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6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4200字
  • 2015-12-26 15:10:39

甸人抗重,出自道,道左倚之。(還重不言甸人。抗重言之者,重既虞將埋之,言其官,使守視之。抗,舉也。出自道,出從門中央也。不由東西者,重不反,變於恒出入。道左,主人位。今時有死者,鑿木置食其中,樹於道側,由此。)

[疏]“甸人”至“倚之”。

注“還重”至“由此”。

釋曰:自此盡“徹者出踴如初”,論將葬重及車馬之等,以次出之事。云“道左倚之”者,當倚於門東北壁。云“還重不言甸人”者,上云二人還重,不言甸人,至此乃言甸人也。云“重既虞將埋之”者,《雜記》文。彼注云:“就所倚處埋之。”但天子九虞,諸侯七虞,大夫五虞,士三虞,未虞以前,以重主其神。虞所以安神,雖未作主,初虞其神即安於寢,不假重為神主。又士大夫無木主,明亦初虞即埋之也。云“不由東西者,重不反,變於恒出入”者,恒出入則東西也。云“道左,主人位”者,《檀弓》云“重主道”,注云:“始死,未作主,以重主其神也。”則重主死者,故於主人之位埋之也。鄭云“今時”以下者,引漢法,證重倚道左之事也。

薦馬,馬出自道,車各從其馬,駕于門外,西面而俟,南上。(南上,便其行也。行者乘車在前,道、槁序從。)

[疏]“薦馬”至“南上”。

注“南上”至“序從”。

釋曰:云“南上”者,謂於門外之時南上。云“便其行也”者,以其葬於國北,在路則南上,上者常在前,故云便其行也。云“行者乘車在前,道槁序從”者,案下記云:“乘車載旃,道車載朝服,槁車載蓑笠。”是序從也。

徹者入,踴如初。徹巾,苞牲,取下體。(苞者,象既饗而歸賓俎者也。取下體者,脛骨象行,又俎實之終始也。士苞三個,前脛折取臂,後脛折取骼,亦得俎釋三個。《雜記》曰:“父母而賓客之,所以為哀。”)

[疏]“徹者”至“下體”。

注“苞者”至“為哀”。

釋曰:云“苞者,象既饗而歸賓俎者”也,案《雜記》文而言之。云“取下體者,脛骨象行”者,以父母將行鄉廣,故取前脛後脛,下體行者以送之,故云象行也。云“又俎實之終始也”者,此盛葬奠用少牢,其載牲體亦當與少牢同。案《少牢》載俎云:“肩臂專骼在兩端。”又云“肩在上”,以此言之,則肩臂在俎上端,為俎實之始,專胳在俎下端,為俎實之終。今取此兩端脛骨,包以歸父母,直取脛骨為象行,又兩端為俎實之終始也。云“土包三個”者,自上之差。案《檀弓》云:“國君七個,遣車七乘,大夫五個,遣車五乘。”注云:“人臣賜車馬者,乃得有遣車。遣車之差,大夫五,諸侯七,則天子九。諸侯不以命數,喪數略也。個,謂所包遣奠牲體之數也。《雜記》曰:遣車視牢具。”彼注云:“言車多少,各如所包遣奠牲體之數也。然則遣車載所包,遣奠而藏之者與?遣奠,天子大牢包九個,諸侯亦大牢包七個,大夫亦大牢包五個,士少牢包三個,大夫以上乃有遣車。”以此而言,士無遣車,則所包者不載于車,直持之而已。士有一包,而云包三個,鄭又云個謂所包遣奠,則士一包之中有三個牲體,故云“前脛折取臂、,後脛折取骼”者。若然,大夫云遣車五乘,包五個,則一包之中有五個,五五二十五,一大牢而為二十五體。則亦取下體,前脛取臂、,後脛取骼,三牲有九體,又就九體折分為二十五個,五包,包各五個。諸侯亦大牢而包七個,天子亦一大牢,又加以馬牲,牲別有三體,則十二體。就十二體中,細分為八十一個,九包,包各九個。大夫以上,皆不得全體,謂若《少儀》云大牢則以“牛左肩臂折九個”之類,亦為不全體也。云“亦得俎釋三個”者,羊俎,上注云“體不殊骨也”,其脾又不升,則骼別為一段在俎。今前脛折取臂、,其肩仍著胖為一段,後脛折取骼,仍有肫一節在俎,則羊俎仍有兩段在俎,豕則左胖,豚解為四段在俎。今前脛折取臂、,後脛折取骼,仍有四段在俎。若然,羊俎有二段,豕俎有四段,相通則二俎,俎有三段在,故得為俎釋三個。案《特牲》“俎釋三個”,注云:“為改饌於西北隅遺之。”則此奠雖不改,為饌西北隅留之,亦為分禱五祀也。引《雜記》者,案彼云:曾子謂或人曰:“吾子不見大饗乎?夫大饗,既饗,卷三牲之俎,歸于賓館,父母而賓客之,所以為哀也。”注云:“既饗歸賓俎,所以厚之也。言父母家之主,今賓客之,是孝子哀親之去也。”取此者,以證此包牲歸父母,亦是賓客父母之事也。

不以魚臘。(非正牲也。)

[疏]“不以魚臘”。

注“非正牲也”。

釋曰:云“非正牲也”者,正牲謂上三牲魚臘。非正牲,故不以魚臘載之,故云非正牲。

行器,(目葬行明器在道之次。)

[疏]“行器”。

注“目葬”至“之次”。

釋曰:包牲訖,明器當行鄉廣,故云“行器”。云“目葬行明器”者,即下云“茵包”已下是也,故云目葬行也。

茵、苞、器序從,(如其陳之先後。)

[疏]“茵包器序從”。

注“如其陳之先後”。

釋曰:此直云“序從”者,序從即上文“器西南上茵包”已下是也。故此亦言茵包,以其為首故也。

車從。(次器。)

[疏]“車從”。

注“次器”。

釋曰:上陳明器訖,次列車以從明器,故云“次器”也。

徹者出,踴如初。(於是廟中當行者唯柩車。)

[疏]“徹者出踴如初”。

注“於是”至“柩車”。

釋曰:徹者,謂包牲訖,當徹去,所釋者出廟門,分禱五祀者,徹者出時,主人踴。云“於是廟中當行者唯柩車”者,以其上文明器及車馬鄉廣者皆出,唯有柩車在廟未出,故云於是廟中當行者唯柩車也。

主人之史請讀,執從。柩東,當前束,西面。命毋哭。哭者相止也。唯主人、主婦哭。燭在右,南面。(史北面請,既而與執西面於主人之前讀書釋。燭在右,南面,書便也。古文皆為。)

[疏]“主人”至“南面”。

注“史北”至“為”。

釋曰:自此盡“滅燭出”,論讀、讀遣之事。經直云“史請讀”,鄭知“史北面請”者,以其主人於車東,北面,所請者,請於主人,明史北面問之,故知史北面也。又知在“主人之前讀之”,對面當柩,故知在主人之前西鄉柩也。請訖,乃西面,請時及入時,書在前,在後,則史西面之時,在史南西面。今燭在史北,近史,書為便。若在左,則隔,不便也。

讀書,釋則坐。(必釋者,榮其多。)

[疏]“讀書釋則坐”。

注“必釋”至“其多”。

釋曰:讀書者,立讀之,敬也。釋者,坐為釋之,便也。云“必釋者,榮其多”者,以其所之物言之,亦得今必釋,顯其數者,榮其多故也。

卒,命哭,滅燭,書與執之以逆出。(卒,已。)

[疏]“卒命”至“逆出”。

釋曰:言“逆出”,則入時長在前,出時長在後。燭言滅不言出者,以其燭已滅,不得言燭出,其人亦出可知。

公史自西方東面,命毋哭,主人、主婦皆不哭。讀遣,卒,命哭。滅燭,出。(公史,君之典禮書者。遣者,入廣之物。君使史來讀之,成其得禮之正以終也。燭俠輅。)

[疏]“公史”至“燭出”。

注“公史”至“俠輅”。

釋曰:知公史是君之典禮書者,以其言公史,故知君史。案《周禮》大史、小史皆掌禮,則諸侯史亦掌典禮可知。云“成其得禮之正以終”者,以其死葬之以禮,是死者得禮之終事,故以君史讀而成之也。知“燭俠輅”者,上陳設葬奠,云執燭夾輅,北面,故知也。

商祝執功布以御柩,執披。(居柩車之前,若道有低仰傾虧,則以布為抑揚左右之節,使引者執披者知之。士執披八人。今文無以。)

[疏]“商祝”至“執披”。

注“居柩”至“無以”。

釋曰:自此盡“杖乃行”,論柩車在道發行之事。云“執功布”者,謂執大功之布粗者也。云“以御柩執披”者,葬時乘人,故有柩車前引柩者,及在傍執披者,皆御治之,故云御柩執披也。云“柩車之前,若道有低仰傾虧,則以布為抑揚左右之節”者,道有低,謂下阪時,道有仰,謂上阪時,傾虧謂道之兩邊,在車左右轍有高下。云以布為抑揚左右之節者,道有低則抑下其布,使知下阪,道有仰則揚舉其布,使知上阪。云左右者,謂道傾虧高下,則左右其布,使知道之有傾虧也。若東轍下,則下其布向東,西邊執披者持之;西轍下,則下其布向西,東邊執披者持之。若然,鄭云“使引者執披者知之”者,執披者知其左右,引者知其上下也。知士執披八人者,案下記云:“執披者旁四人。”注云:“前後左右各二人。”是士執披者八人也。

主人袒,乃行,踴無。(袒,為行變也。乃行,謂柩車行也。凡從柩者,先後左右如遷于祖之序。)

[疏]“主人”至“無”。

注“袒為”至“之序”。

釋曰:云“乃行謂柩車行”者,經云“乃行”,文承“主人袒”下,嫌主人行,故云乃行謂柩車行。以行處據柩為主,柩車行主人行可知,故舉柩車行也。云“凡從柩者,先後左右如遷于祖之序”者,上遷于祖時,注云:“主人從者,丈夫由右,婦人由左。”以服之親疏為先後,各從其昭穆,男賓在前,女賓在後。此從柩向廣之序,一如遷于祖之序,故如之也。

出宮,踴,襲。(哀次。)

[疏]“出宮踴襲”。

注“哀次”。

釋曰:云“哀次”者,以經云“出宮踴襲”,以出宮有此踴襲。以出宮有此踴者,止為出宮大門外,有賓客次舍之處,父母生時接賓之所,故主人至此感而哀,此次是以有踴,踴訖,即襲,襲訖而行也。故《檀弓》云:“哀次亦如之。”注云“次,他日賓客所受大門外舍也。孝子至此而哀”是也。

至于邦門,公使宰夫贈玄囗束。(邦門,城門也。贈,送也。)

[疏]“至于”至“囗束”。

注“邦門”至“送也”。

釋曰:云“邦門”者,案《檀弓》云:“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達禮也。”此邦門者,國城北門也。贈用玄囗束帛者,即是至廣窆訖,主人贈死者用玄囗束帛也。以其君物所重,故用之送終也。

主人去杖,不哭,由左聽命。賓由右致命。(柩車前輅之左右也。當時止柩車。)

[疏]“主人”至“致命”。

注“柩車”至“柩車”。

釋曰:此謂宰夫將致命,主人乃去杖,不哭,由柩車前輅之左右。若然,在廟,柩車南鄉,左則在東,此出國北門,柩車鄉北,左則在前輅之西也。賓由右致命,則在柩車之東矣。經直云左右,鄭必知據“前輅左右”者,次柩車在廟門時,賓在柩車右,主人在柩車左,故知此亦當前輅左右也。云“當時止柩車”者,下記云:“唯君命,止柩于恒,其馀則否。”注云:“不敢留神。”明此宰夫致命時,柩車止也。

主人哭,拜稽顙。賓升,實幣于蓋,降。主人拜送,復位,杖,乃行。(升柩車之前,實其幣於棺蓋之柳中,若親受之然。復位,反柩車後。)

[疏]“主人”至“乃行”。

注“升柩”至“車後”。

釋曰:賓既致公贈命訖,主人乃哭拜稽顙,賓乃升車,實幣于棺之蓋中,載以之廣。上文在廟所贈之幣,皆奠於左服。此實于蓋中者,彼贈幣生死兩施,故奠左服。此贈專為死者,故實于蓋中,若親授之然。云“復位反柩車後”者,上在廟位,在柩車東,此行道,故在柩車後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建县| 恩平市| 沁源县| 苍南县| 宣汉县| 左云县| 内江市| 萨迦县| 甘泉县| 固安县| 云梦县| 郓城县| 彭州市| 宝丰县| 栾川县| 资兴市| 卫辉市| 桐乡市| 宣化县| 高碑店市| 乾安县| 高淳县| 葫芦岛市| 福建省| 清徐县| 宁强县| 绍兴县| 武邑县| 逊克县| 大新县| 邳州市| 沛县| 武冈市| 堆龙德庆县| 青铜峡市| 黄石市| 基隆市| 辰溪县| 商洛市| 绥化市|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