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4969字
- 2015-12-26 15:10:39
聘禮第八
[疏]“聘禮第八”。
鄭《目錄》云:“大問曰聘。諸侯相於久無事,使卿相問之禮。小聘使大夫。”《周禮》曰:“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殷相聘也,世相朝也。”於五禮屬賓禮。《大戴》第十四,《小戴》第十五,《別錄》第八。
釋曰:鄭云“大問曰聘者”,則此篇發首所論是也。云“久無事”者,案下記云:“久無事則聘焉。”注云:“事謂盟會之屬。”若有事,事上相見,故鄭據久無事而言。云“小聘使大夫”者,下經云“小聘曰問。其禮如為介,三介”是也。“《周禮》曰”者,《大行人》文,鄭彼注:“小聘曰問殷中也,久無事又於殷朝者,及而相聘也。父死子立曰世。凡君即位,大國朝焉,小國聘焉。此皆所以習禮考義,正刑一德,以尊天子也。必擇有道之國而就修之。”然歲相問,殷相聘,《聘義》所云“比年小聘,三年大聘”是也。《大行人》云:“上公九介,侯伯七介,子男五介。”又云:“凡諸侯之卿,其禮各下其君二等。”《聘義》:“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是諸侯之卿、介各下其君二等者也。若小聘曰問,使大夫,又下其卿二等,此《聘禮》是侯伯之卿大聘,以其經云五介,“上介奉束錦,士介四人,皆奉玉錦”。又云入竟張旃,孤卿建旃,據侯伯之卿之聘者。必見侯伯之卿聘者,周公作經,互見為義,此見侯伯之卿大聘。《玉人》云:“彖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聘。”上公之臣,《公食大夫》俎實云“倫膚七”,據子男之臣,是各舉一邊,而言明五等俱有,是其互見為義也。
聘禮。君與卿圖事,(圖,謀也。謀聘故及可使者。謀事者必因朝,其位,君南面,卿西面,大夫北面,士東面。)
[疏]“聘禮”至“圖事”。
注“圖謀”至“東面”。
釋曰:自此盡“官具”,論聘人及用幣之事。云“謀聘故及可使”者,謀聘者,為久無事,須聘,故謂有事,故或因聘,或特行。若記云:“若有故,則卒聘,束帛加書將命。”是因聘者也。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之類,是特行者也。言及可使者,謂於三卿之中選可使者,即經云“遂命使者”是也。其總三事皆須謀者也,言謀事者必因朝者,欲取對眾共詢之意。云“其位,君南面”已下,知面位然者,此《儀禮》之內見諸侯三朝:燕朝,《燕禮》是也;又射朝,《大射》是也;不見路門外正朝,正朝,當與二朝面位同。案《燕禮》、《大射》皆云“卿西面,大夫北面,士東面”,公降階南面揖之,是以知正朝面位然也。若天子三朝,射人見射朝,司士見正朝,不見燕朝,以諸侯正朝與燕朝同,明天子燕朝亦與正朝同也。
遂命使者。(遂猶因也。既謀其人,因命之也。聘使卿。)
[疏]“遂命使者”。
注“遂猶”至“使卿”。
釋曰:云“既謀其人,因命之也”者,謂謀其人,人亦在謀事之中,故云因命,即上注可使者是也。云“聘使卿”者,以其經云“及竟張旃”,《周禮司常》云“孤卿建旃”,故知使卿也。若然,使者自在謀內,審知所聘之國遠近,何以下記云使者“既受行,出,遂見宰,問幾月之資”,注云:“古者君臣謀密草創,未知所之遠近。”問行用多少,但所謀之時,經云出聘,不言其國,使者不得審知,故更問之。是以《左氏》吳公子季札遂聘齊晉衛鄭之等,下文云“無行則重賄反幣”,是亦有歷聘之事也。
使者再拜稽首,辭。(辭以不敏。)
[疏]“使者”至“首辭”。
注“辭以不敏”。
釋曰:云“辭以不敏”者,鄭取《孝經》“曾子曰參不敏”之辭為義也。
君不許,乃退。(退,反位也。受命者必進。)
[疏]“君不許乃退”。
注“退反”至“必進”。
釋曰:知“受命者必進”者,以其云“退”,故知進乃有退法,是受命前進,近君也。
既圖事,戒上介,亦如之。(既,已也。戒猶命也。已謀事,乃命上介,難於使者易於介。)
[疏]“既圖”至“如之”。
注“既已”至“於介”。
釋曰:既謀事乃命介,在謀後別命之,謀使者是難,謀後命介是易也。
宰命司馬戒眾介,眾介皆逆命,不辭。(宰,上卿,貳君事者也。諸侯謂司徒為宰。眾介者,士也,士屬司馬。《周禮》司馬之屬,司士掌作士,四方,使為介。逆猶受也。)
[疏]“宰命”至“不辭”。
注“宰上”至“受也”。
釋曰:天子有六卿:天、地、四時之官。是諸侯兼官而有三卿:立地官司徒兼冢宰,立夏官司馬兼春官,立冬官司空兼秋官。是以《左氏》杜泄云:吾子為司徒,叔孫為司馬,孟孫為司空。故《禮記內則》云:“后王命冢宰,降德于眾兆民。”鄭云:“《周禮》冢宰掌飲食,司徒掌十二教。今一云冢宰,記者據諸侯也,諸侯并六卿為三,或兼職焉。”是其諸侯并六卿為三,諸侯以司徒為冢宰,義與此同。宰上卿,貳君事,諸侯謂司徒為宰者也。云“士屬司馬”,引《周禮》者,案司士屬司馬,而云“作士四方使為介”,諸侯之司馬亦然,故引以證諸侯司馬戒眾介也。云“不辭”者,是其副使之賤者,故不敢辭。
宰書幣,(書聘所用幣多少也。宰又掌制國之用。)
[疏]“宰書幣”。
注“書聘”至“之用”。
釋曰:宰即上命司馬兼官者也。云“書聘所用幣多少也”者,謂聘鄰國享君及夫人問卿之等幣。《周禮司儀》云:“凡諸侯之交,各稱其邦而為之幣,以其幣為之禮。”鄭云:“幣,享幣也。於大國則豐,於小國則殺”是也。云“宰又掌制國之用”者,案《王制》云:“冢宰制國用,必於歲之杪。”是以使之書幣也。
命宰夫官具。(宰夫,宰之屬也。命之使眾官具幣及所宜赍。)
[疏]“命宰夫官具”。
注“宰夫”至“宜赍”。
釋曰:所命者冢宰,司徒命之以宰夫,屬司徒。《周禮》宰夫“掌百官府之徵令”,故命諸官云“官具”者,謂使宰夫命諸官,各具所行幣。幣在官之府,其司非一,故言“眾官”。幣謂享幣,及問大夫問卿,總具之及所宜赍者,謂行道所用多少皆是。
及期,夕幣。(及猶至也。夕幣,先行之日,夕陳幣而視之,重聘也。)
[疏]“及期夕幣”。
注“及猶”至“聘也”。
釋曰:自此盡“受書以行”,論陳幣付使者之事。云“夕幣,先行之日夕”,知者,下云“厥明,釋幣于禰”,是行日,明此夕是先行之日夕也。云“視之”者,正謂賓及眾介視之,故下云“使者朝服帥眾介夕”,注云“視其事”是也。
使者朝服,帥眾介夕。(視其事也。古文帥皆作率。)
管人布幕于寢門外。(管猶館也。館人,謂掌次舍帷幕者也。布幕以承幣。寢門外,朝也。古文管作官,今文布作敷。)
[疏]“管人”至“門外”。
注“管猶”至“作敷”。
釋曰:云“館人,謂掌次舍帷幕者也”者,案《天官》有《掌舍》、《掌次》、《幕人》等。《掌次》云:“有邦事,則張幕設案。”《掌舍職》云:“為帷宮,設旌門。”又《幕人》云:“掌帷幕幄綬之事。”鄭云:“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幕或在地,展陳于上。”即此布幕是也。館人即彼掌舍,以諸侯兼官,故鄭總言之也。云“幕以承幣”者,即下文“官陳幣”是也。云“寢門外,朝也”者,謂路門外,即正朝之處也。下記云:“宗人授次,次以帷。”則館人與宗人共掌之,若賓客則宗人掌之也。
官陳幣:皮,北首西上,加其奉於左皮上;馬則北面,奠幣于其前。(奉,所奉以致命,謂束帛及玄囗也。馬言則者,此享主用皮,或時用馬,馬入則在幕南,皮馬皆乘。古文奉為卷,今文無則。)
[疏]“官陳”至“其前”。
注“奉所”至“無則”。
釋曰:云“官陳幣”者,即上文“官具”者也。館人布幕於地,官陳幣於其上。云“奉,所奉以致命,謂束帛及玄囗也”者,所奉謂後享時奉,入以致命,故知。是以下文享時所致,束帛加璧以享君,玄囗加琮以享夫人,鄭不言璧琮者,璧琮不陳,厥明乃授之也。云“馬言則者,此享主用皮,或時用馬”者,主用皮,謂有皮之國。國無皮者,乃用馬。故下云:“庭實,皮則攝之。”鄭注:“皮言則者,或用馬也。”記云“皮馬相可也”,注“猶代也。土物有宜”也。云“馬入則在幕南”者,以經云“馬則北面,奠幣于其前”也,是馬在幕南。故下展幣時云:“馬則幕南北面,奠幣于其前”也。知“皮馬皆乘”者,案下賓覿時云“總乘馬”,又云“禮,玉束帛乘皮”,是皆乘也。
使者北面,眾介立于其左,東上。(既受行,同位也。位在幕南。)
[疏]“使者”至“東上”。
注“既受”至“幕南”。
釋曰:云“既受行,同位”者,對未受命行已前,卿大夫士面位各異,是以記云:“使者既受行日,朝同位。”鄭注云“謂前夕幣之,同位者,使者北面,介立于其左,少退,別其處臣也”是也。知“在幕南”者,幣在幕上,使者須視幣,故在幕南也。
卿大夫在幕東,西面北上。(大夫西面,辟使者。)
[疏]“卿大”至“北上”。
注“大夫”至“使者”。
釋曰:此謂處者,大夫常北面,今與卿同西面,故云“辟使者”。
宰入,告具于君。君朝服出門左,南鄉。(入告,入路門而告。)
[疏]注“入告”至“而告”。
釋曰:朝在路門外,故知“入路門”,至路寢而告君,以其在路寢聽政處故也。
史讀書展幣。(展猶校錄也。史幕東西面讀書。賈人坐撫其幣。每者曰在必。西面者,欲君與使者俱見之也。)
[疏]“史讀書展幣”。
注“展猶”至“之也”。
釋曰:知“史幕東西面”者,以其君南面,使者北面,故知幕東西面讀之可知,是以鄭云“欲君與使者俱見之也”。知賈人撫幣者,以其賈人主幣行者,故知賈人撫幣。受之其幣,謂官具之者,非直所奉而已。若然,賈人當在幕西,東面撫之,亦欲使君與賓俱見之也。
宰執書,告備具于君,授使者。使者受書,授上介。(史展幣畢,以書還授宰,宰既告備,以授使者。其受授皆北面。)
[疏]注“史展”至“北面”。
釋曰:云“史展幣畢,以書還授宰”者,以其宰在幕東,西面,史居前西面,讀書展幣,展幣訖,明回還授宰,宰以書授使者。云“其受授皆北面”者,當宰以書授使者之時,宰來至使者之東,北面授使者,使者北面授介,三者皆北面,向君故也。
公揖入。(揖,禮群臣。)
[疏]“公揖入”。
釋曰:以展幣授使者訖,禮畢,故入於寢也。
官載其幣,舍于朝。(待旦行也。)
[疏]“官載”至“于朝”。
注“待旦行也”。
釋曰:此云“官”,謂官人從賓行者,與前官陳幣者異。必知行者,以下文入竟又展之,又“有司展群幣以告”,注云“有司,載幣者,自展自告”是也。云“待旦行”者,下文“厥明,釋幣遂行”是也。
上介視載者,(監其安處之,畢乃出。)
[疏]“上介視載者”。
注“監其”至“乃出”。
釋曰:經直云“上介視載者”,注云“監其安處之,畢乃出”,不言馀人出,則上文舍於朝,不出,待旦則行,以其須守幣故也。
所受書以行。(為當復展。)
[疏]“所受書以行”。
注“為當復展”。
釋曰:“書”謂前宰授使者,此書將行,為當復展故也。
厥明,賓朝服釋幣于禰。(告為君使也。賓,使者謂之賓,尊之也。天子諸侯將出,告群廟,大夫告禰而已。凡釋幣,設洗盥如祭。)
[疏]“厥明”至“于禰”。
注“告為”至“如祭”。
釋曰:自此盡“亦如之”,論賓與上介將行告禰之事。云“朝服”者,卿大夫朝服祭,故還服朝服告也。云“天子諸侯將出,告群廟”者,案《禮記曾子問》云:“孔子曰:諸侯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禰。”注云:“皆奠幣以告之。”是諸侯出告群廟。案彼下文又云:“孔子曰:天子諸侯將出,必以幣帛皮圭告于祖禰,遂奉以出。”是天子與諸侯同告群廟之事。云“大夫告禰而已”者,大夫三廟,降天子,不得并告,故直告禰而已。若父在則告祖,知者,下記云:“賜饔唯羹飪。筮一尸,若昭若穆。”注云:“筮尸若昭若穆,容父在,父在則祭祖,父卒則祭禰。”以此言之,明初行時,父在釋幣於祖廟可知。案昭元年楚公子圍聘於鄭,云“布幾筵,於莊、共之廟而來”,服氏云:“莊,謂楚莊王,圍之祖。共王,圍之父。”是大夫并告群廟者。彼不告聘,直告娶,故得并告。古者大夫得因聘而娶,故《傳》云“且娶於公孫段氏”是也。云“凡釋幣,設洗盥如祭”者,案《曾子問》云“凡告用牲幣”,注云“牲當為制”,則告無牲,直用幣而已。但執幣須,當有洗而盥手,其設洗如祭祀之時,亦洗當東榮,南北以堂深,水在洗東,篚在洗西。必知無祭事者,下文還時云:“乃至于禰,筵幾于室,薦脯醢,觴酒陳。”鄭云:“行釋幣,反釋奠,略出謹入。”是其差也。
有司筵幾于室中。祝先入,主人從入。主人在右,再拜,祝告,又再拜。(更云主人者,廟中之稱也。祝告,告以主人將行也。)
[疏]“有司”至“再拜”。
注“更云”至“行也”。
釋曰:云“更云主人者,廟中之稱也”者,上云“賓”,至此更云“主人”,是廟中之稱,故《特牲》、《少牢》皆稱主人,對《聘》稱賓也。
釋幣,制玄囗束,奠于幾下,出。(祝釋之也。凡物十曰束。玄囗之率,玄居三,囗居二。《朝貢禮》云:純,四只。制,丈八尺。)
[疏]“釋幣”至“下出”。
注“祝釋”至“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