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0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4514字
  • 2015-12-26 15:10:39

釋曰:知“祝釋幣”者,案《曾子問》:君薨而世子生,大祝裨冕執束帛,升自西階,命無哭。告曰:某之子生,敢告。奠幣於殯東。則知此亦大祝釋之可知也。云“凡物十曰束”者,案《昏禮》“玄囗束”,則每卷二丈,自馀行禮云束者,每卷一丈八尺為制,幣帛錦十卷者皆名束,至於脯十廷亦曰束,故云凡物十曰束也。云“玄囗之率,玄居三,囗居二”者,言“率”,皆如是也。玄三囗二者,象天三覆地二也。云“《朝貢禮》云純四只制丈八尺”者,純謂幅之廣狹,制謂舒之長短,《周禮》趙商問只長八寸,四八三十二,幅廣三尺二寸,大廣非其度。鄭志答云:古積畫誤為四,當為三,三咫則二尺四寸矣。《雜記》云:“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然則每卷二丈,若作制幣者,每卷丈八尺為制,合卷為匹也。

主人立于戶東,祝立于牖西。(少頃之,示有俟於神。)

[疏]注“少頃”至“於神”。

釋曰:案《士虞禮》無尸者,出戶而聽若食間,此無祭事,故云“有俟於神”也。

又入,取幣,降,卷幣,實于笄,埋于西階東。(又入者,祝也。埋幣必盛以器,若藏之然。)

又釋幣于行。(告將行也。行者之先,其古人之名未聞。天子諸侯有常祀在冬。大夫三祀:曰門、曰行、曰厲。喪禮有“毀宗躐行,出于大門”,則行神之位在廟門外西方。不言埋幣,可知也。今時民春秋祭祀有行神,古之遺禮乎?)

[疏]“又釋幣于行”。

注“告將”至“禮乎”。

釋曰:云“行者之先,其古人之名未聞”者,此謂平地道路之神。云“古人名未聞”者,謂古人教人行道路者,其人名字未聞。云“天子諸侯有常祀在冬”者,《月令》祀行是也。言此者,欲見大夫雖三祀,有行無常祀,因行使始出有告禮而已。至於出城,又有祭祭山川之神,喻無險難也。“大夫三祀曰門、曰行、曰厲”者,見《祭法》文。云“喪禮有‘毀宗躐行,出于大門’”者,《檀弓》文。案彼云:“掘中ニ而浴,毀灶以綴足。及葬,毀宗躐行,出于大門,殷道也。”下文周柩入毀宗,雖不云躐行,亦有行可知。所毀者,毀廟門西而云躐行,明行神在廟門西矣。“不云埋幣,可知”者,承上宗廟埋之,此亦埋可知。云“今時民春秋祭祀有行神,古之馀禮乎”者,鄭以行神無正文,雖約《檀弓》,猶引漢法為況乎者,猶,疑之矣。若然,城外祭山川之神有壇,此禮行神亦當有壤。是《月令》“冬祭行”注云“行在廟門外之西,為壇,厚二寸,廣五尺,輪四尺”是也。

遂受命。(賓須介來,乃受命也。言遂者,明自是出,不復入。)

[疏]“遂受命”。

注“賓須”至“復入”。

釋曰:下云“上介及眾介俟于使者之門外”,是其賓須介來,乃受命也。云“自是出,不復入”者,自釋幣於門,不復更入。若然,則待介於門矣。

上介釋幣亦如之。(如其於禰與行。)

上介及眾介俟于使者之門外。(俟,待也。待於門外,東面北上。)

[疏]“上介”至“門外”。

注“俟待”至“北上”。

釋曰:自此盡“斂旃”,為使者與介向君朝受命即行之事。知“待於門外,東面北上”者,上云賓釋幣訖不復入,明介待賓於大門外,賓出則向君也。言“東面北上”者,依賓客門外之位。

使者載旃,帥以受命于朝。(旃,旌旗屬也。載之者,所以表識其事也。《周禮》曰“通帛為旃”,又曰“孤卿建旃”。至於朝門,使者北面東上。古文旃皆為膳。)

[疏]“使者”至“于朝”。

注“旃旌”至“為膳”。

釋曰:云“載之者,所以表識其事”者,人見張旃,則知是孤卿為使之事,是表識其事也。云“《周禮》曰”者,《司常》文。云“至於朝門”者,凡諸侯三門:皋、應、路。路門外有常朝位。下文君臣皆朝列位,乃使卿進使者,使者乃入至朝,即此朝門者,皋門外矣。知“北面東上”者,還依展幣之位也。

君朝服,南鄉。卿大夫西面,北上。君使卿進使者。(進之者,使者謙,不敢必君之終使己。)

[疏]“君朝服”至“使者”。

注“進之”至“使己”。

釋曰:此還依展幣之位,知大夫與卿同西面,避賓。下文使者還,亦同展幣北面東上位。

使者入,及眾介隨入,北面,東上。君揖使者進之,上介立于其左,接聞命。(進之者,有命,宜相近也。接猶續也。)

賈人西面坐啟櫝,取圭,垂繅,不起而授宰。(賈人,在官知物賈者。繅,所以藉圭也。其或拜,則奠于其上。今文繅作ロ。)

[疏]“賈人”至“授宰”。

注“賈人”至“作ロ”。

釋曰:云“賈人,在官知物賈者”,謂若《王制》云庶人之在官,府史胥徒之類,以知物賈,故名賈。云“其或拜,則奠于其上”者,故《覲禮》記云“奠圭于繅上”是也。但繅有二種:一者以木為中,以韋衣之,天子五采,公侯伯三采,子男二采,采為再行。下記及《典瑞》皆有其文,此為繅也。下記云“絢組尺”,及《曲禮》下文“執玉其有藉者則裼”,鄭亦為之繅,若韋版為之者,奠玉於上,此則無垂繅、屈繅之事。若絢組為之者,所以系玉於韋版,使不失墜,此乃有屈垂之法,則此經所云者是也。案向來所注,皆以韋版繅藉解之者,鄭意以承玉及系玉二者,所據雖異,所用相將,又同名為繅,是以和合解之。故以韋版為之者,以解絢組之繅也。

宰執圭,屈繅,自公左授使者。(屈繅者,斂之。禮以相變為敬也。自公左,贊幣之義。)

[疏]“宰執”至“使者”。

注“屈繅”至“之義”。

釋曰:云“自公左,贊幣之義”者,《禮記少儀》云:“詔辭自右,贊幣自左。”取地道尊右之法,是贊幣之義,故於公左也。

使者受圭,同面,垂繅以受命。(同面者,宰就使者北面并授之。既授之,而君出命矣。凡授受者,授由其右,受由其左。)

[疏]“使者”至“受命”。

注“同面”至“其左”。

釋曰:知“宰就使者北面”者,以經言“同面”,不見使者進文,使者既先北面,故知就使者北面,并面授之。既授與使者,即言受命,明知則出命矣。云“凡授受者,授由其右,受由其左”者,據此宰由其右授使者,使者受由其左。又據《鄉飲酒》、《鄉射》、《燕禮》,獻酢酬皆授由其右,受由其左,故云“凡”以廣之。若有所因由,則有授由左,受由右,是以使者反命之時,宰自公左受玉。鄭云亦於使者之東,同面并受,不右使者,由便也。又賓授覿時,士受馬,右受。鄭云:“牽者之右,而受由便。”又《鄉飲酒》云:“受酬者自介右。”鄭云:“尊介,使不失故位。”如此者,皆是變例,鄭據平常行事而言也。

既述命,同面授上介。(述命者,循君之言,重失誤。)

[疏]“既述”至“上介”。

注“述命”至“失誤”。

釋曰:上文授玉訖,君出命,命辭雖不知何語,要知使者既受命,使者又重述君命,為述命。述命者,重失誤。

上介受圭,屈繅,出授賈人,眾介不從。(賈人,將行者,在門外北面。)

[疏]“上介”至“不從”。

注“賈人”至“北面”。

釋曰:云“眾介不從”者,以上介送圭,向外與賈人,反來,故眾介不從,以待之。云“賈人,將行者”,知者,經言“授賈人”,使受之,則是行人主掌此玉,故知。將行者,對上云賈人出玉者,是留者也。知“在門外北面”者,以其使者在門外時,皆北面,此賈人不入,明依本北面可知。

受享束帛加璧,受夫人之聘璋,享玄囗束帛加琮,皆如初。(享,獻也。既聘又獻,所以厚恩惠也。帛,今之璧色繒也。夫人亦有聘享者,以其與己同體,為國小君也。其聘用璋,取其半圭也。君享用璧,夫人用琮,天地配合之象也。圭璋特達,瑞也;璧琮有加,往德也。《周禮》曰:“彖、圭、璋、璧、琮,以┹聘。”)

[疏]“受享”至“如初”。

注“享獻”至“┹聘”。

釋曰:此經中三事,上經已受聘君圭,此經受享君束帛加璧,又受聘夫人璋,又受享夫人琮。案上文夕幣時,云“官陳幣皮北首西上加其奉於左皮上”,鄭注云:“奉,所奉以致命,謂束帛及玄囗也。”則知所陳,直陳束帛及玄囗,不陳璧、琮。是以此經受璧而連言束帛玄囗者,以其享時,束帛加璧於其上,玄囗加琮於其上,以相配之物,故兼言束帛玄囗。若然,璧、琮右受者,以其璧、琮與圭、璋同類,尊之故也。云“帛,今之璧色繒”者,《周禮大宗伯》云:“孤執皮帛。”鄭注亦然。又案《宗伯》云“以蒼璧禮天”,下云“牲幣各放其器之色”,幣即幣帛,禮天之璧用蒼色,則幣帛之色亦蒼色,是璧色繒。於漢時云“璧色繒”者,亦因周法,則此束帛亦與璧色同,以其相配,但未知正用何色耳。云“聘用璋,取其半圭”,知半曰璋者,案《周禮典瑞》云:“四圭有邸以祀天,兩圭有邸以祀地,圭璧以祀日月,璋邸射以祀山川。”以上向下差之,以兩圭半四圭,圭璧半兩圭,璋邸射又半圭璧,是半圭曰璋也。云“圭璋特達,瑞也”者,《聘義》云:“圭璋特達,德也。”鄭云:“特達,謂以朝聘也。”言瑞者,《大宗伯》云:“以玉作六瑞。”公執桓圭以下皆是瑞。故《尚書》云:“班瑞於群后。”言特達者,不加束帛也。云“璧琮有加,往德也”者,謂加於束帛之上。言往德者,《郊特牲》云:“束帛加璧,往德也。”謂以束帛加璧,致厚往,為主君有德,故以玉致之。君子於玉比德,故言往德也,往德義出於彼。鄭言此者,欲見朝置享用玉之意也。“《周禮》曰”,《玉人》文。云“彖、圭、璋、璧、琮,以┹聘”者,欲見此篇聘賓不用君之所執圭璋,以其公則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璧,男執蒲璧,臣出聘,圭璋璧琮,則彖之而已,無此桓、信、躬、、蒲之文。又所執皆降其君一等,故引之為證也。

遂行,舍于郊。(於此脫舍衣服,乃即道也。《曲禮》曰:“凡為君使,已受命,君言不宿於家。”)

[疏]“遂行舍于郊”。

注“於此”至“於家”。

釋曰:言“遂行”者,受命則行,不留停,故云遂行。言“於此脫舍衣服,乃即道”者,上文云賓朝服,告禰,及遂朝君受命,至此衣服未改,鄭注云“吉時道路深衣”,則此脫舍朝服,服深衣而行,故云於此所脫舍衣服乃即道也。引《曲禮》者,見受君命及君言,言別有告請之事,遂行舍於郊,則彼云不宿于家也。

斂旃。(此行道耳,未有事也。斂,藏也。)

[疏]“斂旃”。

注“此行”至“藏也”。

釋曰:云“此行道耳,未有事也”者,案下文云“及竟張旃”,是有事也。故此自郊已後未有事,斂,藏也。

若過邦,至于竟,使次介假道,束帛將命于朝,曰:“請帥。”奠幣。(至竟而假道,諸侯以國為家,不敢直徑也。將猶奉也。帥猶道也,請道已道路所當由。)

[疏]“若過”至“奠幣”。

注“至竟”至“當由”。

釋曰:自此盡“執策於其後”,論過他國竟假道之事。云“諸侯以國為家,不敢直徑”者,案《左氏傳》僖三十三年:秦師襲鄭,不假道於晉,為晉所敗。是其不假道,直徑過天子之師。行過無假道,以其天子以天下為家,所在如主人故也。天子微弱,則有之。是以《周語》”定王使單襄公聘於宋,遂假道於陳以聘楚”。服氏注云:“是時天子微弱,故與諸侯相聘同”是也。

下大夫取以入告,出許,遂受幣。(言遂者,明受其幣,非為許故也。容其辭讓不得命也。)

[疏]“下大夫”至“受幣”。

注“言遂”至“命也”。

釋曰:云“言遂者,明受其幣,非為許故也”者,幣本為行禮,非為求許。若許受幣,當云出許受幣,不須言遂。今不以許道受幣,云遂,是以容其辭讓,不受此幣,不得命遂受之,故云遂也。

餼之以其禮,上賓大牢,積唯芻禾,介皆有餼。(凡賜人以牲,生曰餼。餼猶稟也,給也。以其禮者,尊卑有常差也。常差者,上賓、上介牲用大牢,群介用少牢。米皆百,牲陳于門內之西,北面。米設于中庭。上賓、上介致之以束帛,群介則牽羊焉。上賓有禾十車、芻二十車,禾以秣馬。)

[疏]“餼之”至“有餼”。

注“凡賜”至“秣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郑市| 浙江省| 千阳县| 寿阳县| 通道| 新竹县| 灵武市| 二连浩特市| 大埔区| 辽阳县| 原阳县| 汉寿县| 南木林县| 吴旗县| 阿巴嘎旗| 星子县| 凯里市| 桃江县| 分宜县| 昌吉市| 南木林县| 绵竹市| 奉新县| 航空| 萨迦县| 乌鲁木齐市| 县级市| 通许县| 淳化县| 黎平县| 宜黄县| 四会市| 洪江市| 安泽县| 通许县| 德庆县| 财经| 浦江县| 宁陵县| 石河子市|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