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曰:云“不敢佩刑器即尊者之側”者,此司射將升堂即賓前,故去撲於階西,乃升,是不敢佩刑器即於尊者之側也。《大射》:“司射去撲,倚于階西,阼階下,北面告于公曰:三耦卒射?!辈簧靡嗳湔?,國君尊,雖堂下亦去撲也。
賓揖。(以揖然之。)
[疏]“賓揖”。
注“以揖然之”。
釋曰:《大射》司射告公三耦卒射,不見公揖,然之者,公尊故也。
司射降,撲,反位。司馬堂西。
[疏]“司馬堂西”。
釋曰:自此盡“加于”,論三耦射訖取矢之事。
袒,執弓,由其位南進,與司射交于階前,相左,升自西階,鉤楹,自右物之後,立于物,西南面,揖弓,命取矢。(揖,推之也。)
[疏]注“揖推之也”。
釋曰:推手曰揖,引手曰厭,故《周禮司儀》天揖、時揖、土揖,鄭注皆以“推手”解之,是以推手為揖。但揖弓者向侯而揖之,以其命取矢故也。揚弓者,向乏而揚之,以其命去侯故也。
獲者執旌許諾,聲不絕,以旌負侯而俟。(俟弟子取矢,以旌指教之。)
[疏]注“俟弟”至“教之”。
釋曰:此即下文弟子取矢,委于是也。
司馬出于左物之南,還其後,降自西階,遂堂前,北面立于所設之南,命弟子設。(猶幅也,所以承矢者。)
[疏]“司馬”至“設”。
注“猶”至“矢者”。
釋曰:云“猶幅也”訓為幅者,義取若布帛有邊幅,整齊之意,故云“所以承齊矢”,即下云“委于北括”。又《大射》云:“既拾取矢,困之?!弊⒃疲骸胞?,齊等之?!笔瞧涑协囊?。
乃設于中庭,南當洗,東肆。(東肆,統於賓。)
[疏]“乃設”至“東肆”。
注“東肆統於賓”。
釋曰:此弟子設之時,司馬教之,故《大射》云:“小臣師設。司馬正東面以弓為畢。”鄭注云:“畢,所以教助執事者?!泵鞔艘嗳?。云“東肆,統於賓”者,然則有首尾,故下記云:“長如,博三寸,厚寸有半,龍首?!编嵶⒃疲骸皟啥藶辇埵??!比羧?,則有首無尾。而言西上者,應有刻飾,記之為首尾也。
司馬由司射之南退,釋弓于堂西,襲,反位。弟子取矢,北面坐委于,北括,乃退。司馬襲進,當南,北面坐,左右撫矢而乘之。(撫,拊之也。就委矢,左右手撫而四四數分之也。上既言襲矣,復言之者,嫌有事即袒也。凡事升堂乃袒。)
[疏]“司馬”至“乘之”。
注“撫拊”至“乃袒”。
釋曰:云“司射之南退,釋弓”者,司馬往堂西釋弓,還依三耦所行之處,亦取威儀進止之事,故曰司射之南也。云“委矢于,北括”者,順射時矢南行故也。云“撫,拊之也”者,言撫者,撫拍之義,言拊者,取拊近之理,故轉從拊也。云“就委矢,左右手撫而四四數分之也”者,謂司馬北面就所委矢之南,北面以右手撫四矢,於東以之手撫四矢,於西是四四數而分之也。云“上既言襲矣,復言之者,嫌有事即袒也”者,案上文命弟子設,退時已襲,今復言襲進者,嫌有事則袒,故重言之也。云“凡事升堂乃袒”者,堂下雖有事亦不袒,若司射不問堂上、堂下,有事即袒。司馬與司射遞行事,恐同,故明之也。
若矢不備,則司馬又袒執弓如初,升,命曰:“取矢不索?!保ㄋ鳘q盡也。)
弟子自西方應曰:“諾?!蹦藦颓笫福佑邴?。(增故曰加。獲者許諾,至此弟子曰諾,事同,互相明。)
[疏]注“增故”至“相明”。
釋曰:上言獲者執旌許諾,故曰“獲者許諾”,至此弟子曰諾,以其事同,互相明也。言“互”者,獲者執旌許諾,不言弟子許諾,則弟子亦許諾。此直言弟子自西方應曰諾,不言獲者應諾,則獲者亦應諾可知,以其事同,省文,故互相明之。
司射倚撲于階西,升,請射于賓,如初。賓許諾。賓、主人、大夫若皆與射,則遂告于賓,阼階上告于主人,主人與賓為耦。(言若者,或射或否,在時欲耳。射者繹己之志,君子務焉。大夫,遵者也。告賓曰:“主人御于子?!备嬷魅嗽唬骸白优c賓射。”)
[疏]“司射”至“為耦”。
注“言若”至“賓射”。
釋曰:自此盡“比眾耦辯”,論次番將射比眾耦之事。但射禮三而止,第一番直司射與三耦誘射,不釋;第二番三耦與眾耦俱射,釋;第三番兼有作樂為射節。云“言若者,或射或否”者,以“若”是不定之辭,故知或射或否。射者繹己之志者,《禮記射義》文,繹謂陳己之志意也。云“大夫,遵者也”者,上云大夫有遵者是也,故與賓主同在任情之限。云“告賓曰:‘主人御于子?!嬷魅嗽唬骸优c賓射’”,此約下大夫與士射之辭,以賓比大夫,以主人比士,尊賓之義也。
遂告于大夫,大夫雖眾,皆與士為耦。以耦告于大夫,曰:“某御於子。”(大夫皆與士為耦,謙也。來觀禮,同爵自相與耦,則嫌自尊別也。大夫為下射而云御於子,尊大夫也。士謂眾賓之在下者,及群士來觀禮者也。禮,一命已下,齒於鄉里。)
[疏]“遂告”至“於子”。
注“大夫”至“鄉里”。
釋曰:云“大夫為下射,而云御於子,尊大夫也”者,上命三耦云:命上射曰某御於子,命下射曰子與某子射。今命大夫云某御于子,與上射同者,尊大夫也。大夫雖為下射,其辭不與下射同也。云“士謂眾賓之在下者”,言眾賓則與賓俱來者也。下記云:“大夫與,則公士為賓。”鄭注云:“公士,在官之士?!眲t眾賓之內亦有士矣,與賓俱至,則得主人之所命者也。其將射而至者,非主人之所命,直來觀禮者也。但是一命已下,莫問先後而至,皆齒于堂下,故鄭總云:“士謂眾賓之在下者及群士來觀禮者也。”云“《禮》一命以下,齒于鄉里”者,《周禮》黨正禮十月行正齒位之禮云:“一命齒于鄉里,再命齒于父族,三命不齒。”案《鄉飲酒》注云“此篇無正齒位之禮”,則鄉射先行鄉飲酒之禮,亦無正齒位之法。而云一命以下齒于鄉里者,《鄉飲酒》、《鄉射》雖無正齒位之禮,士立于下,是以一命者在下,與鄉里齒,是其常法。諸侯之士無再命以上,若為公卿大夫,自在尊東,為遵也。言士與眾賓之在下者,則堂上三賓不與大夫為耦矣,亦皆射,故下文云“眾賓與射者皆降”是也。
西階上北面作眾賓射。(作,使。)
司射降,撲,由司馬之南堂西,立,比眾耦。(眾耦,大夫耦及眾賓也。命大夫之耦曰:“子與某子射。”其命眾耦如三耦。)
[疏]“司射”至“眾耦”。
注“眾耦”至“三耦”。
釋曰:云“眾耦,大夫耦及眾賓也”者,言大夫之耦,唯謂堂下之士,言眾賓,則兼堂上三賓,故下云眾賓皆降。云“命大夫之耦曰:子與某總射”,此即上文命下射之辭也。云“其命眾耦如三耦”者,上命三耦云“命上射曰某御於子,命下射曰子與某子射”是也。以其俱是士,故命辭同。
眾賓將與射者皆降,由司馬之南堂西,繼三耦而立,東上。大夫之耦為上,若有東面者,則北上。(言若有者,大夫士來觀禮及眾賓多,無數也。)
[疏]“眾賓”至“北上”。
注“言若”至“數也”。
釋曰:言由司馬之南堂西者,上文司馬位在司射之南、東面是也。云“多,無數也”者,以其言“若”,亦是不定之辭,故無常數也。眾賓若少,以南面為正,若多不受,則西邊東面,北上。若然,大夫來在尊東為遵,而此言之者,鄭總解來觀禮之意,不謂大夫輒在此位也。
賓、主人與大夫皆未降。(言未降者,見其志在射。)
[疏]“賓主”至“未降”。
注“言未”至“在射”。
釋曰:言“未降”,後有降階之理,故下云“三耦卒射。賓、主人、大夫揖,皆由其階降”。與耦俱升射也。言“志在射”者,以其射在於堂上故也。
司射乃比眾耦,辯。(眾賓射者降,比之,耦乃遍。)
[疏]“司射”至“耦辯”。
注“眾賓”至“乃遍”。
釋曰:云“眾賓射者降,比之,耦乃遍”者,以上文司射降比眾耦,下文乃云眾賓將與射者皆降,鄭恐眾賓堂上後降者不比,故兼堂上後降亦比,乃遍也。
遂命三耦拾取矢,司射反位。(反位者,俟其袒、決、遂來。)
[疏]“遂命”至“反位”。
注“反位”至“遂來”。
釋曰:自此盡“為上”,論拾取矢并眾耦皆就射位之事。云“反位者,俟其袒、決、遂來”者,下文云“三耦拾取矢,進立于司馬之西南”是也。此司射反位,不言先下,將欲為下番射。司射堂西命三耦及眾賓,皆袒、決、遂,執弓就位,司射先反位。鄭注云:言先三耦及眾賓,不言先三耦,未有拾取矢位,無所先。以此言之,明言先反者,對未反位之辭俱有位。得言先,若一有一無,不得言先,即此文。是以下文注決此也。若俱無,亦得言先,故上云司射比三耦於堂西。云“司射先立於所設中之西南,東面。三耦皆進,由司射之西,立于其西南,東面北上而俟”,是其皆未有位,亦得言先。
三耦拾取矢,皆袒、決、遂,執弓,進立于司馬之西南。(必袒、決、遂者,明將有射事。)
[疏]“三耦”至“西南”。
注“必袒”至“射事”。
釋曰:“立于司馬之西南”者,案上司射位在中西南,司馬位在司射南,今立于司馬之西南,亦東面北上也。云“必袒、決、遂者,明將有射事”者,始取未有射事而袒、決、遂者,以其取矢即訖有射,故豫著之,故云將有射事也。
司射作上耦取矢。(作之者,還當上耦,如作射。)
[疏]“司射”至“取矢”。
注“作之”至“作射”。
釋曰:案上文司射作射之時左還,當上耦西面作上耦射。今作取矢亦如之,故云“還當上耦如作射”。
司射反位,上耦揖進,當北面揖,及揖。(當,正南之東西。)
[疏]“司射”至“揖”。
注“當”至“東西”。
釋曰:此上耦發位東行時,一南一北并行。及將至南,下耦在南,稍進,當前南,俱北面揖,其時上射稍西,下射稍東,東西相當,故云“當正南之東西”也。
上射東面,下射西面。上射揖進,坐,橫弓,卻手自弓下取一個,兼諸付,順羽,且興,執弦而左還,退反位,東面揖。(橫弓者,南踣弓也。卻手由弓下取矢者,以左手在弓表,右手從里取之,便也。兼并矢於付,當順羽,既又當執弦也。順羽者,手放而下,備不整理也。不言毋周,在阼非君,周可也。)
[疏]“上射”至“面揖”。
注“橫弓”至“可也”。
釋曰:言“順羽且興”者,謂以右手順羽之時則興,故云且興也。言“左還”者,以左手向外而西回。“東面揖”者,揖下射,使取矢也。云“橫弓者,南踣弓也”者,覆左手以執弓,卻右手以取矢便,故知不北踣弓也。云“以左手在弓表”者,表,弓背也,覆手以執背,故云左手在弓表。云“右手從里取之,便也”者,覆手在表執弓,右手在里取矢,故云便也。云“不言毋周,在阼非君,周可也”者,案《大射》云:“左旋,毋周,反面揖。”鄭注云:“左還,反其位。毋周,右還而反東面也。君在阼,還周則下射將背之。”此直云左還反位,不言毋周,明還周可也。鄭云下射將背之,則上射背左還,毋周也。
下射進,坐,橫弓,覆手自弓上取一個,興,其他如上射。(覆手由弓上取矢者,以左手在弓里,右手從表取之,亦便。)
[疏]“下射”至“上射”。
注“覆手”至“亦便”。
釋曰:云“以左手在弓里,右手從表取之,亦便”者,上射在西云南踣弓,此不云踣弓,則亦南踣弓。知者,以其亦用左手執弓,覆右手取矢,則執弓卻左手可知。既仰左手向上執弓而南踣,故用右手弓上向下取矢,亦便也。
既拾取乘矢,揖,皆左還,南面揖,皆少進,當南,皆左還,北面,三挾一個。(南,鄉當之位。)
[疏]“既拾”至“一個”。
注“南”至“之位”。
釋曰:云“南,鄉當之位”者,上云進當北面揖,今至此位,皆還北面也。
揖,皆左還,上射於右。(上射轉居右,便其反位也。下射左還,少南行,乃西面。)
[疏]“揖皆”至“於右”。
注“上射”至“西面”。
釋曰:云“上射轉居右,便其反位也”者,此決射時升降,上射皆居左。彼自堂西,不復庭位故也。此復庭位,故上射轉在右,是以鄭云便其反位也。云“下射左還,少南行,乃西面”者,以其初北面時,東西相當,今西行,宜并,故下射少南行,乃西面取并行故也。
與進者相左,相揖,反位。(相左皆由進者之北。)
[疏]“與進”至“反位”。
注“相左”至“之北”。
釋曰:云“由進者之北”者,以其進取矢者東行,此則西行,由進者之北則得相左也。
三耦拾取矢,亦如之。後者遂取誘射之矢,兼乘矢而取之,以授有司于西方,而后反位。(取誘射之矢,挾五個,弟子逆受於東面位之後。)
[疏]“三耦”至“反位”。
注“取誘”至“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