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997字
- 2015-12-26 16:11:54
《明宣宗詩文》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按《明史藝文志》載《宣宗文集》四十四卷,今未見傳本。此冊僅《廣寒殿記》一篇、《玉簪花賦》一首、詩歌詞曲三十九首,非其全帙也。朱彝尊《明詩綜》所錄宣宗詩,多此冊所未載,意者彝尊尚及見其集歟?
《御制回文詩》一卷(左都御史張若溎家藏本)
案此集載朱當氵眄所輯《國朝典故》中,惟題曰“御制”,不著朝代。《明史藝文志》不著錄,不知何帝所作。其詩以春夏秋冬四景為題,有龍文、連環、八卦諸體,凡二十八首。蓋偶然游戲之作,流傳於外,與他書宣示頒賜,見諸國史者有殊,故史不載也。
《元宮詞》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自序》,稱“永樂元年欽賜余家一老嫗,年七十矣,乃元宮之乳姆。女知宮中事為最悉。閑嘗細訪之,一一備陳其事。故余詩中所錄,皆元宮之實事”云云。末題“永樂四年夏四月朔日,蘭雪軒制”。后有《毛晉跋》,亦不知為何許人。案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曰:“《元宮詞》百首,宛平劉效祖序,稱周恭王所撰。”考定王以洪武十四年之國,洪熙元年薨。序題永樂四年,則為定王無疑矣。定王名橚,太祖第五子也。《明史周王橚傳》用彝尊之說,蓋以所考為允矣。詩凡一百首。其中如《東風吹綻牡丹芽》一首、《燈月交光照綺羅》一首、《玉京涼早是初秋》一首、《深宮春暖日初長》一首、《二十馀年備掖庭》一首、《月明深院有霜華》一首、《珊枕冷象牙床》一首、《金鴨燒殘午夜香》一首、《惻惻輕寒透鳳幃》一首、《憔悴花容只自知》一首、《小樓春淺杏花寒》一首、《御溝春水碧如天》一首、《燕子泥香紅杏雨》一首、《春情只在兩眉尖》一首、《白露橫空殿宇涼》一首、《纖纖初月鵝黃嫩》一首、《夢覺銀臺畫燭殘》一首、《曉燈垂焰落銀釭》一首,尋常宮怨之詞。殆居五分之一。非惟語意重復,且歷代可以通用,不必定屬於元,頗為冗泛。其他切元事者皆無注釋,后人亦不盡解,不及楊允孚《氵欒京雜詠》多矣。
《楓林集》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朱升撰。升有《周易旁注》,已著錄。是編前八卷皆詩文,而以《官誥》及《太祖手敕》編入第一卷首,與升文相連,殊為非體。第九卷載《徽州府志》本傳一首、廖道南所撰《詩贊》一首,并《翼運節略》十馀則。第十卷為《附錄》,皆當時投贈詩文也。升於明興之初,參贊帷幄,兼知制誥,一切典制,多出其手,與陶安、宋濂等名望相埒。陳敬則《明廷雜記》嘗稱其李善長、徐達、常遇春、劉基四誥,惜《明文衡》未及收入。《明史》本傳載太祖大封功臣,制詞多升撰,時稱典核,蓋據是文。然統觀全集,文章乃非所長。詩學《擊壤集》而不成,頗近鄙俚。故朱彝尊《明詩綜》絕不登其一字,況升身本元臣,曾膺爵祿,而《賀平浙東賦序》肆言丑詆,毫無故君舊國之思,是尤不可為訓也。
《槎翁集》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劉崧撰。崧有《槎翁詩集》,已著錄。是編乃其文集,羅允升所校正,而吉安知府徐士元為之刊版。其文頗傷流易,殊不及其詩。
《野莊集》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王鈍撰。鈍字士魯,太康人,元至正丙午進士。洪武初徵授禮部主事,歷官浙江布政使。建文中召為戶部尚書。燕王篡立,仍故官。后以布政使勒致仕。
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凡詩二卷、文四卷,皆未能入格。前有《王崇慶序》,謂嘉靖中其后裔曰朝獻者,始謀梓之。蓋集中多稱建文為今上皇帝,故靖難后懼觸語禁,久而不敢出也。
《滄浪棹歌》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陶宗儀撰。宗儀有《國風尊經》,已著錄。是編詩詞合為一卷。前有正德丁丑松江《唐錦序》,稱其集不傳,惟得此一卷為宗儀所自編。今考其中詩詞皆已載《南村集》中。惟《題卞莊子刺虎圖》七言古詩一首、《題岳王廟》七言長律十四韻一首,為《南村集》所未載耳。又《對月》七言律詩“甘旨未能娛彩侍”句,《南村集》作“娛彩服”,疑此本為誤。《南浦詞序》中“一水并九山,南過村外以入於海”句,《南村集》作“一水兼九山”,則《南村集》誤也。
《危學士全集》十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危素撰。素有《草廬年譜》,已著錄。其原集本五十卷,世久無傳。明歸有光得其手稿,因編為《說學齋稿》,凡一百三十馀篇。又所作詩名《云林集》,乃納新所編。此本文十三卷、詩一卷,乃其鄉人取二集匯輯而成。雖名全集,實非原本。故今仍錄《說學齋稿》、《云林集》以存其舊,此本則附《存目》焉。
《元釋集》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釋克新撰。克新姓余氏,字仲銘,自號江左外史,又稱為雪廬和尚,鄱陽人。元末住嘉興水西寺。洪武初召至南京,嘗奉詔往西域招諭吐番。所著有《雪廬南詢稿》。此本別題《元釋集》,僅古今體詩六十馀首。考賴良《大雅集》載有克新詩四首,而此本皆無之。蓋后人於《雪廬集》中摘錄抄存,非其全稿也。
《愛禮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劉駟撰。駟字宗道,龍谿人。洪武初徵秀才入試者八千人,駟為第一,授都御史,尋坐事徙滇卒。門人私謚愛禮先生,故以名集。凡文三卷、詩二卷、《中庸說》一卷、書啟三卷、附錄一卷。駟宗陳淳之學,詩文多涉性理,略似語錄之體。《中庸說》乃講授口義,亦無所發明。集為弘治六年浙江參政林進卿所刊。附錄《慎獨翁行狀》,紀駟父寶與駟平生行實頗具,乃其門人漳州陳拯所述。
又附《趙先生書》一首。則駟之師趙彥進也。
《坦齋文集》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劉三吾撰。三吾字如孫,自號坦坦翁,茶陵人,洪武中官翰林學士,事跡具《明史》本傳。案鄭曉、雷禮、王世貞并謂三吾於洪武三十年以罪誅死。蔣一葵又謂三吾以作大誥漏言賜死。《明史》則稱以考試不實戍邊,建文初召還。今集中有《賴下御制大明一統賦》,實建文時所撰,與《史》相合。是曉等所載皆不確。知其集在明代不甚傳,故以曉等熟於掌故者亦未之見矣。此本乃成化中桐江俞藎官茶陵時所刊。萬歷戊寅,茶陵知州韓城賈緣又重刊之。三吾於洪武中典司文章,頗被恩遇。然其文鉤棘而淺近,未能凌轢一時也。
《一齋集》十六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朱善撰。善有《詩解頤》,已著錄。是集首載聶鉉所作《墓志》,稱名善繼。然集中自稱曰朱善,而《詩經解頤》亦題曰朱善,則“繼”字殆刊本誤也。
是編《前集》十卷,《后集》五卷。又《廣游集》一卷,附刊於后。善以文章為明太祖所知。然核其品第,究不能與宋濂諸人雁行。
《甘白集》六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張適撰。適字子宣,蘇州人。明初以儒士徵,授水部郎中,旋放歸。見集中所作其妻《沈氏壙志》。而其《祭西平侯文》則自署“云南滇池漁課司大使”。
是洪武末又嘗官云南,故集中每自稱“滇池老漁”也。集為正統丁卯其子收所編。
文體修潔,而未造深厚。如在嘉、隆以后則為雅音,在元、明之間則未能與諸家壁壘相當也。
《秫坡詩稿》七卷、《附錄》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黎貞撰。貞字彥晦,秫坡其自號也,新會人。洪武初舉邑訓導,不就。坐事戍遼東,尋放歸。《明史文苑傳》附見《孫蕡傳》中。是集初刻於嘉靖庚戌,歲久散佚。國朝康熙丙寅,其后人搜輯重刊。凡詩詞賦三卷、雜文四卷,卷八附以贈言。貞少從孫蕡學詩,蕡集即其所編次。雖所造未深,而風格尚為遒上。惜此本掇拾於殘闕之馀,其菁華已不概見矣。
《竹居集》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王珙撰。珙字廷珪,常熟人。是集為其曾孫仲申所輯,其六世孫古始刊版。
朱彝尊《明詩綜》不載其名,蓋偶未見也。其詩多用《洪武正韻》,蓋當時功令使然。大致出入於月泉吟社一派,亦時有秀句。而邊幅單窘,興象未深,數首之后,語意略同。觀卷中絕無古體,其根柢可知矣。
《別本袁海叟詩集》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袁凱撰。凱有全集,已著錄。此本乃正德元年陸深同李夢陽所刪定,而何景明授其門人孫繼芳刊於松江,深及夢陽、景明各為之序。其版久佚,今所存者傳鈔之本也。后有萬歷己丑《王俞跋》,已佚其前半,不能考見始末。惟篇終有“偶續前刊,輒附數言”之語,似乎俞又有所續入。然題下多注“選入詩綜”字,又似朱彝尊以后之本,非其舊編矣。
《安分齋集》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鄭本忠撰。本忠自號安分先生,鄞縣人。洪武癸丑舉明經,不起。郡教授趙思盛薦,授昌國訓導,尋升秦府教授。是集乃永樂中其子復言、永言所編。凡記三卷、序二卷、賦詩四卷、雜文一卷。《寧波府志》稱本忠少篤學,從鄉先生舒卓受《尚書》。方國珍據浙東三郡,擅爵祿人,本忠義不食其粟,杜門不仕。
益務綜覽,涵濡渟蓄,為文必中矩度。又稱同時有鄭恕者,字本忠,亦為昌國訓導。建文四年,靖難兵至,不屈死。事載《遜國名臣傳》,疑為一人。然考是集詩文有作於永樂間者,姓字官爵偶爾相同,未可合而為一也。
《三畏齋集》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朱吉撰。吉字季寧,吳縣人。洪武初官中書舍人。是集凡詩二卷、雜文二卷。據其《后序》,當時蓋嘗刊版。今印本久佚,惟抄本存。元末明初,作者林立,吉之所著,殊未能伯仲其間,所以世不甚傳歟。
《新本白石山房稿》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孟兼撰。孟兼有《白石山房逸稿》,已著錄。是編乃其十一世孫思煌所重編。《思煌序》稱孟兼舊有《白石山房文稿》二十卷,與《蜀山遺集》并遭回祿,無片紙只字之存。及觀焦竑《國史經籍志》,載《孟兼集》六卷,乃知萬歷初猶存文淵閣。(案竑書雖名《國史經籍志》,實鈔合諸史《藝文志》及諸家書目而成,非明文淵閣所貯之書,楊士奇、張萱二目可以互勘,思煌此語殆誤,謹附訂於此。)然秘之內府,人間不得而觀。茲不過殘編斷簡中采而輯之,僅存什一於千百云云。今計編中五言古詩九首、七言古詩三首、排律一首、五言律三首、七言律六首、七言絕句四首、樂歌八章、聯句二首、記四首、行狀二首、傳一首、雜文一首,皆掇拾他書而得者。附以諸家跋語,分為二卷。其三卷至五卷皆載同時投贈及后人詩文傳志。卷帙雖增於舊本,而孟兼之著作則無所增也。
《靜菴集》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張羽撰。羽有《靜居集》,已著錄。此本刪存原集四分之一,改名《靜菴集》,不知何人所選,其去取未為精當。
《陳竹山文集》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陳誠撰。誠有《使西域記》,已著錄。是集分內、外二篇。《內篇》二卷,皆其奉使時所撰述,僅文十馀首、詩一百三十馀首。《外篇》二卷,則皆當時投贈詩文并其先世諸狀也。
《退菴遺稿》七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鄧林撰。林初名彝,又名觀善,字士齊,后成祖為改今名,新會人。洪武丙子舉人,任潯州府貴縣教諭。秩滿入京,預修《永樂大典》。凡五年,出為南昌教授。后又秩滿試高等,遷吏部主事。宣宗時以事謫杭州。在杭多湖山之游,倡和甚富,田汝成作《西湖志》多采之。此本乃太常寺少卿會稽陳贄為廣東參議時掇拾遺稿而成也。
《尹訥菴遺稿》八卷、《附錄》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尹昌隆撰。昌隆字彥謙,泰和人,洪武丁丑進士,永樂二年擢左春坊右中允,改禮部主事。為尚書呂震誣構見殺,事跡具《明史》本傳。昌隆死非其罪,史稱其為厲鬼以報震。然當燕王構逆之初,昌隆即勸惠帝以禪讓,其說甚謬。燕王篡立之后,獨以是奏得貸死,則其人亦不甚可重。是集為其八世孫應中所梓,鄒元標序之。《附錄》二卷,則載其詔敕、行狀、序傳之屬也。傳中稱為中允時進講,有《穿楊集》,仁宗命其家錄進,中途舟覆沒於水云云。朱彝尊《明詩綜》只稱有集而不載其名,蓋未見此本。然所選《送孟潛陽先生教授邵武府學》五言古詩一首,是編亦不錄。蓋采自他書,編此集者又未見也。
《黃介菴集》十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黃淮撰。淮有《省愆集》,已著錄。案《千頃堂書目》載淮所著有《介菴集》、《歸田稿》,均不著卷數。此本總名《介菴集》,而分《退直》、《入覲》、《歸田》三稿。疑黃虞稷未見此本,但據傳聞載入也。據《目錄》,本十二卷。
今第七卷已佚,故以十一卷著錄焉。
《冢宰文集》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張紞撰。紞有《云南機務鈔黃》,已著錄。此集為嘉靖中富平訓導王道所編。《道序》稱烽火之馀,僅存什一於千百,蓋其所遺者僅此也。卷首有道所纂《宦績》一篇,言紞以永樂之故,勺水不入口,如是者七日,終於吏部后堂。考《明史》本傳,成祖咎建文之改官制者,乃令紞解職務,月給半俸居京師。紞懼,自經於吏部后堂。妻子相牽,投池中死。道所云云,固善善從長之意,然非其實也。
《王天游集》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王達撰。達有《筆疇》,已著錄。是集乃其門人王孚所編。卷末又有其門人《翟厚跋》,謂其館閣鉅制及《諸子辨》等篇,咸未見錄,乃重為增補編次,仍為十卷云云。則厚所重定,非孚之舊本矣。據孚稱達所著有《天游小稿》、《梅花百詠》、《古今孝子贊》,俱已梓行。《詩書二經心法》,學者多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