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3492字
- 2015-12-26 16:11:54
元朱德潤撰。德潤字澤民,睢陽人,流寓吳中。延祐末,以薦授翰林應奉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尋授鎮東行省儒學提舉。召見,獻《雪獵賦》稱旨。時集善書者以金泥寫梵書,遂以德潤總其事。后移疾歸。至正間,起為江浙行中書省照磨官,參軍事,守杭、湖二郡,攝守長興。是集有《虞集題詞》、《黃溍序》,皆見微詞。惟合沙《俞焯序》稱其文理到而辭不凡,差得其實;詩則膚淺少深致,益非其所長矣。
《啽囈集》一卷(內府藏本)
元宋無撰。無有《翠寒集》,已著錄。是集始於《禹鼎》,終於《留夢炎》,每事為七言絕句一章,凡一百一首。各敘其始末於詩后,如自注然。詠史詩肇於班固。厥后詞人間作,往往一唱三嘆,托意於語言之外。至周曇、胡曾,詞旨淺近,古法遂微。無詩頗可觀,而此集亦不免以論為詩之病。其中如《金明池》、《龜胡琴》、《婢勝兒》之類,旁摭小說,亦殊泛濫也。
《論范》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題元進士歐陽起鳴撰。起鳴不知何許人。其書雜取經史諸子之語為題,各系以論,而史事為多。共六十篇。所見多乖僻,不足采錄。
《書林外集》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袁士元撰。士元字彥章,鄞縣人,即袁珙之父也。以薦授縣學教諭。尋擢翰林國史院檢閱官,不赴。其詩危素序之,稱其清麗可喜,然往往粗淺多累句。
如《壽呂瀛海詩》云:“我方而立足先弱,公到古稀鬢未蒼”,又其甚者也。
《黃楊集》三卷、《補遺》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華幼武撰。幼武字彥清,無錫人。平生篤於孝友,不樂仕進。構春草堂以奉母。凡力可以娛其親者,無不為之。性好吟詠。友人陳方題其集曰《黃楊》。
蓋為其愛詩甚篤,而奪於多事,故勉其無厄於閏也。然其詩未足名家,世以重其人品傳之耳。
《肅雝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舊本題元女子鄭允端撰。允端字正淑,平江人,宋丞相清之五世孫女,歸同郡施伯仁。至正丙申,張士誠入平江,家為兵所破,貧病悒悒而卒,年僅三十。
集首有《敘傳》,紀其始末。集為允端沒后伯仁裒其遺稿而成,錢塘錢惟善、青城杜寅為作《前后序》。明嘉靖中其五世孫仁始刻之。其詩詞意淺弱,失粘落韻者,不一而足。錢惟善等皆一代勝流,不應濫許至是。考集中《桃花集句》所謂“從教一簇開無主,終不留題崔護詩”者,楊循吉《吳中往哲記》以為蘇州李氏女子所作。或正德間是集未刻,循吉偶爾傳訛。至於《碧筒》一首作於王夫人席上者,結有“可笑狂生楊鐵笛,風流何用飲鞋杯”句。鐵笛,楊維楨號也,與允端雖同時人。然瞿宗吉《歸田詩話》稱維楨過宗吉叔祖士衡家,以《香奩八題》見示,依其體作八詩以呈,維楨稱賞。因以“鞋杯”命題,宗吉作《沁園春》云云。宗吉雖不著年月,而《鐵崖復古詩》中《香奩八詠》有維楨《自序》,稱至正丙午春三月。宗吉先和詩而后詠鞋杯,又必在丙午之后。以《允端小傳》考之,是時已沒十年矣,安得聞鞋杯之事。此殆允端原有詩集,歲久散佚。而其后人贗撰刊行,但知維楨鞋杯事在元末,而不知有年月可考也。又有萬歷丁酉《江盈科序》,稱改題其名曰《姑蘇鄭姬詩》尤為妄作。如以“姬”為“鄭”姓,則其事太古,漢、唐以下無此例。如以姬為女子之美稱,則見與蔡京等矣。今仍以原名《肅雝集》存其目焉。
《倪云林詩集》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元倪瓚撰。瓚有《清閟閣集》,已著錄。此本為明潘瓚校刻。凡四言古詩、五言古詩一卷,七言古詩一卷,五言律詩一卷,七言律詩一卷,五言絕句、六言絕句一卷,七言絕句一卷,不及新本之完善也。
《韓山人集》(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韓奕撰。奕有《易牙遺意》,已著錄。其詩古體傷於淺率。近體如《新秋次韻》云:“豐年稻熟村如畫,南國莼生水亦香。”《送縣學教諭》云:“官清便似居高品,任久長如在故鄉。”《東湖放舟》云:“樹影不隨流水去,荷香常帶遠風來。”《晚晴》云:“西風颯颯林間葉,乍聽猶疑是雨聲。”一知半解尚稍得宋人格律。其瓣香當在劍南。然如《桃源小隱》云:“山回水轉疑無路,樹密花深別有香。”則全襲陸游舊句,不免生吞活剝矣。
《九靈山房遺稿》五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元戴良撰。良有《九靈山房集》,已著錄。初,良集世罕傳本。國朝康熙間,其里人張以培蒐采諸書,輯為此本。傅旭元為刊版,而秀水曾安世又為校訂編次。
今海內藏書,咸登秘府,良之全集復出。此本掇拾殘闕,已可不錄。以世所通行,且以培等掇拾補綴之勤亦不可沒,故附存其目焉。
《書山遺集》二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元吳會撰。會字慶伯,金谿人。至正三年,嘗舉鄉薦第一。入明不仕,至洪武戊辰乃卒。以一足病廢,自稱獨足先生。所作詩文,即名《獨足雅言》,凡二十卷。李夢陽《懷麓堂詩話》尚引其《輓張性詩》,證《杜律注》非虞集作,則正德間尚存。近世已久無傳本。是集為其裔孫尚絅所蒐輯。以已非原本,故改題曰《書山遺集》,而仍編為二十卷,以存其舊。原刻《獨足雅言解》一篇,仍冠於首。會《自序》云:“和樂暢易,清平時所著,為最先;愁促感激,辟地時所著,其次也;超逸邁放,學仙時所著,為最后也。”今觀其詩,雕繢有馀,而興寄頗淺。在元末明初,尚未能獨立一幟。卷首載明初潭王梓一序,文理俚謬。
又稱會卒之后見夢於梓而求作。其事荒怪不經,殆不足辨,或好事者為之也。
《高閑云集》六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董養性撰。養性有《周易訂疑》,已著錄。養性入明不仕,作《高閑云賦》以自況,因以名集。前有洪武中《王翌序》,盛推其文及詩。此本僅詩五卷、賦一卷。文則已佚。其詩頗清遒,而淺於比興。往往意言并盡,少含蓄深婉之致。
《程梅軒集》四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元程從龍撰。從龍字登云,別號漢章,嘉魚人,自元末隱居教授,入明仍不仕以終。是集為其孫鑒所編。前有其門人《李德庸序》及《從龍小傳》,又有王進、王愷二《序》及《鑒跋》,皆永樂中所作。《鑒跋》稱從龍著作散佚,所存惟此。前三卷,凡賦二首、詞七首,馀皆古今體詩。后一卷為雜文,僅八篇。詩文皆清而過淺,未足抗行於作者之間。
《茶山老人遺集》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元沈貞撰。貞字元吉,自號茶山老人,長興人,入明不仕。勞鉞《湖州府志》稱所著《茶山稿》十二卷。而顧應祥《長興志》則稱所著《茶山集》凡五十卷。
朱彝尊編《明詩綜》,僅搜得《樂神曲》一十三首,尚多闕文,則原集之佚久矣。
此本凡詩一卷、文一卷,乾隆戊午長興知縣鮑鉁與吳江王藻、歸安姚世銓、姚世鍾蒐輯而成。《鉁序》稱《縣志》所載寥寥,惟從書賈船中購得顧箬溪《長興舊志》,所載稍多。因刺取諸書,編錄梓之。然所刺取之書,不著其名,未免無徵不信。《靜志居詩話》稱其人品高於楊維楨,至其詩文則頗涉粗淺,不逮維楨遠甚。如《南川軍砦詩》“關嚴虎豹千山月,埜宿貔貅萬灶煙”一聯,對句全用蘇軾語。出句改“令嚴”為“關嚴”,改“鐘鼓”為“虎豹”,改“三更月”為“千山月”,乃點金成鐵。《了臼嶺詩》“彭殤等齊皆妄作,何為更泣牛山衣”,襲用杜牧語。而“牛山衣”字更拙,疑后人有所附會,非盡貞之舊稿矣。
《得月稿》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呂不用撰。不用字則耕,上虞人,元亡不仕,洪武初舉教諭,以聾辭,自號石鼓山聾。是集為其孫鳳所編,凡詩三卷、文一卷。前有洪武九年曾衍、王霖二《序》,推之甚至。然詩多粗俚,文尤冗漫。
《拱和詩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曹志撰。志字伯康,自號拱和居士,金華人。至正末,遭亂隱居。洪武中,以遺逸薦,不起,終於家。是集乃其家刻。前有二《序》,不署年月,亦不署撰人。末附《拱和詩序》及《志小傳》。又附其《家傳》三篇,惟《曹俸傳》稱六世孫服撰,《曹光遠傳》稱姚坦撰,《曹煜傳》稱野史氏容,不著其姓,馀并不知誰作,其文格則如出一手。又附《曹光遠誥》一篇,后有《呂祖謙贊》。《曹彬誥》一篇,后有《米芾贊》。終以《竹卷記》一篇,又為志作。編次絕無體例。
其詩惟近體,無古體。大抵流連光景,千篇一律云。
《蘭雪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松陽女子張玉娘撰。玉娘明慧知書,少許字沈佺。既而父母有違言,玉孃不從。適佺屬疾,玉娘折簡貽佺,以死自誓。佺卒,玉娘遂以憂死。葉子奇《草木子》深以其通問為非。至嘉靖中,邑人王詔得其遺詩於《道藏》中,乃為作傳以表其事,而引無鹽、孟光為比。要其失禮之咎自不可掩,而其志則可哀已。
詩格淺弱,不出閨閣之態。卷首題張獻集錄,蓋玉娘之族孫也。
《荻溪集》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舊本題元王偕撰。前有洪武癸亥《馮原智序》,稱偕字叔與,瑯琊人,官昆山學教授,善繪事,元亡不仕,寓居荻溪之西,以荻溪翁自號。今檢集中所與唱酬者,皆國朝順治間常熟諸文士。又嘗入京師,有《慈仁寺雙松歌》。慈仁寺建於明代,亦與偕時世不相合。惟詩中有《歲暮還荻溪》諸題,當必國初人寓居荻溪者。集名偶同,坊賈遂妄取《原智序》冠之,指為偕作,以售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