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三公不得稱公
《公羊傳》曰:“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后稱公。”天子三公稱公,周公、召公、畢公、毛公、蘇公是也。王者之后稱公,宋公是也。杜氏《通典》曰:“周制,非二王之后,列國諸侯其爵無至公者。春秋有虞公、州公,或因殷之舊爵,或嘗為天子之官,子孫因其號耳,非周之典制也。東遷而后,列國諸侯皆僣稱公。”夫子作《春秋》而筆之于書,則或公或否。生不公,葬則公之;列國不公,魯則公之,于是天子之事與人臣之禮并見于書,而天下之大法昭矣。漢之西都有七相五公,而光武則置三公,之文如鄧公禹、吳公漢、伏公湛、宋公宏、第五公倫、牟公融、袁公安、李公固、陳公寵、橋公玄、劉公寵、崔公烈、胡公廣、王公龔、楊公彪、茍公爽、皇甫公嵩、董公卓、曹公操,非其在三公之位,則無有書公者:《三國志》若漢之諸葛公亮、魏之司馬公懿、吳之張公昭、顧公雍、陸公遜,《晉書》若衛(wèi)公、張公華、王公導、庾公亮、陶公侃、謝公安、桓公溫、劉公裕之類,非其在三公之位,則無有書公者。史至于唐而書公,不必皆尊官。泊乎今日,志狀之文,人人得稱之矣。吁,何其濫與!何其偽與!
《大雅·古公直父》箋曰:“諸侯之臣稱君曰公。”《白虎通》曰:“臣子于其國中皆褒其君為公,《詩》曰“‘乃命魯公,俾侯于東。”公者,魯人之稱;侯者,周室之爵。
《秦誓》:“公曰:嗟我士聽無嘩。”夫《秦誓》之書“公”,與《春秋》之書“秦伯”,不已異乎?曰:《春秋》以道名分,五等之爵冊之天子,不容僣差。若《秦誓》本國之書,孔子因其舊文而已。“公之媚子,從公于狩。”亦秦人之詩也。
平王以后,諸侯通稱為公,則有不必專于本國者矣,《碩人》之詩曰:“譚公維私。”《左傳》鄭莊公之言曰:“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
周之盛時,亦有群公之稱,見于康王之浩及詩之《云漢》,此猶五等之君,《春秋》書之,通日諸侯也。
《左傳》自王卿而外無書公者,惟楚有之,其君已僣為王,則臣亦潛為公,《宣十一年》所謂“諸侯縣公皆慶寡人”者也。傳中如集公、析公、申公、鄖公、蔡公、息公,商公、期思公,并邊中國,白公邊吳,蓋尊其名以重邊邑。而秦有麃公,吏失其姓名。”楚漢之際有膝公、戚公、柘公、薛公、郯公、蕭公、陳公、魏公、留公、方與公,高祖初稱沛公,太上皇父稱豐公,皆楚之遺名。此縣公之公也。
有失其名而公之者,《史記·秦始皇紀》侯公,《項羽紀》樅公、侯公,《高祖紀》單父人呂公、新城三老董公,《孝文紀》太倉令淳于公,《天官書》甘公,《封禪書》申公、齊人丁公,《曹相國世家》膠西蓋公,《留侯世家》東園公,夏黃公,《穰侯傳》其客宋公,《信陵君傳》毛公、薛公,《賈生傳》河南守吳公,《張敖傳》中大夫泄公,《黥布傳》故楚令尹薛公,《季布傳》母弟丁公,《晁錯傳》謁者仆射鄧公,《鄭當時傳》下邽翟公,《酷吏傳》河東守勝屠公,《貨殖傳》朱公、任公,《漢書·高帝紀》終公,《藝文志》蔡公、毛公、樂人竇公、黃公、毛公、皇公,《張耳陳馀傳》范陽令徐公、甘公,《劉欲傳》魯國桓公、趙國貫公,《周昌傳》趙人方與公,《武五子傳》瑕丘江公,《王褒傳》九江被公,《于定國傳》其父于公,《翟方進傳》方進父翟公,《儒林傳》免中徐公、博士江公、食子公,淄川任公、皓星公,《游俠傳》故人呂公、茂陵守令尹公,皆失其名而公之,若鄭君、盧生之比。本朝《實錄》于孝慈高皇后之父亦不知其名,謂之馬公,是史之闕文,非正書也。
大史公者,司馬遷稱其父談,故尊而公之也。
有尊老而公之者,《戰(zhàn)國策》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史記》文帝謂馮唐:“公柰何眾辱我”是也。《漢書·溝洫志》“趙中大夫白公”,師古曰:“蓋相呼尊老之稱。”《項籍傳》“南公服”,虔曰“南方之老人也。”《眭宏傳》“東平贏公”,師古曰:“長老之號。”《元后傳》“元城建公”,服虔曰:“年老者也。”《吳志·程普傳》“普最年長,時人皆呼程公。”《方言》:“凡尊老,周、晉、秦,隴謂之公。”《晉書·樂志》:“項伯語項莊曰:‘公莫,古人相呼曰公。’”
《漢書·何武傳》:“號為煩碎,不稱賢公,”《后漢書·李固傳》:“京師咸嘆曰:是復為李公矣。”《宦者傳》:種暠為司徒,告賓客曰:“今身為公,乃曹常侍力焉,”《魏志·王粲傳》:蔡邕聞粲在門,倒屐迎之,曰:“此王公孫也。”《晉書·陳騫傳》:對父矯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意,不過不作公耳。”《魏舒?zhèn)鳌罚阂孤勅藛枺骸皩嬚邽檎l?”曰:“魏公舒。”舒自知當為公矣。《陸曄傳》:從兄機每稱之曰:“我家世不乏公矣。”《王猛傳》父老曰:“王公何緣拜也?”《北史·鄭述祖?zhèn)鳌罚荷贂r在鄉(xiāng),單馬出行,忽有騎者數(shù)百,見述祖皆下馬,曰:“公在此。”陶淵明《孟長史傳》:從父太常夔嘗問光祿大夫劉耽:“孟君若在,當已作公否?”答云:“此本是三司人。”是知南北朝以前人語,必三公方得稱公也。《周書·姚僧垣傳》:宣帝嘗從容謂僧垣曰:“嘗聞先帝呼公為姚公,有之乎?”對曰:“臣曲荷殊私,實如圣旨。”帝曰:“此是尚齒之辭,非為貴爵之號。朕當為公建國開家,為子孫永業(yè)。”乃封長壽縣公,邑一千戶。
孔融告高密縣為鄭玄特立一鄉(xiāng),曰鄭公鄉(xiāng)。以為公者,仁德之正號,不必三事大夫。此是曲說。據(jù)其所引,皆史失其名之公,而太史公,又父子之辭也。《戰(zhàn)國策》:“陳軫將之魏,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史記·留侯世家》:“吾惟豎子固不足遣,乃公自行耳。”此皆謂父為公。《宋書·顏延之傳》:“何偃路中遙呼延之曰:“顏公延之。”答曰:“身非三公之位,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見呼為公?”《北齊書·徐之才傳》:鄭道育嘗戲之才為師公,之才曰:“既為汝師,又為汝公,在三之義,頓居其兩。”
陸云作《祖父誄》曰“吳丞相陸公”,誄曰“維赤烏八年二月粵乙卯,吳故使持節(jié)郢州牧左都護丞相江陵郡侯陸公薨”;曰“故散騎常侍陸府君”,誄曰“維太康五年夏四月丙申,晉故散騎常侍吳郡陸君卒”。王沈祭其父曰“孝于沈敢昭告烈考東郡君”。張說作其父《贈丹州刺史先府君墓志》,每稱必曰“君”。然則雖己之先人,亦不一概稱公,古人之謹于分也。
《史記·晁錯傳》:錯父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人口議多怨公者。”是以父而呼子為公。徐孚遠曰:“御史大夫,三公也。錯父呼錯為公,蓋以官稱之。”
沙門亦有稱公者,必以其名冠之。深公,法深也;林公,道林也;遠公,惠遠也;生公,道生也;猷公,道猷也;隆公,慧隆也;志公,寶志也;澄公,佛圖澄也;安公,道安也;什公,鳩摩羅什也。當時之人嫌于直斥其名,故加一“公”字,梁,陳以下,僧乃有字,而人相與字之,字之則不復公之矣。
《宋史》豐稷駁宋用臣《謚議》曰:“凡稱公者,須著宿大臣及鄉(xiāng)黨有德之士,然則今之宦豎而稱公,亦不可出于士大夫之口。
古人不以甲子名歲
《爾雅》疏曰:“甲至癸為十日,日為陽;寅至丑為十二辰。辰力陰。”此二十二名,古人用以紀日,不以紀歲。歲則自有閼逢至昭陽十名為歲陽,攝提格至赤奮若十二名為歲名。后人謂甲子歲、癸亥歲,非古也。自漢以前,初不假借。《史記·歷書》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其辨晰如此。若《呂氏春秋·序意篇》:“維秦八年,歲在涒灘,秋甲子朔。”賈誼《鵩賦》:“單閼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服集予舍。”許氏《說文》后敘:“粵在永元固頓之年,盂陬之月,朔日甲子。”亦皆用歲陽歲名,不與日同之證。《漢書·郊祀歌》:“天馬徠,執(zhí)徐時。”謂武帝太初四年,歲在庚辰,兵誅大宛也。自經(jīng)學日衰,人趨簡便,乃以甲子至癸亥代之,子曰:“觚不觚。”此之謂矣。
宋劉恕《通鑒外記目錄序》曰:“庖犧前后逮周厲王,疑年茫昧,借日名甲子以紀之。”是則歲之稱甲子也,借也。何始乎?自亡新始也。王莽下書言始建國五年,歲在壽星,填在明堂,倉龍癸酉,德在中宮。又言天鳳七年,歲在大梁,倉龍庚辰。厥明年,歲在實沈,倉龍辛已。《隋書·律歷志》:“王莽《銅權銘》曰:“歲在大梁,龍集戊辰。”又曰:“龍在己已,歲次實沈”是也。自此《后漢書·張純傳》言“攝提之歲,蒼龍甲寅”,《朱穆傳》言“明年丁亥之歲”,茍悅《漢紀》言“漢元年,實乙未也”,《曹娥碑》亦云“元嘉元年,青龍在辛卯”,《蜀郡造橋碑》云:“維延熹龍在甲辰”,而張角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以自土書京城寺門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矣。
以甲子名歲,雖自東漢以下,然其時制詔章奏符檄之文皆未嘗正用之,其稱歲必曰元年、二年,其稱日乃用甲子、乙丑,如己亥格、庚戌制,王午兵之類,皆日也。惟《晉書》王弇上疏言:“臣以壬申歲見用為鄱陽內(nèi)史”。按懷帝以永嘉五年辛未為劉聰所執(zhí),愍帝以建興元年癸酉即位,中間一年無主,故言壬申歲也。后代之人無大故而效之,非也。
自三國鼎立,天光分曜,而后文人多舍年號而稱甲子。魏程曉贈傅休奕詩:“龍集甲于,四時成歲。”晉張華《感婚賦》:“方今歲在己巳,將次四仲。”陸機《愍懷太子誄》:“龍集庚戌,日月改度。”陶潛《祭從弟敬遠文》:“歲在辛亥,月惟仲秋。”《自祭文》:“歲維丁卯,律中無射。”后周庚信《哀江南賦》:“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而梁陶隱居《真誥》亦書“己卯歲”。至杜預《左傳集解后序》則追言魏哀王二十年,大歲在王戌矣。
晉惠帝時,廬江杜嵩作《王子春秋》。壬子,元康二年,賈后弒楊太后于金塘城之歲。
唐人有以豫書而不稱年號者。《舊唐書·禮儀志》曰:“請以開元二十六年己卯四月秂,至辛已年十月祫;至甲申年四月又秂,至丙戌年十月又祫;至己丑年四月又諦,至辛卯年十月又祫。”其辛已以下不言開元某年。又《博古圖》載《唐鑒銘》曰:“武德五年,歲次王午,八月十五日甲子,楊州總管府造青銅鏡一面,充癸未年元正朝貢。”其癸未亦不言武德六年者,當時屢改年號故也。此一鑒而有正書、有豫書之不同,亦變例也。
史家之文必以日系月,以月系年。鐘鼎之文則不盡然,多有月而不年,日而不月者。
《商母乙卣》其文曰:“丙寅,王錫口貝朋,用作母乙彝。”丙寅者,日也。《博古圖》乃謂商建國始于庚戌,歷十六年而有丙寅,在仲壬即位之三年,則鑿矣。豈非迷于后世之以甲子名歲,而欲以追加之古人乎?
《春秋》之世,各國皆自紀其年。發(fā)之于言,或參互而不易曉,則有舉其年之大事而為言者。若曰“會于沙隨之歲”,“叔仲惠伯會鄐成子于承匡之歲”,“鑄刑書之歲”,“晉韓宣于為政,聘于諸侯之歲”是也。又有舉歲星而言,若曰“歲五及鶉火”、“歲及大梁”、“歲在娜訾之口”者。從后人言之,則何不曰甲子也、癸亥也,是知古人不用以紀歲也。
《大祖實錄》自吳元年以前皆書干支,不合古法。大祖當時實奉宋小明王之號,故有言當紀龍鳳者。考之《史記》,高帝之初不稱楚懷王元年,而稱秦二年、三年。又太祖御制《滁州龍?zhí)侗肺脑疲骸霸┑壑琳兴哪辍保`意其時天下尚是元之天下,書至正,正合《史記》書秦之例。又有兼書者,《漢書·功臣侯表序》:“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是也。
史家追紀月日之法
或曰:“‘鑄《刑書》之歲’,是則然矣,其下云:‘齊燕平之月’,又曰‘其明月’,則何以不直言正月、二月乎?”曰:此正史家文字縝密處;史之文有正紀,有追紀。其上曰:“春王正月,暨齊平。”“二月戊午,盟于儒上。”正紀也。此曰“齊燕平之月。王寅,公孫段卒。其明月,子產(chǎn)立公孫泄及良止以撫之。”追紀也。追紀而再云正月、二月,則嫌于一歲之中而有兩正月、二月也,故變其文而云。古人史法之密也。
《左傳》追紀之文不止此,如《襄公六年傳》:鄭子國之來聘也。四月,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甲寅,堙之,環(huán)城,傅于諜。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帥師及正輿子棠人軍齊師,齊師大敗之。丁未,入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正輿子、王漱奔莒,莒人殺之。四月,陳無字獻萊宗器于襄宮。晏弱圍棠。十一月丙辰,而滅之。《七年傳》:鄭僖公之為太子也,于成之十六年與子罕適晉,不禮焉。又與子豐適楚,亦不禮焉。及其元年,朝于晉,子豐欲訴諸晉而廢之,于罕止之。《十九年傳》:于四月丁未,鄭公孫蠆卒.赴于晉大夫,《二十五年傳》:會于夷儀之歲,齊人城郟。其五月,秦晉為成。《二十六年傳》:齊人城郟之歲,其夏,齊烏馀以廩丘奔晉。《三十一年傳》:公薨之月,于產(chǎn)相鄭伯以如晉。《昭公七年傳》:齊師還自燕之月,罕朔殺罕魋。又晉韓宣子為政、聘于諸侯之歲,媌姶生子,名之日元。皆是追紀。又如《書·金縢》:“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亦追紀也。
史家月日不必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