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686字
- 2015-12-26 16:11:54
文章莫盛於兩漢。渾渾灝灝,文成法立,無格律之可拘。建安、黃初,體裁漸備。故論文之說出焉,《典論》其首也。其勒為一書傳於今者,則斷自劉勰、鍾嶸。勰究文體之源流,而評其工拙;嶸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師承。為例各殊。至皎然《詩式》,備陳法律,孟棨《本事詩》,旁采故實。劉攽《中山詩話》、歐陽修《六一詩話》,又體兼說部。后所論著,不出此五例中矣。宋、明兩代,均好為議論,所撰尤繁。雖宋人務求深解,多穿鑿之詞;明人喜作高談,多虛憍之論。然汰除糟粕,采擷菁英,每足以考證舊聞,觸發新意。《隋志》附總集之內,《唐書》以下則并於集部之末,別立此門。豈非以其討論瑕瑜,別裁真偽,博參廣考,亦有裨於文章歟?
《文心雕龍》十卷(內府藏本)
梁劉勰撰。勰字彥和,東莞莒人。天監中兼東宮通事舍人,遷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后出家為沙門,改名慧地。事跡具《南史》本傳。其書“原道”以下二十五篇,論文章體制,“神思”以下二十四篇,論文章工拙,合“序志”一篇為五十篇。據《序志篇》,稱上篇以下,下篇以上,本止二卷。然《隋志》已作十卷,蓋后人所分。又據《時序篇》中所言,此書實成於齊代。此本署梁通事舍人劉勰撰,亦后人追題也。是書自至正乙未刻於嘉禾,至明弘治、嘉靖、萬歷間凡經五刻。其“隱秀”一篇,皆有闕文。明末常熟錢允治,稱得阮華山宋槧本,鈔補四百馀字。然其書晚出,別無顯證,其詞亦頗不類。如“嘔心吐膽”,似摭《李賀小傳》語;“鍛歲煉年”,似摭《六一詩話》論周樸語;稱班姬為匹婦,亦似摭鍾嶸《詩品》語。皆有可疑。況至正去宋未遠,不應宋本已無一存,三百年后,乃為明人所得。又考《永樂大典》所載舊本,闕文亦同。其時宋本如林,更不應內府所藏無一完刻。阮氏所稱,殆亦影撰,何焯等誤信之也。至字句舛訛,自楊慎、朱謀<土韋>以下,遞有校正,而亦不免於妄改。如《哀誄篇》賦憲之謚句,皆云“賦憲”當作“議德”,蓋以賦形近議,憲形近惪。惪,古德字也。
然考王應麟《玉海》曰:“周書謚法,惟三月既生魄,周公旦、太公望相嗣王發,既賦憲受臚於牧之野,將葬,乃制作謚。《文心雕龍》云‘賦憲’之謚,出於此。”
然則二字不誤,古人已言,以是例之,其以意雌黃者多矣。
《文心雕龍輯注》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叔琳撰。叔琳有《研北易鈔》,已著錄。考《宋史藝文志》有辛處信《文心雕龍注》十卷,其書不傳。明梅慶生注,粗具梗概,多所未備。叔琳因其舊本,重為刪補,以成此編。其訛脫字句,皆據諸家校本改正。惟《宗經篇》末附注,極論梅本之舛誤,謂宜從王維儉本。而篇中所載,乃仍用梅本,非用王本。殊自相矛盾。所注如《宗經篇》中《書實紀言》,而訓詁茫昧,通乎《爾雅》,則“文義曉然”句,謂《爾雅》本以釋詩,無關書之訓詁。案《爾雅》開卷第二字,郭注即引《尚書》“哉生魄”為證,其他釋書者不一而足,安得謂與書無關?
《詮賦篇》中“拓宇於楚詞”句,拓宇字出顏延年《宋郊祀歌》,而改為《括宇》,引《西京雜記》所載司馬相如“賦家之心,包括宇宙”語為證。割裂牽合,亦為未協。《史傳篇》中“徵賄鬻筆之愆,公理辨之究矣”句,公理為仲長統字,此必所著《昌言》中有辨班固徵賄之事。今原書已佚,遂無可考。觀劉知幾《史通》亦載班固受金事,與此書同。蓋《昌言》唐時尚存,故知幾見之也。乃不引《史通》互證,而引“陳壽索米事”為注,與《前漢書》何預乎。又《時序篇》中論齊無太祖、中宗,《序志篇》中論李充不字宏范,皆不附和本書。而《指瑕篇》中《西京賦》稱“中黃賁獲之疇”,薛綜繆注,謂之閹尹句,今《文選》薛綜注中實無此語,乃獨不糾彈。小小舛誤,亦所不免。至於《徵圣篇》中“四象精義以曲隱”句,注引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又引《朱子本義》曰:“四象謂陰陽老少。”案系辭易有四象,孔疏引莊氏曰:“四象謂六十四卦之中有實象,有假象,有義象。有用象,為四象也。”又引何氏說:“以天生神物八句為四象,其解兩儀生四象,則謂金木水火秉天地而有。”是自唐以前均無陰陽老少之說,劉勰梁人,豈知后有邵子易乎?又“秉文之金科”句,引揚雄《劇秦美新》。“金科玉條”又引注曰:“謂法令也。言金玉,佞詞也。”案李善注曰:“金科玉條謂法令。言金玉,貴之也。”此云佞詞,不知所據何本。且在《劇秦美新》,猶可謂之佞詞。此引注《徵圣篇》而用此注,不與本意剌謬乎?其他如注《宗經篇》三墳、五典、八索、九邱,不引《左傳》,而引偽孔安國書序。注《諧讔篇》荀卿《蠶賦》,不引荀子《賦篇》,而引明人《賦苑》。尤多不得其根柢。然較之梅注,則詳備多矣。
《詩品》三卷(內府藏本)
梁鍾嶸撰。嶸字仲偉,潁川長社人。與兄岏弟嶼,并好學有名。齊永明中為國子生。王儉舉本州秀才,起家王國侍郎。入梁,仕至晉安王記室,卒於官。嶸學通《周易》,詞藻兼長。所品古今五言詩,自漢、魏以來一百有三人,論其優劣,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之首,各冠以序。皆妙達文理,可與《文心雕龍》并稱。近時王士禎極論其品第之間,多所違失。然梁代迄今,邈逾千祀,遺篇舊制,什九不存,未可以掇拾殘文,定當日全集之優劣。惟其論某人源出某人,若一一親見其師承者,則不免附會耳。史稱嶸嘗求譽於沈約,約弗為獎借,故嶸怨之,列約中品。案約詩列之中品,未為排抑。惟序中深詆聲律之學,謂蜂腰鶴膝,仆病未能;雙聲疊韻,里俗已具。是則攻擊約說,顯然可見,言亦不盡無因也。
又一百三人之中,惟王融稱王元長,不著其名,或疑其有所私尊。然徐陵《玉臺新詠》亦惟融書字,蓋齊、梁之間避齊和帝之諱,故以字行,實無他故。今亦姑仍原本,以存其舊焉。
《文章緣起》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舊本題梁任昉撰。考《隋書經籍志》載任昉《文章始》一卷,稱有錄無書。
是其書在隋已亡。《唐書藝文志》載任昉《文章始》一卷,注曰張績補。績不知何許人。然在唐已補其亡,則唐無是書可知矣。宋人修《太平御覽》,所引書一千六百九十種,摯虞《文章流別》、李充《翰林論》之類,無不備收,亦無此名。今檢其所列,引據頗疏。如以表與讓表分為二類,騷與反騷別立兩體;《挽歌》云起繆襲,不知薤露之在前;《玉篇》云起凡將,不知蒼頡之更古。崔骃達旨,即揚雄《解嘲》之類,而別立旨之一名;崔瑗《草書勢》,乃論草書之筆勢,而強標勢之一目。皆不足據為典要。至於謝恩曰章,《文心雕龍》載有明釋,乃直以謝恩兩字為文章之名。尤屬未協,疑為依托,并書末洪適一跋亦疑從《盤洲集》中鈔入。然王得臣為嘉祐中人,而所作《麈史》有曰:“梁任昉集秦、漢以來文章名之始,目曰文章緣起。自詩、賦、離騷至於勢、約,凡八十五題,可謂博矣。既載相如《喻蜀》,不錄揚雄《劇秦美新》;錄《解嘲》而不收韓非《說雜》;取劉向《列女傳》而遺陳壽《三國志評》。又曰:“任昉以三言詩起晉夏侯湛,唐劉存以為始‘鷺于飛,醉言歸’;任以頌起漢之王褒,劉以始於周公時邁;任以檄起漢陳琳檄曹操,劉以始於張儀檄楚;任以碑起於漢惠帝作四皓碑,劉以管子謂無懷氏封太山刻石紀功為碑;任以銘起於秦始皇登會稽山,劉以為蔡邕銘論黃帝有巾幾之銘”云云。所說一一與此本合,知北宋已有此本,其殆張績所補,后人誤以為昉本書歟?明陳懋仁嘗為之注,國朝方熊更附益之。凡編中題注字者,皆懋仁語。題補注字者,皆熊所加。其注每條之下,蔓衍論文,多捃拾摯虞、李充、劉勰之言,而益以王世貞《藝苑卮言》之類,未為精要。於本書間有考證,而失於糾駁者尚多。議論亦往往紕繆。如謂枚乘《七發》源於孟子、莊子之七篇,殊為附會。又謂鄉約之類當仿王褒僮約為之,庶不失古意。不知僮約乃俳諧游戲之作,其文全載《太平御覽》中。豈可以為鄉約之式,尤為乖舛。以原本所有,姑附存之云爾。
《本事詩》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唐孟棨撰。棨字初中,爵里未詳。王定保《唐摭言》稱“棨出入場籍垂三十馀年,年稍長於小魏公。其放榜日,出行曲謝”云云。則嘗於崔沆下登第。書中韓翃條內稱:“開成中,余罷梧州。”亦不知為梧州何官。《新唐書藝文志》載此書,題曰孟啟。毛晉《津逮秘書》因之。然諸家稱引,并作棨字,疑唐志誤也。是書前有光啟二年自序云:“大駕在褒中。”蓋作於僖宗幸興元時。皆采歷代詩人緣情之作,敘其本事。分情感、事感、高逸、怨憤、徵異、徵咎、嘲戲七類。所記惟樂昌公主、宋武帝二條為六朝事,馀皆唐人。其中《士人代妻答詩》一首,韋縠《才調集》作《葛鵶兒》。二人相去不遠,蓋傳聞異詞。《薔薇花落》一詩乃賈島刺裴度作,棨所記不載緣起,疑傳寫脫誤。其李白《飯顆山頭》一詩,論者頗以為失實。然唐代詩人軼事頗賴以存,亦談藝者所不廢也。晁公武《讀書志》載五代有處常子者,嘗續棨書為二卷,仍依棨例,分為七章,皆唐人之詩。今佚不傳,惟棨書僅存云。
《詩品》一卷(內府藏本)
唐司空圖撰。圖有《文集》,已著錄。唐人詩格傳於世者,王昌齡、杜甫、賈島諸書,率皆依托。即皎然《杼山詩式》,亦在疑似之間。惟此一編,真出圖手。其《一鳴集》中有《與李秀才論詩書》,謂詩貫六義,諷諭抑揚,渟蓄淵雅,皆在其中。惟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言意外之致。又謂梅止於酸,鹽止於咸,而味在酸咸之外。其持論非晚唐所及。故是書亦深解詩理,凡分二十四品:曰雄渾,曰沖淡,曰纖秾,曰沉著,曰高古,曰典雅,曰洗煉,曰勁健,曰綺麗,曰自然,曰含蓄,曰豪放,曰精神,曰縝密,曰疏野,曰清奇,曰委曲,曰實境,曰悲慨,曰形容,曰超詣,曰飄逸,曰曠達,曰流動。各以韻語十二句體貌之。所列諸體畢備,不主一格。王士禎但取其“采采流水,蓬蓬遠春”二語,又取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二語,以為詩家之極則,其實非圖意也。
《六一詩話》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歐陽修撰。修有《詩本義》,已著錄。是書前有自題一行,稱退居汝陰時集之,以資閑談。蓋熙寧四年致仕以后所作。越一歲而修卒,其晚年最后之筆也。
陳師道《后山詩話》謂修不喜杜甫詩,葉夢得《石林詩話》謂修力矯西昆體。而此編載論蔡都尉詩一條,劉子儀詩一條,殊不盡然。毛晉后跋所辨,亦公論也。
其中如“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一聯,今見杜荀鶴《唐風集》,而修乃作周樸詩。魏泰作《臨漢隱居詩話》,詆其謬誤。然考宋吳聿《觀林詩話》曰:“杜荀鶴詩句鄙惡,世所傳《唐風集》首篇‘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者,余甚疑不類荀鶴語。他日觀唐人小說,見此詩乃周樸所作,而歐陽文忠公亦云爾。蓋借此引編以行於世矣”云云。然則此詩一作周樸,實有根據,修不誤也。惟九僧之名,頓遺其八,司馬光《續詩話》乃為補之,是則記憶偶疏耳。
《續詩話》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司馬光撰。光有《易說》,已著錄。是編題曰《續詩話》者,據卷首光自作小引,蓋續歐陽修《六一詩話》而作也。光傳家集中具載雜著,乃不錄此書。
惟左圭《百川學海》收之。然傳家集中亦不錄“切韻指掌圖”,或二書成於編集之后耶?光德行功業,冠絕一代,非斤斤於詞章之末者。而品第諸詩,乃極精密。
如林逋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魏野之“數聲離岸櫓,幾點別州山”;韓琦之“花去曉叢蝴蝶亂,雨馀春圃桔槔閑”;耿仙芝之“草色引開盤馬地,簫聲吹暖賣餳天”。寇準之《江南春詩》,陳堯佐之《吳江詩》,暢當、王之渙之《鸛雀樓詩》,及其父《行色詩》,相沿傳誦,皆自光始表出之。其論魏野詩誤改藥字,及說杜甫“國破山河在”一首,尤妙中理解,非他詩話所及。
惟“梅堯臣病死”一條,與詩無涉,乃載之此書,則不可解。考光別有《涑水記聞》一書,載當時雜事。豈二書并修,偶以欲筆於彼冊者,誤筆於此冊歟?
《中山詩話》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劉攽撰。攽有《文選類林》,已著錄。當熙寧、元祐之間,攽兄弟以博洽名一世,而吟詠則不甚著,惟此論詩之語獨傳。宋人所引,多稱《劉貢父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