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射禮第五
司射猶挾乘矢,以命三耦:“各與其耦讓取弓矢,拾。”(猶,有故之辭。拾,更也。)
[疏]“司射”至“拾矢”。
注“猶有”至“更也”。
釋曰:自此盡“取撲之以反位”,論司射誘射,教三耦射法之事。《大射》有次,“三耦取弓矢於次”,注云:“取弓矢不拾者,次中隱蔽處。”則此無次取弓矢。拾者,拾更也。遞取弓矢,見威儀故也。云“猶,有故之辭”者,前已云司射兼挾乘矢,此云“猶”是有故之辭,云此者,欲見司射恒執弓矢未改之意。
三耦皆袒、決、遂。有司左執付,右執弦,而授弓。(有司,弟子納射器者也。凡納射器者,皆執以俟事。)
[疏]“三耦”至“授弓”。
注“有司”至“俟事”。
釋曰:前有司請射,解為司馬。此有司為弟子者,以有事者皆有司,故鄭注解上有司請射與《大射》為政請射同,故解為司馬。此經以納射器使弟子,不見出文,則弟子執射器入者,即使守之以授用者,故知有司還是弟子。是以鄭云“凡納射器者,皆執以俟事”。
遂授矢。(受於納矢而授之。)
[疏]“遂授矢”。
注“受於”至“授之”。
釋曰:此授矢者,則上文有司授弓者,以其弟子執弓矢,故授弓訖復授矢。是以鄭云“受於納矢而授之”。
三耦皆執弓,三而挾一個。(未違俟處也。,插也,插於帶右。)
[疏]“三耦”至“一個”。
注“未違”至“帶右”。
釋曰:上云“三耦俟于堂西”,又云“遂以比三耦於堂西”,此云“三耦皆執弓三而挾一個”,前後皆因前位,去未違俟處。下文乃云“三耦皆進,由司射之西,立于其西南,東面北上”,是移本位者也。云“,插也,插於帶右”者,以其左手執弓,右手抽矢而射,故知插於帶右,故《詩》云“左旋右抽”是也。
司射先立于所設中之西南,東面。三耦皆進,由司射之西,立于其西南,東面北上而俟。
司射東面立于三耦之北,三而挾一個。(為當誘射也,固東面矣。復言之者,明卻時還。)
[疏]“司射”至“一個”。
注“為當”至“時還”。
釋曰:云“固東面矣,復言之者,明時還”者,司射先在中西南,東面,今三耦立定,司射來向三耦之北,東面,明司射時,右還西南,東面也。
揖進,當階,北面揖。及階揖,升堂揖。豫則鉤楹內,堂則由楹外。當左物,北面揖。(鉤楹,繞楹而東也。序無室,可以深也。周立四代之學於國,而又以有虞氏之庠為鄉學。《鄉飲酒義》曰“主人迎賓於庠門外”是也。庠之制,有堂有室也。今言豫者,謂州學也。讀如“成周宣謝災”之謝,《周禮》作序。凡屋無室曰謝,宜從謝。州立謝者,下鄉也。左物,下物也。今文豫為序,序乃夏后氏之學,亦非也。)
[疏]“揖進”至“面揖”。
注“鉤楹”至“非也”。
釋曰:凡行射禮耦,耦各相對揖,故司射誘射,發東面位,揖進,當西階北面揖,及階揖,升堂揖訖,東行向兩楹,物須過西楹,是以豫則鉤楹內北過,以記云:“序則物當棟。”物近北,故過由楹北也。堂則由楹外過而東行,以記云:“堂則物當楣。”物近南,故過由楹南也。云“當左物”者,以南面為正,東為左物,北面又揖也。云“鉤楹,繞楹而東也”者,北而東也。云“序無室,可以深也”者,據州立序而言。云“周立四代之學於國”者,案《王制》云:有虞氏上庠下庠,夏后氏東序西序,殷人左學右學,周人東膠虞庠。周立四代者,通己為四代,但質家貴右,故虞殷大學在西郊,小學在國中。文家貴左,故夏周大學在國中王宮之東,小學在西郊。周所立前代學者,立虞、夏、殷三代大學。若然,則虞氏上庠,則周之小學為有虞氏之庠,制在西郊也。立殷之右學則瞽宗,周立之亦在西郊。立夏后氏之東序,則周之東膠立在王宮之東,以其改東序為東膠。東膠,二代名,故云周立四代學。《文王世子》亦論四代學中學樂之事。云“而又以有虞氏之庠為鄉學”者,與周立虞庠同制,故引《鄉飲酒義》為證鄉立庠之義也。云“庠之制,有堂有室也”者,則此篇云“堂則由楹外”,又記云“堂則物當楣”是也。《論語》云:“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室堂相將,有室必有堂。言此者,見庠則室堂俱有,對榭則有堂無室也。云“今言豫者,謂州學也”者,《周禮地官州長職》云“春秋以禮會民而射于序”是也。云“讀如‘成周宣榭災’之榭”者,案宣公十六年《經》書:“成周宣榭火。”彼雖不據學,以其無室,與《爾雅》“無室曰榭”同,故引以為證也。云“《周禮》作序”者,據《州長職》文。云“凡屋無室曰榭,宜從榭”者,鄭廣解榭名。《爾雅》云:“謂之臺,有木者謂之榭。”及成周宣謝,及此州立謝,皆是無室,故云“凡”以該之,不得從豫及序,故云宜從榭也。云“州立榭者,下鄉也”者,以其鄉之庠有室有堂,州謝則有堂無室,故云下鄉也。云“今文豫為序,序乃夏后氏之學,亦非也”,不從今文者,以其虞庠、夏序皆是有室,州之序則無室,故云“非”。言“亦”者,古文為豫已非,今文作夏后氏之序亦非。若然,《禮記學記》及《州長職》并下記皆作序,鄭不破之者,以鄉立虞庠,依虞有室,州立夏序,去室,猶取序名,是以鄭注《州長》云“序,州黨之學也”,故不破之也。
及物揖。左足履物,不方足,還,視侯中,俯正足。(方猶并也。志在於射,左足至,右足還,并足則是立也。南面視侯之中,乃俯視并正其足。)
[疏]“及物”至“正足”。
注“方猶”至“其足”。
釋曰:云“志在於射”者,解足未正先視侯中之意。言“左足至”者,解左足履物也。右足還并足則是立也者,解經不方足,還及正足之言。若然,云還時兼視侯中也。此不言畫物早晚,案《大射》納射器之下,即言“工人、士與梓人升自北階兩楹,疏數容弓,若丹,若墨,度尺而午”。此不言者,卑者文略,亦當在納射器後即畫之也。
不去旌。(以其不獲。)
[疏]“不去旌”。
注“以其不獲”。
釋曰:以其旌擬唱獲,今以三耦誘射,不唱獲,故不去旌也。
誘射,(誘猶教也。)將乘矢。(將,行也。行四矢,象有事於四方。)
[疏]“將乘矢”。
注“將行”至“四方”。
釋曰:云“象有事於四方”者,《詩》云:“四矢反兮,以御亂兮。”是四矢有事於四方。
執弓不挾,右執弦。(不挾,矢盡。)
[疏]“執弓”至“執弦”。
注“不挾矢盡”。
釋曰:案上文司射將射時云“三而挾一個”,又云“將乘矢”,故知矢盡,空執弦也。
南面揖,揖如升射。降,出于其位南,堂西,改取一個,挾之。(改,更也。不射而挾之,示有事也。今文曰序西。)
[疏]“南面”至“挾之”。
釋曰:云“出于其位南,堂西”者,上文司射位設于所設中之西南,東面,今乃位南,而北回堂西者,取教眾耦威儀之法故也。云“改取一個,挾之”者,此不在西階而在堂西,故堂西即云改取一個也。
遂階西,取撲,之,以反位。(撲,所以撻犯教者。《書》云:“撲作教刑。”)
[疏]“遂”至“反位”。
注“撲所”至“教刑”。
釋曰:引《書》者,《舜典》文也。彼謂教學之刑,此為教射法,教雖不同,用撲是一,故引為證也。
司馬命獲者執旌以負侯。(欲令射者見侯與旌,深有志於中。)
[疏]“司馬”至“負侯”。
注“欲令”至“於中”。
釋曰:自此盡“撲”,論三耦為第一番射法。云“欲令射者見侯與旌,深有志於中”者,凡射主欲中侯,使獲者舉旌唱獲,以是豫使見之,望深有志於中也。
獲者侯,執旌負侯而俟。(俟,待也。今文俟為立。)
[疏]“獲者”至“而俟”。
釋曰:俟,待也,而待者謂待司馬命去侯。
司射還,當上耦,西面作上耦射。(還,左還也。作,使也。)
[疏]“司射”至“耦射”。
注“還左還也”。
釋曰:知“左還”者,經云“還當上耦”,上耦位在司射之西南,東面。司射還欲西面與上耦相當,故知左還回身當之取便可知也。
司射反位,上耦揖進,上射在左,并行。當階,北面揖,及階揖。上射先升三等,下射從之,中等。(中猶也。)
[疏]“司射”至“中等”。
釋曰:云“司射反位”者,反中西南,東面位也。
上射升堂,少左。下射升,上射揖,并行。(并,亻并也,亻并東行。)
[疏]“上射”至“并行”。
注“亻并東行”。
釋曰:知并行并東行者,以其既言升,乃言并行,故知并東行向物也。云“少左”者,言上射先升,少左,避下射升階也。
皆當其物,北面揖,及物揖。皆左足履物,還,視侯中,合足而侯。司馬堂西,不決、遂、袒,執弓。(不決遂,因不射,不備。)
[疏]“皆當”至“執弓”。
注“不決”至“不備”。
釋曰:“皆左足履物”者,謂先以左足履物,東頭合足而俟,司馬命去侯。云“因不射,不備”,此決司射誘射行事,袒即決、遂,執弓挾矢,今司馬不射,故不備,直袒而已也。若然,《大射》司馬正不射而袒,又復決、遂者,彼《大射》志於射,故司馬正雖不射,袒復決、遂,以其不為射,仍不挾矢也。
出于司射之南,升自西階,鉤楹,由上射之後,西南面立于物。右執簫,南揚弓,命去侯。(鉤楹,以當由上射者之後也。簫,弓末也。《大射》曰:“左執付。”揚猶舉也。)
[疏]“出于”至“去侯”。
注“鉤楹”至“舉也”。
釋曰:“鉤楹”者,於西楹西而北,東行過。由上射之後,乃西南面立于物者,欲取南揚弓,向侯便故也。右執簫者,不可一手揚弓,故引《大射》曰左手執付,左當卻手,則右執簫者,右當覆手也。
獲者執旌許諾,聲不絕,以至于乏,坐,東面偃旌,興而俟。(聲不絕,不以宮商,不絕而已。鄉射威儀省。偃猶什也。)
[疏]“獲者”至“而俟”。
注“聲不”至“仆也”。
釋曰:云“而俟”者,待射者發矢當坐,故下云“獲者坐而獲也”。云“鄉射威儀省”者,決《大射》云:“負侯皆許諾,以宮趨,直西及乏南,又諾以商,至乏,聲止。”是其唱諾為宮商,是其威儀多,此至者,威儀省故也。
司馬出于下射之南,還其後,降自西階,反由司射之南,堂西,釋弓,襲,反位,立于司射之南。(圍下射者,明為二人命去侯。)
[疏]“司馬”至“之南”。
注“圍下”至“去侯”。
釋曰:司馬由上射之後立於物,命去侯訖,物南行,西向,階降,是其順矣。今命去侯訖,乃圍下射之後,繞下射之東南行,而西階去。若出物西行,則似直為上射命去侯,是以并下射圍繞之,明為二人命去侯也。
司射進,與司馬交于階前,相左,由堂下西階之東,北面視上射。命曰:“無射獲,無獵獲。”上射揖,司射退,反位。(射獲,謂矢中人也。獵,矢從傍。)
[疏]“司射”至“反位”。
注“射獲”至“從傍”。
釋曰:云“交于階前,相左”者,既云司射與司馬交于階前相左,乃云由堂下西階繞東北面,則相左之時在西階之西。司馬由北而西行,司射由南而東行,各以左相迎,故云相左也。司射既不升堂,不得云司射向北,司馬向南,而相左也。云“射獲,謂矢中人也”者,人謂獲者,亦以事名。云“獵,矢從傍”者,謂從乏傍也。
乃射。上射既發,挾弓矢,而后下射射,拾發,以將乘矢。(古文而后作後,非也。《孝經說》然后曰后者,後也當從后。)
[疏]“乃射”至“乘矢”。
注“古文”至“從后”。
釋曰:引《孝經說》,取《孝經緯援神契》文。彼說《孝經》云“然後能保其社稷”之等,皆作后,后者,後也,故不從古文後,是以云“當從后”。
獲者坐而獲。(射者中,則大言獲。獲,得也。射,講武田之類,是以中為獲也。)
[疏]“獲者坐而獲”。
注“射者”至“獲也”。
釋曰:此未釋,故下經云“獲而未釋獲”,鄭云“但大言獲,未釋其”是也。云“獲,得也。射,講武田之類,是以中為獲也”者,《詩》云“舍拔則獲”,謂射著禽獸為獲,獲則得也。戰伐得囚俘亦曰獲,射著正鵠亦曰獲,但“舉旌以宮”大言獲也,“偃旌以商”小言獲也。
舉旌以宮,偃旌以商。(宮為君,商為臣,聲和律呂相生。)
[疏]注“宮為”至“相生”。
釋曰:宮為君,商為臣,《禮記樂記》文。宮數八十一,數最濁,故為君,配中央土。商數七十二,次君,故為臣,配西方金。云“聲和律呂相生”者,以其以黃鍾之初九,下生林鍾之初六,林鍾又上生大蔟之九二。初九與九二雖非以次相生,大蔟亦由黃鍾所生,故云聲和由律呂相生。故舉旌以宮,偃旌以商,不取其馀律呂也。
獲而未釋獲。(但大言獲,未釋其。)卒射,皆執弓,不挾,南面揖,揖如升射。(不挾,亦右執弦,如司射。)
上射降三等,下射少右,從之,中等,并行,上射於左。(降,下。)
[疏]“上射”至“於左”。
釋曰:此上射、下射升與降,皆上射為先。又上射升降皆在左。
與升射者相左,交于階前,相揖。由司馬之南堂西,釋弓,說決拾,襲而俟于堂西,南面,東上。三耦卒射,亦如之。司射去撲,倚于西階之西,升堂,北面告于賓,曰:“三耦卒射。”(去撲乃升,不敢佩刑器即尊者之側。)
[疏]“與升”至“卒射”。
注“去撲”至“之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