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3438字
- 2015-12-26 16:11:54
《林屋山人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俞琬撰。琬有《周易集說》,已著錄。是集詩僅一冊,附雜文數(shù)首,率淺俗不足觀。其《題楊妃圖》絕句一首及《食鰻辨》一篇,尤為鄙俚。蓋以數(shù)學(xué)著,不以文章著也。后人重其高名,搜錄遺篇存之,轉(zhuǎn)為疵累耳。
《遺山詩集》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金元好問撰。《好問全集》,已著錄。此《詩集》二十卷,乃毛晉從《全集》摘出,刊於《十元人集》中者。別行已久,姑附存其目。案好問雖入元而未仕元,晉以為元人,殊誤。顧嗣立《元百家詩選初集》,以好問詩為冠,又沿晉之失。
今仍題曰金人,從其實焉。
《水云村泯稿》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劉塤撰。塤有《隱居通議》,已著錄。又有《水云村稿》,亦著錄。此集上卷凡賦三篇、記十一篇、傳一篇、題跋四十九篇、碑二篇、墓表二篇、壙志一篇、墓志銘五篇、贊十四篇、銘五篇、啟二十篇、書十一篇、詩九十篇、筆記七則,下卷則皆其筆記。疑筆記在當(dāng)日自為一卷,傳寫者誤割數(shù)段入上卷也。考其詩文皆《水云村稿》所載,其筆記亦《隱居通議》所載。蓋洪武癸丑孫瑛摘錄二書,并為一帙,非其舊本也。下卷載有《瑛跋》二段,雜於書中,疑后人傳寫誤亂其次。又周密《齊東野語》一段,突出不倫,亦瑛所附錄,誤合於塤書耳。
《別本松雪齋集》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趙孟頫撰。《孟頫全集》十卷,又《外集》一卷,已著錄。此本為明江元禧所刊。后有萬歷甲寅《跋》,稱文敏文集湮沒,因檢枕中所藏,益以耳目所睹記流通之。蓋元禧未見《全集》,故復(fù)搜輯為此本也。
《安南即事詩》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陳孚撰。孚有《觀光》、《交州》、《玉堂》三稿,已著錄。此集詩及自注皆自孚《交州集》中鈔出,別題此名。蓋書賈鬻偽之本,藏弆者不辨而收之也。
《輝山存稿》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蕭國寶撰。國寶字君玉,號輝山,山陰人,流寓吳江。其集乃至順二年其嗣子英所編次,而孔東濤為之序。稱其詩清新警策,句律整嚴(yán)。然此本所載僅二十四首,為明崇禎間其裔孫云程重編。疑舊稿散佚,云程掇拾成之,故所存止此也。書僅五頁,不成卷帙。已見於顧嗣立《元詩選》中,故不復(fù)錄焉。
《草廬吳先生輯粹》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王蓂所選吳澄文也。蓂有《忠義錄》,已著錄。是編以《草廬全集》浩繁難竟,乃擇其尤精者錄為六卷,以便誦讀。澄之學(xué)誦說程、朱,而源實出於陸九淵。蓂,金谿人,與九淵為同里,故力為表章云。
《吳草廬文抄》(無卷數(shù),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署甲辰春退谷手選。蓋康熙三年孫承澤所定本也。於吳澄《支言集》中鈔其十分之一,前后無序跋,亦無目錄,又不分卷帙。蓋偶然繕寫,未及成編之本耳。
《剡源文鈔》四卷(江蘇蔣曾瑩家藏本)
國朝黃宗羲編。宗羲有《易學(xué)象數(shù)論》,已著錄。其時戴表元《剡源集》傳本尚稀,因選其記十六首、序三十六首、墓志銘四首、題后九首。宗羲亦間有點定,其持擇頗精審,然不足以盡表元也。
《趙仲穆遺稿》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舊本題元趙雍撰。雍字仲穆,孟頫子也,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是集凡詩十七首、詞十七首。卷末題延祐元年春正月寄呈德璉姊丈。后有《文徵明跋》,稱此卷行楷兼作,轉(zhuǎn)益妍美,從烏程王天羽借觀,因題其后。蓋從墨跡抄出者。詩詞皆淺弱,如所謂“坐對荷花三兩朵,紅衣落盡秋風(fēng)生”者,殊不多得。《徵明跋》又云:“德璉,孟頫婿王國器也,長於樂府,楊鐵崖亟稱之”云云。疑好事者依托雍作,并假借國器名也。顧嗣立《元詩選》已附錄其父孟頫詩末,今姑存其目焉。
《清江碧嶂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杜本撰。本字伯原,清江人,事跡具《元史隱逸傳》。父謙,在文天祥幕中,嘗毀家以佐軍。本讀書能文,頗留心於經(jīng)世。吳越歲饑,本上救荒策,江浙行省丞相布呼密用其言,米價頓平。遂薦於武宗,召至京。已而去,居武夷山。
文宗即位,再徵不起,終於家。嘗輯宋遺民詩為《谷音》一卷,鑒別極精。而所自作詩乃粗淺不入格。顧嗣立《元百家詩選》譏其多應(yīng)酬俚近之作,非苛論也。
《太平金鏡策》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元趙天麟撰。天麟自稱東平布衣。其始末無考。書中有“國家道光五葉”語,則當(dāng)仁宗之世矣。其書以建八極、修八政、運八樞、樹八事、暢八脈、宣八令、示八法、舉八要為綱,而系以六十四子目。其文皆儷偶之詞,無所建白。蓋延祐間初復(fù)科舉,坊賈射利之本。卷首題“經(jīng)進”字,又冠以《進表》一篇,語意弇鄙。如云“若國家使隨流待詔,更傾三峽之波濤。若國家使無罪容身,自有五湖之煙月”。自古以來,豈有此對揚之體。至末云“謹(jǐn)上書死赦以聞”,尤為無理,殆詭題以炫俗目耳。
《水鏡集》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元淮撰。淮字國泉,號水鏡,臨川人,至元初以軍功顯於閩,官至溧陽路總管。是編一名《金集》。古淵字,與仇遠《金淵集》同名。蓋遠亦嘗官溧陽教授,均取義於投金瀨耳。其詩有《擊壤集》之風(fēng),而理趣不逮,視遠詩則不可同日語矣。
《農(nóng)務(wù)集》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舊本題元王楨撰。楨有《農(nóng)書》,已著錄。此集凡賦五首、詩一百九十四首、贊銘七首,皆《農(nóng)書》所已載。蓋即從《農(nóng)書》中抄出,詭立此名也。其第二卷四言《民社詩》,乃《農(nóng)書》祭社稷之祝詞。三卷《繭館贊》,乃《農(nóng)書》之《先蠶壇贊》。《農(nóng)書》、《撻詩》下有《耰詩》一首,此集不載。又《鐵搭賦》佚其首句。則為后人采掇舛漏,非楨所自編明矣。
《山林清氣集》一卷、《續(xù)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釋德凈撰。德凈字如鏡,錢塘人。泰定、天歷間、嘗與仇遠、馮子振、白珽諸人游。其詩皆五七言律體。又《續(xù)集》僅詩七十六首,而詠物者至五十三首,格調(diào)亦皆淺弱。末有《附集》一卷,皆同時諸人酬贈之作。前有《三山王都中題》五言律詩一首。又一首署“蒙古作”,亦和王韻,蓋即集中所稱“錢蒙古松壑僉事”也。
《道園集》(無卷數(shù),江蘇巡撫采進本)
元虞集撰。集有《平猺記》,已著錄。此集不列卷數(shù),惟分八冊。前七冊題曰《道園學(xué)古錄》,后一冊題曰《類稿選》。然前七冊非《學(xué)古錄》之全本,后一冊亦非《類稿》之全本。蓋坊刻摘錄,疏漏實多。且每冊之首皆題曰“崇仁虞集”。考集雖寓居崇仁,而其平生詩文皆自稱蜀人,不當(dāng)以僑寓之地改其祖貫。
此必?fù)嶂輹Z所為,欲引集以重其鄉(xiāng)土,不足據(jù)也。
《虞伯生詩續(xù)編》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元虞集撰。僅詩九十馀首。目錄末有《至元后庚辰劉氏日新堂識語》一則,稱是集“乃學(xué)士晚年所作,尤為得意,敬刻與騷壇共之”云云。考至元后庚辰者,順帝之至元六年也。是年集年六十九歲,李本訪集山中,編其詩文為《學(xué)古錄》者,即是冬之事。本所為序則在明年辛巳之十二月。是《學(xué)古錄》尚未出,不識何以有續(xù)編之目。中間題目字名,亦往往舛訛。此必當(dāng)時坊賈以集負(fù)重名,故掇拾其詩數(shù)十篇,梓以射利之本耳。
《范文白詩集》六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元范梈撰。梈詩別有七卷之本,題《范德機集》者,乃臨川葛雝所編刊於閩中,已著錄。是集為明楊翚所選,所取才十之六,其刪汰亦不盡當(dāng)。
《揭曼碩遺文》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元揭傒斯撰。傒斯有全集,已著錄。是編記序碑述凡九篇,為宜黃劉肇虞所輯。前有《肇虞序》,稱揭集版兵燹毀沒,今不可遽購。因於諸書所散見者,摭拾若干,不復(fù)別擇,概為編次云云。蓋不知原集猶存也。惟其中《吳澄墓志》一篇,為全集之所未收,然已刻於《支言集》首矣。
《鼇溪文集》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元周聞孫撰。聞孫字以立,廬陵人。是集前有永樂辛丑《鄒緝序》,稱其年三十五,舉進士。會試中乙榜,揭傒斯薦入史館。以論修《宋史》不合,出為鼇溪書院山長。復(fù)為貞文書院山長。遭亂還鄉(xiāng)里,薦於行省。以便宜授白鷺書院山長。改教授袁州,未及赴而亂益甚,遂不仕。所著書凡二十卷,無復(fù)存者。此本乃明正統(tǒng)壬戌其曾孫翰林院侍讀敘所輯,僅詩文各一卷而已。文末附《奏修三史以宋為正統(tǒng)論》一篇,全文已佚,僅載其略。《鄒緝序》所論《宋史》不合者此也。自晉以來,《南北史》并傳。朱子作《綱目》,亦南北朝分注。聞孫必尊宋比蜀漢,而抑遼、金不得比北魏。不知遼、金各自立國,與曹氏、孫氏以漢之臣子乘時篡竊不同。聞孫所執(zhí),殊為偏駁。以此去官,未見其有當(dāng)也。
《王魯公詩鈔》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王士熙撰。士熙字繼學(xué),東平人,翰林學(xué)士承旨構(gòu)之子。以文學(xué)世其家,歷官中書省參知政事。在館閣日,與虞集、袁桷等唱和,論者比之唐岑、賈,宋楊、劉,為有元盛世之音。此本不知何人所鈔,與顧嗣立《元詩選》所載士熙《江亭集》八十馀首,一一相同,惟次第小異。疑即書賈從《元詩選》鈔出,偽為舊本射利耳。
《存復(fù)齋集》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