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器目”至“反之”。
釋曰:云“器,目言之也”者,器與下為目,即下文苞以下是也。
茵。(茵在抗木上,陳器次而北也。)
[疏]“茵”。
注“茵在”至“北也”。
釋曰:茵非明器而言之者,陳器從此茵鄉北為次第,故言之,故鄭云“茵在抗木上陳器次而北”是也。
苞二。(所以裹奠羊豕之肉。)
[疏]“苞二”。
注“所以”至“之肉”。
釋曰:下文既設遣奠,而云“苞牲取下體”,故知苞二所以裹奠羊豕之肉也。
筲三,黍、稷、麥。(筲,畚種類也。其容蓋與簋同一觳也。)
[疏]“筲三黍稷麥”。
注“筲畚”至“觳也”。
釋曰:案下記云“菅筲三”,則筲以菅草為之。筲三各盛一種,黍、稷、麥也。云“筲,畚種類也”者,舊說云畚器所以盛種,此筲與畚盛種同類,故舉以為況也。云“其容蓋與簋同一觳也”者,案《考工記》“<方瓦>人為簋,實一觳”,又云“豆實三而成觳”。案昭三年晏子云:“四升曰豆”,豆實三而成觳,則觳受升二升。此筲與簋同盛黍稷,知受一觳升二升,約同之,無正文,故云“蓋”以疑之也。
甕三,醯、醢、屑,冪用疏布。(甕,瓦器,其容亦蓋一觳。屑,姜桂之屑也。《內則》曰:“屑桂與姜。”冪,覆也。今文冪皆作密。)
[疏]“甕三”至“疏布”。
注“甕瓦”至“作密”。
釋曰:云“甕,瓦器”者,以甕與С等字從缶瓦,故知是瓦器。云“其容亦蓋一觳”者,《聘禮》記“致饔餼”云甕斗二升,則此甕約同之,故云“蓋”以疑之也。知屑是姜桂者,以其與《內則》“屑桂與姜”同云屑,故引《內則》為證也。
С二,醴、酒,冪用功布。(С亦瓦器也。古文С皆作廡。)
[疏]“С二”至“功布”。
注“С亦”至“作廡”。
釋曰:謂二者,所盛須繼甕三而陳之,言亦瓦器,亦上甕三也。
皆木桁,久之。(桁,所以苞屑甕С也。久,當為灸。灸謂以蓋案塞其口。每器異桁。)
[疏]“皆木桁久之”。
注“桁所”至“異桁”。
釋曰:云“皆木桁,久之”者,則自苞屑以下,皆塞之置於木桁也。若然,既皆久塞,而甕С獨云冪者,以其苞筲之等燥物,宜苞塞之而無冪。甕С濕物,非直久塞其口,又加冪覆之。云“久當為灸,灸謂以蓋案塞其口”者,此亦如上設重鬲,亦與之同,故讀從灸也。云“每器異桁”者,以其言皆木桁,故知每器別桁也。
用器,弓矢、耒耜、兩敦、兩于、、。實于中,南流。(此皆常用之器也。于,盛湯漿。,盥器也。流,口也。今文于為牟。)
[疏]“用器”至“南流”。
注“此皆”至“為牟”。
釋曰:謂常用之器,弓矢,兵器;耒耜,農器;敦于,食器;,洗浴之器,皆象生時而藏之也。
無祭器,(士禮略也。大夫以上兼用鬼器、人器也。)
[疏]“無祭器”。
注“士禮”至“器也”。
釋曰:知“大夫以上兼用鬼器人器也”者,案《檀弓》云:“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甕。曾子曰:既曰明器矣,而又實之。”注云:“言名之為明器,而與祭器皆實之,是亂鬼器與人器。”以此而言,則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士禮略,無祭器,空有明器而實之。大夫以上,尊者備,故兩有。若兩有,則實祭器,不實明器。宋襄公既兩有,而并實之,故曾子非之。
有燕樂器可也。(與賓客燕飲用樂之器也。)
[疏]“有燕樂器可也”。
注“與賓”至“器也”。
釋曰:言“可”者,許其得用,故云“可也”。云“與賓客燕飲用樂之器也”者,則升歌有琴瑟,庭中有特縣,縣磬也。
役器,甲、胄、干、笮。(此皆師役之器。甲,鎧。胄,兜鍪。干,。笮,矢ゅ。)
[疏]“役器甲胄干笮”。
注“此皆”至“矢ゅ”。
釋曰:此役器中有干笮,無弓矢,示不用,故不具。上用器是常用之器,故具陳之也。云“甲,鎧。胄,兜鍪”者,古者用皮,故名甲胄,後代用金,故名鎧,兜鍪隨世為名故也。但上下役用之器,皆粗沽為之,故下記云:“弓矢之新沽功。”注云:“設之宜新,沾示不用。”弓矢云沽,馀雖不言,皆沽可知也。但此笮是送死之具,下記云“薦乘車,鹿淺,干、笮、革世”者,是魂車所載,象生者,與此別也。
燕器,杖、笠、た。(燕居安體之器也。笠,竹{ㄜ}蓋也。た,扇。)
[疏]“燕器杖笠た”。
注“燕居”至“た扇”。
釋曰:云“燕居安體之器也”者,以杖者,所以扶身;笠者,所以御署;た者,所以招涼,而在燕居用之,故云燕居安體之器也。云“笠,竹{ㄜ}蓋也”者,{ㄜ},竹青之皮,以竹青皮為之。
徹奠,巾席俟于西方,主人要節而踴。(巾席俟於西方,祖奠將用焉。要節者,來象升,丈夫踴;去象降,婦人踴。徹者,由明器北,西面。既徹,由重南東。不設於序西南者,非宿奠也。宿奠必設者,為神馮依之久也。)
[疏]“徹奠”至“而踴”。
注“巾席”至“久也”。
釋曰:自此盡“入復位”,論還車為祖奠之事。此徹遷祖奠者,為將還遷車,更設祖奠。云“巾席俟於西方,祖奠將用焉”者,以下經云“祖還車”,還車訖,布席設祖奠,則布此巾席也,故巾席俟祖奠在西方也。云“節者,來象升,丈夫踴;去象降,婦人踴”者,案上篇徹小斂、大斂奠時,皆升自阼階,丈夫踴,降自西階,婦人踴。今奠在庭,無升降之事,直有來往,經云“要節而踴”,明來象升,丈夫踴;去象降,婦人踴。但此經直云主人要節,知有婦人亦踴者,以下經徹祖奠時云:“徹者入,丈夫踴,設于西北,婦人踴。”注云:“猶阼階升時也。徹設於柩車西北,亦猶序西南。”是男子、婦人并有踴文。則知此要節踴內,亦兼婦人也。云“徹者,由明器北,西面。既徹,由重南東”者,凡奠於堂室者,皆升自阼階,降自西階。奠於庭者,亦由重北,東方來陳,由重北而西,徹訖,由重南而東,象升自阼階,降自西階也。但設奠於柩車西而東面,則徹者由奠東而西面徹之也。云“不設于序西南者,非宿奠也”者,以其大斂、小斂奠,及夕奠,乃皆經宿,故皆設之于序西南,為神馮依。此遷祖奠,旦始設之,今日側徹之,未經宿既徹,故不設于序西南也。
袒。(為將袒變。)
[疏]“袒”。
注“為將袒變”。
釋曰:下經“商祝御柩乃祖”,是將祖,故此主人袒,袒即變也。
商祝御柩,(亦執功布居前,為還柩車為節。)
[疏]“商祝御柩”。
注“亦執”至“為節”。
釋曰:云“商祝御柩”者,謂居柩車之前,卻行詔傾虧,使執披人知其節度。云“亦執功布”者,下經商祝執功布,以御柩執披,故此亦如之,故執布。
乃祖。(還柩鄉外,為行始。)
[疏]“乃祖”。
注“還柩”至“行始”。
釋曰:商祝既執功布,為御乃還,柩車使轅鄉外也。祖者,始也。為行始去載處而已也。
踴,襲,少南,當前束。(主人也。柩還則當前束南。)
[疏]“踴襲”至“前束”。
注“主人”至“東南”。
釋曰:前袒為祖變,今既祖訖,故踴而襲。云“主人也”者,前袒是主人,則此襲亦主人也。經云“少南”,鄭云“則當前東南”者,以其車未還之時,當前束近北,今還車,亦當前束少南。
婦人降,即位于階。(為柩將去有時也。位東上。)
[疏]“婦人”至“階”。
注“為柩”至“東上”。
釋曰:“婦人降”者,以柩還鄉外階空,故婦人從堂上降在階。云“為柩將去有時”者,去有時,即明旦遣而行之是時也,今此為行始也。云“位東上”者,以堂上時,婦人在阼階西面,統於堂下男子,今柩車南遷,男子亦在車東,故婦人降亦東上,統于男子也。婦人不鄉車西者,以車西有祖奠,故辟之,在車後。
祖,還車不還器。(祖有行漸,車亦宜鄉外也。器之陳,自已南上。)
[疏]“祖還車不還器”。
注“祖有”至“南上”。
釋曰:祖還車者,為載時鄉北,今為行始,故須還鄉南,故鄭云“祖有行漸,車亦宜鄉外也”。“不還器”者,鄭云“器之陳,自已南上”,南上者,即上文“茵”,下注云“茵在抗木上,陳器次而北”是也。
祝取銘,置于茵。(重不藏,故於此移銘加於茵上。)
[疏]“祝取銘置于茵”。
注“重不”至“茵上”。
釋曰:初死,為銘置于重,啟殯,祝取銘置于重,祖廟又置于重,今將行置于茵者,重不藏,擬埋于廟門左茵,是入廣之物,銘亦入廣之物,故置于茵也。是以鄭云“重不藏,故於此移銘加於茵上”也。士無旌,唯有乘車所建攝盛之旃,并此銘旌而已。大夫以上有旌,通此二旌,則皆備三旌也。
二人還重,左還。(重與車馬還相反,由便也。)
[疏]“二人還重左還”。
注“重與”至“便也”。
釋曰:云“重與車馬還相反,由便也”者,以車馬至中庭之東,以右還,鄉門為便。重在門內,面鄉北,人在其南,以左還,鄉門為便。是以二者雖相反,各由其便。
布席,乃奠如初,主人要節而踴。(車已祖,可以為之奠也,是之謂祖奠。)
[疏]“布席”至“而踴”。
注“車已”至“祖奠”。
釋曰:云“主人要節而踴”者,祖奠既與遷祖奠同車西,又皆從車而來,則此要節而踴,一與遷祖奠同。云“車已祖,可以為之奠也”者,奠本為柩設,其柩未安,不得設奠。今車已還,名之為祖尸柩已定。可以為奠也。云“是之謂祖奠”者,下記云“祝饌祖奠于主人之南”,是謂彼祖奠。
薦馬如初。(柩動車還,宜新之也。)
[疏]“薦馬如初”。
注“柩動”至“之也”。
釋曰:上已薦馬,今又薦馬者,以柩車動而鄉南,為行始宜新之,故“薦馬如初”也。
賓出,主人送。有司請葬期。(亦因在外位時。)
[疏]“賓出”至“葬期”。
注“亦因在外位時”。
釋曰:云“亦因在外位時”者,亦上啟期,祖期事畢,在外位,故此亦因事畢,出在外位時,請葬期也。
入,復位。(主人也,自死至於殯,自啟至於葬,主人及兄弟恒在內位。)
[疏]“入復位”。
注“主人”至“內位”。
釋曰:云“主人”者,以其送賓據主人,今送賓訖,入復位,明主人也。云“自死至於殯,自啟至於葬,主人及兄弟常在內位”者,自死至於殯在內位,在殯宮中;自啟至於葬在內位,據在祖廟中,處雖不同,在內不異,故總言之。云在內位者,始死未小斂已前,位在尸東,小斂後,位在阼階下,若自啟之後,在廟位,亦在阼階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