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2367字
- 2015-12-26 15:10:39
[疏]“笙入”至“華黍”。
釋曰:此升歌訖得獻(xiàn),乃始入也。云“磬南,北面”者,磬既南面,其南當(dāng)有擊磬者在磬南、北面,而云笙入磬南北面者,在磬者之南北面也。
注“笙吹”至“信也”。
釋曰:言“《小雅》篇也”者,今序仍在《魚麗》之下,是《小雅》也。云“今亡,其義未聞”者,案詩《魚麗》之下見子夏序,序此三篇。案彼子夏序云“《南陔》,孝子相戒以養(yǎng)也。《白華》,孝子之白也。《華黍》,時和歲豐,宜黍稷也。”此已上是子夏序,文則云“有其義而亡其辭”者,此是毛公續(xù)序。云有其義,指子夏序有其義也;云而亡其辭者,謂《詩》辭亡矣。若然,彼亡辭,此亡義,與此義異也。云“昔周之興也,周公制禮作樂”至“明矣”者,欲明周公制此《儀禮》之時,有此三篇之意也。云“後世衰微,幽、厲尤甚”者,《禮運(yùn)》云:孔子曰: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是幽厲尤甚者也。禮樂之書稍稍廢棄者,自幽、厲已後,稍稍更加廢棄,此篇之失也。又引孔子以下至“其信”者,欲明孔子以前,言亡三篇之意也。案《南陔》注云:“孔子論《詩》,《雅》、《頌》各得其所,時俱在耳。篇第當(dāng)在於此,時遭戰(zhàn)國及秦之世而亡之,其義則與眾篇之義合編,故存。至毛公為詁訓(xùn)傳,乃分眾篇之義,各置於其篇端。”彼《詩》鄭注又與此不同者,鄭君注《禮》之時,未見《毛傳》,以為此篇孔子前亡。注《詩》之時,既見《毛傳》,以為孔子後失。必知戰(zhàn)國及秦之世者,以子夏作序,具序三篇之義,明其《詩》見在,毛公之時亡其辭,故知當(dāng)戰(zhàn)國及秦之世也。
主人獻(xiàn)之于西階上。一人拜,盡階,不升堂,受爵,主人拜送爵。階前坐祭,立飲,不拜既爵,升授主人爵。(一人,笙之長者也。笙三人,和一人,凡四人。《鄉(xiāng)射禮》曰:“笙一人拜于下。”)
[疏]“主人”至“人爵”。
注“一人”至“於下”。
辭曰:自此至“不祭”,論獻(xiàn)笙者之事。云“一人拜”者,謂在地拜,乃盡階,不升堂受爵也。云“一人,笙之長者也”者,笙者四人,今言一人受爵,明據(jù)為首長者而言也。云“笙三人,和一人,凡四人”者,案《鄉(xiāng)射》記云:“三笙一和而成聲。”注:“三人吹笙,一人吹和,凡四人。”《爾雅》曰“笙小者謂之和”是也。云“《鄉(xiāng)射禮》曰:笙一人拜于下”者,即此一人拜者,亦在堂下可知。但獻(xiàn)工之時,拜送在西階東,以工在階東故也。此主人拜送笙之時,在西階上,以其笙在階下,故不同也。
眾笙則不拜,受爵,坐祭,立飲,辯有脯醢,不祭。(亦受爵于西階上,薦之者於其位,磬南。今文辯為遍。)
[疏]“眾笙”至“不祭”。
注“亦受”至“為遍”。
釋曰:眾笙除一人之外,二人者不備禮,故亦受爵於西階上者,與一人同也。云“薦之皆於其位,磬南”者,依前笙入,立于磬南之處,是其類也。
乃歌《魚麗》,笙《由庚》;歌《南有嘉魚》,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儀》。(,代也,謂一歌則一吹。六者皆《小雅》篇也。《魚麗》,言大平年豐物多也。此采其物多酒旨,所以優(yōu)賓也。《南有嘉魚》,言大平君子有酒樂與賢者共之也。此采其能以禮下賢者,賢者累蔓而歸之,與之燕樂也。《南山有臺》,言大平之治以賢者為本。此采其愛友賢者,為邦家之基,民之父母,既欲其身之壽考,又欲其名德之長也。《由庚》、《崇丘》、《由儀》,今亡,其義未聞。)
[疏]“乃”至“由儀”。
釋曰:此一經(jīng)堂下吹笙,堂上升歌,代而作,故謂之“乃”也。
注“代”至“未聞”。
釋曰:云“謂一歌則一吹”者,謂堂上歌《魚麗》終,堂下笙中吹《由庚》續(xù)之。以下皆然。此《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臺》,其詩見在。云“六者皆《小雅》篇也”者,見編在《小雅》之內(nèi),故知之。見在者,鄭君亦先引其序,後引其詩。案《魚麗》序云:“《魚麗》,美萬物盛多也。”詩云:“君子有酒,旨且多。”《南有嘉魚》序云:“大平之君子至誠,樂與賢者共之也。”詩云:“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南山有臺》序云:“樂得賢也。得賢則能為邦家立大平之基矣。”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又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遐不眉壽”是也。此其鄭君所言義意。云“《由庚》、《崇丘》、《由儀》,今亡,其義未聞”者,案《詩》序云:“《由庚》,萬物得由其道也。《崇丘》,萬物得極其高大也。《由儀》,萬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義而亡其辭”,此毛公續(xù)序,義與《南陔》、《白華》、《華黍》同。堂上歌者不亡,堂下笙者即亡,蓋當(dāng)時方以類聚,笙歌之詩,各自一處,故存者并存,亡者并亡也。
乃合樂,《周南》:《關(guān)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合樂,謂歌樂與眾聲俱作。《周南》、《召南》,《國風(fēng)》篇也。王后、國君夫人房中之樂歌也。《關(guān)雎》言后妃之德,《葛覃》言后妃之職,《卷耳》言后妃之志,《鵲巢》言國君夫人之德,《采蘩》言國君夫人不失職,《采》言卿大夫之妻能修其法度。昔大王、王季居于岐山之陽,躬行《召南》之教,以興王業(yè)。及文王而行《周南》之教,以受命。《大雅》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謂此也。其始一國耳,文王作邑于豐,以故地為卿士之采地,乃分為二國。周,周公所食;召,召公所食。於時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德化被于南土,是以其詩有仁賢之風(fēng)者,屬之《召南》焉;有圣人之風(fēng)者,屬之《周南》焉。夫婦之道,生民之本,王政之端,此六篇者,其教之原也。故國君與其臣下及四方之賓燕,用之合樂也。鄉(xiāng)樂者,風(fēng)也。《小雅》為諸侯之樂,《大雅》、《頌》為天子之樂。《鄉(xiāng)飲酒》升歌《小雅》,禮盛者可以進(jìn)取也。《燕》合鄉(xiāng)樂,禮輕者可以逮下也。《春秋傳》曰:《肆夏》、《繁遏》、《渠》,天子所以享元侯也。《文王》、《大明》、《綿》,兩君相見之樂也。然則諸侯相與燕,升歌《大雅》,合《小雅》。天子與次國、小國之君燕亦如之,與大國之君燕,升歌《頌》,合《大雅》。其笙之篇未聞。)
[疏]“乃合”至“采”。
注“合樂”至“未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