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0章

《乾坤清氣集》十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偶桓編。桓字武孟號海翁,因眇一目,又自號“瞎牛”,太倉人。洪武中官荊門州吏目。是集錄元一代之詩,分體編次,其中如汪元量、瀛國公、元好問等,上該金、宋之末;張以寧、危素等,亦下涉明初。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明初詩人操選政者,賴良直卿、許中麗仲孚。劉仔肩汝弼、沈巽士偁、王偁孟敭,皆有所蔽。惟瞎牛《乾坤清氣》一編,能別開生面。惜余所鈔闕七言近體絕句,未得全書,恒以為憾。此本稱,鈔自孫氏“蒼雪齋”,所闕與彝尊本同。又以厲氏“樊榭山房”本,郁氏“東嘯軒本”參校,頗為精善。雖卷帙無多,而去取極為不茍,又編在明初,多見舊刻,如七言古詩中陳旅《泰定元年八月》一首,張翥《周昉按樂圖》一首,鄭元祐《送林彥清》一首,《將還淮揚》一首;古樂府中,揭徯斯《馬上郎》、《車中女》二首,陳泰《漢使謠》一首,薩都剌《秋夜長》一首、張憲《飛來狐》一首;五言律詩中,如馬祖常《寄邵允文》一首,《南征》一首,張翥《禖臺》一首,《游石頭城清涼寺》一首,楊基《夏夜有懷》第二首。今本集皆佚不載,惟賴此集以存。又五言律詩中,趙孟頫《次袁學士上都集韻》一首,《松雪集》不載;而譚氏所刻《趙子昂詩集》有之,當亦從此本摭入也。他如《題金淵集》詩、《山村集》、《竹素山房集》,皆作吾衍,此本作屠彝。《烏夜啼》、《將進酒》、《趙孝子歌》三首,《玉山草堂雅集》作柯九思,此作雅琥。皆足以考異。其馀字句,互異諸集者,不一而足,甚如倪瓚《春日云林齋居詩》凡六韻六十字,而與本集相同者僅十七字。桓受知倪瓚最深,是必其手授定本,為編《云林集》者所未見矣。至於甘立《烏夜啼》一首,既見八卷《古樂府》,又載入一卷中,作《晚出西掖》第二首,編次亦未免小疏。李孝光《題楊鐵崖琴書安樂窩》詩,“艷妻歡娛,自令身枯”二句,誤析“令”字為。“人之”二字,傳寫亦未免有舛。然元詩選本,究當以此編為善也。

《元音》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洪武甲子烏斯道《序》,稱寧波孫原理匯輯。又有曾用臧《序》,稱為定海丞張中達所刻,末題辛巳九月下澣,而空其年號兩字。

考辛巳為建文三年,殆以靖難革除,剷削其板,蓋猶明初本也。所錄自劉因至龍云從,凡一百七十六人。每人之下略注字號爵里,大抵詳於元末,而略於元初。

末附無名氏詩十一首,又陳益稷詩一首,程文海詩四首,滕賓詩一首,虞集詩五首,別題曰《補遺》。均為原目所不載。其中無名氏諸篇,尤為淺俗,與全書體例稍異,或中達刻板之時,以意增入歟?顧嗣立《元百家詩選》凡例,嘗議宋公傳《元詩體要》、蔣易《元風雅》及原理是書,所收均為不廣。然是書於去取之間,頗具持擇;雖未能盡汰當時秾縟之習,而大致崇尚風格,已有除煩滌濫之功矣。

《雅頌正音》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仔肩編。仔肩字汝弼,鄱陽人。洪武初,因薦應召至京,集同時之詩為此書,上自公卿,下至衲子,凡五十馀人,而仔肩所作亦附焉。用劉向、王逸、徐陵、芮挺章例也。有宋濂、張孟兼前后二《序》,皆作於洪武三年。所選之詩,每人寥寥數首,蓋是時諸人之集,皆未成編,隨得隨錄,故未能賅備;然明初諸家,今無專集行世者,頗藉以略存梗概。其時武功初定,文治方興,仔肩擬之《雅》、《頌》,固未免溢美。要其舂容諧婉,雍雍乎開國之音,存之亦足以見明初之風氣也。此本猶洪武時舊刻,歲久刓敝,頗有模糊佚脫之處,無別本可校,今悉姑仍其舊焉。

《唐詩品匯》九十卷、《拾遺》十卷(編修鄭際唐家藏本)

明高棅編。棅有《嘯臺集》,已著錄。宋之末年“江西”一派與“四靈”一派,并合而為“江湖派”。猥雜細碎,如出一轍,詩以大弊。元人欲以新艷奇麗矯之,迨其末流,飛卿、長吉一派,與盧仝、馬異、劉義一派并合而為纖體,妖冶俶詭,如出一轍,詩又大弊。百馀年中,能自拔於風氣外者,落落數十人耳。

明初閩人林鴻,始以規仿盛唐立論,而棅實左右之,是集其職志也。所錄凡六百二十家,得詩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分體編次,為五言古詩二十四卷,七言古詩十三卷,長短句附焉;五言絕句八卷,六言附焉;七言絕句十卷,五言律詩十五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律詩九卷,排律附焉。始於洪武甲子,成於癸酉;至戊寅,又搜補作者六十一人,詩九百五十四首,為《拾遺》十卷附於后。考《玉臺新詠》有古絕句四首,棅以絕句居律詩前,蓋有所考。至排律之名,古所未有。楊仲宏撰《唐音》,始別為一目。棅祖其說,遂至今沿用。二馮批點《才調集》,以堆砌板滯,雜亂無章之病歸咎於“排”之一字,詆棅為作俑。然詩家不善隸事,即二韻、四韻,未嘗不堆砌板滯,雜亂無章。是亦不必盡以“排”字為誤矣。諸體之中,各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馀響、旁流九格,其凡例謂:大略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為大家,為名家,為羽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為馀響;方外異人等詩為旁流。間有一二成家,特立自異者,則不以世次拘之。如以陳子昂與李白列在正宗;劉長卿、錢起、韋應物、柳宗元與高適、岑參同在名家是也。其分初、盛、中、晚,蓋宋嚴羽已有是說,二馮嘗以劉長卿亦盛亦中之類,力攻其謬。然限斷之例,亦論大概耳。寒溫相代,必有半冬半春之一日,遂可謂四時無別哉?《明史文苑傳》謂,終明之世,館閣以此書為宗。厥后李夢陽、何景明等摹擬盛唐,名為崛起,其胚胎實兆於此。平心而論,唐音之流為膚廓者,此書實啟其弊;唐音之不絕於后世者,亦此書實衍其傳。功過并存,不能互掩,后來過毀過譽,皆門戶之見,非公論也。

至於章懷太子《黃臺瓜詞》,沈佺期《古意》之類,或點竄舊文;康寶月、劉令嫻之類,或泛收六代。杜常、胡宿之類,或誤采宋人。小小瑕疵,尤所未免;卷帙既富,核檢為難,第觀其大體可矣。

《廣州四先生詩》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乃明初廣州黃哲、李德、王佐、趙介四人詩也。哲字庸之,用薦拜翰林待制,侍懿文太子讀書,出知東阿縣,升東平通判,歸,尋坐法死;有《雪蓬集》。德字仲修,洪武中,用薦授雒陽長史,官至義寧縣知縣,有《易庵集》。佐字彥舉,本河東人,元末侍父官南雄,遂占南海籍。洪武初,徵至京師,授給事中。有《聽雨軒》、《瀛洲》二集,沒后稿多遺逸,僅存詩一卷,郡人彭森刻於建安。介字伯貞,明初閉戶讀書,不求仕進,屢薦皆辭免。坐累,逮赴京師,卒於南昌舟中。后以子純官監察御史,贈如其官,有《臨清集》。四人初與同郡孫蕡號“南園五先生”,后惟蕡集流傳,四人著作已多散佚,此乃后人重輯之本。以蕡集別行,故惟稱“四先生”焉。雖網羅放失,篇帙無多,然如哲之五言古體,祖述齊、梁;德之七言長篇,胎息溫、李;俱可自名一家。惟佐氣骨稍卑,未能驂駕;而介詩所存太少,不足以見所長耳。然粵東詩派,數人實開其先,其提唱風雅之功,有未可沒者,故存之以著其概。俾與《西庵集》并傳焉。

《三華集》十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無錫錢子正及弟子義、侄仲益合刻詩也。子正《綠苔軒集》六卷,前有王達《序》;子義《種菊庵集》四卷,前有洪武八年《自序》;仲益《錦樹集》八卷,前有魏驥《序》。三集初各自為書,正統中,仲益族子公善等,始合而刻之,其曰“三華”者,蓋以三者皆錢氏英華也。按子正詩,朱彝尊《明詩綜》不載,但附見其名於子義之下,然二人出處始末,均無可考;獨仲益以元末進士知華亭縣,后為翰林修撰,見於魏驥《序》中。而《明詩綜》載:仲益,永樂初以翰林編修轉周王府長史,與驥《序》互有異同;又稱:仲益詩格爽朗,惜“遺集”罕傳,予從秦對巖前輩購得,亟錄八首,猶未盡其蘊云云。然則彝尊僅見“仲益遺集”未見斯本也。則亦罕覯之笈矣。

《閩中十子詩》三十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袁表、馬熒同編。表字景從,熒字用昭,皆福州人。閩中十子者,一曰福清林鴻,有《膳部集》;一曰長樂陳亮,有《儲玉齋集》;一曰長樂高廷禮,有《木天清氣集》、《嘯臺集》;一曰閩縣王恭,有《白云樵唱》、《鳳臺清嘯》、《草澤狂歌》諸集;一曰閩縣唐泰,詩軼不傳,散見《善鳴集》中;一曰閩縣鄭定,有《澹齋集》;一曰永福王偁,有《虛舟集》;一曰閩縣王褒,有《養靜集》;一曰閩縣周元,有《宜秋集》;一曰侯官黃元,其集名不傳。皆明初人,萬歷丙子,表等即高以陳家所藏諸人之詩,選為是集。考閩中詩派,多以十子為宗,厥后輾轉流傳,漸成窠臼,其初已有唐摹晉帖之評,其后遂至有詩必律,有律必七言;而“晉安”一派,乃至為世所詬厲。論閩中詩者,嘗深病之。要其濫觴之始,不至是也。十人遺集已不盡傳,傳者亦不盡可錄。此編采擷菁華,存其梗概,猶可以見一時之風氣,固宜存以備一格焉。

《元詩體要》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宋緒編。緒字公傳,以字行,馀姚人。成祖時預修《永樂大典》時,同邑被徵者五人,及書成,宋孟岳、趙膚迪、朱德茂、張廷皆授官,緒獨辭歸。是集,錄元一代之詩。曹安《讕言長語》,稱其分體三十有八。此本凡為體三十有六,曰《四言》、曰《騷》、曰《選》、曰《樂府》、曰《柏梁》、曰《五言》、曰《七言》、曰《長短句》、曰《雜古》、曰《言》、曰《詞》、曰《歌》、曰《行》、曰《操》、曰《曲》、曰《吟》、曰《嘆》、曰《怨》、曰《引》、曰《謠》、曰《詠》、曰《篇》、曰《禽言》、曰《香奩》、曰《陰何》、曰《聯句》、曰《集句》、曰《無題》、曰《詠物》、曰《五言律》、曰《七言律》、曰《五言長律》、曰《五言絕》、曰《六言絕》、曰《七言絕》、曰《拗體》。

較安所列少“七言長律體”、“側體”二種,未喻其故。各體之前,皆有《小序》,仿方回《瀛奎律髓》之例,其中或以體分,或以題分,體例頗不畫一。其以體分者,選體別於五言古,吟嘆怨引之類別於樂府,長短句別於雜古體,未免治絲而棼。其以題分者,香奩、無題、詠物,既各為類,則行役、邊塞、贈答諸門,將不勝載,更不免於掛漏。又第八卷楊維楨《出浴》絕句,實唐韓偓七言律詩后四句,亦間有疏舛。然去取頗有鑒裁,鄧林《序》稱,緒深於詩,故選詩如此之精。

非溢詞也。傳本頗稀,此本為秀水曹溶家所藏,目錄卷六以下闕,書中亦間有闕頁,惜無別本可校矣。

《滄海遺珠》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正統元年楊士奇《序》,稱都督沐公所選。又稱其字曰景容,黔寧王之仲子。佐兄黔國公為朝廷鎮撫西南一方,考《明史》黔寧王沐英之子晟為黔國公,鎮云南;昂為右都督,傾云南都司,則此集當為昂所編。惟昂字景高,不字景容,疑其初字景高,至洪熙元年后避仁宗之諱,改高為容,史未及詳。其以第三子為“仲子”,則疑誤以黔國公為長也。所錄凡朱經、方行、朱綝、曾烜、周昉、韓宜可、王景彰、樓璉、王汝玉、逯昶、平顯、胡粹中、楊宗彝、劉叔讓、楊子善、張洪、范宗暉、施敬、僧天祥、機先、大用二十人之作,共三百馀首;皆明初流寓遷謫於云南者。每人姓名之下,各注其字號里居。以其為劉仔肩、王偁諸家詩選所不及,故名曰《遺珠》。二十人皆無專集。此編去取頗精審,所錄多斐然可觀。自古以來,武人能詩者代代有之,以武人司選錄,而其書不愧善本者,惟此一集而已。是固不可不傳也。

《中州名賢文表》三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劉昌編。昌字欽謨,吳縣人。正統乙丑進士,歷官河南提學副使,遷廣東參政。是編,即其官河南時所蒐輯。凡許衡六卷,姚燧八卷,馬祖常五卷,許有壬三卷,王惲六卷,富珠哩翀二卷。又略依本集之體,各以碑志、銘傳等篇附錄於后。考許衡《魯齋遺書》,馬祖常《石田集》,許有壬《至正集》,王惲《秋澗集》,雖尚存傳本;而惟《魯齋遺書》有刊板,馀皆輾轉傳鈔,舛訛滋甚,賴此編擷其英華,得以互勘。至姚燧本集五十卷,富珠哩翀本集六十馀卷,見於諸家著錄者,已久佚不傳,獨賴此僅存。其表章之功,亦不可泯矣。每集末有昌所作《跋語》數則,亦頗見考訂。王士禎《香祖筆記》載,其《勸宋牧仲重刻文表》,且云:欽謨諸跋當悉刻之,以存其舊。此本實康熙丙戌宋犖授錢塘汪立名所刊,其附入原跋,蓋本士禎之意也。昌《自序》又謂此其內集,尚有外集、正集、雜集若干卷。今俱未見,殆久而散佚歟。

《明文衡》九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酒泉市| 和平区| 上饶市| 洞头县| 洛南县| 龙泉市| 苗栗县| 周宁县| 贡嘎县| 建平县| 永修县| 扎囊县| 吉木乃县| 泌阳县| 开阳县| 景东| 乌审旗| 永新县| 淮南市| 霍邱县| 德令哈市| 定州市| 固原市| 阳朔县| 北碚区| 封开县| 东至县| 宁夏| 博爱县| 怀集县| 嵊州市| 吴旗县| 贺州市| 江西省| 北碚区| 仪陇县| 全椒县| 桐梓县| 肃南| 上犹县| 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