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夕禮第十三
公,玄囗束,馬兩。(公,國君也。,所以助主人送葬也。兩馬,士制也。《春秋傳》曰:宋景曹卒,魯季康子使冉求之以馬,曰:其可以稱旌繁乎?)
[疏]“公贈”至“馬兩”。
注“公國”至“繁乎”。
釋曰:自此盡“入復位杖”,論國君法之事。云“公,國君也”者,公及大夫皆有臣,臣皆尊其君,呼之曰公,故《左氏傳》伯有之臣曰:“吾公在壑谷。”今此云公,則國君,非大夫君也。以下云“主人釋杖,迎于廟門外”,與《喪大記》如此迎送者,皆據國君也。云“,所以助主人送葬也”者,案兩小《傳》皆云:車馬曰,施于生及送死者,故云助主人送葬者也。是以下注云“奠於死生兩施”是也。云“兩馬,士制也”者,謂士在家常乘之法。若出使及征伐,則乘駟馬,其大夫以上則常乘駟馬,故鄭駁異義云天子駕駟。《尚書康王之誥》康王始即位,云諸侯“皆布乘黃朱”;《詩》云“駟原彭彭”,武王所乘;《魯頌》云“六轡耳耳”,僖公所乘;《小雅》云“駟牡”,大夫所乘;是大夫以上駕駟之文也。引《春秋》者,《左氏傳》哀公二十三年春,“宋景曹卒”,注云:“景曹,宋元公夫人小邾女,季桓子外祖母。”又云:“季康子使冉有吊,且送葬,曰:敝邑有社稷之事,使肥與有職競焉,是以不得助執紼,使求從輿人。”注云:“輿,眾也。”又云:“曰:以肥之得備彌甥也。”注云:“彌,遠也。康子父之舅氏,故稱彌甥。”又云:“有不腆先人之產馬,使求薦諸夫人之宰,其可以稱旌繁乎!”注云:“稱,舉也。繁馬飾繁纓也。”引之者,證公有馬助人之事。
擯者出請,入告。主人釋杖,迎于廟門外,不哭,先入門右,北面,及眾主人袒。(尊君命也。眾主人自若西面。)
[疏]“擯者”至“人袒”。
注“尊君”至“西面”。
釋曰:云“尊君命也”者,謂釋杖迎入,是尊君命也。故下文賓,擯者出告須,注云“不迎”。則此經皆是尊君命,故鄭無所指屬君命,故鄭解經“不哭”。又前文袒襲皆據主人,此則眾主人亦袒,亦是尊君命。云“眾主人自若西面”者,以其主人一人迎賓入門,門東而右,其馀眾主人不迎賓,明自若常位,柩東西面可知也。
馬入設。(設於庭,在重南。)
[疏]“馬入設”。
注“設於庭在重南”。
釋曰:以馬是庭實,故云“設於庭”。知“在重南”者,以庭實法,皆參分庭一在南設之,又重北陳,明器不得設馬,故知在重南也。
賓奉幣,由馬西當前輅,北面致命。(賓,使者。幣,玄囗也。輅,轅縛,所以屬引。由馬西,則亦當前輅之西,於是北面致命,得鄉柩與奠。柩車在階少前,參分庭之北,輅有前後。)
[疏]“賓奉”至“致命”。
注“賓使”至“前後”。
釋曰:云“賓,使者”,案此使者即士也。知者,《士喪禮》“君使人吊”,注:“使人,士也,禮使人各以其爵。”故知是士也。云“輅,轅縛,所以屬引”者,謂以木縛於柩車轅上以屬引,於上而挽之,故名轅縛也。云“由馬西,則亦當前輅之西”者,以經直云“當前輅”,不言輅之東西及前後,鄭以義言之,以其馬在重南,當門,柩車在階少南,亦當門,賓由馬西北行,當前輅致命,明在輅西可知。云“於是北面致命,得鄉柩與奠”者,以賓當輅西,經云“北面致命”,明當奠柩之南,北面,是得鄉柩與奠也。云“柩車在階少前,參分庭之北”者,案下記云“遂匠納車于階”,是柩車在階也。云少前者,上經祖還車訖,云“婦人降,即位于階”,明柩車少南,是少前也。云參分庭之北者,以其中庭陳明器,不得在中庭,故知在參分庭之北,謂參分庭在北分之北,此解賓“致命”之處。云“輅有前後”者,以經云前輅,明有後,以對前,故知輅有前後也。
主人哭,拜稽顙,成踴。賓奠幣于棧左服,出。(棧,謂柩車也。幾士車制無漆飾,左服,象授人授其右也。服,車箱。今文棧作戔。)
[疏]“主人”至“服出”。
注“棧謂”至“作戔”。
釋曰:“主人哭拜”者,仍於門右北面,以賓致命訖,遂哭拜也。云“成踴”者,三者三,凡九踴。云“棧謂柩車也,凡士車制無漆飾”者,此棧車即柩車,以其賓由輅西而致命。云“奠幣於棧”者,明此棧車、柩車即蜃車,四輪迫地,無漆飾,故言棧也。云“左服,象授人授其右也”者,案《聘禮》宰授使者圭時,云“同面”,使者在左,宰在右,而授其右也。此車南鄉,以東為左,尸在車上,以東為右,故授左服,容授尸之右也。
宰由主人之北,舉幣以東。(柩東,主人位。以東,藏之。)
[疏]“宰由”至“以東”。
注“柩東”至“藏之”。
釋曰:云“柩東,主人位”者,解經“由主人之北”,以幣在車東,主人在車東,故宰由主人位北,而鄉左服上取幣,以東藏之於內也。但此時主人仍在門東,北面,此位雖無主人,既有定位,故宰由位北而取幣,不得履主人之位,故由主人之北也。
士受馬以出。(此士謂胥徒之長也。有勇力者受馬。《聘禮》曰“皮馬相”可也。)
[疏]“士受馬以出”。
注“此士”至“可也”。
釋曰:云“此士謂胥徒之長也,有勇力者受馬”,不得為屬士,以其受幣者宜尊,受馬者宜卑,故知受馬是胥徒之長,以其受馬,故知有勇力者也。若然,《婚禮》記云:“士受皮。”注云士謂中士、下士不為胥徒者。彼主人親受幣,明受皮非胥徒,是正士也。引《聘禮》者,欲見此用皮亦可也。
主人送于外門外,拜,襲,入復位,杖。
[疏]“主人”至“位杖”。
釋曰:主人既送賓,還入廟門,車東復位杖也。
賓者將命。(賓,卿大夫士也。)
[疏]“賓者將命”。
注“賓卿大夫士也”。
釋曰:自此盡“知生者賻”,論賓及兄弟賻奠之事。云“賓,卿大夫士也”者,以其上云君,下有兄弟,則此賓是國中三卿、五大夫、二十七士可知。言“將命”者,身不來,遣使者將命告主人。
擯者出請,入告,出告須。(不迎,告曰:“孤某須。”)
[疏]注“不迎”至“某須”。
釋曰:案《雜記》諸侯使卿吊鄰國諸侯,主人使擯者告賓云:“孤某須矣。”故引之為義。
馬入設。賓奉幣,擯者先入,賓從,致命如初。(初,公使者。)主人拜于位,不踴。(柩車東位也。既啟之後,與在室同。)
[疏]注“柩車”至“室同”。
釋曰:云“既啟之後,與在室同”者,案上篇始死時,云庶兄弟衤遂,使人以將命于室,主人拜于位。此主人亦拜于位,俱是不為賓出,故云與在室同。至于有君命,亦出迎也。
賓奠幣如初,舉幣,受馬如初。擯者出請。(賓出在外,請之,為其復有事。)
[疏]注“賓出”至“有事”。
釋曰:云“賓出在外,請之,為其復有事”者,以其賓既行訖,出更請之,為其復有事。若無事,賓報事畢,送去也。
若奠,(賓致可以奠也。)
[疏]“若奠”。
注“賓致可以奠也”。
釋曰:謂賓不辭,此釋所致之物,或可堪為(元缺一字)奠於祭祀者也。
入告,出,以賓入。將命如初。士受羊如受馬,又請。(士亦謂胥徒之長。又,復也。)
[疏]注“士亦”至“復也”。
釋曰:以其受羊與馬,同是畜類,故知亦胥徒之類。但受羊不須勇力,故鄭不言也。
若賻,(賻之言,補也,助也,貨財曰賻。)
[疏]“若賻”。
注“賻之”至“曰膊”。
釋曰:云“貨財曰賻”者,《公羊傳》文也。
入告。主人出門左,西面。賓東面將命。(主人出者,賻主施於主人。)
[疏]注“主人”至“主人”。
釋曰:鄭知“施於主人”者,以下經云“知生者賻”,是施於主人也。案《春秋》文五年春,“王使榮叔歸含,且”。《傳》譏一人兼二事。此賓所以兼事者,彼譏一人獨行,不與介各行,故譏。若《雜記》云上客吊,即其介各行含、衤遂、,則不譏。則卿大夫士禮,一人行數事可也。
主人拜,賓坐委之。宰由主人之北,東面舉之,反位。(坐委之,明主人哀戚,志不在受人物。反位,反主人之後位。)
[疏]注“坐委”至“後位”。
釋曰:鄭知“反位,反主人之後位”者,以主人在門東西面,而云“宰由主人之北”,鄉賓奠幣之處舉幣,明宰位在主人之後,故得由主人之北,西行,是以宰位在主人之後也。
若無器,則捂受之。(謂對相授,不委地。)
[疏]“若無”至“受之”。
注“謂對”至“委地”。
釋曰:以堂上授有并受法,以其在門外,若有器盛之,則坐委於地。若無器,則對面相授受,故云“捂受之”,捂即選也,對面相逢受也。
又請,賓告事畢,拜送,入。贈者將命。(贈,送。)擯者出請,納賓如初。(如其入告,出告須。)
[疏]注“如其”至“告須”。
釋曰:謂如上賓時,擯者出請,入告,出告須也。
賓奠幣如初。(亦於棧左服。)若就器,則坐奠于陳。(就猶善也。贈無常,唯玩好所有。陳,明器之陳。)
[疏]“若就”至“于陳”。
注“就猶”至“之陳”。
釋曰:知“贈無常”者,案下記云“凡贈幣無常”,注云:“賓之贈也。玩好曰贈,在所有。”言“玩好”者,謂生時玩好之具,與死者相知,皆可以贈死者,故此經云“若就器則坐奠于陳”者,就器則是玩好之器也。云“陳,明器之陳”者,以其廟中所陳者唯明器,即陳于車之西以外,或言薦,或言設,無言陳者,故指明器而言也。
凡將禮,必請而后拜送。(雖知事畢猶請,君子不必人意。)
[疏]“凡將”至“拜送”。
注“雖知”至“人意”。
釋曰:云“君子不必人意”者,義取孔子云“無必,無固”之言也。
兄弟,、奠可也。(兄弟,有服親者,可且且奠,許其厚也。奠於死生兩施。)
[疏]“兄弟奠可也”。
注“兄弟”至“兩施”。
釋曰:知“兄弟,有服親”者,《喪服傳》云:“凡小功以下為兄弟。”既言兄弟,明有服親者也。知非大功以上者,以大功以上有同財之義,無致奠之法。云“可且且奠,許其厚也”者,若然,此所知許其,不許其奠,兄弟許其貳兼奠,而上經亦賓而有、有奠、有賻三者,彼亦不使并行俱見之。見三禮之中,有則任行其一,故總見之。云“奠於死生兩施”者,以下經云“知死者贈,知生者賻”,注云:“各主於所知。”此奠不偏言所主,明於生死兩施也。
所知,則而不奠。(所知,通問相知也,降於兄弟。奠,施於死者為多,故不奠。)
[疏]“所知”至“不奠”。
注“所知”至“不奠”。
釋曰:云“所知,通問相知也”者,言所知,明是朋友通問相知。言“降於兄弟”者,許不許奠也。云“奠,施於死者為多,故不奠”者,但與奠皆生死兩施,其奠雖兩施,施於死者為多,知者,以其言奠為死者而行,故知(元缺一字)所知為疏不許行之也。
知死者贈,知坐者賻。(各主於所知。)
[疏]“知死”至“為賻”。
注“各主於所知”。
釋曰:云“各主於所知”者,以其贈是玩好施於死者,故知死者行之。賻是補主人不足,施於生者,故知生者行之,是各施於所知也。
書於方,若九,若七,若五。(方,板也。書奠賻贈之人名與其物於板。每板若九行,若七行,若五行。)
[疏]“書”至“若五”。
注“方版”至“五行”。
釋曰:以賓客所致,有賻、有、有贈、有奠,直云“書”者,舉首而言,但所送有多少,故行數不同。
書遣於策。(策,簡也。遣猶送也。謂所當藏物茵以下。)
[疏]“書遣於策”。
注“策簡”至“以下”。
釋曰:云“策,簡”者,編連為策,不編為簡,故《春秋左氏傳》云南史氏執簡以往,上書云方,此言書遣於策,不同者,《聘禮》記云“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以賓客贈物名字少,故書於方,則盡遣送死者。明器之等并贈死者玩好之物,名字多,故書之於策。策書明器之物,應在上文,而於此言之者,遣中并有贈物,故在賓客贈賄與之下特書也。
乃代哭如初。(棺柩有時將去,不忍絕聲也。初,謂既小斂時。)
[疏]“乃代哭如初”。
注“棺柩”至“斂時”。
釋曰:案《喪大記》大夫以上官代哭,士無官,以親疏代哭。云“初謂既小斂時”者,案《喪大記》小斂之後乃代哭,初死直主人哭不絕聲,士二日小斂,小斂主人懈怠,容更代而哭也。
宵,為燎于門內之右。(為哭者為明。)
[疏]“宵為”至“之右”。
注“為哭者為明”。
釋曰:燎,大燭,必於門內之右門東者,奠於柩車西,鬼神尚幽ウ,不須明。柩車東有主人,階有婦人,故於門右照之,為明而哭也。
厥明,陳鼎五于門外,如初。(鼎五,羊、豕、魚、臘、鮮獸各一鼎也。士禮,特牲三鼎,盛葬奠加一等,用少牢也。如初,如大斂奠時。)
[疏]“厥明”至“如初”。
注“鼎五”至“奠時”。