊跋》,是集乃正統丁卯金臺李伸得殘編於其祖妣王氏家,皆謙之草稿。伸始編次成書,非出於謙所自定,故體例踳駁如是也。成化丙戌,江浦張瑄初刻於廣東,金華陳相為之序。
又有正德戊寅陳綱《重刻跋》,稱脫去數頁,竟不可得。又稱改其名曰《白云存稿》。此本從商邱宋犖家傳寫,乃題曰《許白云集》,亦無闕頁。觀卷末題識,蓋此跋從別本錄入,故與書不相應,今亦削之不載云。
《畏齋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程端禮撰。端禮有《讀書分年日程》,已著錄。其詩文名《畏齋集》,見於黃溍所作《墓志》,而不著卷數。諸家書目亦多不載,故世久無傳。惟散見《永樂大典》中者尚得詩文百馀篇。謹依類編次,厘為六卷。其學以朱子為宗,故作《孫叔會詩集序》云:“詩至七言而衰,律而壞,詞而絕。自朱子出,而古詩遺意復見。”蓋朱子之學不在乎詩,故其作有自然之妙,諷詠勸懲之實。又《送牟景陽序》云:“蜀文再變於魏了翁。”了翁學程、朱學,故未嘗有意為文人之文,而文自妙。其全集宗旨,不出於是。夫朱子為講學之宗,誠無異議。至於文章一道,則源流正變,其說甚長。必以《晦菴》一集律天下萬世,而詩如李、杜,文如韓、歐,均斥之以衰且壞,此一家之私言,非千古之通論也。然端禮所作,尚皆明白淳實,不骫於正。而其持論,亦足以矯淫哇艷冶之弊,於文章尚不為無功。故糾其膠固之失,而仍裒輯其佚篇,備一格焉。
《默菴集》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安熙撰。熙字敬仲,稿城人。少慕劉因之名,欲從之游,因亦愿傳所學於熙。會因卒,不果。然所學一以因為宗。其門人蘇天爵作《熙行狀》,稱朱子《四書集注》初至北方,滹南王若虛起而辨之。陳天祥益闡其說。熙力與爭,天祥遂焚其書。今天祥之書故在,焚之之說雖涉於夸飾,然熙之力崇朱學,固於是可見也。熙歿之后,天爵輯其詩文,而虞集為之序。詩頗有格調,雖時作理語,而不涉語錄。惟《冬日齋居》五首及《壽李翁八十詩》,不入體裁。雜文皆篤實力學之言,而傷於平沓,蓋本無意於求工耳。天爵行狀稱集十卷。《目錄》后熙子塈附記,亦云《內集》五卷、《外集》五卷。此本僅存詩文五卷、《附錄》一卷,或舊本散佚,后人重為編綴歟。
《云峰集》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