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書名: 儀禮注疏作者名: 鄭玄本章字數(shù): 4994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5:10:39
公食大夫禮第九
[疏]《公食大夫禮》第九。
鄭《目錄》云:“主國君以禮食小聘大夫之禮,於五禮屬嘉禮。《大戴》第十五,《小戴》第十六,《別錄》第九。”
釋曰:鄭知是“小聘大夫”者,案下文云宰夫自東方,薦豆六,於醬東,設黍稷六簋,又設庶羞十六豆,此等皆是下大夫小聘之禮。下乃別云“上大夫八豆、八簋”,又云“上大夫庶羞十六豆”,是食上大夫之法,故知此篇據(jù)小聘大夫也。若然,《聘禮》據(jù)侯伯之大聘,此篇據(jù)小聘大夫者,周公設經(jīng),互見為義。案篇末云“魚、腸胃、倫膚若九,若十有一,下大夫則若七,若九”,鄭注云:“此以命數(shù)為差,九謂再命者,十一謂三命者,七謂一命者。九或上或下者,再命謂小國之卿,次國之大夫也。卿則曰上,大夫則曰下,大國之孤視子男。”以此言之,魚、腸胃、倫膚皆七者,謂子男小聘之大夫。此《公食》序在《聘禮》之下,是因聘而食之。不言食賓與上介,直云大夫者,若云食賓與上介,則小聘使下大夫,上介乃是士,是以直云大夫,兼得大夫聘賓與上介,亦兼小聘之賓。若然,《聘禮》據(jù)大聘,因見小聘。此《公食》先見小聘,後言大聘者,欲見大聘、小聘,或先或後,不常之義。
公食大夫之禮。使大夫戒,各以其爵。(戒猶告也。告之必使同班,敵者易以相親敬。)
[疏]“公食”至“其爵”。
注“戒猶”至“親敬”。
釋曰:自此盡“如聘”,論主君使大夫就館,戒聘客使來行食禮之事。云“各以其爵”者,此篇雖據(jù)子男大夫為正,兼見五等諸侯大聘使卿之事,故云各以其爵也。
上介出請,入告。(問所以來事。)
[疏]“上介出請入告”。
注“問所以來事”。
釋曰:據(jù)大夫就賓館之門外,賓使上介出請大夫所為來之事。
三辭。(為既先受賜,不敢當。)
[疏]“三辭”。
注“為既”至“敢當”。
釋曰:既先受賜者,謂聘日致饔,受賜大禮,故今辭食,不敢當之。但受饔之時,禮辭而已,至於饗食,皆當三辭。
賓出,拜辱。(拜使者,屈辱來迎已。)大夫不答拜,將命。(不答拜,為人使也。將猶致也。)賓再拜稽首。(受命。)大夫還,(復於君。)
賓不拜送,遂從之。(不拜送者,為從之,不終事。)
[疏]“賓不”至“從之”。
注“不拜”至“終事”。
釋曰:案《鄉(xiāng)飲酒》主人拜送,賓不答拜,云禮有終。此賓不拜送,為從之不終事,故賓不拜送也。若然,《鄉(xiāng)飲酒》、《鄉(xiāng)射》戒賓,遂從之,而云拜辱、拜送者,以其主人先反,不相隨,故得拜辱、拜送。《覲禮》使者勞賓於門外,侯氏再拜,遂送之。使者既不先反,猶拜送者,尊天子使故也。
賓朝服即位于大門外,如聘。(於是朝服,則初時玄端。如聘,亦入于次俟。)
[疏]“賓朝”至“如聘”。
注“於是”至“次俟”。
釋曰:云“大門外,如聘”者,則賓主設擯介以相待,如聘時。云“於是朝服,則初時玄端”者,初時,謂賓發(fā)館時服玄端。若《鄉(xiāng)射》“主人朝服乃速賓”,鄭注云:“射,賓輕也。戒時玄端。”以此言之,亦賓在館拜所戒大夫即玄端,賓遂從大夫至君大門外,入次,乃去玄端,著朝服,出次,即位也。云“如聘,亦入於次俟”者,案《聘禮》:“賓皮弁聘,至于朝,賓入于次。”注云:“入于次者,俟辦。”則此入次,亦俟主人辦也。若然,《聘禮》重賓,發(fā)館即皮弁。此食禮輕,及大門乃朝服。
即位。具。(主人也。擯者俟君於大門外,卿大夫士序,及宰夫具其饌物,皆於廟門之外。)
[疏]“即位具”。
注“主人”至“之外”。
釋曰:云“擯者俟君於大門外”者,解即位之事。云“卿大夫士序,及宰夫具其饌物,皆於廟門之外”者,以其君迎賓入,始言卿大夫以下廟內(nèi)之位,則知此具饌物時,皆在廟門外也。故鄭下文注云:“自卿大夫至此,不先即位從君而入者,明助君饗食,賓自無事,故不在大門內(nèi)。”是其義也。
羹定。(肉謂之羹。定猶孰也。著之者,下以為節(jié)。)
[疏]“羹定”。
注“肉謂”至“為節(jié)”。
釋曰:云“肉謂之羹”者,《爾雅》文。云“著之者,下以為節(jié)”者,羹定與下文“陳鼎”之節(jié)為目也。
甸人陳鼎七,當門,南面,西上,設扃。若束若編。(七鼎,一大牢也。甸人,冢宰之屬,兼亨人者。南面西上,以其為賓,統(tǒng)於外也。扃,鼎扛,所以舉之者也。凡鼎,蓋以茅為之,長則束本,短則編其中央。今文扃作鉉,古文皆作密。)
[疏]“甸人”至“若編”。
注“七鼎”至“作密”。
釋曰:云“七鼎,一大牢也”者,案《聘禮》致飧與饔餼皆九鼎,此亦一大牢而七鼎者,此食禮輕,無鮮魚、鮮臘,與《聘禮》“腥一牢鼎七”同也。云“甸人,冢宰之屬,兼亨人”者,案《天官》有甸師氏,兼有亨人,皆屬冢宰。彼天子禮,諸侯比天子為兼官,故甸人兼亨人也。必使甸人陳鼎兼亨人者,案《亨人職》云“掌共鼎鑊”,又案《甸師職》云掌“帥其徒以薪蒸,役外內(nèi)饔之事”,故使甸人兼亨人陳鼎。若然,案《少牢》“羹定饔人陳鼎”者,以其無甸人官,故饔人陳鼎也。《既夕士禮》云“甸人抗重”,又云“甸人筑今坎”,以士無臣,使屬吏攝甸人之事,非謂置此官也。云“凡鼎,蓋以茅為之”者,諸文多言鼎,皆不言所用之物,此經(jīng)雖言“若束若編”,亦不指所用之體,故鄭云“蓋”以疑之。然必知用茅者,《詩》曰:“白茅苞之。”《尚書》孔傳云:“苴以白茅。”茅是白之物,故疑用茅也。
設洗如饗。(必如饗者,先饗後食,如其近者也。饗禮亡,《燕禮》則設洗於阼階東南。古文饗或作鄉(xiāng)。)
[疏]“設洗如饗”。
注“必如”至“作鄉(xiāng)”。
釋曰:云“必如饗者,先饗後食,如其近者也”,鄭據(jù)此文行食禮,而云如饗,明先饗,設洗訖,乃後食,故鄉(xiāng)前如之,是先饗後食也。案《聘禮》云“公於賓,壹食再饗”,則食在饗前矣。不言如《燕禮》者,饗食在廟,燕在寢,則是饗食重,先行之。故二者自相先後,是以不得用《燕禮》決之也。引《燕禮》者,欲見設洗之法,燕與饗食同,故無饗禮,引《燕禮》而言也。
小臣具,在東堂下。(為公盥也。公尊,不就洗。小臣於小賓客饗食,掌正君服位。)
[疏]“小臣”至“堂下”。
注“為公”至“服位”。
釋曰:知此“為公盥”者,案《特牲》尸尊,不就洗,盥用,故知此所設亦為公盥,不就洗也。云“小臣於小賓客饗食,掌正君位”者,按《夏官小臣職》云“小祭祀,賓客饗食”,如大仆之法。此諸侯之聘客饗食,故亦小臣掌之也。
宰夫設筵,加席、幾。(設筵於戶西,南面而左幾。公不賓至授幾者,親設氵音醬,可以略此。)
[疏]“宰夫”至“席幾”。
注“設筵”至“略此”。
釋曰:云“設筵於戶西,南面而左幾”者,以其賓在戶牖之,南面,又生人左幾,異於神右?guī)坠室病T啤肮毁e至授幾者,親設氵音醬,可以略此”者,決《聘禮》禮賓時,公親授幾者,以無設氵音醬之事故也。故下記云“不授幾”,鄭云“異於醴也”。
無尊。(主於食,不獻酬。)
飲酒、漿飲,俟于東房。(飲酒,清酒也。漿飲,漿也。其俟奠於豐上也。飲酒先言飲,明非獻酬之酒也。漿飲先言漿,別於六飲也。)
[疏]“飲酒”至“東房”。
注“飲酒”至“飲也”。
釋曰:云“飲酒,清酒也”者,按《周禮酒正》注先鄭云:“清酒,祭祀之酒。”後鄭從之。則此賓客用之者,優(yōu)賓故也。云“漿飲,漿也”者,之言載,以其汁滓相載,故云。漢法有此名故也。云“其俟奠於豐上也”者,下云“飲酒實於觶,加于豐”是也。此云奠,即彼加也。云“飲酒先言飲,明非獻酬之酒也”者,以其《鄉(xiāng)飲酒》、《燕禮》等獻酬之酒皆不言飲,飲之,可知此擬口,故言飲,是異於獻酬酒故也。是以《酒人》云:“共賓客之禮酒、飲酒。”鄭注云:“禮酒,饗燕之酒。”不言飲食之酒,云飲,亦是其義也。云“漿飲先言漿,別於六飲也”者,按《漿人》云:“共王六飲,水、漿、醴、涼、醫(yī)、酏。”彼先云六飲,後云水漿,與此先云漿不同,故云先云漿別於六飲。必別於六飲者,彼六飲為渴而飲,此漿為口,不為渴,故異之。
凡宰夫之具,饌于東房。(凡,非一也。飲食之具,宰夫所掌也。酒漿不在凡中者,雖無尊,猶嫌在堂。)
[疏]“凡宰”至“東房”。
注“凡非”至“在堂”。
釋曰:云“酒漿不在凡中者,雖無尊,猶嫌在堂”者,以其酒漿常在堂,若不特言之,則凡中不含之,言謂酒漿仍在堂,故上特言之。
公如賓服,迎賓于大門內(nèi)。(不出大門,降於國君。)
[疏]“公如”至“門內(nèi)”。
注“不出”至“國君”。
釋曰:自此盡“階上北面再拜稽首”,論主君迎賓入拜至之事。云“不出大門,降於國君”者,按《周禮司儀》云:“將幣,交擯,三辭,車逆,拜辱,賓車進,答拜。”又云致饔餼,饗食,“皆如將幣之儀”。是國君來則出迎也。
大夫納賓。(大夫,謂上擯也。納賓以公命。)公入門左,公再拜。賓辟,再拜稽首。(左,西方,賓位也。辟,逡遁,不敢當君拜也。)公揖入,賓從。(揖入,道之。)
及廟門,公揖入。(廟,禰廟也。)
[疏]“及廟門公揖入”。
注“廟禰廟也”。
釋曰:《儀禮》之內(nèi)單言廟者,皆據(jù)禰廟。是以《昏禮》納采云“至于廟”,記云“凡行事必用昏昕,受諸禰廟”,以此而言,則言廟皆禰廟也。若非禰廟,則言廟祧,若《聘禮》云“不腆先君之祧”,問卿云“受于祖廟”之類是也。但受聘在祖廟,食饗在禰,燕輕於食饗,又在寢,是其差次也。
賓入,三揖。(每曲揖,及當碑揖,相人偶。)
至于階,三讓。(讓先升。)
[疏]“至于階三讓”。
釋曰:按《曲禮》云:“客若降等,則就主人之階。主人固辭,然後客復就西階。”此亦降等,初即就西階者,此君與客食禮,禮之正,彼謂大夫士以小小燕食之禮,故與此不同也。
公升二等,賓升。(遠下人君。)
[疏]“公升二等賓升”。
注“遠下人君”。
釋曰:言“遠下人君”者,亦取君行一,臣行二之義也。
大夫立于東夾南,西面,北上。(東夾南,東西節(jié)也。取節(jié)於夾,明東於堂。)
[疏]“大夫”至“北上”。
注“東夾”至“於堂”。
釋曰:此謂主國卿大夫立位。云“取節(jié)於夾,明東於堂”者,序已西為正堂,序東有夾室,今大夫立于夾室之南,是東于堂也。
士立于門東,北面,西上。(統(tǒng)於門者,非其正位,辟賓在此。)
[疏]“士立”至“西上”。
注“統(tǒng)於”至“在此”。
釋曰:案《燕禮》、《大射》士在西方,東西北上,不統(tǒng)於門。又在門東北面,宜東統(tǒng)於君。今在門東西上,統(tǒng)於門者,以賓在門西,辟賓,在此非正位故也。
小臣,東堂下,南面,西上。宰,東夾北,西面,南上。(宰,宰夫之屬也。古文無南上。)
[疏]“小臣”至“南上”。
注“宰宰”至“南上”。
釋曰:云“宰東夾北,西面南上”者,謂在北堂之南,與夾室相當,故云夾北也。云“宰,宰夫之屬也”者,以經(jīng)云“南上”,則非止一人。但宰官之內(nèi),有宰夫之等,是以下有宰夫之官,皆於此立可知,故云之屬也。若然,宰尊官,在小臣之下者,以其小臣位在北堂南,故先見之,非謂尊卑先後為次也。
內(nèi)官之士,在宰東北,西面,南上。(夫人之官,內(nèi)宰之屬也。自卿大夫至此,不先即位,從君而入者,明助君饗食,賓自無事。)
[疏]“內(nèi)官”至“南上”。
注“夫人”至“無事”。
釋曰:云“夫人之官內(nèi)宰之屬也”者,經(jīng)云“內(nèi)官”,按《周禮天官內(nèi)宰》下大夫掌王后已下,彼天子內(nèi)官,諸侯未必有內(nèi)宰,以其言內(nèi)官之士,以士為之,明當天子內(nèi)宰,故舉內(nèi)宰況之也。云“自卿大夫至此,不先即位,從君而入者,明助君饗食,賓自無事”者,按前聘時,君迎客于大門內(nèi)時,卿大夫已下入廟即位者,受聘事重,非饗食之事,故先入廟即位。此已下雖有宰及宰夫者,皆有事,及大夫二牲、士庶羞之等,皆助君食賓,非己之事,故後入也。
介,門西,北面,西上。(西上,自統(tǒng)於賓也。然則承擯以下,立於士西,少進東上。)
[疏]“介門”至“西上”。
注“西上”至“東上”。
釋曰:云“然則承擯以下,立于士西,少進東上”者,以其介統(tǒng)於賓而西上,則擯統(tǒng)於君而東上可知。承擯以下,既是有事之人承擯,是大夫又尊於士,故知少進東上。不言上擯者,上擯有事,其位不定,故不言。
公當楣北鄉(xiāng),至再拜,賓降也,公再拜。(楣謂之梁。至再拜者,興禮俟賓,嘉其來也。公再拜,賓降矣。)
[疏]“公當”至“再拜”。
注“楣謂”至“降矣”。
釋曰:自此盡“稽首”,論公拜至賓答拜之事。云“公再拜,賓降矣”者,釋經(jīng)賓降在“至再拜”下,“公再拜”上。以其至再拜者,公已一拜,賓即降,下公再拜者,賓降後,又一拜。雖一拜,本當再拜,故皆以再拜言之。猶下侑幣之時,“公一拜,賓降,公再拜”,注云:賓不敢俟成拜也。若然,鄭云“公再拜,賓降矣”者,解經(jīng)“至再拜,客降”也。
賓西階東、北面答拜。(西階東,少就主君,敬也。)擯者辭,(辭拜於下。)
拜也。公降一等,辭曰:“寡君從子,雖將拜,興也。”(賓降再拜,公降,擯者釋辭矣。賓猶降,終其再拜稽首。興,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