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867字
- 2015-12-26 16:11:54
較《原跋》尚闕二卷,未喻其故也。瑞生平學(xué)問,以剛為主,故自號剛峰。其入都會試時,上《平黎疏》。為戶部主事時,上《治安疏》。戇直無隱,觸世宗怒,下詔獄。然世宗覆閱其疏,亦感動太息,至擬之於比干。后巡撫應(yīng)天,銳意興革,裁抑豪強(qiáng),惟以利民除害為事。而矯枉過直,或不免一偏,如集中《畢戰(zhàn)問井地論》,力以井田為可行,謂天下治安,必由於此。蓋但睹明代隱匿兼并之弊,激為此說,而不自知其不可通。然其孤忠介節(jié),實(shí)人所難能。故平日雖不以文名,而所作勁氣直達(dá),侃侃而談,有凜然不可犯之概。當(dāng)嘉、隆間士風(fēng)頹苶之際,切墨引繩,振頑醒聵,誠亦救時之藥石。滌穢解結(jié),非大黃芒硝不能取效,未可以其峻利疑也。
《石洞集》十八卷(安徽巡撫采進(jìn)本)
明葉春及撰。春及字化甫,歸善人,嘉靖壬子舉人,官至戶部郎中,事跡附見《明史艾穆傳》。是編首載《應(yīng)詔書》五篇,共二卷。史所謂授福清教諭,上書陳時政,纚纚三萬言者是也。次載《惠安政書》十二篇,其官惠安知縣時作,共五卷。次公牘二卷。次志論二卷,為所修府縣志書之論,用《鄂州小集》例也。次詩二卷。其第十九卷《目錄》作《崇文榷書》,而注一“闕”字。其曾孫綸跋語謂此書奉旨所刊。版藏部署,不得而見,蓋有錄無書者也。春及為學(xué)宗陳獻(xiàn)章,治績?yōu)楫?dāng)時第一。艾穆官四川巡撫時,春及為賓州知州,嘗舉以自代。
所著政書,井然有條。朱彝尊稱其詩宗杜陵,不落程、邵門戶,故音節(jié)亦殊清亮。
文章差近平直,而亦明暢。惟作令時符帖具載不遺,頗傷叢碎。至其在郎署時因遣使至日本,遂上言請多方購求《古文尚書》。是又誤信歐陽修《日本刀歌》,不核事實(shí)者矣。
《宗子相集》十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宗臣撰。臣字子相,揚(yáng)州興化人。嘉靖庚戌進(jìn)士。除刑部主事,移吏部文選司,進(jìn)稽勛司員外郎。以賻楊繼盛,忤嚴(yán)嵩,出為福建參議,遷提學(xué)副使,卒於官。年僅三十有六。《明史文苑傳》附載《李攀龍傳》中。蓋攀龍、徐中行、吳國倫、梁有譽(yù)及臣有“前五子”之稱也。朱彝尊《明詩綜》稱臣所著有《方城集》,而此本實(shí)題《宗子相集》,其卷目與《明史藝文志》相合。王世貞志臣墓,稱其寢瘵疾亟,門人稍次生平著述凡十馀卷梓之。則其集乃臣未沒時所訂定也。臣常與吳國倫論詩不勝,歸而精思累日月,卒能卓然成家,為“嘉靖七子”之一。其詩跌宕俊逸,頗能取法青蓮,而意境未深,間傷淺俗。《靜志居詩話》謂“使其不遇王、李,充之不難與昌穀、蘇門伯仲。自入七子之社,漸染習(xí)氣,日以窘弱,最可惋惜”。所言誠切中其病。然天才婉秀,吐屬風(fēng)流,究無剽剟填砌之習(xí),本質(zhì)猶未盡漓也。惟《竹間》諸篇,體近纖仄,未免汩沒於時趨耳。
至其《西門》、《西征》諸記,指陳時弊,反覆詳明。蓋臣官閩中時,御倭具有方略,故言之親切如是,是又不可以文字論矣。
《衡廬精舍藏稿》三十卷、《續(xù)稿》十一卷(江西巡撫采進(jìn)本)
明胡直撰。直有《胡子衡齊》,已著錄。是集為其門人郭子章所刻。凡賦一卷、樂府一卷、古近體詩四卷、文十九卷、雜著四卷。又《續(xù)集》詩賦一卷、文十卷,不知何人所編。卷首《盛才賦》下注“少作”二字,殆其后人取初集簡汰之馀,與晚年未刻之作裒為一帙也。直家泰和,東距衡山不千里,北距廬山亦不千里,故取二山之名名其書室,因以名集。直初從歐陽德游,又從羅洪先游,其學(xué)一以姚江為宗。故所作《胡子衡齊》八卷,大抵闡明心學(xué)。然《明儒學(xué)案》稱:“其少駘宕,好攻古文詞。年二十六,始講學(xué)。故其文章頗雅健有格,無抄撮語錄之習(xí)。又其宗旨謂釋氏主於出世,故其學(xué)止於明心,明心則雖照乎天地萬物,而終歸於無有。儒者主於經(jīng)世,故其學(xué)在於盡心,盡心則能察乎天地萬物,而常處於有。”故其文章亦頗篤實(shí)近理,未至王學(xué)末流之誕放。至於雜著諸篇,如《設(shè)罿》、《獵人》之類,詆諆薄俗,未免少傷忠厚。直初見歐陽德時,德病其疾惡太嚴(yán),一切憤憤不平,是已先失仁體。殆亦其夙見未融,故嬉笑怒罵,不覺言之過歟。
《薜荔園集》四卷(福建巡撫采進(jìn)本)
明佘翔撰。翔字宗漢,號鳳臺,莆田人。嘉靖戊午舉人。官全椒縣知縣。與巡按御史牴牾,投劾棄官去,放游山水以終。其詩以雄麗高峭為宗,聲調(diào)氣格,頗近七子。故王世貞贈詩云:“十八娘紅產(chǎn)荔支,蠣<蟲房>舌嫩比西施。更教何物夸三絕,為有佘郎七字詩。”屠隆作傳,亦稱“閩產(chǎn)足珍貴者不獨(dú)荔支、西施舌”,蓋即指此。然人品頗高,故詩有清致,不全為七子之膚廓,未可全斥之也。傳稱所著有《薜荔園詩》、《佘宗漢稿》、《游梁新編》、《金陵紀(jì)游文》。考翔游蹤所經(jīng),至大梁、金陵為最后,今集中俱已載及。則合而編之,仍以《薜荔園詩》名也。《明詩綜》不著其名,殆僅存鈔本,流傳尚少歟。
《郭鯤溟集》四卷(江蘇巡撫采進(jìn)本)
明郭諫臣撰。諫臣字子忠,長洲人。嘉靖壬戌進(jìn)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參政。
罷歸后起鄖陽巡撫,未上而卒。初,諫臣為袁州推官時,憤嚴(yán)嵩父子亂政,乃密籍嚴(yán)世蕃奸逆不道事,因御史林潤上之。世蕃遂伏法。及轉(zhuǎn)吏部主事,遷員外郎,數(shù)上書論列時事,語多切直,遂與張居正忤,乃有江西之命,甫三月即自劾歸。
其生平伉直,不愧其名與字。而其詩乃婉約閑雅,有范成大、陸游之遺。雖十首以外,不免語意略同,如高仲武之論劉長卿者。然當(dāng)太倉、歷下主持壇坫之時,能毅然自為,不隨風(fēng)氣,亦足見其孤介矣。是集為其子元望所編。凡詩六百七十一首,又附奏疏二篇。集中無與王世貞倡和詩。故世貞作序,謂交久而幾失之。
復(fù)稱其詞咸調(diào)暢清麗,句穩(wěn)而字安,不露蹊徑,而近體尤沨沨可詠。蓋亦重其為人,不以門戶之異為嫌也。世貞謂其詩可千馀首。此集不知誰所刊定,其亦出世貞之手歟。
《亦玉堂稿》十卷(浙江巡撫采進(jìn)本)
明沈鯉撰。鯉有《文雅社約》,已著錄。鯉常輯其詩文為《亦玉堂稿》十卷、《續(xù)稿》八卷,明末版毀不存。王士禎《古夫于亭雜錄》載其家有鯉正續(xù)兩集,三復(fù)其文,嘆其經(jīng)術(shù)湛深,議論正大。然士禎沒后,池北書庫所藏散佚皆盡,今亦未見其本。此本乃康熙庚午劉榛裒輯殘闕所重刊。集中有文無詩,蓋已非原稿之舊矣。鯉在神宗時,立朝侃直,稱為名臣。晚入政府,毅然特立,與沈一貫相齟齬。一貫借妖書事以傾之,幾至不免,然天下知為正人也。雖沮於奸邪,不獲盡究其用。而集中所載如《諫止礦稅》一疏,實(shí)國脈民生之所系,其功甚偉。他如議復(fù)建文年號、改《景帝實(shí)錄》、停取麒麟、請并封恭妃、請宥議禮諸臣,以及正文體、阻秦王服內(nèi)請封、釋詔獄官犯諸事,皆關(guān)朝廷大體,知無不言。至於封還成命,不憚再三削牘,以冀一悟,懇款惻怛之意,至今猶可想見之。文章之工拙,抑其末矣。惟亦“玉堂”之名頗不可解。推求其意,蓋鯉嘗為翰林掌院學(xué)士,歸里之后,欲以廊廟山林視為一致,若曰此亦玉堂云爾。然考沈括《夢溪筆談》,稱“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鑾殿皆在其間”。
則玉堂乃宮殿之名,非私家所可稱。鯉蓋考之未審也。
《溫恭毅公集》三十卷(江蘇巡撫采進(jìn)本)
明溫純撰。純字希文,三原人,嘉靖乙丑進(jìn)士,官至左都御史,謚恭毅,事跡具《明史》本傳。純在隆、萬之際,正色立朝。初忤張居正,罷官。再起,又與中使?fàn)幍V稅。卒以忤沈一貫致仕。可謂毅然自立,不負(fù)君國。雖厄於群小,無一日安於其位,而日久論定,究稱名臣。其奏疏皆切中情事,字句或失之太質(zhì),而明白曉暢,易於觀覽,蓋期於指陳利弊,初不以文字為工。其他序記銘傳諸體,則多雅飭可誦。詩凡八卷,大抵沿溯七子之派而稍失之粗。尺牘五卷,亦多關(guān)時政。末一卷為《理學(xué)六十一則》,皆論學(xué)語錄,大旨以程、朱為本,不宗姚江,而亦不甚駁姚江。蓋純一生惟以國是為己任,所爭者不在此也。言以人重,其此集之謂歟。
《震川文集》三十卷、《別集》十卷(通行本)
明歸有光撰。有光有《易經(jīng)淵旨》,已著錄。是編為其曾孫莊所訂。首經(jīng)解,終祭文,凡二十四體。別集首論策,終古今體詩,凡十有一體。初,太倉王世貞傳北地、信陽之說,以秦漢之文倡率天下,無不靡然從風(fēng),相與剽剟古人,求附壇坫。有光獨(dú)抱唐宋諸家遺集,與二三弟子講授於荒江老屋之間,毅然與之抗衡。至詆世貞為庸妄巨子。世貞初亦牴牾,迨於晚年,乃始心折。故其《題有光遺像贊》曰:“風(fēng)行水上,渙為文章。風(fēng)定波息,與水相忘。千載惟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趣,久而自傷。”蓋所持者正,雖以世貞之高名盛氣,終無以奪之。
自明季以來,學(xué)者知由韓、柳、歐、蘇沿洄以溯秦漢者,有光實(shí)有力焉,不但以制藝雄一代也。文集舊本有二,一為其族弟道傳所刻,凡二十卷,為常熟本;一為其子子祜、子寧所刻,凡三十二卷,為昆山本,去取多不相同。莊以家藏鈔本互相校勘,又補(bǔ)入未刻之文,匯為全集,刻於國朝康熙間。前有王崇簡、徐乾學(xué)二《序》。莊自作《凡例》,極言舊刻本之訛,詆斥不遺馀力。然考汪琬《堯峰文集》有《與莊書》二篇,又反覆論其改竄之非,至著《為歸文辯誣》以攻之。
是莊所輯亦未為盡善。然舊本文多漏略,得莊掇拾散佚,差為完備。既別無善本,姑從而錄之。有光詩格殊不見長,汪琬乃為作箋注,王士禎頗以為譏。今未見傳本,殆當(dāng)時眾論不與,即格不行歟。
《四溟集》十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謝榛撰。榛字茂秦,臨清人,事跡具《明史文苑傳》。榛早工詞曲。年十六,作樂府商調(diào),少年?duì)幐柚R讯酃?jié)讀書,刻意為詩。李攀龍、王世貞輩結(jié)詩社,推榛為長。及攀龍名盛,榛與論生平,頗相刻責(zé)。攀龍輩遂怒相排擠,削其名於七子、五子之列。然當(dāng)結(jié)社之始,尚論有唐諸家,定稱詩三要,皆自榛發(fā),諸人實(shí)心師其言也。后薄游諸藩邸,并為上客。雖終於布衣,而聲價重一代。
趙康王至輟侍姬以贈之,如姜夔小紅故事。其救盧柟一事,尤見氣誼。攀龍《送榛西游詩》所謂“明時抱病風(fēng)塵下,短褐論交天地間”者,頗肖其實(shí)。其詩亦不失為作者,七子交口詆訶,乃一時恩怨之詞,固不足據(jù)為定論矣。是編刻於萬歷壬子,乃臨清州知州盛以進(jìn)得趙邸舊本,重為補(bǔ)訂。又以榛所撰《詩家直說》二卷,附於卷首。案榛詩足以傳,而論詩之語則多迂謬。今惟錄此集,其《詩家直說》則別存目於詩文評焉。
《蠛蠓集》五卷(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
明盧柟撰。柟字少楩,濬縣人。以貲為國子監(jiān)生。負(fù)才忤縣令。令誣以殺人,榜掠論死,淹系數(shù)年,臨清謝榛走京師為稱冤,適縣令已罷,平湖陸光祖代之,乃平反其獄,得不死。《明史文苑傳》附載於《榛傳》中。是集為嘉靖癸卯柟所自編,凡雜文二卷、賦一卷、詩二卷。前有《自序》,稱“蠛蠓者,醯雞也。取其潔於自奉,介於自守,不如蚊蚋之侵穢強(qiáng)啖。又以事系獄,類蠛蠓之厄燕吭、罹蛛網(wǎng),振其音而喑喑者。故以名集”。史稱其騷賦最為王世貞所稱,詩亦豪放,如其為人。今觀其集,雖生當(dāng)嘉、隆之間,王、李之焰方熾,而一意往還,真氣坌涌,絕不染鉤棘涂飾之習(xí)。蓋其人光明磊落,藐玩一時,不與七子爭聲名,故亦不隨七子學(xué)步趨,然而榛救之,世貞稱之,柟反以是重於世,亦可謂毅然自立,無所依附者矣。
《少室山房類稿》一百二十卷(安徽巡撫采進(jìn)本)
明胡應(yīng)麟撰。應(yīng)麟有《筆叢》,已著錄。應(yīng)麟藉王世貞以得名,與李維楨、屠隆、魏允中、趙用賢稱“末五子”。所作詩藪,類皆附合世貞《藝苑卮言》。
后之詆七子者,遂并應(yīng)麟而斥之。考七子之派,肇自正德,而衰於萬歷之季,橫踞海內(nèi)百有馀年。其中一二主盟者雖為天下所攻擊,體無完膚,而其集終不可磨滅。非惟天姿絕異,籠罩諸家,亦由其學(xué)問淹通,足以濟(jì)其桀{敖馬}。故根柢深固,雖敗而不至亡也。末俗承流,空疏不學(xué),不能如王、李剽剟秦漢,乃從而剽剟王、李。黃金白雪,萬口一音。一時依附門墻,假借聲價,亦得號為名士。
時移事易,轉(zhuǎn)瞬為覆瓿之用,固其所矣。應(yīng)麟雖仰承馀派,沿襲頹波,而記誦淹通,實(shí)在隆、萬諸家上,故所作蕪雜之內(nèi)尚具菁華。錄此一家,亦足以為讀書者勸也。是編前有王世貞所撰《石羊生傳》,稱應(yīng)麟有《寓燕》、《還越》、《計偕》、《巖棲》、《臥游》、《抱膝》、《三洞》、《兩都》、《蘭陰》、《畸園》諸集,凡二十馀卷。朱彝尊《明詩綜》所載,別有《邯鄲》、《華陽》、《養(yǎng)疴》、《婁江》、《白榆》、《湖上》、《青霞》等集,而無《三洞》、《畸園》之名。蓋應(yīng)麟在日,諸集皆隨作隨刻,別本單行。世貞、彝尊各據(jù)所見,故名有異同。此集為萬歷戊午金華通判歙縣江湛然所刊,乃其合編之本也。
《穀城山館詩集》二十卷(山東巡撫采進(jìn)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