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742字
- 2015-12-26 16:11:54
《坡門酬唱集》二十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邵浩編。浩字叔義,金華人,前有張叔椿《序》云:歲己酉,朅來豫章,機幕邵君實隆興同升,出示巨編,目曰《坡門酬唱》,總成六百六十篇,命工鋟木,以廣其傳,末題紹興元年五月二十四日。又有浩自作《引》云:紹興戊寅,浩年未冠,肄業成均,隆興癸未,始得第以歸,因取“兩蘇公”兄唱弟和及“門下六君子”平日屬和兩公之詩,摭而錄之,曰《蘇門酬唱》。淳熙己酉,浩官豫章,臨江謝公為之作《序》,且更曰《坡門酬唱》,末題紹興庚戌四月一日。考癸未為孝宗隆興元年,己酉為淳熙十六年,上距高宗紹興元年辛亥己五十九年,且庚戌為建炎四年,亦不得題紹興,二《序》紀年顯然有誤。案:淳熙己酉,孝宗內禪,次年庚戌,即光宗紹熙元年,則《序》內,“紹興”必“紹熙”之訛,特據浩《引》所言叔椿《序》當先成,乃浩《引》題四月,叔椿《序》反題五月,亦為舛錯未合,殆傳寫既久,或經后人所妄改歟。前十六卷為軾詩,而轍及諸人和之者;次轍詩四卷;次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等詩三卷,亦錄軾及諸人和作,惟李廌闕焉。其不在八人之數,而別有繼和者,亦皆附入,為注以別之。其詩大抵同題共韻之作,比而觀之,可以知其才力之強弱,與意旨之異同,較之散見諸集,易於互勘,談藝者亦深有裨也。至於本集所有,《山谷外集》所載,《次韻子瞻書黃庭經尾》,《付蹇道士》、《韻晁補之》、《廖正一贈答詩》,補之又有《和子瞻種松》、《贈杜輿秀才》三首,今《坡集》載坡詩止二首,而此集均未編入,小小掛漏,在所不免,亦不必為之苛責矣。
《樂府詩集》一百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郭茂倩撰?!督ㄑ滓詠硐的暌洝罚d茂倩為侍讀學士郭褎之孫,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詳。本渾州須城人,此本題曰太原,蓋署郡望也。是集總括歷代樂府,上起陶唐,下迄五代,凡《郊廟歌詞》十二卷,《燕射歌詞》三卷,《鼓吹曲詞》五卷,《橫吹曲詞》五卷,《相和歌詞》十八卷,《清商曲詞》八卷,《舞曲歌詞》五卷,《琴曲歌詞》四卷,《雜曲歌詞》十八卷,《近代曲詞》四卷,《雜謠歌詞》七卷,《新樂府詞》十一卷。其《解題》徵引浩博,援據精審,宋以來考“樂府”者,無能出其范圍。每題以古詞居前,擬作居后,使同一曲調,而諸格畢備,不相沿襲,可以藥剽竊形似之失。其古詞多前列本詞,后列入樂所改,得以考知孰為側,孰為趨,孰為艷,孰為增字、減字。其聲詞合寫,不可訓詁者,亦皆題下注明。尤可以藥摹擬聱牙之弊,誠樂府中第一善本。明梅鼎祚《古樂苑》曰:郭氏意務博攬,間有詩題,混列樂府。如《采?!穭t劉邈《萬山見采桑人》、《從軍行》則王粲《從軍詩》,梁元帝《同王僧辨從軍》、江淹《擬李都尉從軍》,張正見《星名從軍詩》、庾信《同盧記室從軍》之類,有取詩首一二語竄入前題。如“自君之出矣”,則鮑令暉《題詩后寄行人》,“長安少年行”則何遜學古詩《長安美少年》之類。有辭類前題原未名為歌曲,如《苦熱行》任昉、何遜但云“苦熱”,“斗雞”篇,梁簡文但云“斗雞”之類。有賦詩為題,而其本辭實非樂府,若張正見“晨雞高樹鳴”,本阮籍《詠懷詩》“晨雞鳴高樹,命駕起旋歸”;張率“雀乳空井中”,本傅元雜詩,“鵲巢邱城側,雀乳空井中”之類;亦有全不相蒙,如《善哉行》則江淹《擬魏文游宴》;《秋風》則吳邁遠“古意贈今人”之類。有一題數篇半為牽合,如楊方《合歡詩》后三首為雜詩,《采蓮曲》則梁簡文后一首本《蓮花賦》中歌之類,并當刪正。云云。其說亦頗中理,然卷帙既繁,牴牾難保,司馬光《通鑒》猶病之,何況茂倩斯集?要之大廈之材,終不以寸朽棄也。
《古今歲時雜詠》四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蒲積中編。積中履貫未詳。初,宋綬有《歲時雜詠》二十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謂宣獻昔在中書第三閣,手編古詩及魏、晉迄唐人歲時章什,釐為十八卷,今益為二十卷。積中因其原本,續為此書;前有紹興丁卯《自序》,稱宣獻所集,允稱廣博,然本朝如歐陽、蘇、黃與夫半山、宛陵、文潛、無己之流,逢時感慨,發為辭章,不在古人下;因取其卷目而擇今代之詩附之,名曰《古今歲時雜詠》。鋟版以傳,蓋所增惟宋人之詩,而目類則一仍其舊也,晁公武載綬原本詩一千五百六首,而此本二千七百四十九首,比綬所錄增一千二百四十三首。
則一代之詩,已敵古人五分之四,其蒐采亦可謂博矣。其書自一卷至四十二卷,為元日至除夜二十八目;其后四卷,則凡只題月令而無節序之詩皆附焉。古來時令之詩,摘錄編類,莫備於此,非惟歌詠之林,并亦典故之藪,頗可以資采掇云。
《嚴陵集》九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董弅編。弅東平人,逌之子也。自著曰廣川,蓋欲附仲舒裔耳。紹興間知嚴州,因輯嚴州詩文,自謝靈運、沈約以下,迄於南宋之初。前五卷皆詩,第六卷詩后附賦二篇,七卷至九卷則皆碑銘題記等雜文。弅《自序》謂,嘗與僚屬修是州《圖經》,蒐求碑版,稽考載籍,所得逸文甚多,又得郡人喻彥先家所藏書,與教授沈愫廣求備錄而成。是集中如司馬光《獨樂園釣魚菴詩》,本作於洛中,以首句用嚴子陵事,因牽而入於此集,未免假借附會,沿《地志》之陋習。然所錄詩文,唐以前人雖尚多習見,至於宋人諸作,自有專集者數人外,他如曹輔、呂希純、陳瓘、朱彥、江公望、江公著、蔡肇、張伯玉、錢勰、李昉、扈蒙、劉昌言、丁謂、范師道、張保雝、章岷、阮逸、關詠、李師中、龐籍、孫沔、王存、馮京、刁約、元絳、張景修、岑象求、邵亢、馬存、陳軒、吳可幾、葉棐恭、劉涇、賈青、王達、張綬、余辟、刁衎、倪天隱、周邦彥、羅汝楫、詹亢宗、陳公亮、錢聞詩諸人,今有不知其名者,有知名而不見其集者,藉弅是編,尚存梗概,是亦談藝者,所取資矣。惟弅《序》作於紹興九年,而第九卷中,有錢聞詩《浚西湖記》,作於淳熙十六年,上距紹興九年凡五十一年;又有陳公亮《重修嚴先生祠堂記》及《書瑞粟圖》二篇,作於淳熙乙巳,《重修貢院記》一篇,作於淳熙丙午,亦上距弅作《序》之時,凡四十七、八年,則后人又有所附益。已非弅之本書,要亦宋人所續也。
《南岳倡酬集》一卷、《附錄》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朱子與張栻、林用中同游南岳倡和之詩也。用中字擇之,號東屏,古田人,嘗從朱子游。是集作於乾道二年十一月,前有栻《序》,稱《來往湖湘二紀》,夢寐衡岳之勝,丁亥秋,新安朱元晦來訪予湘水之上,偕為此游。而朱子詩題中亦稱栻為“張湖南”,蓋必栻當時官於衡、湘間,故有此稱。而《宋史》本傳,止載栻孝宗時,任荊湖北路轉運副使,后知江陵府,安撫本路,不言其曾官湖南,疑史有脫漏也。其游自甲戌至庚辰凡七日,朱子《東歸亂稿序》稱,得詩百四十馀首,栻《序》亦云,百四十有九篇;今此本所錄止五十七題,以《朱子大全集》參校,所載又止五十題,亦有《大全集》所有而此本失載者。又每題皆三人同賦,以五十七題計之,亦不當云一百四十九篇。不知何以參錯不合。又卷中聯句,往往失去姓氏標題,其他詩亦多依《朱子集》中之題,至有題作《次敬夫韻》,而其詩實為栻作者,蓋傳寫者訛誤脫佚,非當日原本矣。后有朱子《與林用中書》三十二篇,《用中遺事》十條,及朱子所作《字序》二首,皆非此集所應有。或林氏后人所附益歟?然以“南岳”標題,而泛及別地之尺牘;以倡酬為名,而濫載平居之講論;以三人合集,而獨載用中一人之言行。皆非體例,姑以原本所有存之云耳。
《萬首唐人絕句詩》九十一卷(內府藏本)
宋洪邁編。邁有《容齋隨筆》,已著錄。邁於淳熙間,錄唐五七言絕句五千四百首進御,后復補輯得滿萬首為百卷,紹興三年上之。是時降敕褒嘉,有“選擇甚精,備見博洽”之諭,陳振孫《書錄解題》,謂其中多采宋人詩,如李九齡、郭震、滕白、王嵒、王初之屬,其尤不深考者,為梁何遜。劉克莊《后村詩話》,亦謂其但取唐人文集雜說,抄類成書,非必有所去取。蓋當時瑣屑摭拾,以足萬首之數,其不能精審,勢所必然,無怪后人之排詆。至程珌《洺水集》責邁不應以此書進御,則與張栻詆呂祖謙,不應編《文鑒》,同一偏見,論雖正而實迂矣。是書原本一百卷。每卷以百首為率,而卷十九至卷二十二,皆不滿百首,又五言止十六卷,合之七言七十五卷,亦不滿百卷。目錄后載,嘉定間紹興守吳格《跋》,謂原書歲久蠹闕,因修補以永其傳,此本當是修補之后,復又散佚也。
《聲畫集》八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宋孫紹遠編。紹遠字稽仲,自署曰谷橋,未知“谷橋”何地也。所錄皆唐、宋人題畫之詩。凡分二十六門:曰《古賢》、曰《故事》、曰《佛像》、曰《神仙》、曰《仙女》、曰《鬼神》、曰《人物》、曰《美人》、曰《蠻夷》、曰《贈寫真者》、曰《風云雪月》、曰《州郡山川》、曰《四時》、曰《山水》、曰《林木》、曰《竹》、曰《梅》、曰《窠石》、曰《花卉》、曰《屋舍》、《器用》、曰《屏扇》、曰《畜獸》、曰《翎毛》、曰《蟲魚》、曰《觀畫》、《題畫》、曰《畫壁》、《雜畫》。錢曾《讀書敏求記》,謂其書不著編者姓氏,后人以卷首有劉莘老《題老子畫像詩》,因誤為莘老所輯。此本卷首,有淳熙丁未十月紹遠《自序》,謂入廣之明年,以所攜前賢詩,及借之同官擇其為畫而作者,編為一集,名之曰《聲畫》,用“有聲畫、無聲詩”之意也,則為紹遠編集,確有明證。豈曾所藏本偶佚此序耶?其編次頗為瑣屑,如卷五“梅”為一門,卷六“花卉門”中又有“早梅”、“墨梅”諸詩,殊少倫緒。然《序》稱畫有遠近,詩有先后,其他參差不齊甚多,故不得而次第之,則紹遠已自言之矣。其所錄如劉莘老、李廌、折中古、夏均父、徐師川、陳子高、王子思、劉叔贛、僧士珪、王履道、劉王孟、林子來、李商老、李元應、喻迪孺、李誠之、潘邠老、崔德符、蔡持正、王佐才、曾子開、陶商翁、崔正言、林子仁、吳元中、張子文、王承可、曹元象、僧善權、祖可、壁師、聞人武子、韓子華、蔡天啟、程叔易、李成年、趙乂若、謝民師、李膺仲、倪巨濟、華叔深、歐陽辟諸人,其集皆不傳。且有不知其名字者,頗賴是書存其一二,則非惟有資於畫,且有資於詩矣。
《宋文鑒》一百五十卷(內府藏本)
宋呂祖謙編。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案: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稱臨安書坊,有所謂《圣宋文海》者,近歲江鈿所編。孝宗得之,命本府校正刻版。周必大言其去取差謬,遂命祖謙校正。於是盡取秘府及士大夫所藏諸家文集,旁采傳記他書,悉行編類,凡六十一門,又稱有近臣密啟,所載臣僚奏議,有詆及祖宗政事者,不可示后世。乃命直院崔敦詩更定,增損去留凡數十篇,然訖不果刻也。此本不著為祖謙原本,為敦詩改本?!吨熳诱Z錄》稱《文鑒》收蜀人呂陶《論制師服》一篇,為敦詩所刪;此本六十一卷中仍有此篇,則非敦詩改本確矣。商輅《序》,稱當時臨安府,及書肆皆有版,與心傳所記亦不合。蓋官未刻,而其后坊間私刻之,故仍從原本耳。祖謙之為此書,當時頗鑠於眾口,張端義《貴耳集》,稱東萊修《文鑒》成,獨進一本,滿朝皆未得見,惟大珰甘昺有之。
公論頗不與。得旨除直秘閣,為中書陳骙所駁,載於陳之《行狀》?!冻半s記》又引《孝宗實錄》,稱祖謙編《文鑒》,有通經而不能文詞者,亦表奏廁其間,以自矜黨同伐異之功,縉紳公論皆嫉之。又載張栻時在江陵,《與朱子書》曰:伯恭好敝精神於閑文字中,何補於治道,何補於后學?承當編此等文字,亦非所以成君德也。而《朱子語錄》記其選錄五例,亦微論其去取有未當。蓋一時皆紛紛訾議。案錄副本以獻中官,祖謙似不至是。所謂通經而不能文章者,蓋指伊川,然伊川亦非全不能文。至此書所載《論政》、《論學》之文,不一而足,安得盡謂之無補?栻殆聞有此舉,未見此書,意其議出周必大,必選詞科之文,故意度而為此語也。陳振孫《書錄解題》記朱子晚年語學者曰,此書編次,篇篇有意,其所載奏議,亦系當時政治大節,祖宗二百年規模與后來中變之意,盡在其間,非選粹比也。然則朱子亦未始非之,殆日久而后論定歟。
《古文關鍵》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