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1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2660字
  • 2015-12-26 15:10:39

仆為祝。祝曰:“孝孫某,孝子某,薦嘉禮于皇祖某甫,皇考某子。”(仆為祝者,大夫之臣攝官也。)

[疏]“仆為”至“某子”。

注“仆為”至“官也”。

釋曰:經(jīng)并云孝孫孝子、皇祖皇考,以其不定,故兩言,謂上經(jīng)若昭若穆,亦兩言之。云“仆為祝者,大夫之臣攝官也”者,若然,諸侯不攝官使祝,祝,策矣。案定四年祝佗云:“嘉好之事,君行師從,卿行旅從,則臣無事。”若君到主國祭饔之時,得不攝官乎?諸侯不使人攝,是以《覲禮》云:“侯氏裨冕,釋幣于禰。”注云:“釋幣于禰之禮,既則祝藏其幣,歸乃埋之於祧,西階之東。”大夫使仆攝祝,則是本無祝官,與諸侯異矣。其諸侯禮,大祝不行,知不使小祝行者,以其《掌客》云“群介行人宰史”,是諸侯從官不言祝,明大、小祝俱不行矣。

如饋食之禮。(如少牢饋食之禮,不言少牢,今以大牢也。今文無之。)

[疏]“如饋食之禮”。

注“如少牢”至“無之”。

釋曰:云“如少牢饋食之禮”者,案少牢禮有尊俎籩豆鼎敦之數(shù),陳設之儀,陰厭陽厭之禮,九飯三獻之法,上大夫又有正祭於室,儐尸於堂,此等皆宜有之。至於致爵、加爵,及獻兄弟弟子等,固當略之矣。

假器於大夫。(不敢以君之器為祭器。)

[疏]“假器於大夫”。

注“不敢”至“祭器”。

釋曰:案《曲禮》云:“大夫士去國,大夫寓祭器於大夫,士寓祭器於士。”注云:“與得用者言寄覬己後還。”若然,卑者不得用尊者之器,是以此大夫聘使,不得將己之祭器而行致饔餼,雖是祭器,人臣不敢以君之器為祭器。是以聘使是大夫,還於主國,大夫假祭器而行之。

分肉及、車。(分猶賦也。,人也。車,巾車也。二人掌視車馬之官也。賦及之,明辯也。古文分作紛。)

[疏]“分肉及車”。

注“分猶”至“作紛”。

釋曰:此謂怒訖歸胙在下。云“,人也。車,巾車也”者,案《周禮》天子夏官有人職掌養(yǎng)馬,春官有巾車職。諸侯雖兼官,亦當有人、巾車,是故引《周禮》為證。

聘日致饔。(急歸大禮。)明日,問大夫。(不以殘日問人,崇敬也。古文曰問夫人也。)夕,夫人歸禮。(與君異日,下之也。今文歸作饋。)

既致饔,旬而稍,宰夫始歸乘禽,日如其饔餼之數(shù)。(稍,稟食也。乘禽,乘行之禽也,謂雁鶩之屬。其歸之,以雙為數(shù)。其,賓與上介也。古文既為餼。)

[疏]“既致”至“之數(shù)”。

注“稍稟”至“為餼”。

釋曰:云“既致饔,旬而稍”者,以其賓客之道,十日為正,行聘禮既訖,合歸一旬之後,或逢兇變,或主人留之,不得時反,即有稍禮。故下文云:“既將公事,賓請歸。”注云:“謂已問大夫,事畢請歸,不敢自專,謙也。主國留之,饗食燕獻無日數(shù),盡殷勤也。”是主人留之。是以《周禮漿人》亦“共賓客之稍禮”,注云:“稍禮非飧饔之禮,留王稍所給賓客者,漿人所給,亦六飲而已。”諸侯相待亦如之,是其留致稍者也。云“乘禽,乘行之禽也”者,別言此者,欲見此乘非物四曰乘,言如其饔餼之數(shù)者,一牢當一雙,故《聘義》云“乘禽日五雙”,是此饔餼五牢者也。云“雁鶩之屬”者,案《爾雅》“二足而羽”,若然,上介三牢則三雙也,士介一牢則一雙也,羽謂之禽,故以禽為雁鶩之屬。云“其,賓與上介也”者,以其下文別有士介故也。

士中日則二雙。(中猶也。不一日一雙,大寡,不敬也。)

凡獻,執(zhí)一雙,委其馀于面。(執(zhí)一雙,以將命也。面,前也,其受之也。上介受以入告之,士舉其馀從之,賓不辭,拜受于庭。上介執(zhí)之,以相拜于門中,乃入授人。上介受,亦如之。士介拜受于門外。)

[疏]“凡獻”至“于面”。

注“執(zhí)一”至“門外”。

釋曰:云“上介受以入告之,士舉其馀從之”者,此乘禽而云“凡獻”,宜約私獻。私獻,擯者取獻以入,士舉其馀。此若上介受入,明其馀士舉從入可知。云“不辭,拜受于庭”者,以其經(jīng)無辭文,又饔餼云禮辭,明此禽禮輕,無辭,受于庭可知。“上介執(zhí)之,以相拜于門中,乃入授人”者,此亦約私獻,私獻之時,擯者取獻以入,又云擯者立于閾外,以相拜賓,辟擯者,授宰夫是其約也。云“上介受,亦如之”者,以其受饔餼之時,上介受己如賓禮,故知受乘禽亦如賓也。云“士介拜受於門外”者,以其受餼在門外,此受乘禽在門外可知。

禽羞、ㄈ獻比。(比,放也。其致之,禮如乘禽也。禽羞,謂成孰有齊和者。ㄈ獻,四時珍美新物也。ㄈ,始也,言其始可獻也。《聘義》謂之時賜。)

[疏]“禽羞ㄈ獻比”。

注“比放”至“時賜”。

釋曰:云“禽羞,謂成孰有齊和者”,以其稱羞,謂若庶羞、內(nèi)羞之等,故稱禽則以雁鶩等為之,故以成孰解之。“《聘義》謂之時賜”者,案《聘義》云:“燕與時賜無數(shù)。”時賜,謂四時珍異,以賜諸賓客。與此ㄈ獻是一物,故引以為證。

歸大禮之日,既受饔餼,請觀。(聘於是國,欲見其宗廟之好,百官之富,若尤尊大之焉。)訝帥之,自下門入。(帥猶道也。從下門外入,游觀非正也。)

各以其爵,朝服。(此句似非其次,宜在“凡致禮”下,絕爛在此。)

[疏]“各以其爵朝服”。

注“此句”至“在此”。

釋曰:云“宜在‘凡致禮’下”者,以其各以其爵朝服為致禮而言,故知義然。

士無饔,無饔者無擯。(謂歸餼也。)

[疏]“士無”至“無擯”。

注“謂歸餼也”。

釋曰:案上經(jīng)直云宰夫朝服以致之,是其無饔,宰夫退去,士介不儐之,是也。

大夫不敢辭,君初為之辭矣。(此句亦非其次,宜在“明日問大夫”之下。)

[疏]“大夫”至“辭矣”。

注“此句”至“之下”。

釋曰:此謂賓問卿之時,卿不敢辭者,以賓聘享訖,出大門,請有事於大夫,君禮辭許,是君初為之辭,故卿不辭也。

凡致禮,皆用其饗之加籩豆。(凡致禮,謂君不親饗賓及上介,以酬幣致其禮也。其,其賓與上介也。加籩豆,謂其實也,亦實於甕筐。饗禮今亡。)

[疏]“凡致”至“籩豆”。

注“凡致”至“今亡”。

釋曰:云“其,其賓與上介也”者,案上經(jīng)賓壹食壹饗,上介若食若饗,唯士介不言饗,故知其中唯有賓與上介耳。云“加籩豆,謂其實也,亦實于甕”者,案致饗餼,醯醢是豆實,實于甕,明此饗之豆實,亦實于甕,可知也。案昭六年:“夏,季孫宿如晉,拜莒田也。晉侯享之以加籩。武子退,使行人告曰:小國之事大國也,茍免於討,不敢求貺,得貺不過三獻。今豆有加,下臣弗堪,無乃戾也。”此中致饗有加籩豆者,饗使者無加籩豆之正禮,此云加籩豆者,殷勤之義也。云“饗禮今亡”者,以其食禮在,知其豆數(shù),饗禮亡,無文以知之。

無饔者無饗禮。(士介無饗禮。)

[疏]“無饔者無饗禮”。

注“士介無饗禮”。

釋曰:“無饔者,無饗禮”,文承饗下,故鄭以無饗禮解之。以其賓與上介饔餼俱有,故有饗。士介唯有餼而已,無饔,故無饗禮也。

凡餼,大夫黍、粱、稷,筐五斛。(謂大夫餼賓、上介也。器寡而大,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强县| 孟津县| 马关县| 丹江口市| 绥江县| 安西县| 专栏| 文安县| 电白县| 江北区| 图们市| 平陆县| 绥化市| 宜兰县| 郓城县| 黎城县| 和田县| 石渠县| 青阳县| 涞源县| 美姑县| 天津市| 井研县| 富蕴县| 诸城市| 精河县| 灵宝市| 马山县| 丰县| 会泽县| 历史| SHOW| 内黄县| 九寨沟县| 金堂县| 渝中区| 涿鹿县| 苍南县| 光泽县| 平凉市| 高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