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4978字
- 2015-12-26 15:10:39
釋曰:此一經獻庶子以下之節。云“庶子,掌正六牲之體及舞位,使國子德學道,世子之官也”者,案《周禮諸子職》云:“大祭祀,正六牲之體。凡樂事,正舞位。”國子存游ヘ,使之德學道,彼天子諸子之官,屬大子。若據諸侯,為世子之官。引之者,以天子謂之諸子,諸侯謂之庶子,掌公卿大夫士之子,掌事同,故取《諸子職》解此庶子之事。云“而與膳宰、樂正聯事”者,以掌正六牲之體,得與膳宰聯事;掌國子德學道,得與樂正聯事;以其樂正亦掌教國子故也。言此者,欲見膳宰得獻,此庶子亦得獻之意。云“樂正亦教國子之舞”者,欲見庶子掌國子得與樂正聯事。云“左右正,謂樂正、仆人正也”,仆人正以下至“北上”,鄭知義然者,見《大射禮》而知。云“左右正”者,據中庭為左右,《大射禮》工遷於東,仆人正亦與樂正同處,名曰左正,復云右正,明是小樂正在西為一也。若小樂正不在西,大射之禮不得有左右正之文。又兩面俱縣,明大、小樂正各監一縣。又知“仆人正”以下在小樂正之北北上者,以《鄉射》弟子相工皆在西,今仆人正以下亦是相工之人,故知亦在西方也。又工堂上西階之東相工者,宜近其事,故在西方樂正之北也。又知“北上”者,以《大射》、《鄉射》工遷在下之時,皆北上統於樂正,今相者以工為主,明在堂下,則宜北統於堂上矣。下又知“大樂正在東縣北”者,約《鄉射》云:“縣于洗東北。”至射時遷樂於阼階下之東南,堂前三西面,北上,坐樂正北面,立于其南,是得為一證也。云“若射”以下至“工後”者,案《大射》將射之時,工遷於下東坫之東南,西面,北上坐,相者以工為主,故知相工陪於東,即在工後也。云“內小臣、奄人掌君陰事陰令,后夫人之官也”者,案《天官小臣序官》云:“內小臣奄上士四人。”其職云:“掌王之陰事陰令。”鄭注云:“陰事,群妃御見之事。陰令,王所求為於北宮。”彼后之官,兼云夫人者,欲見諸侯夫人內小臣亦與后之內小臣職同,故雙言之。云“皆獻於阼階上,別於外內臣也”者,臣云外內者,案《周禮》有外內命夫,鄭注云:“外命夫六鄉以出。”案內命夫,朝廷卿大夫,則諸侯臣在鄉遂及采地者為外臣,在朝廷者為內臣。但外內臣皆獻於西階上,此獻於阼階,故云“別於外內臣”也。云“則磬人”以下至“盡獻可知也”者,此據《周禮》天子有此官,諸侯并以下士為之,則諸侯亦有此官,以其庭中之樂,軒縣別有鍾、磬、、鼓,故知也。兼言仆人者,此經直見仆人正,不見仆人師、仆人士,《大射》見之。內小臣、奄人之賤者尚得獻,明此等皆得獻可知也。知“凡獻皆薦”者,以經云“如獻士”,獻士有薦,凡此等獻訖,明皆有薦也。
無爵。(,數也,爵行無次無數,唯意所勸,醉而止。)
[疏]“無爵”。
注“數”至“而止”。
釋曰:自此盡“無樂”,論酒行樂作無次數之節。云“爵行無次無數”者,此對四舉旅以前,皆有次有數,此則無次數也。
士也,有執膳爵者,有執散爵者。執膳爵者酌以進公,公不拜,受。執散爵者酌以之公,命所賜。所賜者興,受爵,降席下,奠爵,再拜稽首。公答拜。(席下,席西也。古文曰:公答再拜。)
[疏]“士也”至“答拜”。
注“席下”至“再拜”。
釋曰:自旅酬已前,受公爵皆降,拜,升成拜。至此不復降拜者,禮殺故也。云“席下,席西也”者,賓與卿大夫席皆南面統於君,皆以東為上,故知席下為席西也。
受賜爵者以爵就席坐,公卒爵,然後飲。(不敢先虛爵,明此勸惠從尊者來也。)
[疏]“受賜”至“後飲”。
注“不敢”至“來也”。
釋曰:上已言君命所賜,至此經云“受賜”,自然惠從尊者來。但先君受爵,似惠不由君來,故後飲然後授虛爵,是由尊者來,故後飲之也。此執爵者皆酌行之以遍,唯卒爵者興以酬士,自酌與之,是以《鄉飲酒》、《鄉射》皆云:“辯,卒受者興,以旅在下者”。注云:“不使執觶者酌,以其將旅,不以已尊孤人也。”
執膳爵者受公爵,酌,反奠之。(宴歡在於飲酒,成其意。)
[疏]“執膳”至“奠之”。
注“宴歡”至“其意”。
釋曰:云“成其意”者,君意欲得皆醉,今執膳者酌,反奠於君前,望當君心,故云“宴歡在於飲酒,成其意”也。
受賜爵者興,授執散爵,執散爵者乃酌行之。(予其所勸者。)
唯受爵於公者拜。卒受爵者興,以酬士于西階上。士升,大夫不拜,乃飲實爵。(乃猶而也。)
[疏]注“乃猶而也”。
釋曰:轉乃為而者,“乃”是緩辭。此將勸士,士已升階,大夫即飲,不可為乃,故從而解之也。
士不拜,受爵。大夫就席。士旅酌,亦如之。公有命徹冪,則卿大夫皆降,西階下,北面,東上,再拜稽首。公命小臣辭。公答再拜,大夫皆辟。(命徹冪者,公意殷勤,必盡酒也。小臣辭,不升成拜,明雖醉,正臣禮也。不言賓,賓彌臣也。君答拜於上,示不虛受也。)
[疏]“士不”至“皆辟”。
注“命徹”至“受也”。
釋曰:云“士旅酌,亦如之”者,亦如大夫相酌之法。云“公有命徹冪”者,此君尊,在東楹之西,專大惠,故待無爵乃徹冪。《鄉飲酒》尊在房戶之,賓主共之,故賓至則徹之,與此異也。云“小臣辭,不升成拜,明雖醉,正臣禮也”者,臣之禮當下拜為正,今不言升成拜者,於下已拜,是雖無爵,已醉而不倦,行臣禮,禮之正也。云“不言賓,賓彌臣也”者,經直言“卿大夫皆降”,不別言賓,是燕末賓同於臣。言彌者,上旅酬云“若賓若長”,猶言賓,但言賜不言酬己,是賓卑。今乃設賓,不言賓,是賓彌臣,故同臣例也。云“君答拜於上,示不虛受也”者,案《燕義》云:“禮無不答,言上之不虛取於下也。”彼釋此言也,但彼言不虛取於下者,總申此燕禮君答拜之事,不獨為此言也。
遂升,反坐。士終旅於上,如初。(卿大夫降而爵止,於其反席卒之。)
[疏]“遂升”至“如初”。
注“卿大”至“卒之”。
釋曰:云“卿大夫降而爵止”者,上文已云“大夫不拜,乃飲實爵,士不拜受爵”,是大夫飲訖爵止也。云“於其反席卒之”者,謂上士受得大夫爵,此經云“士終旅於上如初”,是於大夫反席,士卒之也。
無樂。(升、歌、、合無數也,取歡而已,其樂章亦然。)
[疏]“無樂”。
注“升歌”至“亦然”。
釋曰:此無對上升歌笙合,各依次第而三終,有次有數。此則任君之情,無次無數,其《詩》樂章亦然,亦無次無數。
宵則庶子執燭於阼階上,司宮執燭於西階上,甸人執大燭於庭,閽人為大燭於門外。(宵,夜也。燭,ㄡ也。甸人,掌共薪蒸者。庭大燭,為位廣也。閽人,門人也。為,作也,作大燭以俟賓客出。)
[疏]“宵則”至“門外”。
注“宵夜”至“客出”。
釋曰:凡燕法設燭者,或射之後,終燕則至宵也。或冬之日不射亦宵,夏之日不射未必至宵也。云“燭,ㄡ也”者,古者無麻燭,而用荊ㄡ,故《少儀》云主人“執燭抱ㄡ”,鄭云:“未曰ㄡ。”但在地曰燎,執之曰燭,於地廣設之則曰大燭。其燎亦名大燭,故《詩》云:“庭燎之光。”毛云“庭燎,大燭”也,鄭云“夜未央,而於庭設大燭。”毛、鄭并指此“甸人執大燭”之文也。《司ピ氏》云:“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玄謂墳,大也,樹於門外曰大燭,於門內曰庭燎。”言樹,則大燭亦在地,廣設之而已。此閽人為大燭於門外者,亦是大燭在地者。案《郊特牲》云:“庭燎之百由齊桓公始也。”注云:“僭天子也。庭燎之差,公蓋五十,侯、伯、子、男皆三十。”文出《大戴禮》也。此亦諸侯禮,以燕禮輕,故不言庭燎設大燭而已。云“甸人,掌共薪蒸者”,《天官甸師氏職》文。引之者,以其內有燭ㄡ,故使之在門為大燭也。云“閽人,門人也”者,案《天官閽人》“掌守王中門之禁”,諸侯亦當然。
賓醉,北面坐取其薦脯以降。(取脯,重得君賜。)
奏《陔》。(《陔》,《陔夏》,樂章也。賓出奏《陔夏》,以為行節也。凡《夏》,以鍾鼓奏之。)
[疏]“奏陔”。
注“陔夏”至“奏之”。
釋曰:云“陔,陔夏”者,案《鍾師》“九夏”之中有《陔夏》,《九夏》皆是《詩》。《詩》為樂章,故知樂章也。云“賓出奏《陔夏》,以為行節也”者,此及《鄉飲酒》皆於賓出奏《陔夏》,明此為行節戒之,使不失禮。云“凡《夏》,以鍾鼓奏之”者,案《周禮鍾師》云:“以鍾鼓奏《九夏》。”鄭注云:“先奏鍾次擊鼓。”是凡《夏》皆以鍾鼓奏之。
賓所執脯,以賜鍾人于門內ニ,遂出。(必賜鍾人,鍾人掌以鍾鼓奏《九夏》。今奏《陔》以節己,用賜脯以報之,明雖醉不忘禮。古文賜作錫。)卿大夫皆出。(隨賓出也。)公不送。(賓禮訖,是臣也。)
公與客燕,(謂四方之使者。)
[疏]“公與客燕”。
注“謂四方之使者”。
釋曰:自此盡“敢拜賜命”,論與異國臣將燕,使卿大夫就館戒客之辭事。但燕異國卿大夫與臣子同,唯戒賓為異,故於禮末特見之也。云“謂四方之使”者,以其云“客”,以寡君對之,故知四方使卿大夫來聘,主君將燕之也。
曰:“寡君有不腆之酒,以請吾子之與寡君須臾焉,使某也以請。”(君使人戒客辭也。禮使人各以其爵。寡,鮮也,猶言少德,謙也。腆,膳也。上介出請入告。古文腆皆作殄,今文皆曰不腆酒,無之。)
[疏]“曰寡”至“以請”。
注“君使”至“無之”。
釋曰:云“禮使人各以其爵”者,案《公食大夫》云:“使大夫戒,各以其爵。”以其大聘使卿,小聘使大夫,爵不同,故主君亦以其爵戒之也。云“上戒出請入告”者,亦約《公食》使者至館門外,客使者上介出請事,入告賓。但彼食禮重,故三辭,此燕禮輕,故再辭,為異耳。又彼見賓出,拜辱,大夫不答拜,此不言者,文不具。
對曰:“寡君,君之私也。君無所辱賜于使臣,臣敢辭。”(上介出答主國使者辭也。私,謂獨有恩厚也。君無所為辱賜於使臣,謙不敢當也。敢者,怖懼用勢決之辭。)
[疏]“對曰”至“敢辭”。
注“上介”至“之辭”。
釋曰:云“敢者,怖懼用勢決之辭也”者,謂若怖懼之事,不避危難,用勢往決之,故云用勢決之辭也。
“寡君固曰‘不腆’,使某固以請。”“寡君,君之私也,君無所辱賜于使臣,臣敢固辭。”(重傳命。固,如故。)“寡君固曰‘不腆’,使某固以請。”“某固辭,不得命,敢不從!”(許之也。於是出見主國使者,辭以見許為得命。今文無使某。)致命曰:“寡君使某,有不腆之酒,以請吾子之與寡君須臾焉。”(親相見,致君命辭也。)
“君貺寡君多矣,又辱賜于使臣,臣敢拜賜命。”(貺,賜也,猶愛也。敢拜賜命,從使者拜君之賜命,猶謙不必辭也。)
[疏]注“敢拜”至“辭也”。
釋曰:主君使大夫往戒,只為燕事。今客從之者,來就燕。而云拜主君賜燕之命者,謙不必有燕事。
記。燕,朝服於寢。(朝服者,諸侯與其群臣日視朝之服也。謂冠玄端、緇帶、素,白屨也。燕於路寢,相親昵也。今辟雍十月行此燕禮。玄冠而衣皮弁服,與禮異也。)
[疏]“記燕朝服於寢”。
注“朝服”至“異也”。
釋曰:凡記皆記經不具者,以經不言燕服及燕處,故記人言之也。云“謂冠玄端、緇帶、素、白屨”者,皆《士冠禮》文。案《屨人》注:“天子諸侯吉事皆舄。”諸侯朝服素裳、素,應白舄,而云白屨者,引《士冠禮》成文。其實諸侯當白舄,其臣則白屨也。鄭注《周禮屨人》云:“復下曰舄,衤單下曰屨。”下謂底,以此為異也。云“燕於路寢,相親昵也”,知燕於寢者,以其饗在廟,明燕在寢私處可知也。引漢法,欲見與古異者。周時玄冠服則緇布衣,今衣皮弁服,是其異也。
其牲,狗也。(狗取擇人也,明非其人不與為禮也。)
亨于門外東方。(亨於門外,臣所掌也。)
[疏]“亨于門外東方”。
注“亨于”至“掌也”。
釋曰:此君禮,故云臣使掌。案《公食》記云:“亨于門外東方。”注云:“必於門外者,大夫之事也。”注不同者,以其饗食在廟,嚴凝宜親監視,不得言臣所掌,故注云大夫之事也。《鄉飲酒》亨狗于堂東北者,非君禮,是臣於堂東北。不在外者,宜主人親供,又法陽氣之所始,故三者注皆不同也。
若與四方之賓燕,則公迎之于大門內,揖讓升。(四方之賓,謂來聘者也。自戒至於拜至,皆如《公食》,亦告饌具而後公即席。小臣請執冪、請羞者,乃迎賓也。)
[疏]“若與”至“讓升”。
注“四方”至“賓也”。
釋曰:云“自戒至於拜至,皆如《公食》”者,此燕用狗,彼用大牢;此戒賓再辭,彼三辭;至於卿大夫立位,皆不同。而云如《公食》者,謂除此之外如之。若然,依《公食》從首“使大夫戒,各以其爵,上介出請入告”已下,至“北面再拜稽首”,皆如之,饌具之等,不如之也。云“亦告饌具而後公即席。小臣請執冪、請羞者,乃迎賓也”者,言此者,欲見燕四方賓,此等依上文與燕己臣子同,亦不如《公食》。以其《公食》公無席,又無入廟之事,又《公食》無請執冪羞膳,故別言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