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4656字
- 2015-12-26 15:10:39
釋曰:自此盡“奠于篚”,論獻士及祝史等之事。云“獻士用觶,士賤也”者,言獻士用觶,對上獻大夫已上觚。觚二升,觶三升,用大者賤,用小者尊,故云士賤也。
士坐祭,立飲,不拜既爵。其他不拜,坐祭,立飲。(其他,謂眾士也。升不拜受爵。)
[疏]注“其他”至“受爵”。
釋曰:云“其他,謂眾士也”者,長謂士中之長,次云士,謂長已下,下云其他,謂眾士者,亦謂二十七士,以其下經旅食,謂庶人在官,故知此非府史以下。
乃薦司正與射人于觶南,北面,東上,司正為上。(司正,射人士也。以齒受獻,既乃薦之也。司正,大射正也。射人,小射正,略其佐。)
[疏]注“司正”至“其佐”。
釋曰:案《燕禮》薦司正與射人一人,司士一人,執冪二人,此不言其數,又不言司士與執冪者,以射人是小射正,非一人互見執事,執事者皆同獻,不言其數,不言執冪者二人,文不具。
辯獻士。士既獻者立于東方,西面,北上。乃薦士。(士既獻易位者,以卿大夫在堂,臣位尊東也。畢獻薦之,略賤。)
[疏]注“士既”至“略賤”。
釋曰:云“畢獻薦之,略賤”者,案上獻士,立飲,是畢獻訖,乃云“乃薦司正與射人于觶南”,是獻士又獻司正已下。若然,薦士當在乃薦司正上,至此言之者,其實薦士在乃薦司正上,今此更言士得獻訖,立在東方,立畢乃薦,不畢獻,待司正薦,乃薦士也。是以薦司正言乃者,緩辭,明司正已下薦在士後也。
祝史、小臣師亦就其位而薦之。(亦者,亦士也。辯獻乃薦也,祝史門東北面,東上。)
主人就士旅食之尊而獻之。旅食不拜,受爵,坐祭,立飲。(主人既酌,西面,士旅食北面受之,不洗者,於賤略之。)
[疏]注“主人”至“略之”。
釋曰:知“主人既酌,西面,士旅食北面受之”者,以其不可背君南面授,故知位之如此。若然,大史等亦北面,則亦西面授酒也。其小臣師等,案上文位在阼階東面,自然北面授。
主人執虛爵,奠于篚,復位。
賓降洗,升,媵觶于公,酌散,下拜。公降一等,小臣正辭。賓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賓受公賜多矣。禮將終,宜勸公,序厚意也。今文觶為觚。公答拜,無再拜。)
[疏]“賓降”至“再拜”。
釋曰:自此盡“旅酌”,論賓舉爵為士舉旅行酬之事。
注“賓受”至“再拜”。
釋曰:云“賓受公賜多矣。禮將終,宜勸公,序厚意也”者,上文為賓、為卿、為大夫舉旅,皆臣自致爵。今此其賓為士舉旅行酬,因得為賓,致爵於君,故鄭云序賓厚意也。
賓坐祭,卒爵,再拜稽首。公答再拜。賓降,洗象觚,升酌膳,坐奠于薦南,降拜。小臣正辭。賓升成拜,公答拜。賓反位。(反位,反席也。此觚當為觶。)
[疏]注“反位”至“為觶”。
釋曰:自此已前,賓位在西階下東面,無席,戶牖之位則有席。此賓升成拜,不言降反位,明反位者,反於戶牖之席位。云“此觚當為觶”者,凡旅酬皆用觶,獻士尚用觶,故知觚當為觶,下經觚亦當為觶。
公坐取賓所媵觶,興。唯公所賜。受者如初受酬之禮,降,更爵,洗,升酌膳,下,再拜稽首。小臣正辭,升成拜。公答拜。乃就席,坐行之。(坐行之,若今坐相勸酒。)
有執爵者。(士有盥升,主酌授之。)
[疏]“有執爵者”。
注“士有”至“授之”。
釋曰:知“士有盥升”者,以其為公卿大夫使行旅,不可不。知是士者,案下文云士“有執膳爵者,有執散爵者”,故知士有盥升,主酌授之。
唯受于公者拜。(公所賜者拜,其馀則否。)
司正命:“執爵者爵辯,卒受者興以酬士。”(欲令惠均。)
[疏]注“欲令惠均”。
釋曰:以堂上公卿大夫旅遍并堂下之士,故云“欲令惠均”也。
大夫卒受者以爵興,西階上酬士。士升,大夫奠爵拜,受答拜。(興酬士者,士立堂下,與上坐者異也。)
[疏]注“興酬”至“異也”。
釋曰:云“興酬士者”,決向來堂上相旅,皆坐相酬,執爵者行之,大夫未能受酬者,輒興西階上,故鄭云“士立堂下,與上坐者異也”。
大夫立卒爵,不拜,實之。士拜受,大夫拜送。士旅于西階上,辯。(祝史,小臣師,旅食皆及焉。)
[疏]注“祝史”至“及焉”。
釋曰:鄭知“祝史”以下皆得旅酬者,前得獻祝史與旅皆得獻,明此旅酬得之可知。
士旅酌。(旅,序也。士以次自酌相酬,無執爵者。)
[疏]“士旅酌”。
注“旅序”至“爵者”。
釋曰:云“無執爵”者,對上文卿大夫等有執爵者,以其坐故也。士無執爵者,以其賤不坐,故以次自酌,以相酬無執爵者也。
若命曰“復射”,則不獻庶子。(獻庶子則正禮畢,後無事。)
[疏]注“獻庶”至“無事”。
釋曰:獻酬之禮,庶子以下最後得獻。若獻庶子之後,正禮畢,不得更有射事,故命復射在獻庶子之前。
司射命射,唯欲。(司射命賓及諸公卿大夫射,欲者則射,不欲者則止。可否之事,從人心也。)
[疏]注“司射”至“心也”。
釋曰:此乃三番射後,爵行無,非直解怠,復有醉者,是以不可恣心所欲。
卿、大夫皆降,再拜稽首。公答拜。(拜君樂與臣下執事無已。不言賓,賓從群臣禮在上。)
[疏]注“拜君”至“在上”。
釋曰:云“不言賓,賓從群臣禮在上”者,謂初酬賓,直言賓,再舉旅言若長,不專於賓,已是禮殺。第三舉旅,云“唯公所賜,若賓若長”,至此賓士舉旅,直云“唯公所賜”,復不言若賓若長,賓從群臣禮在上。
壹發,中三侯皆獲。(其功一也,而和者益多,尚歡樂也。矢揚觸,或有參中者。)
[疏]注“其功”至“中者”。
釋曰:上文第二番、第三番,唯公得中三侯,皆釋獲。至此燕後復射,禮殺,臣與君同,是以鄭云“和者益多,尚歡樂也”。云“其功一也”者,謂三侯所中,皆是功,故云一也。云“矢揚觸,或有參中”者,卿大夫主射參侯,士主射犴侯,其中或揚觸,容中別侯,皆與釋。
主人洗,升自西階,獻庶子于阼階上,如獻士之禮。辯獻。降洗,遂獻左右正與內小臣,皆於阼阼上,如獻庶子之禮。(庶子既掌正六牲之體,又正舞位,授舞器,與膳宰、樂正聯事。又掌國子戒令,教治世子之官也。左右正,謂樂正、仆人正也。位在中庭之左右。小樂正在頌磬之北,右也。工在西,即北面。工遷於東,則東面。大樂正在笙磬之北,左也。工在西,則西面。工遷於東,則北面。仆人正相大師,工升堂,與其師士降立於小樂正之北,北上。工遷於東,則陪其工後。國君無故不釋縣。二正,君之近官也。內小臣,奄人,掌君陰事陰令,后夫人之官也。獻三官於阼階,別內外臣也。同獻更洗,以時事不聯也。獻正下及內小臣,則磬人、鍾人、钅薄人、鼓人、仆人師、仆人士,盡獻可知也。庶子、內小臣,位在小臣師之東,少退,西上。)
[疏]“主人”至“之禮”。
注“庶子”至“西上”。
釋曰:云“小樂正在頌磬之北,右也。工在西,即北面”者,工在西,謂遷樂於下時,大師、少師、上工立於鼓北也。云“工遷於東,則東面”者,案上遷樂於東之時,直云大師、少師、上工皆東坫之東,不見小樂正從之,明留在西縣之北,東面向工矣。云“大樂正在笙磬之北,左也。工在西,則西面”者,案上文司射“東面命樂正”,單言樂正者,謂大樂正既東面命之,則大樂正元立於東矣,以其工在西階下,故知西面向之矣。云“工遷於東,則北面”者,案上文樂正及位,大師既西面,明樂正北面可知。是以《鄉射》工遷於東,西面北上,樂正北面立于其南,此亦與彼同北面也。云“國君無故不釋縣。二正,君之近官也”,言此者,人君路寢之廷樂縣不釋,樂正與仆人正同掌樂事,是君之近官也。云“同獻更洗,以時事不聯也”者,以其雖同獻於阼階上,獻有前後,故更爵洗之,是以云時事不聯也。云“庶子、內小臣,位在小臣師之東”者,案《公食》堂上夾北有宰夫,內宰在東北,此《射禮》堂上夾北無宰位,又案執事者堂上,又非樂人,不得在樂正位,以其與小臣師同名小臣,故知小臣師之東也。又云“少退,西上”者,見《公食》在宰東北少退,故知此亦少退。知西上者,以此位皆西上故也。
無爵。(,數也。爵行無次數,唯意所勸,醉而止。)
[疏]“無爵”。
釋曰:自此盡“無樂”,論爵與樂恣意無數之事。
士也,有執膳爵者,有執散爵者。執膳爵者酌以進公,公不拜,受。執散爵者酌以之公,命所賜。所賜者興受爵,降席下,奠爵,再拜稽首。公答再拜。(席下,席西。)
受賜爵者以爵就席坐,公卒爵,然後飲。(酬之禮,爵代舉。今爵并行,嫌不代也。并行猶代者,明勸惠從尊者來。)
[疏]注“酬之”至“者來”。
釋曰:凡行酬之法,轉爵遞飲,今膳、散兩有,宜得即飲,猶待公卒爵乃飲,猶代飲然。明惠從公來,嫌得即飲不代,故著嫌不卒爵然後飲,故曰嫌不代。
執膳爵者受公爵,酌,反奠之。(燕之歡在飲酒,成其意也。)
[疏]注“燕之”至“意也”。
釋曰:云“燕之歡在飲酒”者,謂安燕之歡,正在於飲酒,故受公爵者更酌,反奠於公所,擬公更賜爵,是其歡燕成之意也。
受賜者興,授執散爵者。執散爵者乃酌行之。(與其所勸者。)
唯受于公者拜。卒爵者興,以酬士于西階上。士升。大夫不拜乃飲,實爵。(乃猶而也。)
[疏]注“乃猶而也”。
釋曰:鄭轉乃為而者,乃是緩辭,於禮不切,故為之也。
士不拜,受爵。大夫就席。士旅酌,亦如之。公有命徹冪,則賓及諸公卿大夫皆降,西階下北面,東上,再拜稽首。(命徹冪者,公意殷勤,欲盡酒。)
公命小臣正辭,公答拜。大夫皆辟。升,反位。(升不成拜,於將醉正臣禮。)
[疏]注“升不”至“臣禮”。
釋曰:於例,臣於堂下再拜稽首,得小臣以君命辭,其拜不成,當升成拜。今直升不成拜者,以其拜於下,是臣之正禮,故鄭云“於將醉正臣禮”。
士終旅於上,如初。(卿大夫降而爵止,於其反席卒之。)
[疏]注“卿大”至“卒之”。
釋曰:上文卿大夫酬辯,始酬士,公命徹冪,公卿以下降而爵止,是以卿大夫升反席,士以下相酬而卒之。
無樂。(升歌合無次數,唯意所樂。)
宵則庶子執燭於阼階上,司宮執燭於西階上,甸人執大燭於庭,閽人為燭於門外。(宵,夜也。燭,ㄡ也。甸人,掌共薪蒸者。庭大燭,為其位廣也。為,作也,作燭俟賓出。)
[疏]“宵則庶子執燭”。
釋曰:自此盡篇終,論禮畢容公卿出入之事。
賓醉,北面坐取其薦脯以降。(取脯,重得君之賜。)奏《陔》。(《陔夏》,樂章也,其歌《頌》類也。以鍾鼓奏之,其篇今亡。)
賓所執脯,以賜鍾人于門內ニ,遂出。(必賜鍾人,鍾人以鍾鼓奏《陔夏》,賜之脯,明雖醉,志禮不忘樂。)
[疏]“賓所”至“遂出”。
釋曰:案《鄉飲酒》、《鄉射》賓出無取脯賜鍾人之事者,彼是臣禮,此為君法,故詳略不同。
卿大夫皆出。(從賓出。)
公不送。(臣也,與之安燕交歡,嫌亢禮也。)
[疏]“公不送”。
注“臣也”至“禮也”。
釋曰:案《燕義》云:“使宰夫為獻主,臣莫敢與君亢禮。”來安燕交歡,君若送之,是臣與君亢禮,故君不送賓也,故《燕禮》注云“賓禮訖臣禮”是也。
公入,《驁》。(《驁夏》,亦樂章也。以鍾鼓奏之,其詩今亡。此公出而言入者,射宮在郊,以將還為入。燕不《驁》者,於路寢,無出入也。)
[疏]“公入驁”。
注“驁夏”至“入也”。
釋曰:云“《驁夏》,亦樂章也”者,案《周禮鍾師》有《九夏》,皆樂章,其中有《驁夏》,如《陔夏》,故云亦樂章也。云“以鍾鼓奏之”者,案《鍾師》“以鍾鼓奏《九夏》”,鄭云:“先擊鍾,次擊鼓。”故云以鍾鼓奏之。云“其詩今亡”者,鄭注《鍾師》云:“《九夏》皆詩篇名,《頌》之族類也。此歌之大者,載在樂章,樂崩亦從而亡,是以《頌》不能具。”是其今亡。云“此公出而言入者,射宮在郊,以將還為入”者,天子射在虞庠,周之小學在西郊,案《鄉射》記“於郊則閭中”,鄭注云諸侯“大學在郊”。是諸侯大射所,故言入者,射宮在郊,以將還為入也。鄭知燕在路寢者,《燕禮》記云“燕朝服於寢”,與群臣賓客燕不合在燕寢,故知從路寢也。此篇所解多不具者,以其諸侯大夫射先行燕禮,大射三番多依《鄉射》,是以與禮同者,於此不復重釋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